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碑林的寂静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声踏碎。江疏影三人借着林木与巨石的阴影,如同受惊的狸猫,向山顶方向疾退。腿伤如同附骨之疽,每一次发力都牵扯着撕裂般的痛楚,江疏影额上冷汗涔涔,几乎将下唇咬出血来。沈允明半扶半架着她,阿阮断后,警惕地听着身后的动静。
那些官兵并未立刻展开搜山,似乎只是在碑林区域粗略检查了一番,并未发现那处隐秘的机关。喧闹声渐渐平息,或许是认为闯入者已逃往他处。
三人不敢停留,一路潜行,直至焦山最高处,寻了一处被荒草和藤蔓掩盖的天然石缝藏身。直到确认山下再无异常,才稍稍松了口气。
“看来不是专门为我们而来的。”阿阮低声道,气息微喘。
沈允明眉头紧锁:“或许是江防吃紧,各处要地都加强了巡逻。但我们行踪已露,焦山不可久留。”
他从怀中取出那份得自碑林的绢帛水道图,就着石缝透入的微光再次细看。图上标注之详尽,远超寻常海图,许多隐秘的水道和潜流点,简直是颠覆认知。“这份图……价值连城。若能善用,或可在这长江口争得一线生机。”
江疏影靠坐在冰冷的石壁上,腿上的剧痛一阵阵袭来,让她视线都有些模糊。她强打精神,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投向西方。隔着浩渺的江面,对岸那片被战火映红的天空下,是正在血与火中煎熬的瓜洲,是无数正在厮杀的军民。
“我们……算是回来了吗?”她声音沙哑,带着一丝茫然。
脚踏江南之地,却感受不到丝毫安宁。故土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
沈允明收起绢帛,顺着她的目光望去,沉声道:“回来了,但战斗才刚刚开始。”他顿了顿,“接下来,我们去北固亭。”
“北固亭?”阿阮有些不解,“那里地势虽高,但临近江防前线,岂不更加危险?”
“正因为临近前线,才能看清局势。”沈允明解释道,“而且,北固亭乃江东胜迹,文人墨客、乃至军中将领都可能登临望远。莫老既指引我们至焦山,北固亭或许也有其用意。”
更重要的是,北固亭承载着太多历史记忆。三国孙刘联盟,南宋辛弃疾在此留下“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千古悲慨。登临此地,或许能更清晰地感受到这片土地此刻的脉搏。
休息片刻,待体力稍复,三人再次动身。焦山与北固亭隔水相望,他们不敢再寻舟楫,只能沿着江岸,绕行更远的路途。
这一路,所见景象令人心头发紧。沿途村落大多十室九空,田畴荒芜,唯有通往江防营寨的道路上,不时有运送军械粮草的民夫队伍在兵卒催促下艰难前行,脸上写满了恐惧与疲惫。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大难临头的恐慌气息。
江疏影拄着拐杖,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伤腿肿胀发热,显然情况在恶化。但她死死咬着牙,一声不吭。与对岸正在发生的惨烈相比,她这点伤痛,又算得了什么?
直到午后,那座闻名遐迩的北固山才出现在眼前。山势险峻,临江石壁如刀削斧劈。三人避开正面的石阶大道,从侧面林木掩映的小径攀援而上。
登上北固亭时,已是夕阳西沉。如血残阳将天地染成一片悲壮的橘红色,浩荡长江在脚下奔流,江风猎猎,吹得人衣袂翻飞,几乎站立不稳。
凭栏远眺,景象令人窒息。
江北,瓜洲方向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即便隔着宽阔江面,似乎也能隐约听到那震天的喊杀与哀嚎。蒙古水师的战船如同群鸦,在江面上游弋,不时向岸上倾泻着箭雨与炮石。而江南,宋军水寨连绵,帆樯如林,却似乎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压制着,未能全力出击,只能凭借江防工事苦苦支撑。
“烽火连三月……”沈允明望着对岸的狼烟,喃喃低语,脸上是前所未有的凝重,“伯颜这是要不计代价,一举突破长江天险!”
阿阮握紧了手中的短弓,指节发白:“我们能做些什么?”
江疏影没有回答。她扶着冰凉的栏杆,任由江风如同刀子般刮过脸颊。极目远望,山河破碎,风云激荡。父亲江豫当年是否也曾在此远眺北方,心怀收复之志?辛弃疾笔下“千古兴亡多少事”的慨叹,此刻是如此真切地压在心头。
历史的洪流与个人的命运,在这北固亭上交织、碰撞。她怀中的“海疆巡鉴”雄令,背上的绝密水道图,以及一路用鲜血换来的北地情报,在这一刻,沉重得让她几乎无法呼吸。
悲风满襟,吹不散心头的阴霾,却吹动了她眼中那簇不肯熄灭的火焰。
“我们不能停留。”江疏影转过身,声音在风中显得有些飘忽,却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决绝,“必须立刻南下,去临安!将我们所知的一切,面陈朝廷!”
无论朝廷如何腐朽,无论前路如何艰险,这是他们目前唯一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事情。
沈允明深深看了她一眼,点了点头。阿阮亦无异议。
夕阳终于完全沉入地平线,最后一抹余晖将江水染成暗红,如同流淌的鲜血。北固亭陷入了苍茫的暮色之中,唯有对岸的战火,依旧在黑暗中狰狞地燃烧着。
三人最后望了一眼那片承载了无数希望与绝望的江北之地,转身,步履坚定地走下山去。
夜色,成了他们最好的掩护。南归之路的最后一程,或许也是最凶险的一程,就在这悲风呼啸的北固亭下,悄然开始。
那些官兵并未立刻展开搜山,似乎只是在碑林区域粗略检查了一番,并未发现那处隐秘的机关。喧闹声渐渐平息,或许是认为闯入者已逃往他处。
三人不敢停留,一路潜行,直至焦山最高处,寻了一处被荒草和藤蔓掩盖的天然石缝藏身。直到确认山下再无异常,才稍稍松了口气。
“看来不是专门为我们而来的。”阿阮低声道,气息微喘。
沈允明眉头紧锁:“或许是江防吃紧,各处要地都加强了巡逻。但我们行踪已露,焦山不可久留。”
他从怀中取出那份得自碑林的绢帛水道图,就着石缝透入的微光再次细看。图上标注之详尽,远超寻常海图,许多隐秘的水道和潜流点,简直是颠覆认知。“这份图……价值连城。若能善用,或可在这长江口争得一线生机。”
江疏影靠坐在冰冷的石壁上,腿上的剧痛一阵阵袭来,让她视线都有些模糊。她强打精神,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投向西方。隔着浩渺的江面,对岸那片被战火映红的天空下,是正在血与火中煎熬的瓜洲,是无数正在厮杀的军民。
“我们……算是回来了吗?”她声音沙哑,带着一丝茫然。
脚踏江南之地,却感受不到丝毫安宁。故土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
沈允明收起绢帛,顺着她的目光望去,沉声道:“回来了,但战斗才刚刚开始。”他顿了顿,“接下来,我们去北固亭。”
“北固亭?”阿阮有些不解,“那里地势虽高,但临近江防前线,岂不更加危险?”
“正因为临近前线,才能看清局势。”沈允明解释道,“而且,北固亭乃江东胜迹,文人墨客、乃至军中将领都可能登临望远。莫老既指引我们至焦山,北固亭或许也有其用意。”
更重要的是,北固亭承载着太多历史记忆。三国孙刘联盟,南宋辛弃疾在此留下“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千古悲慨。登临此地,或许能更清晰地感受到这片土地此刻的脉搏。
休息片刻,待体力稍复,三人再次动身。焦山与北固亭隔水相望,他们不敢再寻舟楫,只能沿着江岸,绕行更远的路途。
这一路,所见景象令人心头发紧。沿途村落大多十室九空,田畴荒芜,唯有通往江防营寨的道路上,不时有运送军械粮草的民夫队伍在兵卒催促下艰难前行,脸上写满了恐惧与疲惫。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大难临头的恐慌气息。
江疏影拄着拐杖,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伤腿肿胀发热,显然情况在恶化。但她死死咬着牙,一声不吭。与对岸正在发生的惨烈相比,她这点伤痛,又算得了什么?
直到午后,那座闻名遐迩的北固山才出现在眼前。山势险峻,临江石壁如刀削斧劈。三人避开正面的石阶大道,从侧面林木掩映的小径攀援而上。
登上北固亭时,已是夕阳西沉。如血残阳将天地染成一片悲壮的橘红色,浩荡长江在脚下奔流,江风猎猎,吹得人衣袂翻飞,几乎站立不稳。
凭栏远眺,景象令人窒息。
江北,瓜洲方向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即便隔着宽阔江面,似乎也能隐约听到那震天的喊杀与哀嚎。蒙古水师的战船如同群鸦,在江面上游弋,不时向岸上倾泻着箭雨与炮石。而江南,宋军水寨连绵,帆樯如林,却似乎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压制着,未能全力出击,只能凭借江防工事苦苦支撑。
“烽火连三月……”沈允明望着对岸的狼烟,喃喃低语,脸上是前所未有的凝重,“伯颜这是要不计代价,一举突破长江天险!”
阿阮握紧了手中的短弓,指节发白:“我们能做些什么?”
江疏影没有回答。她扶着冰凉的栏杆,任由江风如同刀子般刮过脸颊。极目远望,山河破碎,风云激荡。父亲江豫当年是否也曾在此远眺北方,心怀收复之志?辛弃疾笔下“千古兴亡多少事”的慨叹,此刻是如此真切地压在心头。
历史的洪流与个人的命运,在这北固亭上交织、碰撞。她怀中的“海疆巡鉴”雄令,背上的绝密水道图,以及一路用鲜血换来的北地情报,在这一刻,沉重得让她几乎无法呼吸。
悲风满襟,吹不散心头的阴霾,却吹动了她眼中那簇不肯熄灭的火焰。
“我们不能停留。”江疏影转过身,声音在风中显得有些飘忽,却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决绝,“必须立刻南下,去临安!将我们所知的一切,面陈朝廷!”
无论朝廷如何腐朽,无论前路如何艰险,这是他们目前唯一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事情。
沈允明深深看了她一眼,点了点头。阿阮亦无异议。
夕阳终于完全沉入地平线,最后一抹余晖将江水染成暗红,如同流淌的鲜血。北固亭陷入了苍茫的暮色之中,唯有对岸的战火,依旧在黑暗中狰狞地燃烧着。
三人最后望了一眼那片承载了无数希望与绝望的江北之地,转身,步履坚定地走下山去。
夜色,成了他们最好的掩护。南归之路的最后一程,或许也是最凶险的一程,就在这悲风呼啸的北固亭下,悄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