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内,空气凝滞如铁。窗外的雨声仿佛被隔绝在另一个世界,只剩下肖玉卿压抑的呼吸声和罗云净胸腔里沉闷的心跳。
肖玉卿的话像一把冰冷的凿子,击碎了罗云净心中残存的最后一丝侥幸。情报的价值并非总能换来胜利,它有时只是让你更清晰地看清失败的惨烈和牺牲的必要。
“我明白了。”罗云净的声音低沉下去,却前所未有地坚定,“我会沉下去,看得更细,听得更多。需要我时,我就在。”
肖玉卿深深地看着他。
“好。”他只吐出一个字,却重逾千斤。他端起桌上那杯已然微凉的茶,一饮而尽,仿佛咽下的是所有无法言说的痛苦与决绝。“我时间不多。听着,下一步,你的任务不是获取具体情报,而是观察和记录。”
他语速极快,声音压得更低:“利用你进出兵工厂、与后勤采购甚至本部协调人员的所有接触机会,留意任何异常——物资流向的细微变化、生产计划的突然调整、人员交谈中流露出的对某些地区或部队番号的特别关注、甚至是一些看似无关的抱怨和牢骚。记住,是所有异常,无论多微小......”
“我已经在做了。”罗云净从抽屉里翻出那本笔记递给肖玉卿。
肖玉卿惊讶地看着笔记本上记录的信息,他没想罗云净的成长比想象中的更快速,嗅觉更灵敏。让他感到欣慰和骄傲。
“你做得很好,我会定期派人来取。你现在就是我们在军工系统里最深处的一只耳朵,一双眼睛。把它藏好。”肖玉卿把笔记本还给他。
“明白。”罗云净重重点头。他完全理解了肖玉卿的意图。在敌人可能因初步得手而进行下一步战略调整或兵力轮换的关头,宏观的战略情报或许难以获取,但微观的、系统性的运作痕迹却可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这些碎片,在肖玉卿那样的高手手中,或许就能拼凑出敌人下一步的动向。
“这是新的交接方式和预警信号。”肖玉卿递过一张小纸条,上面只有寥寥几个看似无意义的符号和一个地址,“记牢它。”
罗云净接过,目光迅速扫过,脑中将信息牢牢刻印。随即拿起火柴将纸条点燃,看着它再次化为灰烬。
“我该走了。”肖玉卿站起身,动作间恢复了那种内敛的敏捷,“对了,国防设计委员会那边派系众多,你要多加小心。除非接到极端危险的预警,否则绝不主动联系。”
“明白,保重。”罗云净也站起身,千言万语只化作几个字。
肖玉卿点了点头,没有再看他,如同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拉开书房门,身影迅速融入走廊的黑暗,很快,楼下传来极轻微的大门开合声。
罗云净站在原地,良久未动。书房里似乎还残留着肖玉卿带来的那股混合着烟草、冷雨和沉重压力的气息。他走到窗边,撩开窗帘一角,外面只有如注的暴雨和空无一人的湿漉街道。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回到书桌前。他没有立刻开始记录,而是闭上眼睛,将肖玉卿的每一句指令、每一个表情都在脑中反复回味、消化。
观察。记录。静默。
他打开那个笔记本,在新的一页上,用只有自己能懂的符号,写下了今天的日期,以及第一个观察项:“惊蛰现,状态:极度疲惫,压力巨,确认前期情报有效但战局不利,指令转向长期观察。”
然后,他合上笔记本,将其藏回绝对安全的地方。
接下来的日子,罗云净彻底变成了肖玉卿所要求的那块“石头”。他更加专注于技术交接,他的态度一丝不苟,甚至显得有些过于较真。
在这种“较真”的掩护下,他的感官却提升到了极致。
他注意到,兵工厂一批原定运往赣南方向的备用零件,突然被更改了标签,目的地变成了一个陌生的仓库代码;他听到两个后勤军官在走廊里抱怨,说通往江西方向的几条主要公路近期管控异常严格,导致运输效率大降;他在食堂吃饭时,隐约听到隔壁桌有人提起某支机械师似乎正在进行换装休整,但休整地点并非其原驻地……
这些信息碎片,被他用各种只有自己能看懂的代号和简图,秘密记录在笔记本上。他严格遵守着肖玉卿的指令,不去分析,只做最客观的记录。
时间在一种高度紧张的平静中又过去了一周。延期的一个月时间已经过半。
这天下午,罗云净正在仓库里核对一批新到的光学玻璃的规格型号,仓库管理员老周在一旁陪着,随口闲聊道:“罗工,您真是我见过最较真的工程师了。这批玻璃质量多好,德国货,一点瑕疵都没有,您还一个个看。”
罗云净头也没抬,用游标卡尺仔细测量着厚度:“精度要求高,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批是给哪批测距仪备的货?”
“嗨,还不是老样子,优先补充给南边那几个主力师呗。”老周打着哈哈,“不过听说最近要得没那么急了,可能是前阵子打得顺利,损耗比预期小?”
罗云净测量玻璃的手几不可察地微微一顿。损耗比预期小?这与肖玉卿所说的惨烈战况似乎并不相符。是底层人员不了解实情,还是……敌人有意释放的烟雾?
他没有追问,只是淡淡“嗯”了一声,继续手里的工作,仿佛只是随口一问。
但就在他低头记录的瞬间,眼角的余光瞥见仓库门口,一个熟悉的身影一闪而过——是那个之前见过的、负责后勤采购、消息灵通的同事。
那人似乎只是路过,但目光却飞快地朝仓库里扫了一眼,在与罗云净视线将触未触之际,又迅速移开,脚步未停地走了过去。
罗云净的心跳猛地漏了一拍。
一种极其细微的、难以言喻的不协调感掠过心头。这个人,似乎出现的频率有点高?而且,每次看自己的眼神……
他强迫自己继续专注于测量玻璃,但一种冰冷的警觉感已然升起。
肖玉卿说过,观察所有异常。
这个同事的异常,是属于需要记录的那种吗?还是自己过于紧张了?
他不动声色地继续工作,直到核对完所有物料,才与老周告辞,离开了仓库。
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那个同事的身影和眼神在他脑中挥之不去。他仔细回想,似乎从申城风波之后,这个人就时不时会出现在自己周围,有时是食堂,有时是走廊,有时像今天这样“偶然”路过。
之前他只当是巧合,或是对方出于好奇。但现在,结合肖玉卿关于“观察”的指令和当前的紧张局势,他不能再忽视这种微小的异常。
他决定,将这一点也记录下来。宁可错记,不可遗漏。
然而,罗云净并不知道,他的这份敏锐到近乎直觉的警觉,并非空穴来风。
就在某一栋办公楼里,一场关于他的小型会议刚刚结束。
主持会议的,正是参加过兵工厂验收仪式的其中一位专员。他推了推金丝眼镜,对下属吩咐道:“对罗云净的间接观察继续,但要更谨慎。他舅舅沈国钧调任经济研究署,看似贬谪,实则是脱离了风暴中心,陈次长那边对他的赏识也人尽皆知。此人技术能力卓越,背景微妙,价值很大,想要他投靠到我们这边。没有十足的把握,绝不可轻举妄动,更不能让陈次长那边察觉。明白吗?”
“明白!”下属立正回应。
对话结束,办公室内重归寂静。一张无形的、更加谨慎却也更加持久的网,依然若有若无地笼罩在罗云净的周围。
而此刻的罗云净,刚刚在自己的秘密笔记本上,用符号记下了一句:“后勤采购王,出现频率异常,目光有探询意。需留意。”
写完后,他合上本子,锁进抽屉。
窗外,天色依旧阴沉。金陵的雨季,仿佛永远没有尽头。
无声处的惊雷,或许早已在云层深处酝酿,只待一道闪电,便会轰然炸响。而罗云净所能做的,就是继续他的“观察”,在风暴真正降临之前,捕捉那最细微、最致命的电荷变化。
时间终究是最无情的法官,不为任何人的意志停留或加速。一个月的光阴,在罗云净高度紧绷的“观察”与“静默”中,仿佛被压缩又拉长,最终还是走到了尽头。
延期交接的最后期限,到了。
技术研究室为他举办了一个简单却情真意切的送别会。廖永兴眼眶微红,用力握着他的手,声音都有些哽咽:“云净啊,我是真舍不得你走!研究室和厂里,都念着你的好!到了那边,若是……若是不顺心,这里随时欢迎你回来!”几位老师傅和年轻技术员也围着他,言语间满是不舍与祝福。
罗云净心中亦是感慨万千。这里是他回国后真正施展抱负的地方,留下了无数挑灯夜战、攻克难关的回忆,也见证了他内心的蜕变与挣扎。他郑重地向廖永兴和所有人道谢,语气真诚:“谢谢廖工,谢谢大家。这段时间,是我宝贵的经历。无论到哪里,我都会记得咱们一起奋斗的日子。”
他没有做出任何承诺,但这份克制反而更显真挚。
调令手续已全部办妥。第二天,罗云净收拾好个人物品,其实不过一个公文包和一个小行李箱,里面主要是他的技术笔记和一些私人衣物。研究室和兵工厂厂的资料,他已严格按照规定,留下了完整的副本和交接清单。
他最后看了一眼那间熟悉的办公室,然后转身,没有丝毫犹豫,走向自己的汽车。
车子驶离技术研究室的大门,将一段岁月彻底留在身后。
国防设计委员会虽然主要办公地点设在申城,但金陵作为首都,同样也设有办公地点,是城中一处相对僻静、但戒备森严的大院里。青砖灰瓦的建筑透着几分严肃和神秘。报到流程繁琐而规范,接待他的是一名表情刻板的秘书,公事公办地办理手续、发放证件、交代注意事项。
“罗工程师,您的办公室在二楼东侧。委员会目前任务繁重,各个项目组都急需人手,尤其是您这样的专业人才。具体工作安排,稍后会有负责人与您接洽。”秘书的语气平淡无波。
罗云净被引到自己的办公室。房间不大,一桌一椅一茶几一沙发一书架,塞得满满当当。窗外是院子里高大的乔木。这里安静得可怕,与研究室的火热氛围、兵工厂车间那种充满金属撞击声截然不同。一种无形的、属于官僚机构的束缚感悄然弥漫开来。
他刚坐下没多久,办公室的门就被敲响了。
“请进。”
进来的是一位四十岁左右、戴着眼镜、气质略显油滑的男人,未语先笑:“哎呀,这位就是新来的罗云净工程师吧?久仰大名!我是规划处的副处长,姓吴,吴明达。欢迎欢迎啊!”
“吴处长,您好。”罗云净起身,客气地握手。对方的手掌绵软而潮湿。
“不必客气,以后就是同事了。”吴明达笑容可掬,目光却在罗云净脸上和这间狭窄的办公室里快速扫过,“罗工程师年轻有为,在兵工厂那边可是做出了大成绩的,委员会对你是寄予厚望啊!”
“吴处长过奖了,我只是做了分内的事。”
“哎,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嘛!”吴明达哈哈一笑,随即压低了声音,身体微微前倾,显得推心置腹,“罗工程师,不瞒你说,咱们委员会呢,地方不大,但水可不浅。各个山头,关系盘根错节。你刚来,有些情况可能不清楚。有什么不明白的,或者遇到什么难处,尽管来找我老吴!别的不敢说,帮你指点指点迷津,疏通疏通关系,还是没问题的。”
这番话,看似热情,实则是在划地盘和试探。罗云净心中了然,脸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略带拘谨和感激的笑容:“那真是太感谢吴处长了!我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以后还要请您多多指教。”
“好说,好说!”吴明达对罗云净的态度似乎很满意,又闲聊了几句委员会的“趣闻”和几位重要人物的背景喜好,这才意犹未尽地告辞离开。
送走这位“热心”的吴副处长,罗云净关上门,脸上的笑容慢慢收敛。
果然如肖玉卿所料,这里绝非净土。热情的背面是算计,器重的背后是拉拢。他必须更加小心。
下午,他被带去见了委员会的一位委员,一位神情严肃、不苟言笑的中年官员。谈话内容主要是强调保密纪律和委员会工作的重要性,要求他尽快熟悉环境,投入工作。具体任务,却依旧语焉不详,只让他先阅读一些过往的项目档案和宏观规划文件。
接下来的几天,罗云净的生活陷入了某种奇怪的节奏。他每天准时上班,埋头于一大堆泛黄的档案和冗长的规划报告中,却始终接触不到任何实质性的、核心的项目工作。他像被闲置了起来,或者说,被有意地隔离在真正的权力和核心圈层之外。
期间,那位吴副处长又来找过他几次,或明或暗地打探他与陈兆谦的关系,以及他对委员会内部几个派系的看法。罗云净一律以“刚来不清楚”、“只懂技术”为由,滴水不漏地挡了回去。
他清晰地感觉到,无数双眼睛在暗中观察着他,评估着他的价值、他的立场、他的弱点。
他严格执行着肖玉卿的指令:静默,观察。他将在这里看到、听到的一切人际关系、运作规则、甚至建筑布局的细节,都默默记在心里,等待下一次不知何时会来的联络。
他发现,委员会的工作效率远低于兵工厂,大量的时间消耗在无休止的会议、扯皮和公文往来中。许多宏大的规划听起来激动人心,却往往缺乏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技术支撑。这里更需要的是能写漂亮报告、善于领会意图的“人才”,而非埋头苦干的工程师。
这种环境让他感到窒息,却也让他更加确信肖玉卿所选择的道路。那条路或许充满危险,但却直面真实,为了一个更具体、更崇高的目标而奋斗。
一天傍晚,下班时分,罗云净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他走下空旷的楼梯,来到寂静的大院。
夕阳的余晖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站在院子里,回头望了一眼这栋森严的青灰色大楼。
这里,将成为他的新战场。一个没有硝烟,却可能更加凶险的战场。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向着大门走去,步伐沉稳而坚定。
他知道,从踏入这里的那一刻起,他这场深入虎穴的孤身之旅,才真正开始。而他要做的,就是在这龙潭虎穴之中,牢牢记住自己的使命,等待那一声召唤。
肖玉卿的话像一把冰冷的凿子,击碎了罗云净心中残存的最后一丝侥幸。情报的价值并非总能换来胜利,它有时只是让你更清晰地看清失败的惨烈和牺牲的必要。
“我明白了。”罗云净的声音低沉下去,却前所未有地坚定,“我会沉下去,看得更细,听得更多。需要我时,我就在。”
肖玉卿深深地看着他。
“好。”他只吐出一个字,却重逾千斤。他端起桌上那杯已然微凉的茶,一饮而尽,仿佛咽下的是所有无法言说的痛苦与决绝。“我时间不多。听着,下一步,你的任务不是获取具体情报,而是观察和记录。”
他语速极快,声音压得更低:“利用你进出兵工厂、与后勤采购甚至本部协调人员的所有接触机会,留意任何异常——物资流向的细微变化、生产计划的突然调整、人员交谈中流露出的对某些地区或部队番号的特别关注、甚至是一些看似无关的抱怨和牢骚。记住,是所有异常,无论多微小......”
“我已经在做了。”罗云净从抽屉里翻出那本笔记递给肖玉卿。
肖玉卿惊讶地看着笔记本上记录的信息,他没想罗云净的成长比想象中的更快速,嗅觉更灵敏。让他感到欣慰和骄傲。
“你做得很好,我会定期派人来取。你现在就是我们在军工系统里最深处的一只耳朵,一双眼睛。把它藏好。”肖玉卿把笔记本还给他。
“明白。”罗云净重重点头。他完全理解了肖玉卿的意图。在敌人可能因初步得手而进行下一步战略调整或兵力轮换的关头,宏观的战略情报或许难以获取,但微观的、系统性的运作痕迹却可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这些碎片,在肖玉卿那样的高手手中,或许就能拼凑出敌人下一步的动向。
“这是新的交接方式和预警信号。”肖玉卿递过一张小纸条,上面只有寥寥几个看似无意义的符号和一个地址,“记牢它。”
罗云净接过,目光迅速扫过,脑中将信息牢牢刻印。随即拿起火柴将纸条点燃,看着它再次化为灰烬。
“我该走了。”肖玉卿站起身,动作间恢复了那种内敛的敏捷,“对了,国防设计委员会那边派系众多,你要多加小心。除非接到极端危险的预警,否则绝不主动联系。”
“明白,保重。”罗云净也站起身,千言万语只化作几个字。
肖玉卿点了点头,没有再看他,如同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拉开书房门,身影迅速融入走廊的黑暗,很快,楼下传来极轻微的大门开合声。
罗云净站在原地,良久未动。书房里似乎还残留着肖玉卿带来的那股混合着烟草、冷雨和沉重压力的气息。他走到窗边,撩开窗帘一角,外面只有如注的暴雨和空无一人的湿漉街道。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回到书桌前。他没有立刻开始记录,而是闭上眼睛,将肖玉卿的每一句指令、每一个表情都在脑中反复回味、消化。
观察。记录。静默。
他打开那个笔记本,在新的一页上,用只有自己能懂的符号,写下了今天的日期,以及第一个观察项:“惊蛰现,状态:极度疲惫,压力巨,确认前期情报有效但战局不利,指令转向长期观察。”
然后,他合上笔记本,将其藏回绝对安全的地方。
接下来的日子,罗云净彻底变成了肖玉卿所要求的那块“石头”。他更加专注于技术交接,他的态度一丝不苟,甚至显得有些过于较真。
在这种“较真”的掩护下,他的感官却提升到了极致。
他注意到,兵工厂一批原定运往赣南方向的备用零件,突然被更改了标签,目的地变成了一个陌生的仓库代码;他听到两个后勤军官在走廊里抱怨,说通往江西方向的几条主要公路近期管控异常严格,导致运输效率大降;他在食堂吃饭时,隐约听到隔壁桌有人提起某支机械师似乎正在进行换装休整,但休整地点并非其原驻地……
这些信息碎片,被他用各种只有自己能看懂的代号和简图,秘密记录在笔记本上。他严格遵守着肖玉卿的指令,不去分析,只做最客观的记录。
时间在一种高度紧张的平静中又过去了一周。延期的一个月时间已经过半。
这天下午,罗云净正在仓库里核对一批新到的光学玻璃的规格型号,仓库管理员老周在一旁陪着,随口闲聊道:“罗工,您真是我见过最较真的工程师了。这批玻璃质量多好,德国货,一点瑕疵都没有,您还一个个看。”
罗云净头也没抬,用游标卡尺仔细测量着厚度:“精度要求高,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批是给哪批测距仪备的货?”
“嗨,还不是老样子,优先补充给南边那几个主力师呗。”老周打着哈哈,“不过听说最近要得没那么急了,可能是前阵子打得顺利,损耗比预期小?”
罗云净测量玻璃的手几不可察地微微一顿。损耗比预期小?这与肖玉卿所说的惨烈战况似乎并不相符。是底层人员不了解实情,还是……敌人有意释放的烟雾?
他没有追问,只是淡淡“嗯”了一声,继续手里的工作,仿佛只是随口一问。
但就在他低头记录的瞬间,眼角的余光瞥见仓库门口,一个熟悉的身影一闪而过——是那个之前见过的、负责后勤采购、消息灵通的同事。
那人似乎只是路过,但目光却飞快地朝仓库里扫了一眼,在与罗云净视线将触未触之际,又迅速移开,脚步未停地走了过去。
罗云净的心跳猛地漏了一拍。
一种极其细微的、难以言喻的不协调感掠过心头。这个人,似乎出现的频率有点高?而且,每次看自己的眼神……
他强迫自己继续专注于测量玻璃,但一种冰冷的警觉感已然升起。
肖玉卿说过,观察所有异常。
这个同事的异常,是属于需要记录的那种吗?还是自己过于紧张了?
他不动声色地继续工作,直到核对完所有物料,才与老周告辞,离开了仓库。
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那个同事的身影和眼神在他脑中挥之不去。他仔细回想,似乎从申城风波之后,这个人就时不时会出现在自己周围,有时是食堂,有时是走廊,有时像今天这样“偶然”路过。
之前他只当是巧合,或是对方出于好奇。但现在,结合肖玉卿关于“观察”的指令和当前的紧张局势,他不能再忽视这种微小的异常。
他决定,将这一点也记录下来。宁可错记,不可遗漏。
然而,罗云净并不知道,他的这份敏锐到近乎直觉的警觉,并非空穴来风。
就在某一栋办公楼里,一场关于他的小型会议刚刚结束。
主持会议的,正是参加过兵工厂验收仪式的其中一位专员。他推了推金丝眼镜,对下属吩咐道:“对罗云净的间接观察继续,但要更谨慎。他舅舅沈国钧调任经济研究署,看似贬谪,实则是脱离了风暴中心,陈次长那边对他的赏识也人尽皆知。此人技术能力卓越,背景微妙,价值很大,想要他投靠到我们这边。没有十足的把握,绝不可轻举妄动,更不能让陈次长那边察觉。明白吗?”
“明白!”下属立正回应。
对话结束,办公室内重归寂静。一张无形的、更加谨慎却也更加持久的网,依然若有若无地笼罩在罗云净的周围。
而此刻的罗云净,刚刚在自己的秘密笔记本上,用符号记下了一句:“后勤采购王,出现频率异常,目光有探询意。需留意。”
写完后,他合上本子,锁进抽屉。
窗外,天色依旧阴沉。金陵的雨季,仿佛永远没有尽头。
无声处的惊雷,或许早已在云层深处酝酿,只待一道闪电,便会轰然炸响。而罗云净所能做的,就是继续他的“观察”,在风暴真正降临之前,捕捉那最细微、最致命的电荷变化。
时间终究是最无情的法官,不为任何人的意志停留或加速。一个月的光阴,在罗云净高度紧绷的“观察”与“静默”中,仿佛被压缩又拉长,最终还是走到了尽头。
延期交接的最后期限,到了。
技术研究室为他举办了一个简单却情真意切的送别会。廖永兴眼眶微红,用力握着他的手,声音都有些哽咽:“云净啊,我是真舍不得你走!研究室和厂里,都念着你的好!到了那边,若是……若是不顺心,这里随时欢迎你回来!”几位老师傅和年轻技术员也围着他,言语间满是不舍与祝福。
罗云净心中亦是感慨万千。这里是他回国后真正施展抱负的地方,留下了无数挑灯夜战、攻克难关的回忆,也见证了他内心的蜕变与挣扎。他郑重地向廖永兴和所有人道谢,语气真诚:“谢谢廖工,谢谢大家。这段时间,是我宝贵的经历。无论到哪里,我都会记得咱们一起奋斗的日子。”
他没有做出任何承诺,但这份克制反而更显真挚。
调令手续已全部办妥。第二天,罗云净收拾好个人物品,其实不过一个公文包和一个小行李箱,里面主要是他的技术笔记和一些私人衣物。研究室和兵工厂厂的资料,他已严格按照规定,留下了完整的副本和交接清单。
他最后看了一眼那间熟悉的办公室,然后转身,没有丝毫犹豫,走向自己的汽车。
车子驶离技术研究室的大门,将一段岁月彻底留在身后。
国防设计委员会虽然主要办公地点设在申城,但金陵作为首都,同样也设有办公地点,是城中一处相对僻静、但戒备森严的大院里。青砖灰瓦的建筑透着几分严肃和神秘。报到流程繁琐而规范,接待他的是一名表情刻板的秘书,公事公办地办理手续、发放证件、交代注意事项。
“罗工程师,您的办公室在二楼东侧。委员会目前任务繁重,各个项目组都急需人手,尤其是您这样的专业人才。具体工作安排,稍后会有负责人与您接洽。”秘书的语气平淡无波。
罗云净被引到自己的办公室。房间不大,一桌一椅一茶几一沙发一书架,塞得满满当当。窗外是院子里高大的乔木。这里安静得可怕,与研究室的火热氛围、兵工厂车间那种充满金属撞击声截然不同。一种无形的、属于官僚机构的束缚感悄然弥漫开来。
他刚坐下没多久,办公室的门就被敲响了。
“请进。”
进来的是一位四十岁左右、戴着眼镜、气质略显油滑的男人,未语先笑:“哎呀,这位就是新来的罗云净工程师吧?久仰大名!我是规划处的副处长,姓吴,吴明达。欢迎欢迎啊!”
“吴处长,您好。”罗云净起身,客气地握手。对方的手掌绵软而潮湿。
“不必客气,以后就是同事了。”吴明达笑容可掬,目光却在罗云净脸上和这间狭窄的办公室里快速扫过,“罗工程师年轻有为,在兵工厂那边可是做出了大成绩的,委员会对你是寄予厚望啊!”
“吴处长过奖了,我只是做了分内的事。”
“哎,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嘛!”吴明达哈哈一笑,随即压低了声音,身体微微前倾,显得推心置腹,“罗工程师,不瞒你说,咱们委员会呢,地方不大,但水可不浅。各个山头,关系盘根错节。你刚来,有些情况可能不清楚。有什么不明白的,或者遇到什么难处,尽管来找我老吴!别的不敢说,帮你指点指点迷津,疏通疏通关系,还是没问题的。”
这番话,看似热情,实则是在划地盘和试探。罗云净心中了然,脸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略带拘谨和感激的笑容:“那真是太感谢吴处长了!我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以后还要请您多多指教。”
“好说,好说!”吴明达对罗云净的态度似乎很满意,又闲聊了几句委员会的“趣闻”和几位重要人物的背景喜好,这才意犹未尽地告辞离开。
送走这位“热心”的吴副处长,罗云净关上门,脸上的笑容慢慢收敛。
果然如肖玉卿所料,这里绝非净土。热情的背面是算计,器重的背后是拉拢。他必须更加小心。
下午,他被带去见了委员会的一位委员,一位神情严肃、不苟言笑的中年官员。谈话内容主要是强调保密纪律和委员会工作的重要性,要求他尽快熟悉环境,投入工作。具体任务,却依旧语焉不详,只让他先阅读一些过往的项目档案和宏观规划文件。
接下来的几天,罗云净的生活陷入了某种奇怪的节奏。他每天准时上班,埋头于一大堆泛黄的档案和冗长的规划报告中,却始终接触不到任何实质性的、核心的项目工作。他像被闲置了起来,或者说,被有意地隔离在真正的权力和核心圈层之外。
期间,那位吴副处长又来找过他几次,或明或暗地打探他与陈兆谦的关系,以及他对委员会内部几个派系的看法。罗云净一律以“刚来不清楚”、“只懂技术”为由,滴水不漏地挡了回去。
他清晰地感觉到,无数双眼睛在暗中观察着他,评估着他的价值、他的立场、他的弱点。
他严格执行着肖玉卿的指令:静默,观察。他将在这里看到、听到的一切人际关系、运作规则、甚至建筑布局的细节,都默默记在心里,等待下一次不知何时会来的联络。
他发现,委员会的工作效率远低于兵工厂,大量的时间消耗在无休止的会议、扯皮和公文往来中。许多宏大的规划听起来激动人心,却往往缺乏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技术支撑。这里更需要的是能写漂亮报告、善于领会意图的“人才”,而非埋头苦干的工程师。
这种环境让他感到窒息,却也让他更加确信肖玉卿所选择的道路。那条路或许充满危险,但却直面真实,为了一个更具体、更崇高的目标而奋斗。
一天傍晚,下班时分,罗云净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他走下空旷的楼梯,来到寂静的大院。
夕阳的余晖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站在院子里,回头望了一眼这栋森严的青灰色大楼。
这里,将成为他的新战场。一个没有硝烟,却可能更加凶险的战场。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向着大门走去,步伐沉稳而坚定。
他知道,从踏入这里的那一刻起,他这场深入虎穴的孤身之旅,才真正开始。而他要做的,就是在这龙潭虎穴之中,牢牢记住自己的使命,等待那一声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