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的广州,雾把珠江泡成了一杯温吞的茶。恒基中心办公室的落地窗外,货轮的轮廓在雾里飘着,像没扎根的纸船,甲板上的集装箱泛着冷白,和陈启棠指间那枚冻硬的陈皮,倒有几分像。老红木桌的木纹里还嵌着去年的茶渍,指腹蹭过,能摸到时光留下的糙感——这张桌子是阿明当年送的,说“做地产的,得有张压得住的桌”。
陈文博推过来的报表带着油墨味,纸角被他捏得发卷,“松江地块”四个字用荧光笔标了黄,像块醒目的诱饵。“爸,楼面价8000,比上月降15%。”他的声音里裹着劲,指节敲在报表上,“广州亚运会前要通地铁,这站口就在地块三百米,通车后至少涨到1.5万。开发商负债率92%,急着抛,咱们捡漏正合适。”
陈启棠没看那抹黄,陈皮在指间转了个圈。办公室的老式挂钟走得沉,秒针每跳一下,都像踩在陈文博的耐心上。他知道儿子的心思——去年陈文博盯着的深圳项目,被自己压着没拿,后来涨了两成,报表在他桌上放了三天,纸边都磨白了。
“松江的商铺,去年你说要留着收租,现在市价跌了多少?”陈启棠的声音轻得像雾,陈文博的手顿了顿,从抽屉里翻出另一张纸:“8%,但商铺是持有,住宅是快周转,不一样。”他把地铁规划图铺开来,红笔描的线路像条醒目的血管,“这是住建局公示的,明年三月肯定通,不会变。”
陈启棠起身时,红木椅腿在地板上蹭出闷响。他走到书柜前,取下那个深棕色公文包——铜扣上的“恒基”二字氧化成了暗绿,是1995年香港英皇道那家皮具店买的,阿明当时还笑他“背这包像卖药材的”,说“要背就得背亮面的,显气派”。公文包的隔层比他的心思还细,左边是项目合同,右边是财务报表,最内侧的暗袋缝得隐蔽,手指伸进去时,能摸到字条边缘的毛边,像摸到一块结痂的疤。
字条抽出来时,带起一丝陈旧的纸味。泛黄的纸上,阿明的字迹张牙舞爪,“启棠,我赌输了”几个字的墨水洇得厉害,像当时没干的眼泪。“1997年,阿明跟你现在一样,盯着九龙的地块。”陈启棠的指尖按在“赌输了”上,指甲盖泛白,“他把写字楼抵押了,还借了高息贷,说‘政策会托底’。”他顿了顿,咳嗽了两声,茶渍在桌布上晕开一小片,“后来他找我借钱,我手里有笔流动资金……”话没说完,他把字条折了折,塞进公文包,像把一段没说完的往事又藏了回去。
陈文博的目光落在“家也没了”三个字上,报表在手里软了些。他想反驳“内地不是香港”,话到嘴边,却看见父亲从公文包底翻出一叠红名单——每张纸上都写着内地房企的名字,“粤海地产”“岭南置业”后面的负债率被红笔圈了又圈,85%、90%、92%,像一串烧红的数字。“这些房企,去年都在拿地,现在有一半发不出工资。”陈启棠把红名单铺在报表上,红与黄叠在一起,“你说的松江地块,开发商就是这上面的,他急着卖地,是怕下个月还不上利息。”
“可广州有亚运会,基建投入不一样。”陈文博的声音弱了,却还攥着报表,指腹把“1.5万”的数字蹭得发毛。他想起去年深圳的项目,心里的不甘像潮水上涌,“爸,咱们已经错过一个了,这次再错过……”
“错过比错拿好。”陈启棠把陈皮放进嘴里,苦味在舌尖漫开,“让助理联系买家,松江那两个商铺,价格差不多就卖。”
陈文博捏着商铺的钥匙,金属冰凉。那是他三年前挑的铺,在天河城旁边,每月租金能抵半个项目的管理费。签合同那天,买家压了5%的价,他看向父亲,陈启棠只点了点头,钢笔在合同上签得干脆,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像在割什么东西。走出中介店时,陈文博回头望了眼商铺的招牌,玻璃门上的“恒基物业”还亮着,心里像空了块——他想起第一次带父亲来看这铺时,父亲还夸他“有眼光”。
“可惜吗?”陈启棠在车里问他,手里还捏着那枚陈皮的核。陈文博没说话,看着窗外掠过的楼盘广告,“抄底正当时”的标语刺眼。“我1998年卖香港的公寓,比买的时候亏了40%。”陈皮核在父亲指间转着,“当时也可惜,后来想想,要是没卖,现在可能连恒基的门脸都保不住。”
商铺卖出去的第五天,松江地块的开发商爆了雷。新闻里说“资金链断裂,项目停工”,陈文博看着手机屏幕,手指在“幸好听您的”几个字上停了很久,才发出去。父亲的回复来得快,只有一句“字条比利润重要”。他把这条短信存进收藏夹,从抽屉里拿出张白纸,写下“高负债房企不碰”,胶水抹得太多,纸边卷了起来,像父亲手里那枚陈皮的褶皱。他盯着纸条看了会儿,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教他骑自行车,从不扶着车后座,只在后面喊“别怕,往前冲”。
办公室的雾散了些,珠江的货轮清晰了些。陈启棠坐在老红木桌后,嚼着新的陈皮,苦味从舌尖漫到喉咙。公文包放在桌角,暗袋里的字条和红名单安静地躺着,像两个沉默的影子。他看着陈文博贴在墙上的纸条,手指在桌木纹的茶渍上蹭了蹭——那是阿明送这张桌子时,两人喝茶洒的,当时阿明还笑他“毛手毛脚”。窗外的货轮驶过,留下一道浅白的水痕,很快就被珠江的浪抚平了。
陈文博推过来的报表带着油墨味,纸角被他捏得发卷,“松江地块”四个字用荧光笔标了黄,像块醒目的诱饵。“爸,楼面价8000,比上月降15%。”他的声音里裹着劲,指节敲在报表上,“广州亚运会前要通地铁,这站口就在地块三百米,通车后至少涨到1.5万。开发商负债率92%,急着抛,咱们捡漏正合适。”
陈启棠没看那抹黄,陈皮在指间转了个圈。办公室的老式挂钟走得沉,秒针每跳一下,都像踩在陈文博的耐心上。他知道儿子的心思——去年陈文博盯着的深圳项目,被自己压着没拿,后来涨了两成,报表在他桌上放了三天,纸边都磨白了。
“松江的商铺,去年你说要留着收租,现在市价跌了多少?”陈启棠的声音轻得像雾,陈文博的手顿了顿,从抽屉里翻出另一张纸:“8%,但商铺是持有,住宅是快周转,不一样。”他把地铁规划图铺开来,红笔描的线路像条醒目的血管,“这是住建局公示的,明年三月肯定通,不会变。”
陈启棠起身时,红木椅腿在地板上蹭出闷响。他走到书柜前,取下那个深棕色公文包——铜扣上的“恒基”二字氧化成了暗绿,是1995年香港英皇道那家皮具店买的,阿明当时还笑他“背这包像卖药材的”,说“要背就得背亮面的,显气派”。公文包的隔层比他的心思还细,左边是项目合同,右边是财务报表,最内侧的暗袋缝得隐蔽,手指伸进去时,能摸到字条边缘的毛边,像摸到一块结痂的疤。
字条抽出来时,带起一丝陈旧的纸味。泛黄的纸上,阿明的字迹张牙舞爪,“启棠,我赌输了”几个字的墨水洇得厉害,像当时没干的眼泪。“1997年,阿明跟你现在一样,盯着九龙的地块。”陈启棠的指尖按在“赌输了”上,指甲盖泛白,“他把写字楼抵押了,还借了高息贷,说‘政策会托底’。”他顿了顿,咳嗽了两声,茶渍在桌布上晕开一小片,“后来他找我借钱,我手里有笔流动资金……”话没说完,他把字条折了折,塞进公文包,像把一段没说完的往事又藏了回去。
陈文博的目光落在“家也没了”三个字上,报表在手里软了些。他想反驳“内地不是香港”,话到嘴边,却看见父亲从公文包底翻出一叠红名单——每张纸上都写着内地房企的名字,“粤海地产”“岭南置业”后面的负债率被红笔圈了又圈,85%、90%、92%,像一串烧红的数字。“这些房企,去年都在拿地,现在有一半发不出工资。”陈启棠把红名单铺在报表上,红与黄叠在一起,“你说的松江地块,开发商就是这上面的,他急着卖地,是怕下个月还不上利息。”
“可广州有亚运会,基建投入不一样。”陈文博的声音弱了,却还攥着报表,指腹把“1.5万”的数字蹭得发毛。他想起去年深圳的项目,心里的不甘像潮水上涌,“爸,咱们已经错过一个了,这次再错过……”
“错过比错拿好。”陈启棠把陈皮放进嘴里,苦味在舌尖漫开,“让助理联系买家,松江那两个商铺,价格差不多就卖。”
陈文博捏着商铺的钥匙,金属冰凉。那是他三年前挑的铺,在天河城旁边,每月租金能抵半个项目的管理费。签合同那天,买家压了5%的价,他看向父亲,陈启棠只点了点头,钢笔在合同上签得干脆,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像在割什么东西。走出中介店时,陈文博回头望了眼商铺的招牌,玻璃门上的“恒基物业”还亮着,心里像空了块——他想起第一次带父亲来看这铺时,父亲还夸他“有眼光”。
“可惜吗?”陈启棠在车里问他,手里还捏着那枚陈皮的核。陈文博没说话,看着窗外掠过的楼盘广告,“抄底正当时”的标语刺眼。“我1998年卖香港的公寓,比买的时候亏了40%。”陈皮核在父亲指间转着,“当时也可惜,后来想想,要是没卖,现在可能连恒基的门脸都保不住。”
商铺卖出去的第五天,松江地块的开发商爆了雷。新闻里说“资金链断裂,项目停工”,陈文博看着手机屏幕,手指在“幸好听您的”几个字上停了很久,才发出去。父亲的回复来得快,只有一句“字条比利润重要”。他把这条短信存进收藏夹,从抽屉里拿出张白纸,写下“高负债房企不碰”,胶水抹得太多,纸边卷了起来,像父亲手里那枚陈皮的褶皱。他盯着纸条看了会儿,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教他骑自行车,从不扶着车后座,只在后面喊“别怕,往前冲”。
办公室的雾散了些,珠江的货轮清晰了些。陈启棠坐在老红木桌后,嚼着新的陈皮,苦味从舌尖漫到喉咙。公文包放在桌角,暗袋里的字条和红名单安静地躺着,像两个沉默的影子。他看着陈文博贴在墙上的纸条,手指在桌木纹的茶渍上蹭了蹭——那是阿明送这张桌子时,两人喝茶洒的,当时阿明还笑他“毛手毛脚”。窗外的货轮驶过,留下一道浅白的水痕,很快就被珠江的浪抚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