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的手腕被水袖缠得越来越紧,冰凉的绸缎像蛇鳞贴在皮肤上,他能清晰地感觉到一股寒气顺着血管往心脏钻。舞台上的煤油灯忽明忽暗,灯光扫过台下时,他突然看见那些模糊的观众影子变清晰了——那是一张张被火灼烧过的脸,皮肤皱缩,五官扭曲,有的眼睛只剩下黑洞,有的嘴唇黏连在一起,却还在机械地鼓掌,掌心里的焦皮簌簌往下掉。
“1958年秋,封箱戏《锁麟囊》,唱到‘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火就烧起来了。”旦角的声音在他耳边响着,油彩下的皮肤开始剥落,露出下面焦黑的肌肉,“班主说,只要唱完这出戏,军阀就会还我们戏箱。可他骗了我们,他和军阀串通好,要烧了戏院,吞了我们的积蓄。”
小李的眼前突然闪过一阵火光,浓烟呛得他咳嗽——他像是穿越回了那场火灾:台下的观众突然尖叫,火从前排座椅底下窜出来,迅速蔓延到舞台。戏子们想跑,却发现后台的门被锁死了,班主站在火光外,手里拿着钥匙,脸上带着狞笑。旦角当时还年轻,穿着和现在一样的孔雀蓝戏服,她扑过去想抢钥匙,却被班主推回火里,火舌瞬间卷住了她的水袖。
“你看,他们还在等。”旦角的手指向台下,那些焦脸观众的影子开始往前涌,有的影子穿过座椅,飘到小李身边,冰冷的气息裹住他的胳膊,“等一个能替我们把戏唱完的人。你来了,就该你唱了。”
小李的喉咙突然发紧,像是有什么东西在往里钻。他想说话,却不由自主地张开嘴,唱出了《锁麟囊》的唱段:“听薛良一语来相告,满腹骄矜顿雪消……”他的声音和旦角的声音重叠在一起,又细又飘,完全不像他自己的声音。
舞台上的其他戏子也动了,老生拿起马鞭,花脸摆出架势,他们的动作不再呆滞,而是充满了绝望的疯狂——像是在重演火灾前最后一段戏,又像是在把小李拖进这场永远停不了的演出里。小李的脚开始不听使唤,一步步朝着舞台走去,台下的喝彩声越来越响,焦脸观众的影子几乎要贴到他的脸上,他能闻到他们身上的焦糊味,能感觉到他们冰冷的手在摸他的脸。
鸡叫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天快亮了。舞台上的煤油灯突然“砰”地一声炸了,火星溅到幕布上,却没点燃——那些幕布早就被岁月蚀成了灰烬,只是靠着怨念维持着形状。
旦角的水袖突然松了,她的身体开始变得透明,脸上的油彩和焦皮一起剥落,露出一张年轻清秀的脸。她看着小李,眼神里没有了冰冷,只剩下疲惫:“天亮了,今天的戏……唱不完了。”
台下的焦脸观众影子也开始消散,喝彩声慢慢变弱,最后变成了叹息,飘在空旷的戏院里。小李瘫在地上,大口喘着气,手腕上还留着水袖的痕迹,青灰色的印记像一道胎记,怎么擦也擦不掉。
他挣扎着爬起来,冲到门口,发现那把生锈的铁锁已经开了,门轻轻一推就开了。外面的天已经蒙蒙亮,晨雾裹着冷意,吹在他脸上,让他清醒了一些。
小李跌跌撞撞地跑出戏院,不敢回头。他跑了很远,直到看不见戏院的影子,才停下来靠在一棵树上。他摸了摸自己的脸,皮肤还是热的,不是戏子那种青灰色的冰凉——他活下来了。
可就在这时,他口袋里的手机响了,是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只有一张照片:照片里是升平戏院的台下,原本空无一人的座椅上,坐着一个模糊的影子,穿着和小李一样的外套,正朝着舞台“看”过去。照片的下面,有一行字:“明天晚上,等你来唱完剩下的戏。”
小李的手开始发抖,手机掉在地上。他低头看着自己的手腕,那道青灰色的印记正在慢慢变深,像一条小蛇,顺着胳膊往上爬。他突然明白,自己没有逃出来,只是成了下一场戏的“新观众”——等到明天晚上,他就会变成台下那些影子里的一个,等着下一个好奇的人,来替他把戏唱完。
张先生听见小李的哭声后,没有离开三途镇。他觉得烟雨楼和升平戏院之间一定有联系,小李的失踪,说不定和青楼里的姑娘们有关。他回到烟雨楼,这次没躲,直接推开了老板的房门——房间里空荡荡的,只有一张床和一个旧木柜,木柜的门虚掩着,里面放着一本泛黄的日记。
日记的主人是烟雨楼的老板,叫柳娘。第一页写着她的生辰,和照片里那个穿旗袍的姑娘一模一样。日记里的内容,揭开了十年前的真相:
“1943年,秋。军阀王老虎来烟雨楼,说要选十个姑娘,送到前线‘慰问’。我知道,那是送死。可他拿着刀架在我脖子上,说不选,就烧了烟雨楼。”
“我选了阿樱、阿月、阿莲……她们都是我从小带大的姑娘,阿樱最喜欢樱花,我给她买了银簪,她说要戴着嫁人。可我还是把她们推出去了。”
“王老虎没烧楼,可姑娘们再也没回来。半个月后,有人说在升平戏院后面的乱葬岗看见她们的尸体,阿樱的银簪还插在头发上,脖子上有勒痕。我不敢去看,我把她们的首饰藏在床底下的盒子里,每天擦,想赎罪,可她们的哭声总在夜里来。”
“后来,升平戏院着火了,戏班的人全死了。有人说,是姑娘们的怨气引的火,因为王老虎那天在戏院里看戏。我信,因为那天晚上,我听见烟雨楼里有锣鼓声,像是在庆祝。”
张先生翻到日记的最后一页,上面沾着暗红色的血迹,字迹歪歪扭扭:“她们来了,带着火来的。我看见阿樱的脸,她的脖子上有勒痕,银簪还在。我跑不掉了,我要留在这儿,陪她们……”
日记掉在地上,张先生的后背全是冷汗。他终于明白,烟雨楼和升平戏院的怨念是连在一起的——姑娘们被王老虎害死,戏班被王老虎和班主串通烧死,他们的怨气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三途镇的第一个诅咒节点。
就在这时,楼梯口传来脚步声,是柳娘的影子,她的手里拿着银簪,脸上没有了狰狞,只有悲伤:“我骗了你,小李没在烟雨楼,他在戏院。姑娘们想帮他,可戏院的怨气太重,我们拉不动他。”
“那我能帮什么?”张先生问,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不是因为害怕,是因为同情。
“王老虎的墓在沈氏古宅后面。”柳娘的影子开始透明,“他的棺材里有一块玉佩,是班主给他的,能镇住怨气。只要把玉佩拿出来,戏院的火魂就能散,小李说不定能回来。”
张先生按照柳娘说的,去了沈氏古宅后面的乱葬岗。那里长满了野草,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墓碑,上面刻着“王老虎之墓”。他挖开坟墓,棺材里果然有一块玉佩,上面刻着戏班的标志——金线缠枝莲。
他拿着玉佩,回到升平戏院。戏院的门没锁,里面黑漆漆的,只有舞台上有一点光。他走进去,看见小李坐在台下的座椅上,眼神呆滞,像个木偶,手腕上有青灰色的印记。
“小李!”张先生跑过去,想拉他,却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挡住了。舞台上,旦角的影子出现了,她看着玉佩,眼神里满是恨意:“这是班主的玉佩,王老虎用它镇住我们的怨气,让我们不能投胎。”
张先生把玉佩扔给旦角:“现在还给你,你们能放了小李吗?”
旦角接过玉佩,玉佩在她手里慢慢融化,变成了灰烬。她的影子开始消散,台下的焦脸观众影子也慢慢消失:“我们的怨气散了,可小李……他已经被诅咒缠上了,除非找到沈氏古宅里的绣像,否则他永远是‘观众’。”
旦角的声音消失了,戏院变得空荡荡的,只有小李还坐在那里。张先生拉着小李,走出戏院,外面的天已经亮了。小李的眼神慢慢恢复了清明,可他摸了摸自己的脖子,说:“张叔,我总觉得有人在勒我的脖子,像……像被绳子捆着。”
张先生心里一沉,他拿出手机,打开相机,对着小李的脖子——屏幕里,小李的脖子上有一道淡淡的勒痕,和柳娘日记里写的姑娘们的勒痕一模一样。他再看向自己的脖子,屏幕里,他的脖子上也有一道勒痕,很浅,却在慢慢变深。
他突然明白,柳娘没骗他,可她也没说全——拿到玉佩,能散戏院的怨气,却会引青楼的怨气上身。那些姑娘们的勒痕,会缠上每一个帮过她们的人,直到找到王老虎的真正遗物——藏在沈氏古宅里的那把勒死她们的绳子。
探险队逃出来后,住在旅馆里,每个人都心神不宁。阿明的相机里,除了绣像的照片,还多了一段视频:视频里,古宅的绣房里,沈清婉的绣像在自己动,针线自动穿梭,绣出了老陈的脸。老陈看着视频,脸色惨白,他从包里拿出一本旧族谱,扔在桌子上:“我瞒了你们,我是王老虎的孙子。”
族谱的第一页,写着“王氏族谱”,第二页是王老虎的名字,下面写着他的妻子——沈清婉。
“沈清婉是王老虎的未婚妻,可她不愿意嫁,因为王老虎杀了她的家人。”老陈的声音有些沙哑,“王老虎把她囚禁在古宅里,逼她绣自己的肖像,说绣完就放她走。可他骗了她,绣完那天,他杀了她,把她的尸体藏在地下室,还把勒死青楼姑娘们的绳子,放在了她的绣架下,想让她的怨气和姑娘们的怨气叠加,镇住自己的仇人。”
“沈清婉的怨念太强,她在绣像里下了诅咒:只要有人靠近古宅,就会被她的怨念缠上,变成绣像的一部分。而青楼姑娘们的怨气,戏院戏班的怨气,其实都是她引过来的——她想让这三个地方的怨气形成闭环,困住王老虎的魂魄,让他永远不得超生。”
小雅的手机突然响了,是一条陌生短信,发信人是“沈清婉”:“想救小雅,就来古宅地下室。你们要找的绳子,在我手里。”
探险队决定回去救小雅。他们带着手电筒,再次走进沈氏古宅,这次直接去了地下室。地下室的门藏在楼梯下面,推开后,一股腐朽的气味扑面而来。
地下室里堆满了尸骨,有的尸骨手里还攥着东西——有戏班的戏服碎片,有青楼的胭脂盒,还有小李的手机。最里面,有一具完整的尸骨,穿着旗袍,手里攥着一把红色的绳子,绳子上还沾着暗红色的血迹——那是勒死青楼姑娘们的绳子。尸骨的旁边,放着一个绣架,绣像上的小雅正在看着他们,眼神里满是求救。
“小雅!”阿凯冲过去,想拿起绣架,却被沈清婉的影子拦住了。沈清婉的影子穿着旗袍,手里拿着绣花针,针上沾着黑色的丝线:“想救她,就要有人替她。你们谁来?”
小宇突然冲过去,拿起绣花针:“我来!我是新手,是我拖累了你们。”
“别傻了!”老陈拉住他,“我是王老虎的孙子,这诅咒该我来解。”他拿起绣花针,朝着绣像刺去——绣像里的小雅突然尖叫起来,沈清婉的影子也尖叫起来,地下室里的尸骨开始震动,绳子上的血迹慢慢变淡。
“快把绳子烧了!”老陈大喊。阿明拿出打火机,点燃了绳子,绳子烧起来,发出“滋滋”的声音,像是女人的哭声。沈清婉的影子开始消散,绣像里的小雅慢慢变得透明,最后消失了。
地下室里的尸骨也慢慢平静下来,不再震动。老陈瘫在地上,手里的绣花针掉在地上,他的脸变得苍白,却露出了笑容:“诅咒……解了。”
小雅回来了,可她的记忆里,多了沈清婉的记忆——她记得被囚禁的日子,记得被杀害的痛苦,记得姑娘们的哭声。探险队离开三途镇时,回头看了一眼,古宅的窗户里,再也没有灯光,戏院和青楼也变得安静,像是一切都结束了。
可他们不知道,在古宅的地下室里,那具沈清婉的尸骨旁边,多了一根新的绣花针,针上穿着白色的丝线,丝线的另一端,连着一张新的绣布,绣布上,已经绣出了一个模糊的轮廓——是老陈的脸。
老陈回到家后,发现自己的手开始变得透明,他拿出镜子,镜子里,沈清婉的影子站在他身后,手里拿着绣花针:“你以为解了诅咒?其实你只是替王老虎,成了新的‘镇怨人’。三途镇的诅咒,永远不会结束,因为只要还有人记得仇恨,怨念就会一直存在。”
镜子里的老陈,慢慢变成了绣像里的样子,眼神呆滞,嘴角挂着诡异的微笑。窗外,三途镇的方向,传来了一阵熟悉的锣鼓声,接着是女子的低泣声,最后是刺绣的“沙沙”声——那是新的诅咒,在召唤下一个好奇的人。
尾声:永不终结的异闻
一年后,青川市的报纸上,又多了一条新闻:三途镇的升平戏院、烟雨楼、沈氏古宅被列为“危险区域”,禁止任何人进入。可还是有不怕死的人,偷偷进去,然后再也没有出来。
有人说,在深夜里,能看见一个穿西装的男人,在戏院门口徘徊,手腕上有青灰色的印记——那是小李。
有人说,在烟雨楼的二楼,能看见一个穿记者服的男人,在对着空气说话,脖子上有淡淡的勒痕——那是张先生。
有人说,在古宅的绣房里,能看见一个穿中山装的老人,在绣一幅肖像,手里的绣花针沾着黑色的丝线——那是老陈。
而在三途镇的中心,有一块新的墓碑,上面没有名字,只有三行字:
“戏未唱完,怨未消散。”
“曲未唱尽,恨未抹平。”
“像未绣完,仇未了结。”
墓碑的后面,放着一本翻开的日记,日记的最后一页,写着一行新的字迹:“下一个来的人,会是谁?”
夜色渐深,三途镇的三个地方,再次亮起了灯光,锣鼓声、低泣声、刺绣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首永不终结的异闻曲,等待着下一个听众,下一个观众,下一个绣者。
“1958年秋,封箱戏《锁麟囊》,唱到‘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火就烧起来了。”旦角的声音在他耳边响着,油彩下的皮肤开始剥落,露出下面焦黑的肌肉,“班主说,只要唱完这出戏,军阀就会还我们戏箱。可他骗了我们,他和军阀串通好,要烧了戏院,吞了我们的积蓄。”
小李的眼前突然闪过一阵火光,浓烟呛得他咳嗽——他像是穿越回了那场火灾:台下的观众突然尖叫,火从前排座椅底下窜出来,迅速蔓延到舞台。戏子们想跑,却发现后台的门被锁死了,班主站在火光外,手里拿着钥匙,脸上带着狞笑。旦角当时还年轻,穿着和现在一样的孔雀蓝戏服,她扑过去想抢钥匙,却被班主推回火里,火舌瞬间卷住了她的水袖。
“你看,他们还在等。”旦角的手指向台下,那些焦脸观众的影子开始往前涌,有的影子穿过座椅,飘到小李身边,冰冷的气息裹住他的胳膊,“等一个能替我们把戏唱完的人。你来了,就该你唱了。”
小李的喉咙突然发紧,像是有什么东西在往里钻。他想说话,却不由自主地张开嘴,唱出了《锁麟囊》的唱段:“听薛良一语来相告,满腹骄矜顿雪消……”他的声音和旦角的声音重叠在一起,又细又飘,完全不像他自己的声音。
舞台上的其他戏子也动了,老生拿起马鞭,花脸摆出架势,他们的动作不再呆滞,而是充满了绝望的疯狂——像是在重演火灾前最后一段戏,又像是在把小李拖进这场永远停不了的演出里。小李的脚开始不听使唤,一步步朝着舞台走去,台下的喝彩声越来越响,焦脸观众的影子几乎要贴到他的脸上,他能闻到他们身上的焦糊味,能感觉到他们冰冷的手在摸他的脸。
鸡叫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天快亮了。舞台上的煤油灯突然“砰”地一声炸了,火星溅到幕布上,却没点燃——那些幕布早就被岁月蚀成了灰烬,只是靠着怨念维持着形状。
旦角的水袖突然松了,她的身体开始变得透明,脸上的油彩和焦皮一起剥落,露出一张年轻清秀的脸。她看着小李,眼神里没有了冰冷,只剩下疲惫:“天亮了,今天的戏……唱不完了。”
台下的焦脸观众影子也开始消散,喝彩声慢慢变弱,最后变成了叹息,飘在空旷的戏院里。小李瘫在地上,大口喘着气,手腕上还留着水袖的痕迹,青灰色的印记像一道胎记,怎么擦也擦不掉。
他挣扎着爬起来,冲到门口,发现那把生锈的铁锁已经开了,门轻轻一推就开了。外面的天已经蒙蒙亮,晨雾裹着冷意,吹在他脸上,让他清醒了一些。
小李跌跌撞撞地跑出戏院,不敢回头。他跑了很远,直到看不见戏院的影子,才停下来靠在一棵树上。他摸了摸自己的脸,皮肤还是热的,不是戏子那种青灰色的冰凉——他活下来了。
可就在这时,他口袋里的手机响了,是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只有一张照片:照片里是升平戏院的台下,原本空无一人的座椅上,坐着一个模糊的影子,穿着和小李一样的外套,正朝着舞台“看”过去。照片的下面,有一行字:“明天晚上,等你来唱完剩下的戏。”
小李的手开始发抖,手机掉在地上。他低头看着自己的手腕,那道青灰色的印记正在慢慢变深,像一条小蛇,顺着胳膊往上爬。他突然明白,自己没有逃出来,只是成了下一场戏的“新观众”——等到明天晚上,他就会变成台下那些影子里的一个,等着下一个好奇的人,来替他把戏唱完。
张先生听见小李的哭声后,没有离开三途镇。他觉得烟雨楼和升平戏院之间一定有联系,小李的失踪,说不定和青楼里的姑娘们有关。他回到烟雨楼,这次没躲,直接推开了老板的房门——房间里空荡荡的,只有一张床和一个旧木柜,木柜的门虚掩着,里面放着一本泛黄的日记。
日记的主人是烟雨楼的老板,叫柳娘。第一页写着她的生辰,和照片里那个穿旗袍的姑娘一模一样。日记里的内容,揭开了十年前的真相:
“1943年,秋。军阀王老虎来烟雨楼,说要选十个姑娘,送到前线‘慰问’。我知道,那是送死。可他拿着刀架在我脖子上,说不选,就烧了烟雨楼。”
“我选了阿樱、阿月、阿莲……她们都是我从小带大的姑娘,阿樱最喜欢樱花,我给她买了银簪,她说要戴着嫁人。可我还是把她们推出去了。”
“王老虎没烧楼,可姑娘们再也没回来。半个月后,有人说在升平戏院后面的乱葬岗看见她们的尸体,阿樱的银簪还插在头发上,脖子上有勒痕。我不敢去看,我把她们的首饰藏在床底下的盒子里,每天擦,想赎罪,可她们的哭声总在夜里来。”
“后来,升平戏院着火了,戏班的人全死了。有人说,是姑娘们的怨气引的火,因为王老虎那天在戏院里看戏。我信,因为那天晚上,我听见烟雨楼里有锣鼓声,像是在庆祝。”
张先生翻到日记的最后一页,上面沾着暗红色的血迹,字迹歪歪扭扭:“她们来了,带着火来的。我看见阿樱的脸,她的脖子上有勒痕,银簪还在。我跑不掉了,我要留在这儿,陪她们……”
日记掉在地上,张先生的后背全是冷汗。他终于明白,烟雨楼和升平戏院的怨念是连在一起的——姑娘们被王老虎害死,戏班被王老虎和班主串通烧死,他们的怨气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三途镇的第一个诅咒节点。
就在这时,楼梯口传来脚步声,是柳娘的影子,她的手里拿着银簪,脸上没有了狰狞,只有悲伤:“我骗了你,小李没在烟雨楼,他在戏院。姑娘们想帮他,可戏院的怨气太重,我们拉不动他。”
“那我能帮什么?”张先生问,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不是因为害怕,是因为同情。
“王老虎的墓在沈氏古宅后面。”柳娘的影子开始透明,“他的棺材里有一块玉佩,是班主给他的,能镇住怨气。只要把玉佩拿出来,戏院的火魂就能散,小李说不定能回来。”
张先生按照柳娘说的,去了沈氏古宅后面的乱葬岗。那里长满了野草,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墓碑,上面刻着“王老虎之墓”。他挖开坟墓,棺材里果然有一块玉佩,上面刻着戏班的标志——金线缠枝莲。
他拿着玉佩,回到升平戏院。戏院的门没锁,里面黑漆漆的,只有舞台上有一点光。他走进去,看见小李坐在台下的座椅上,眼神呆滞,像个木偶,手腕上有青灰色的印记。
“小李!”张先生跑过去,想拉他,却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挡住了。舞台上,旦角的影子出现了,她看着玉佩,眼神里满是恨意:“这是班主的玉佩,王老虎用它镇住我们的怨气,让我们不能投胎。”
张先生把玉佩扔给旦角:“现在还给你,你们能放了小李吗?”
旦角接过玉佩,玉佩在她手里慢慢融化,变成了灰烬。她的影子开始消散,台下的焦脸观众影子也慢慢消失:“我们的怨气散了,可小李……他已经被诅咒缠上了,除非找到沈氏古宅里的绣像,否则他永远是‘观众’。”
旦角的声音消失了,戏院变得空荡荡的,只有小李还坐在那里。张先生拉着小李,走出戏院,外面的天已经亮了。小李的眼神慢慢恢复了清明,可他摸了摸自己的脖子,说:“张叔,我总觉得有人在勒我的脖子,像……像被绳子捆着。”
张先生心里一沉,他拿出手机,打开相机,对着小李的脖子——屏幕里,小李的脖子上有一道淡淡的勒痕,和柳娘日记里写的姑娘们的勒痕一模一样。他再看向自己的脖子,屏幕里,他的脖子上也有一道勒痕,很浅,却在慢慢变深。
他突然明白,柳娘没骗他,可她也没说全——拿到玉佩,能散戏院的怨气,却会引青楼的怨气上身。那些姑娘们的勒痕,会缠上每一个帮过她们的人,直到找到王老虎的真正遗物——藏在沈氏古宅里的那把勒死她们的绳子。
探险队逃出来后,住在旅馆里,每个人都心神不宁。阿明的相机里,除了绣像的照片,还多了一段视频:视频里,古宅的绣房里,沈清婉的绣像在自己动,针线自动穿梭,绣出了老陈的脸。老陈看着视频,脸色惨白,他从包里拿出一本旧族谱,扔在桌子上:“我瞒了你们,我是王老虎的孙子。”
族谱的第一页,写着“王氏族谱”,第二页是王老虎的名字,下面写着他的妻子——沈清婉。
“沈清婉是王老虎的未婚妻,可她不愿意嫁,因为王老虎杀了她的家人。”老陈的声音有些沙哑,“王老虎把她囚禁在古宅里,逼她绣自己的肖像,说绣完就放她走。可他骗了她,绣完那天,他杀了她,把她的尸体藏在地下室,还把勒死青楼姑娘们的绳子,放在了她的绣架下,想让她的怨气和姑娘们的怨气叠加,镇住自己的仇人。”
“沈清婉的怨念太强,她在绣像里下了诅咒:只要有人靠近古宅,就会被她的怨念缠上,变成绣像的一部分。而青楼姑娘们的怨气,戏院戏班的怨气,其实都是她引过来的——她想让这三个地方的怨气形成闭环,困住王老虎的魂魄,让他永远不得超生。”
小雅的手机突然响了,是一条陌生短信,发信人是“沈清婉”:“想救小雅,就来古宅地下室。你们要找的绳子,在我手里。”
探险队决定回去救小雅。他们带着手电筒,再次走进沈氏古宅,这次直接去了地下室。地下室的门藏在楼梯下面,推开后,一股腐朽的气味扑面而来。
地下室里堆满了尸骨,有的尸骨手里还攥着东西——有戏班的戏服碎片,有青楼的胭脂盒,还有小李的手机。最里面,有一具完整的尸骨,穿着旗袍,手里攥着一把红色的绳子,绳子上还沾着暗红色的血迹——那是勒死青楼姑娘们的绳子。尸骨的旁边,放着一个绣架,绣像上的小雅正在看着他们,眼神里满是求救。
“小雅!”阿凯冲过去,想拿起绣架,却被沈清婉的影子拦住了。沈清婉的影子穿着旗袍,手里拿着绣花针,针上沾着黑色的丝线:“想救她,就要有人替她。你们谁来?”
小宇突然冲过去,拿起绣花针:“我来!我是新手,是我拖累了你们。”
“别傻了!”老陈拉住他,“我是王老虎的孙子,这诅咒该我来解。”他拿起绣花针,朝着绣像刺去——绣像里的小雅突然尖叫起来,沈清婉的影子也尖叫起来,地下室里的尸骨开始震动,绳子上的血迹慢慢变淡。
“快把绳子烧了!”老陈大喊。阿明拿出打火机,点燃了绳子,绳子烧起来,发出“滋滋”的声音,像是女人的哭声。沈清婉的影子开始消散,绣像里的小雅慢慢变得透明,最后消失了。
地下室里的尸骨也慢慢平静下来,不再震动。老陈瘫在地上,手里的绣花针掉在地上,他的脸变得苍白,却露出了笑容:“诅咒……解了。”
小雅回来了,可她的记忆里,多了沈清婉的记忆——她记得被囚禁的日子,记得被杀害的痛苦,记得姑娘们的哭声。探险队离开三途镇时,回头看了一眼,古宅的窗户里,再也没有灯光,戏院和青楼也变得安静,像是一切都结束了。
可他们不知道,在古宅的地下室里,那具沈清婉的尸骨旁边,多了一根新的绣花针,针上穿着白色的丝线,丝线的另一端,连着一张新的绣布,绣布上,已经绣出了一个模糊的轮廓——是老陈的脸。
老陈回到家后,发现自己的手开始变得透明,他拿出镜子,镜子里,沈清婉的影子站在他身后,手里拿着绣花针:“你以为解了诅咒?其实你只是替王老虎,成了新的‘镇怨人’。三途镇的诅咒,永远不会结束,因为只要还有人记得仇恨,怨念就会一直存在。”
镜子里的老陈,慢慢变成了绣像里的样子,眼神呆滞,嘴角挂着诡异的微笑。窗外,三途镇的方向,传来了一阵熟悉的锣鼓声,接着是女子的低泣声,最后是刺绣的“沙沙”声——那是新的诅咒,在召唤下一个好奇的人。
尾声:永不终结的异闻
一年后,青川市的报纸上,又多了一条新闻:三途镇的升平戏院、烟雨楼、沈氏古宅被列为“危险区域”,禁止任何人进入。可还是有不怕死的人,偷偷进去,然后再也没有出来。
有人说,在深夜里,能看见一个穿西装的男人,在戏院门口徘徊,手腕上有青灰色的印记——那是小李。
有人说,在烟雨楼的二楼,能看见一个穿记者服的男人,在对着空气说话,脖子上有淡淡的勒痕——那是张先生。
有人说,在古宅的绣房里,能看见一个穿中山装的老人,在绣一幅肖像,手里的绣花针沾着黑色的丝线——那是老陈。
而在三途镇的中心,有一块新的墓碑,上面没有名字,只有三行字:
“戏未唱完,怨未消散。”
“曲未唱尽,恨未抹平。”
“像未绣完,仇未了结。”
墓碑的后面,放着一本翻开的日记,日记的最后一页,写着一行新的字迹:“下一个来的人,会是谁?”
夜色渐深,三途镇的三个地方,再次亮起了灯光,锣鼓声、低泣声、刺绣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首永不终结的异闻曲,等待着下一个听众,下一个观众,下一个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