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暗舱密写译鱼书-《画师惊劫》

  南宋水军的战船如同幽灵般消失在浓雾里,留给蒙古使团队伍的是一片压抑的死寂和难以驱散的不安。甲板上的喧嚣沉淀下来,只剩下江水单调拍打船体的声响,以及风帆被微弱气流鼓动的沉闷噗噗声。盘查虽已结束,但那种刀锋抵喉的寒意,却已深深烙进每个人的感官里。

  江疏影被赶回底舱那个阴暗潮湿的角落。同舱的几名汉人仆役窃窃私语,脸上交织着后怕与麻木。她蜷缩在散发着霉味的草铺上,闭上眼,脑海中反复闪现的却是贺平那双冰冷陌生的眼睛。他为何出现在稽查的水兵中?那短暂的对视,是警告,是暗示,还是纯粹的巧合?陆沉舟的手,难道已经能如此轻易地伸进南宋的水军之中?这个念头让她不寒而栗。

  接下来的两日,船队在沉闷的顺流航行中度过。江疏影被指派去浆洗使团中低级官员的衣物,双手在冰冷的河水里浸泡得红肿。她刻意保持着沉默和迟钝,完美扮演着一个“哑巴粗使丫头”的角色,暗中却用尽一切机会观察。她记住了船上主要蒙古官员的样貌、习惯,摸清了粮仓、武器库和几位核心人物舱房的大致位置。

  使团的正使巴特尔千户,是个典型的蒙古武将,傲慢而直接。而副使“老刀”,则像一抹影子,大部分时间待在自己的舱房里,偶尔出现,也总是低眉顺眼,但江疏影能感觉到,有几道关键的指令,实则是由他发出,巴特尔只是执行者。这让她更加确信,老刀在使团中的地位绝非表面那么简单。

  第三天夜里,机会终于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袭击了船队,船只颠簸得厉害。底舱进水,一片混乱,仆役们都被叫去舀水。混乱中,老刀经过江疏影身边,脚步一个踉跄,似乎是被颠簸的船身晃倒,手臂“无意”地碰了她一下。一个冰冷、细小、用油纸紧紧包裹的硬物,悄无声息地滑入了江疏影的袖袋。

  江疏影心脏一缩,面上却依旧是一副惊慌失措忙着舀水的模样。直到后半夜,风雨稍歇,舱内众人精疲力竭地瘫倒睡去,她才在黑暗中,借着偶尔划过舱壁缝隙的闪电光芒,摸出了那个油纸包。

  打开后,里面是一小截比小指还细的竹管,两端用蜡封死。她小心翼翼地用指甲剔开一端封蜡,从里面倒出一卷薄如蝉翼的绢帛。帛上空无一字。

  是密写。江疏影立刻明白了。她想起那支被收走了毒针和药方的玉簪,但密写药水的配方,她早已牢记在心。需要的原料并不复杂,炭灰、明矾、还有几种常见的植物汁液,在船上的厨房和杂物间或许能凑齐。

  次日午后,她借口去厨房帮忙收拾,偷偷搜集了所需的材料。回到底舱后,她背对着其他人,用一点点清水在破碗底小心调配好药水。然后用一根捡来的细羽毛尖,蘸取药水,轻轻涂抹在那卷空白的绢帛上。

  字迹渐渐显现出来。是一种她从未见过的、扭曲如同游鱼般的符号,旁边还有几个简单的汉字标注。这不是普通的文字,而是一种密码——“鱼书”。传递情报的人显然认为她有能力破译。

  江疏影屏住呼吸,将绢帛凑到眼前。那些鱼形符号古怪难辨,但旁边的汉字提示了关键:“逆鳞为始,三鳞一断,目之所向。” 她凝神思索,逆鳞……是指鱼身上倒生的鳞片?三鳞一断……是每三个符号一组?目之所向……是鱼眼睛看的方向代表字的偏旁部首?

  她尝试着结合自己过去在蛰龙司被迫学过的各种密码知识进行推演。时间一点点过去,底舱空气污浊,汗水从她的额角滑落。终于,在反复尝试了多种组合后,她找到了规律!这套“鱼书”密码,果然是以鱼的形象为基础,鱼的游动方向、鳞片顺序、眼睛位置,共同构成了一套复杂的替代密码。

  她强压住内心的激动,开始一个符号一个符号地破译。绢帛上的信息不长,但内容却让她心惊肉跳:

  “ 雀已入笼,三日后金陵,朱雀桥。鹞窥伺,慎之。 ”

  “雀”指的是谁?是使团中的某个重要人物?还是指某份情报?“金陵朱雀桥”是接头的准确地点。“鹞窥伺”——鹞鹰在窥伺!那个蛰龙司的内鬼,果然如影随形,甚至可能就在这条船上!而最后一个“慎之”,是警告,也透露出传递信息者自身处境的危险。

  这情报是谁传来的?是老刀吗?还是船上另有其人?这情报是要她传递给谁?还是仅仅告知她情况?老刀塞给她这密信,是考验,还是真正的任务指派?

  无数疑问瞬间充斥了她的脑海。她迅速将破译出的信息牢记在心,然后将绢帛凑到油灯的火苗上。细小的火舌舔舐着绢帛,瞬间将其化为一小撮灰烬。她将灰烬撒进角落的积水里,彻底毁掉了痕迹。

  做完这一切,她靠在冰冷的舱壁上,感觉后背已被冷汗浸湿。情报虽短,却意味着她已被正式卷入南下途中的第一场暗流。雀已入笼,鹞在窥伺。她这只被强行送上棋盘的棋子,终于要开始移动了。而第一步,就是安全抵达金陵,找到朱雀桥。在这之前,她必须像真正的影子一样,隐藏好自己,同时警惕着来自暗处的每一道目光,尤其是那只不知藏在何处的“鹞鹰”。

  船外,风雨已停,江水平静地流向南方。但江疏影知道,真正的惊涛骇浪,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