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路沿着淮河下游的支流蜿蜒向南,空气愈发潮湿闷热,与渤海边的凛冽已是两个世界。江疏影腿上的旧伤在这种气候下愈发难受,脓血虽已收敛,但皮肉下的骨头仍时时作痛,像是有根无形的针随着步伐不断刺探。她拄着拐杖,每一步都走得艰难,汗水混着脸上的灰垢淌下,在衣领上洇开深色的痕迹。
沈允明依旧扛着那个最重的盐包走在前面,他的背脊在粗布衣衫下绷出坚毅的线条。阿阮则不时搀扶江疏影一把,她的目光始终警惕地扫视着周围。老疤兄弟在前头带路,他们对这条路上的每一个卡哨、每一处可以歇脚的窝棚都了如指掌。
这一日,行至淮河一处水势相对平缓的河段,远远望见前方河道中竟横亘着一道巨大的、长满灌木苔藓的土石残骸,如同一条死去的灰色巨蟒,匍匐在浑浊的河水里,将河道挤压得更加狭窄。残骸高处,甚至有几棵歪斜的杂树顽强地生长着。
“那是什么?”阿阮忍不住低声问,她久在江南,未曾见过北地这般景象。
老疤啐了一口唾沫,瓮声道:“浮山堰!几百年前南朝那个疯皇帝搞的玩意儿,想拦淮水淹北魏兵马,结果没淹着别人,自己先崩了,死了不知道多少万人!真是个祸害遗千年!”
浮山堰?江疏影心中一动。她曾在父亲收藏的残破古籍中读到过只言片语,梁武帝萧衍天监年间,为阻挡北魏南侵,倾举国之力,于淮河荆山段筑浮山堰,意图水灌敌城。然而堰成不久便溃决,江淮百姓死伤无数,淮南之地尽成泽国,成为南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之一。
她望着那巨大的、沉默的废墟,仿佛能听到数百年前那场人为巨祸带来的滔天洪水的咆哮,能看到无数生灵在浊浪中挣扎湮灭的惨状。历史的沉重与悲怆,透过这冰冷的残骸,扑面而来。
“为了御敌,便可如此罔顾生民性命么?”她喃喃自语,声音沙哑。
走在前面的沈允明脚步微微一顿,他没有回头,声音却清晰地传来,带着一种读书人特有的沉郁:“史笔如刀,功过难论。梁武初衷或为保境安民,然不明天时,不察地理,刚愎自用,终酿惨祸。治大国如烹小鲜,岂能行此孤注一掷、动摇国本之举?”
江疏影沉默。父亲江豫当年力主北伐,何尝不是怀着收复故土的雄心?然而朝廷掣肘,后勤不继,最终功败垂成,多少“飞雀营”子弟血洒北地,埋骨他乡。这其中的得失对错,又岂是三言两语能说清?
老疤在一旁听得不耐烦,粗声道:“管他什么梁武帝宋武帝,这破坝子挡在这儿几百年了,水浅的时候还能走船,水一大就成鬼门关!前头就得绕路,麻烦得很!”
果然,盐路在此转向,远离河岸,进入一片地势稍高的丘陵地带。路更难走了。
历史的教训与现实的路障交织在一起,让南归的步伐愈发沉重。
又行了大半日,天色向晚,众人在一处背风的土坡后歇脚。江疏影几乎虚脱,靠着一棵树干坐下,解开绑腿,查看伤处。伤口周围的皮肤依旧红肿发热,情况不容乐观。
阿阮取出药膏为她更换,低声道:“必须找个地方让你好好休养几日,再这样走下去,这条腿恐怕……”
后面的话她没有说,但江疏影明白。废了一条腿,在这乱世意味着什么,她很清楚。
沈允明默默地将水囊递过来,看着她的伤腿,眉头紧锁:“再坚持一下,前面快到楚州地界,那里情况复杂,或许能找到更安全的地方。”
就在这时,前方路上传来一阵喧哗和哭喊声。众人立刻警惕起来。
只见一队蒙古骑兵押解着几十个被绳索串联在一起的青壮男子,正骂骂咧咧地走来。那些男子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脸上带着麻木或恐惧的神情。
“是抓夫子!”老疤低骂一声,“妈的,肯定是送去修城或者运粮的!快躲起来!”
众人连忙缩身到土坡和灌木丛后。
骑兵队伍从不远处经过,鞭子抽打在人身上的噼啪声、蒙古兵的呵斥声、夫子的哀嚎求饶声,清晰地传来。
“都他妈快点!误了修筑楚州城防的工期,把你们全扔进淮河里喂鱼!”
楚州城防?江疏影心中凛然。蒙古人在加紧修筑楚州的防御工事!这意味着他们不仅要在海上发动进攻,更准备在陆上依托淮河防线,步步为营,向南推进!
这情报,与她怀中的边防草图、登州所见的不明舰队联系起来,勾勒出一幅更加清晰、也更加可怕的南侵蓝图!
骑兵和夫子队伍渐渐远去,只留下飞扬的尘土和空气中若有若无的血腥味。
“看到了吧?”老疤从灌木后钻出来,拍了拍身上的土,脸色难看,“这世道,能活着就不错了。赶紧走吧,天黑前得赶到前边的落脚点。”
众人再次上路,气氛更加压抑。历史的悲剧仿佛在眼前重演,只是角色换成了蒙古人与宋人。浮山堰的废墟像一个巨大的隐喻,警示着决策的失误可能带来的毁灭,而现实中蒙古人的紧逼,则让这份警示显得如此迫在眉睫。
江疏影拄着拐杖,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尘埃和现实的荆棘上。腿上的疼痛依旧,但一种更深的焦虑灼烧着她的内心。
必须尽快将情报送回去!必须阻止,或者至少延缓这场即将到来的、可能比浮山堰决堤更加可怕的灾难!
她看了一眼走在前方、背负着最重盐包和无形压力的沈允明,又看了看身边沉默却坚定的阿阮。
前路未知,危机四伏。但肩上的责任,让她无法停下脚步。
沈允明依旧扛着那个最重的盐包走在前面,他的背脊在粗布衣衫下绷出坚毅的线条。阿阮则不时搀扶江疏影一把,她的目光始终警惕地扫视着周围。老疤兄弟在前头带路,他们对这条路上的每一个卡哨、每一处可以歇脚的窝棚都了如指掌。
这一日,行至淮河一处水势相对平缓的河段,远远望见前方河道中竟横亘着一道巨大的、长满灌木苔藓的土石残骸,如同一条死去的灰色巨蟒,匍匐在浑浊的河水里,将河道挤压得更加狭窄。残骸高处,甚至有几棵歪斜的杂树顽强地生长着。
“那是什么?”阿阮忍不住低声问,她久在江南,未曾见过北地这般景象。
老疤啐了一口唾沫,瓮声道:“浮山堰!几百年前南朝那个疯皇帝搞的玩意儿,想拦淮水淹北魏兵马,结果没淹着别人,自己先崩了,死了不知道多少万人!真是个祸害遗千年!”
浮山堰?江疏影心中一动。她曾在父亲收藏的残破古籍中读到过只言片语,梁武帝萧衍天监年间,为阻挡北魏南侵,倾举国之力,于淮河荆山段筑浮山堰,意图水灌敌城。然而堰成不久便溃决,江淮百姓死伤无数,淮南之地尽成泽国,成为南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之一。
她望着那巨大的、沉默的废墟,仿佛能听到数百年前那场人为巨祸带来的滔天洪水的咆哮,能看到无数生灵在浊浪中挣扎湮灭的惨状。历史的沉重与悲怆,透过这冰冷的残骸,扑面而来。
“为了御敌,便可如此罔顾生民性命么?”她喃喃自语,声音沙哑。
走在前面的沈允明脚步微微一顿,他没有回头,声音却清晰地传来,带着一种读书人特有的沉郁:“史笔如刀,功过难论。梁武初衷或为保境安民,然不明天时,不察地理,刚愎自用,终酿惨祸。治大国如烹小鲜,岂能行此孤注一掷、动摇国本之举?”
江疏影沉默。父亲江豫当年力主北伐,何尝不是怀着收复故土的雄心?然而朝廷掣肘,后勤不继,最终功败垂成,多少“飞雀营”子弟血洒北地,埋骨他乡。这其中的得失对错,又岂是三言两语能说清?
老疤在一旁听得不耐烦,粗声道:“管他什么梁武帝宋武帝,这破坝子挡在这儿几百年了,水浅的时候还能走船,水一大就成鬼门关!前头就得绕路,麻烦得很!”
果然,盐路在此转向,远离河岸,进入一片地势稍高的丘陵地带。路更难走了。
历史的教训与现实的路障交织在一起,让南归的步伐愈发沉重。
又行了大半日,天色向晚,众人在一处背风的土坡后歇脚。江疏影几乎虚脱,靠着一棵树干坐下,解开绑腿,查看伤处。伤口周围的皮肤依旧红肿发热,情况不容乐观。
阿阮取出药膏为她更换,低声道:“必须找个地方让你好好休养几日,再这样走下去,这条腿恐怕……”
后面的话她没有说,但江疏影明白。废了一条腿,在这乱世意味着什么,她很清楚。
沈允明默默地将水囊递过来,看着她的伤腿,眉头紧锁:“再坚持一下,前面快到楚州地界,那里情况复杂,或许能找到更安全的地方。”
就在这时,前方路上传来一阵喧哗和哭喊声。众人立刻警惕起来。
只见一队蒙古骑兵押解着几十个被绳索串联在一起的青壮男子,正骂骂咧咧地走来。那些男子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脸上带着麻木或恐惧的神情。
“是抓夫子!”老疤低骂一声,“妈的,肯定是送去修城或者运粮的!快躲起来!”
众人连忙缩身到土坡和灌木丛后。
骑兵队伍从不远处经过,鞭子抽打在人身上的噼啪声、蒙古兵的呵斥声、夫子的哀嚎求饶声,清晰地传来。
“都他妈快点!误了修筑楚州城防的工期,把你们全扔进淮河里喂鱼!”
楚州城防?江疏影心中凛然。蒙古人在加紧修筑楚州的防御工事!这意味着他们不仅要在海上发动进攻,更准备在陆上依托淮河防线,步步为营,向南推进!
这情报,与她怀中的边防草图、登州所见的不明舰队联系起来,勾勒出一幅更加清晰、也更加可怕的南侵蓝图!
骑兵和夫子队伍渐渐远去,只留下飞扬的尘土和空气中若有若无的血腥味。
“看到了吧?”老疤从灌木后钻出来,拍了拍身上的土,脸色难看,“这世道,能活着就不错了。赶紧走吧,天黑前得赶到前边的落脚点。”
众人再次上路,气氛更加压抑。历史的悲剧仿佛在眼前重演,只是角色换成了蒙古人与宋人。浮山堰的废墟像一个巨大的隐喻,警示着决策的失误可能带来的毁灭,而现实中蒙古人的紧逼,则让这份警示显得如此迫在眉睫。
江疏影拄着拐杖,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尘埃和现实的荆棘上。腿上的疼痛依旧,但一种更深的焦虑灼烧着她的内心。
必须尽快将情报送回去!必须阻止,或者至少延缓这场即将到来的、可能比浮山堰决堤更加可怕的灾难!
她看了一眼走在前方、背负着最重盐包和无形压力的沈允明,又看了看身边沉默却坚定的阿阮。
前路未知,危机四伏。但肩上的责任,让她无法停下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