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水寨的捷报——如果那惨烈的、用三十多条性命换来的战果可以称之为捷报的话——并没能像预想中那样,点燃临安城抵抗的烈焰。相反,它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只激起了几圈微弱的涟漪,便迅速沉寂下去。
水寨派往临安报信并请求支援的弟兄,带回来的消息令人齿冷。朝廷对水寨“擅启边衅”的行为非但没有嘉奖,反而严词申饬,指责他们“轻举妄动,惊扰大局”,责令其不得再行挑衅,以免破坏“正在进行的和议”。至于支援?一粒粮食、一支箭矢都没有。
“和议?狗屁的和议!”梁雄气得一脚踹翻了面前的木桩,双目赤红,“那帮龟缩在城里的老爷们,就知道跪着求和!他们看不见江口外鞑子的战船吗?听不见嘉会门爆炸的声音吗?”
水寨内,弥漫着一股悲愤而绝望的气息。弟兄们用命换来的,不是援军和希望,而是冰冷的指责和抛弃。
江疏影默默地为受伤的弟兄们处理伤口,听着他们压抑的咒骂和叹息,心也一点点沉入谷底。她早该想到的,一个连自己边防舆图和忠臣良将都可以轻易舍弃的朝廷,又怎会在意这区区水寨和几十条人命?
然而,坏消息并未结束。
几天后,一个从临安城逃出的、原枢密院抄书小吏带来了一个更令人震惊,却又仿佛在意料之中的消息——
丽正门,坠匾了。
丽正门,皇宫大内之正门,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与国体。其门匾坠落,无论是在哪个朝代,都被视为极其不祥的征兆,意味着国运衰微,皇权动摇。
那小吏形容当时的情景,依旧心有余悸:“……毫无预兆,就那么‘轰隆’一声巨响,那块挂了上百年的、官家亲笔题写的‘丽正门’金匾,就……就从那么高的门楼上掉了下来,摔得粉碎!当时宫门前值守的侍卫都吓傻了……”
“宫里怎么说?”陈宜中急切地问。
“还能怎么说?”小吏苦笑,“司天监那帮人,支支吾吾,说是……说是年久失修,风雨侵蚀所致。可谁信啊?这分明是……是天谴!是祖宗示警啊!”
消息如同瘟疫般在临安城内飞速传播,尽管官府极力弹压,但恐慌的情绪还是不可抑制地蔓延开来。连皇权的象征都崩塌了,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龙山水寨得知这个消息后,一片死寂。如果说之前朝廷的抛弃让他们愤怒,那么丽正门坠匾的消息,则带来了一种更深沉的、近乎信仰崩塌般的绝望。
连天子门庭都护不住了,他们在这江口苦苦支撑,又有什么意义?
“寨主……我们……我们还守在这里吗?”一个年轻的、脸上还带着稚气的汉子,怯生生地问道,声音里充满了迷茫。
梁雄张了张嘴,想说什么鼓舞士气的话,却发现喉咙像是被堵住了一般,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环顾四周,看到的是一张张灰败、疲惫、失去了光彩的脸。
连他这头“混江龙”,此刻也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他可以带着弟兄们和鞑子拼命,却无法对抗这弥漫在天地间的、名为“气数已尽”的悲凉。
江疏影站在人群外围,听着那小吏的叙述,看着寨中弥漫的绝望,她的手,不自觉地摸向了怀中的桑皮纸。那局指向钱塘江口的残棋,那盏雾海孤灯……陆沉舟,你是否早已预见了这一切?你留下的后手,难道就是为了应对这彻底崩坏的结局吗?
她抬头,望向临安城的方向。那座她拼死也要将情报送达的城池,此刻在她眼中,仿佛被一层无形的、正在不断扩散的灰败烟尘所笼罩。丽正门坠落的,不仅仅是一块匾额,更是一个王朝最后的脸面与尊严。
就在这时,一名负责了望的寨中弟兄连滚带爬地冲进聚义厅,脸色煞白,声音颤抖得几乎不成调:
“寨……寨主!不好了!江……江面上!好多……好多船!打着……打着白旗!往……往临安方向去了!”
厅内众人皆是一愣。
白旗?
梁雄猛地冲了出去,江疏影、陈宜中等人也紧随其后。众人跑到水寨地势最高的了望台,举起千里镜(这是水寨为数不多的珍贵器械之一)向江面望去。
只见宽阔的钱塘江主航道上,一支规模不小的宋军水师舰队,正降下战旗,升起白旗,偃旗息鼓,如同送葬的队伍一般,沉默地向着上游临安方向驶去。看其旗号,竟是原本驻扎在江口另一侧、实力最强的一支朝廷水师!
他们,未发一箭一矢,未接一兵一卒,就这样……投降了。
不,或许不叫投降,这叫……“议和”前的“姿态”?
了望台上,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这支水师的投降,意味着钱塘江口的海上防线,彻底洞开!蒙古人的战舰,可以毫无阻碍地长驱直入,直逼临安城下!
丽正门坠匾,是天的警示。
水师举白旗,是人的回应。
天意?人意?
或许,这本就是一体。
梁雄手中的千里镜缓缓垂下,他仿佛一瞬间苍老了十岁,佝偻着背,喃喃道:“完了……全完了……”
没有人说话。绝望,如同钱塘江的潮水,将整个龙山水寨,彻底淹没。
江疏影紧紧握着千里镜,指节泛白。她看着那支打着白旗、渐行渐远的舰队,看着它们消失在雾气朦胧的江面尽头。
她知道,临安城的陷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而她,必须在这最后的时刻到来之前,找到陆沉舟留下的后手,找到那局残棋背后,可能存在的、最后的希望。
哪怕那希望,渺茫如星火。
水寨派往临安报信并请求支援的弟兄,带回来的消息令人齿冷。朝廷对水寨“擅启边衅”的行为非但没有嘉奖,反而严词申饬,指责他们“轻举妄动,惊扰大局”,责令其不得再行挑衅,以免破坏“正在进行的和议”。至于支援?一粒粮食、一支箭矢都没有。
“和议?狗屁的和议!”梁雄气得一脚踹翻了面前的木桩,双目赤红,“那帮龟缩在城里的老爷们,就知道跪着求和!他们看不见江口外鞑子的战船吗?听不见嘉会门爆炸的声音吗?”
水寨内,弥漫着一股悲愤而绝望的气息。弟兄们用命换来的,不是援军和希望,而是冰冷的指责和抛弃。
江疏影默默地为受伤的弟兄们处理伤口,听着他们压抑的咒骂和叹息,心也一点点沉入谷底。她早该想到的,一个连自己边防舆图和忠臣良将都可以轻易舍弃的朝廷,又怎会在意这区区水寨和几十条人命?
然而,坏消息并未结束。
几天后,一个从临安城逃出的、原枢密院抄书小吏带来了一个更令人震惊,却又仿佛在意料之中的消息——
丽正门,坠匾了。
丽正门,皇宫大内之正门,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与国体。其门匾坠落,无论是在哪个朝代,都被视为极其不祥的征兆,意味着国运衰微,皇权动摇。
那小吏形容当时的情景,依旧心有余悸:“……毫无预兆,就那么‘轰隆’一声巨响,那块挂了上百年的、官家亲笔题写的‘丽正门’金匾,就……就从那么高的门楼上掉了下来,摔得粉碎!当时宫门前值守的侍卫都吓傻了……”
“宫里怎么说?”陈宜中急切地问。
“还能怎么说?”小吏苦笑,“司天监那帮人,支支吾吾,说是……说是年久失修,风雨侵蚀所致。可谁信啊?这分明是……是天谴!是祖宗示警啊!”
消息如同瘟疫般在临安城内飞速传播,尽管官府极力弹压,但恐慌的情绪还是不可抑制地蔓延开来。连皇权的象征都崩塌了,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龙山水寨得知这个消息后,一片死寂。如果说之前朝廷的抛弃让他们愤怒,那么丽正门坠匾的消息,则带来了一种更深沉的、近乎信仰崩塌般的绝望。
连天子门庭都护不住了,他们在这江口苦苦支撑,又有什么意义?
“寨主……我们……我们还守在这里吗?”一个年轻的、脸上还带着稚气的汉子,怯生生地问道,声音里充满了迷茫。
梁雄张了张嘴,想说什么鼓舞士气的话,却发现喉咙像是被堵住了一般,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环顾四周,看到的是一张张灰败、疲惫、失去了光彩的脸。
连他这头“混江龙”,此刻也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他可以带着弟兄们和鞑子拼命,却无法对抗这弥漫在天地间的、名为“气数已尽”的悲凉。
江疏影站在人群外围,听着那小吏的叙述,看着寨中弥漫的绝望,她的手,不自觉地摸向了怀中的桑皮纸。那局指向钱塘江口的残棋,那盏雾海孤灯……陆沉舟,你是否早已预见了这一切?你留下的后手,难道就是为了应对这彻底崩坏的结局吗?
她抬头,望向临安城的方向。那座她拼死也要将情报送达的城池,此刻在她眼中,仿佛被一层无形的、正在不断扩散的灰败烟尘所笼罩。丽正门坠落的,不仅仅是一块匾额,更是一个王朝最后的脸面与尊严。
就在这时,一名负责了望的寨中弟兄连滚带爬地冲进聚义厅,脸色煞白,声音颤抖得几乎不成调:
“寨……寨主!不好了!江……江面上!好多……好多船!打着……打着白旗!往……往临安方向去了!”
厅内众人皆是一愣。
白旗?
梁雄猛地冲了出去,江疏影、陈宜中等人也紧随其后。众人跑到水寨地势最高的了望台,举起千里镜(这是水寨为数不多的珍贵器械之一)向江面望去。
只见宽阔的钱塘江主航道上,一支规模不小的宋军水师舰队,正降下战旗,升起白旗,偃旗息鼓,如同送葬的队伍一般,沉默地向着上游临安方向驶去。看其旗号,竟是原本驻扎在江口另一侧、实力最强的一支朝廷水师!
他们,未发一箭一矢,未接一兵一卒,就这样……投降了。
不,或许不叫投降,这叫……“议和”前的“姿态”?
了望台上,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这支水师的投降,意味着钱塘江口的海上防线,彻底洞开!蒙古人的战舰,可以毫无阻碍地长驱直入,直逼临安城下!
丽正门坠匾,是天的警示。
水师举白旗,是人的回应。
天意?人意?
或许,这本就是一体。
梁雄手中的千里镜缓缓垂下,他仿佛一瞬间苍老了十岁,佝偻着背,喃喃道:“完了……全完了……”
没有人说话。绝望,如同钱塘江的潮水,将整个龙山水寨,彻底淹没。
江疏影紧紧握着千里镜,指节泛白。她看着那支打着白旗、渐行渐远的舰队,看着它们消失在雾气朦胧的江面尽头。
她知道,临安城的陷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而她,必须在这最后的时刻到来之前,找到陆沉舟留下的后手,找到那局残棋背后,可能存在的、最后的希望。
哪怕那希望,渺茫如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