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苏曼妮帮助林雁拿到米兰时装周的入场券-《重生95,打造全球第一村》

  意大利佛罗伦萨郊外,贝拉维塔工坊在注入L&Y的资金后,焕发出新的活力。

  原有的石砌厂房进行了修缮,内部引入了更精密的切割和打磨设备,但核心的手工区域被刻意保留。

  老马里奥·贝拉维塔起初还是有点心存疑虑,但跟林雁相处久了,她的务实很快打消了他的顾虑。

  她并非那种指手画脚,而是带着L&Y的设计团队驻扎下来,进行了一场深度的“工艺练级”。

  工作室内,灯光聚焦在宽大的手工台上。

  一件根据L&Y“墨韵”系列设计的、融合了竹节元素扣袢的手袋半成品放在中央。

  老马里奥拿起一块预选的顶级托斯卡纳植鞣革,用流利的意大利语夹杂着手势,向围拢过来的L&Y设计师和版师讲解:

  “看这里的纹理走向,顺纹切割,边缘的弧度才能自然饱满。

  你们设计的这个竹节扣,如果用传统的金属镶嵌,会破坏皮革的呼吸感和整体柔韧性。

  我们可以尝试用硬度更高的皮革核心塑形,外层包裹软皮,手工缝制出竹节肌理,这样既保留了设计灵魂,也更符合皮具的生命力。”

  林雁通过翻译认真聆听,频频点头。

  她示意设计师记录下每一个细节。

  “马里奥大师,您的意思是,让工艺服务于设计意图,而不是让设计屈服于工艺的局限?”

  “对!”

  老马里奥回答,

  “设计是灵魂,工艺是让灵魂站起来的骨骼和血肉!东方的美学讲究意境和留白,我们的工艺,就是要用最细腻的针脚、最恰当的皮料,把这种意境‘缝’出来,而不是‘堆’出来。”

  接下来的几周,成了创意与技艺激烈碰撞又深度融合的时期。

  L&Y的设计师带来了东方的水墨渐变图案,老马里奥的团队则研究如何通过不同颜色的皮革微镶拼贴和特殊的打磨工艺,在皮具表面再现那种朦胧的层次感。

  经过筛选和改良,一款名为“远山”的手提包样品在反复试验后诞生!

  这是林雁早先设计的作品,只是受到工艺的局限,没有办法实现就搁置了,现在重新拿出来,再经过设计师们的反复修改后,才有了最终的样子。

  关键是,经过工坊大师们的手工制作,出来的成品比设计稿更加惊艳。

  远看是山峦叠嶂的意境,近看则是无数细密精致的皮革拼接,令人叹为观止。

  林雁把“远山”定为最终的压轴作品。

  林雁将这个过程详细记录,并让随行的品牌内容团队用胶片机拍摄成一部小型纪录片,名为《佛罗伦萨的针脚,东方的呼吸》。

  这部纪录片后来成为L&Y品牌故事的核心资产,无声却有力地回击了所谓“缺乏底蕴”的质疑,展现了真正的高端是源于对工艺的极致尊重与创新融合。

  *

  朱音、兰结英和苏曼妮也在密切关注林雁的欧洲之行。

  还是苏曼妮,她动用了自己所有的海外关系找到主办方。

  林雁最后得到了米兰时装周的一个额外入场名额。

  而当主办方见到林雁的样品“远山”时,大为高兴,毫不犹豫的安排了不错的出场时间。

  一切准备妥当,就等时装周的到来。

  几天后的午后,米兰时装秀场开始人头攒动。

  米兰时装秀前的最后几个小时,后台彻底陷入了一种有序的混乱。

  衣架上挂满了即将登场的作品,每一件都像是等待检阅的士兵,非常庄重。

  模特们如同流水线上的精灵,被化妆师、发型师和造型师团团围住,快速地变换着妆容与发型。

  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嗒嗒声、衣架滑动的金属摩擦声、各种语言的指令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首奇特的交响乐。

  林雁穿梭其间,像一位冷静的指挥官,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细节。

  她在压轴的“远山”手袋前停下,指尖轻轻抚过手提包上,运用了在特定光线下会呈现微妙星河光泽的面料。

  “李师傅,”她唤来负责工艺的老师傅,“这里的刺绣边缘,灯光下看,线头还是有点呲。能处理吗?”

  老师傅凑近,戴着老花镜仔细查看,然后从随身工具箱里拿出一把极细的镊子和剪刀:

  “来得及,两分钟。”他的手指稳而精准,几下便解决了问题。

  另一边,莎拉正对着手机语速飞快,切换着法语和英语,确认着最后几位重要宾客的座位和动向。

  让-皮埃尔则拿着对讲机,与前台协调着音乐和灯光,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

  终于,对讲机里传来前台秀导的声音:

  “五分钟准备!模特就位!一号开场准备!”

  灯光暗下,音乐的前奏隐约传来。

  后台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目光投向通往T台的入口。

  只能听到彼此有些急促的呼吸声和心脏怦怦跳动的声音。

  林雁站在幕布旁的阴影里,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掌心的潮湿。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这么多人的努力和心血,无数次的修改和挣扎,都凝聚在此刻。

  关键是她已经失败过一次。

  而这一次只能成功,因为他已经输不起了。

  第一个模特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情绪,做好了开场准备。

  此时,台下坐着一位老先生。

  他就是一位以毒舌批评着称的华裔老设计师,姓陈,此时,他在台下看了这次秀差不多有半个小时了。

  “走吧,没什么好看的。”老先生对着他的女徒弟说道。

  女徒弟却看得入神:“师父,再看一会儿嘛……”

  “不看了,年年如此,没有什么新花样!”

  老先生已经起身。

  正在这时,林雁的作品开始正式出场。

  帷幕拉开,第一个穿着加了现代元素旗袍的模特踩着精准的节拍,迎着无数的目光正款款出场。

  “师父,快看,你们华夏的作品!”

  老先生转过头,眼睛一亮。

  他没有想到居然还能看到家乡的作品,他重新坐了下来。

  模特从面前走过,手上的手提包在灯光的照耀下闪着如同湖面的星星光点。

  他微微点了点头。

  此时的后台,林雁的手心里开始出汗。

  炫目的灯光下,第一个模特的身影消失在通往T台的入口。

  后台的空气凝固了,只剩下隐约传来的音乐节拍和前台模糊的掌声,像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听不真切。

  每个人都竖着耳朵,试图从那片混沌的声音中分辨出观众的反应。

  心脏在胸腔里擂鼓,手心渗出细密的汗。

  第二个模特深吸一口气,在秀导的手势下,踩着点走了出去。

  接着是第三个,第四个……流程像上了发条般精准,但后台的紧张感并未消散,反而随着时间推移愈发浓重。

  林雁站在幕布旁的阴影里,目光紧盯着通往T台的通道。

  她能听到自己血液流动的声音。

  莎拉在不远处无声地踱步,手指无意识地绞在一起。

  让-皮埃尔也紧紧的盯着观众的表情。

  当穿着白色印花旗袍的模特拿着“墨韵”出场时,前台传来的掌声似乎比前面明显热烈了一些,甚至夹杂着几声清晰的赞叹。

  老先生不自觉地向前倾身。

  那水墨渐变的效果仿佛在流动,搭配的竹节扣手包针脚细腻得令他屏息。

  贝拉维塔的工艺......他喃喃自语,他们怎么会......

  徒弟惊讶地看他:您连工坊都认得出?

  四十年前我在佛罗伦萨学艺时,马里奥·贝拉维塔还是个学徒。

  老人声音发颤,

  但设计……这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