第380章 曾诚"深海蓝谷"研究院在宁县正式启动-《重生95,打造全球第一村》

  宁县府会议室,气氛庄重而略显凝重。

  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着省市两级的相关领导、曾诚院士及其助手团队,以及代青兰为首的宁市领导班子核心成员。

  林夜作为特邀企业代表,坐在代青兰身侧稍后的位置,神情专注而平静。

  这次会议,明面上是讨论“深海蓝谷”计划的最终归属。

  一把手大领导在,这是需要走的一个程序。

  几位省领导自然不知道,曾诚早已决定了宁县。

  百亿投入,对于谁来说,都是令人热血沸腾的大项目。

  对于一些领导来说,私心自然也是多多少少有的,都想着争取一下,把项目落在他们觉得合适的地方。

  会议由代青兰主持。

  她首先对曾诚院士和省里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由规划局负责人详细汇报了宁市为承接深海材料研究院所做的总体规划、土地预留、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以及人才引进的初步方案。

  汇报完毕,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一位来自省发改委的官员推了推眼镜,率先开口,语气带着惯有的审慎:

  “规划很宏大,想法也很好……但是,曾院士,代书记,我必须指出,宁市目前的整体基础,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和高端人才储备,相比省城和几个老牌工业市,还是相对薄弱的。

  深海材料研究院是国家级重点战略项目,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极高,后续的持续发展保障……我们是否需要再慎重评估一下?”

  他的话,代表了在场一部分人的疑虑。

  空气仿佛凝滞了一下。

  代青兰面色不变,正准备回应,曾诚却微微抬手,示意她稍安勿躁。

  他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叠放在桌上,目光沉稳地扫过众人,声音平和却自带分量:

  “刚才来的路上,代书记陪我看了宁市的几个工业园和建设中的新城。说实话,很震撼。”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我理解各位的顾虑。人才,确实是科研的核心。但我想说的是,人才聚集,事在人为,更需要的是土壤和环境。我看重的,恰恰是宁市展现出的这种‘土壤’和‘环境’。”

  “首先,是决心和效率。”曾诚院士声音提高了一些,

  “从林夜同志的投资,到代书记带领下的整体规划,我看到的是一个地方破釜沉舟、全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决心。这种决心,带来的是高效!这比现有的基础更重要。

  基础可以建设,但决心和魄力,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的!”

  “其次,是产业生态。”他看向林夜,微微点头,

  “林总打造的丛生系产业集群,尤其是在高端精密制造和新材料应用领域的布局,与我的研究院未来所需的设备研发、中试转化、产业协同,契合度非常高。

  在省城,我可能能找到更多教授,但在这里,我能找到更多能把图纸变成现实、把实验室成果推向市场的工程师和产业工人,这对材料学科尤为重要!”

  “最后,”曾诚院士语气斩钉截铁,

  “是宁市的区位和潜力。

  这里如同一张白纸,可以绘制最符合科研需求的蓝图。

  远离大城市的喧嚣和固有的利益格局,更有利于心无旁骛地搞科研、出成果。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把研究院的牌子立起来,把一流的条件和愿景摆出来,人才,自然会汇聚而来!”

  他一口气说完,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那位提出质疑的省发改委官员,也陷入了沉思。

  曾诚院士的发言,没有空话套话,句句切中要害,从科研转化的实际需求出发,彻底扭转了会议的基调。

  省里的一位主要领导率先打破沉默,笑道:

  “曾院士高瞻远瞩,分析得透彻!看来,是我们有些思维定式了。既然院士本人都对宁市这么有信心,我们省里一定全力支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啪!”代青兰适时地轻轻一拍桌面,

  “感谢曾院士的信任,感谢省领导的支持!宁市上下,必定不负重托,举全市之力,保障深海材料研究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她目光锐利地看向台下: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散会后,各相关部门立即行动起来,成立‘深海蓝谷’项目专项对接组,我亲自任组长!曾院士,后续任何需求,您直接找我!”

  会议在一种振奋人心的气氛中结束。

  战略方向,一锤定音!

  *

  正如曾诚所说,人才问题似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随着国家级“深海蓝谷”计划正式落子宁县,首批百亿专项建设资金迅速到位。

  消息如同一声惊雷,在国内材料学界和高端科研人才圈层中炸响。

  起初,是怀疑和观望。

  一个内地县城,能撑起如此顶尖的科研机构?

  很快,怀疑被粉碎。

  由林夜和曾诚亲自牵头成立的“招贤办”迅速运转起来,抛出了一套堪称“豪华”且直击痛点的“深海人才计划”:

  薪酬待遇方面,提供远超一线城市顶尖研究所和高校的薪资。

  安家保障:提供专家别墅或高档精装公寓,解决配偶工作,子女入学。

  科研成果转化收益,个人和团队可获得极高比例分成。

  这套组合拳,打的不仅仅是钱,更是尊重、自由和未来。

  吴工,国内某顶尖材料研究所的中年技术专家,手握多项关键技术,却因体制内论资排辈和繁琐流程,一直郁郁不得志,项目推进缓慢。

  “招贤办”成员三顾茅庐,前两次均被婉拒。

  第三次,林夜亲自带着曾诚院士的亲笔信和那份强调“科研自主权”的协议飞赴对方城市。

  没有在酒店会议室,而是在吴工家楼下的小茶馆。

  林夜将协议推过去:

  “吴工,我知道您不缺钱。您缺的是一个能甩开膀子干、能让技术快速落地的地方。这边能给您的,就是一个干净的实验室、充足的经费、绝对的自主权,还有……”

  他指了指窗外。

  “那边有全国最好的高端制造车间,您今天画出的图纸,明天就能变成零件给您验证。您的价值,不应该被埋没在无休止的报表和会议上。”

  吴工看着协议上那条“项目首席科学家拥有最终技术决定权”,手指微微颤抖。

  他沉默良久,端起茶杯一饮而尽:“林总,我跟你走!”

  *

  David,麻省理工材料学博士,硅谷某明星材料企业年轻科学家,前途无量。

  收到“招贤办”的邮件时,他一笑置之。

  几天后,他接到了曾诚院士的越洋电话,长达一小时的学术交流和对国内材料学发展的展望。

  随后,代青兰亲自与他视频,展示了宁市新城的建设蓝图和未来规划,并承诺:

  “David博士,只要你来,实验室的标准按你的要求建,团队由你组建,宁市愿意成为你实现学术理想的最佳试验田。”

  最后,林夜给他算了一笔账:薪资是硅谷的1.5倍,别墅一套,妻子工作,孩子教育,科研启动经费上不封顶。

  David动心了。

  他请了年假,飞回国内,亲自到宁县考察。

  当他看到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已经投产的先进制造工厂、以及曾诚院士描绘的宏伟蓝图时,心中的天平彻底倾斜。

  “这里让我看到了年轻时硅谷的影子,不,甚至更有活力,更有一种…创造历史的感觉。”

  David对妻子说,“我想回来,这里更需要我们,也能给我们更多。”

  一场轰轰烈烈的高端人才争夺战悄然打响。

  一个个重量级科学家、青年才俊被宁市的诚意、魄力和巨大潜力所打动,毅然选择加盟。

  “深海蓝谷”尚未完全建成,但其核心人才团队已初具规模,引发了业内持续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