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的銮驾最终停在了昔日赵王宫的阶前。这座曾经象征着赵国最高权力的宫殿,如今已彻底易主,如同一个被剥去了华服、瑟瑟发抖的俘虏,沉默地迎接它新的、冷酷的主人。他没有丝毫犹豫,踏着坚实的步伐,走入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大殿。殿内,赵国的陈设尚未完全撤换,残留着旧主的气息,但这气息在嬴政带来的凛冽威压下,正迅速消散。
他没有去欣赏那些精美的玉器雕饰,也没有去感受那王座的宽大舒适。他径直走到殿中,背对着那空置已久的赵王宝座,面向南方(咸阳的方向),仿佛在汲取来自权力源头的力量,又像是在与过去的自己进行着最后的诀别。
短暂的沉寂之后,他召来了随行的黑冰台首领以及负责邯郸防务的秦军高级将领。
殿内的烛火,因为这几人的进入而微微摇曳,将他们的影子投在光洁的地板上,拉长,扭曲,如同即将展开的暴行预演。
“名单,可曾备好?”嬴政开口,声音不高,却如同冰层碎裂,带着刺骨的寒意。
黑冰台首领立刻躬身,呈上一卷帛书:“回陛下,已根据陛下口述记忆,并结合我等在邯郸多年潜伏所获情报,相互印证,初步拟定。其上所列,皆为当年曾对陛下及太后(赵姬)多有欺凌、侮辱之赵国贵族、豪强及其家族核心成员。共涉及二十七家,主要人员三百余口,连同其重要旁支、门客,总计约一千二百人。”
嬴政接过帛书,并没有展开细看。那上面的每一个名字,或许早已如同烙印般刻在他的脑海里。他需要的,不是确认,而是执行。
“很好。”他将帛书随意地放在一旁的案几上,仿佛那只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物品,而非决定着上千人生死的判决书。“即刻按名单拿人。凡名单所列,及其三族之内,无论老幼妇孺,一律缉拿!不得走脱一人!”
他的命令,清晰,简洁,冷酷到了极致。没有审判,没有辩解,只有最原始的、基于个人仇恨的报复。他要的,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公正,而是情感意义上的彻底清算!他要让当年所有参与欺凌他们母子的人,连同他们的血脉亲族,都为昔日的恶行付出最惨重的代价!
“陛下,”一名将领似乎稍有迟疑,谨慎地问道,“其中有些家族,在赵国覆灭过程中,曾有……暗中投诚之举,是否……”
“一律同罪!”嬴政猛地打断他,目光如两道冰锥,刺向那名将领,“昔日之辱,岂是今日投机可抵?朕,要的是血债血偿!执行命令!”
“诺!”所有人心头一凛,再不敢有丝毫异议。
命令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从王宫倾泻而出,涌向邯郸城的各个角落。
原本就处于严密军事管制下的邯郸,顿时陷入了更大的恐慌与混乱之中。一队队如狼似虎的秦军士兵,手持那份死亡名单,在熟悉邯郸情况的黑冰台密探引导下,粗暴地敲开(或者直接撞开)一座座或显赫、或殷实的府邸大门。
“奉秦王诏令!缉拿逆犯!”
“所有人等,出来!”
“抵抗者,格杀勿论!”
呵斥声、哭喊声、求饶声、兵甲碰撞声、家具砸碎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亡国奴的悲怆交响乐。昔日那些高高在上、锦衣玉食的赵国贵族、地方豪强,此刻如同鸡犬般被从华丽的宅院中拖拽出来。男人面色惨白,女人鬓发散乱,孩童惊恐哭嚎,老人颤巍巍地被推搡着前行……无论他们曾经多么风光,无论他们如今是否悔恨,在绝对的国家暴力和个人仇恨面前,都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
搜捕行动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邯郸城的空气中,恐惧几乎凝固成了实质。
第二天,一个灰蒙蒙的清晨。深秋的太阳似乎也不愿目睹即将发生的惨剧,躲在厚厚的云层之后,只透出惨淡的光晕。
在邯郸最大的市集广场——这里曾是城市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也是当年许多市井之徒围观、嘲笑落魄质子的场所——秦军士兵连夜挖掘好了数十个巨大的深坑,如同大地张开的、饥饿的嘴巴。坑边泥土新鲜,散发着潮湿的腥气。
广场四周,被全副武装的秦军士兵层层包围,水泄不通。他们背对着刑场,面向外围,阻止任何闲杂人等靠近,但也无形中构成了一道冰冷的围观屏障。更远处,一些胆大的或被强迫前来“观礼”的邯郸百姓,远远地缩在街角屋檐下,惊恐万状地窥视着这片即将化为修罗场的地方。
时辰一到,一队队被绳索捆绑串联的“囚犯”,在秦军士兵的押解下,步履蹒跚地走向那些深坑。他们之中,有须发皆白的老者,有正值壮年的男子,有衣着华丽的妇人,还有懵懂无知、只是依偎在母亲怀里哭泣的孩童。
哭喊声、求饶声、咒骂声、绝望的嘶吼声……瞬间充斥了整个广场,直冲云霄!
“秦王饶命啊!小人知错了!”
“当年是小的有眼无珠,冒犯天威,求大王开恩啊!”
“嬴政!你这个暴君!你不得好死!”
“孩子,我的孩子还小,他是无辜的啊!”
……
声音凄厉,闻者心惊。然而,负责行刑的秦军士兵,脸上只有麻木和服从。他们得到的命令清晰无比,不容任何质疑和怜悯。
就在这时,广场一侧临时搭建的高台上,出现了嬴政的身影。他并未穿着隆重的冕服,只是一身玄色常服,但那股君临天下的威压和冰冷的杀意,却比任何华服都更令人窒息。他在侍卫的护卫下,缓缓走到台前,目光平静地、甚至带着一丝审视的意味,俯瞰着下方那如同地狱般的场景。
他没有说话,也没有任何手势。他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判和威慑。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那些在坑边挣扎哭嚎的身影,仿佛在辨认,在回忆。那些模糊的、与童年阴影重叠的面孔,此刻因恐惧而扭曲,因绝望而变形。他看到了当年那个朝他扔石头的贵族少年,如今已是个面色惨白的中年人;看到了那个曾指使家奴推搡他母亲的豪强,如今正瘫软在地,屎尿齐流;看到了那些曾经冷嘲热讽的面孔,如今写满了悔恨与恐惧……
一种混合着复仇快意、冰冷满足、以及某种连他自己都未必察觉的、扭曲释放感的情绪,在他胸中涌动。这不仅仅是一场屠杀,这是他用了二十多年时间,亲手为自己和母亲搭建的、用仇人鲜血和尸骨献祭的祭坛!他要在这里,彻底埋葬那个充满屈辱的过去!
“行刑!”
不知是谁,在高台上发出了命令。
如同接到了信号的魔鬼,坑边的秦军士兵开始行动。他们毫不留情地将那些哭喊挣扎的“囚犯”,无论老幼,无论男女,一一推入、或者踹进那深深的土坑之中!
“啊——!”
“救命!”
“娘——!”
“暴君!你必遭天谴!”
惨叫声、坠地声、泥土落下的沙沙声……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无比残酷的死亡乐章。有些人试图爬出坑沿,立刻被守在坑边的士兵用长戈刺穿,或者用泥土石块砸回去。坑底的人相互挤压、踩踏,哭喊声渐渐被泥土掩埋,变得沉闷,最终归于死寂……
一个坑被填满,士兵们用脚将泥土踩实,然后走向下一个坑。
如此反复。
鲜血,从坑底的缝隙中渗出,染红了新翻的泥土,空气中弥漫开浓重得令人作呕的血腥气。整个广场,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人肉作坊,高效、冷酷、毫无人性。
嬴政始终站在高台上,面无表情地注视着这一切。他的身影在灰暗的天光下,如同来自幽冥的判官。他没有移开目光,仿佛要将这血腥的一幕,牢牢刻印在脑海深处,作为对过往所有苦难的最终了结。
当最后一个土坑被填平,广场上只剩下士兵们沉重的喘息声和铁锹撞击地面的声响时,原本凄厉的哭喊已然彻底消失。上千条性命,就在这个清晨,化为了邯郸城外一堆堆沉默的坟茔。
阳光,终于勉强穿透云层,洒在这片刚刚被鲜血浸透的土地上,却带不来丝毫暖意,只有一种死寂的苍白。
嬴政缓缓转过身,准备离开这片他用仇恨和权力打造的屠场。然而,就在他目光扫过远处那些瑟瑟发抖的围观人群时,一个极其熟悉、却又苍老了许多的身影,不经意间撞入了他的视线。那个身影,正极度恐惧地跪伏在人群中,仿佛想要将自己埋进地里……
他没有去欣赏那些精美的玉器雕饰,也没有去感受那王座的宽大舒适。他径直走到殿中,背对着那空置已久的赵王宝座,面向南方(咸阳的方向),仿佛在汲取来自权力源头的力量,又像是在与过去的自己进行着最后的诀别。
短暂的沉寂之后,他召来了随行的黑冰台首领以及负责邯郸防务的秦军高级将领。
殿内的烛火,因为这几人的进入而微微摇曳,将他们的影子投在光洁的地板上,拉长,扭曲,如同即将展开的暴行预演。
“名单,可曾备好?”嬴政开口,声音不高,却如同冰层碎裂,带着刺骨的寒意。
黑冰台首领立刻躬身,呈上一卷帛书:“回陛下,已根据陛下口述记忆,并结合我等在邯郸多年潜伏所获情报,相互印证,初步拟定。其上所列,皆为当年曾对陛下及太后(赵姬)多有欺凌、侮辱之赵国贵族、豪强及其家族核心成员。共涉及二十七家,主要人员三百余口,连同其重要旁支、门客,总计约一千二百人。”
嬴政接过帛书,并没有展开细看。那上面的每一个名字,或许早已如同烙印般刻在他的脑海里。他需要的,不是确认,而是执行。
“很好。”他将帛书随意地放在一旁的案几上,仿佛那只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物品,而非决定着上千人生死的判决书。“即刻按名单拿人。凡名单所列,及其三族之内,无论老幼妇孺,一律缉拿!不得走脱一人!”
他的命令,清晰,简洁,冷酷到了极致。没有审判,没有辩解,只有最原始的、基于个人仇恨的报复。他要的,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公正,而是情感意义上的彻底清算!他要让当年所有参与欺凌他们母子的人,连同他们的血脉亲族,都为昔日的恶行付出最惨重的代价!
“陛下,”一名将领似乎稍有迟疑,谨慎地问道,“其中有些家族,在赵国覆灭过程中,曾有……暗中投诚之举,是否……”
“一律同罪!”嬴政猛地打断他,目光如两道冰锥,刺向那名将领,“昔日之辱,岂是今日投机可抵?朕,要的是血债血偿!执行命令!”
“诺!”所有人心头一凛,再不敢有丝毫异议。
命令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从王宫倾泻而出,涌向邯郸城的各个角落。
原本就处于严密军事管制下的邯郸,顿时陷入了更大的恐慌与混乱之中。一队队如狼似虎的秦军士兵,手持那份死亡名单,在熟悉邯郸情况的黑冰台密探引导下,粗暴地敲开(或者直接撞开)一座座或显赫、或殷实的府邸大门。
“奉秦王诏令!缉拿逆犯!”
“所有人等,出来!”
“抵抗者,格杀勿论!”
呵斥声、哭喊声、求饶声、兵甲碰撞声、家具砸碎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亡国奴的悲怆交响乐。昔日那些高高在上、锦衣玉食的赵国贵族、地方豪强,此刻如同鸡犬般被从华丽的宅院中拖拽出来。男人面色惨白,女人鬓发散乱,孩童惊恐哭嚎,老人颤巍巍地被推搡着前行……无论他们曾经多么风光,无论他们如今是否悔恨,在绝对的国家暴力和个人仇恨面前,都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
搜捕行动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邯郸城的空气中,恐惧几乎凝固成了实质。
第二天,一个灰蒙蒙的清晨。深秋的太阳似乎也不愿目睹即将发生的惨剧,躲在厚厚的云层之后,只透出惨淡的光晕。
在邯郸最大的市集广场——这里曾是城市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也是当年许多市井之徒围观、嘲笑落魄质子的场所——秦军士兵连夜挖掘好了数十个巨大的深坑,如同大地张开的、饥饿的嘴巴。坑边泥土新鲜,散发着潮湿的腥气。
广场四周,被全副武装的秦军士兵层层包围,水泄不通。他们背对着刑场,面向外围,阻止任何闲杂人等靠近,但也无形中构成了一道冰冷的围观屏障。更远处,一些胆大的或被强迫前来“观礼”的邯郸百姓,远远地缩在街角屋檐下,惊恐万状地窥视着这片即将化为修罗场的地方。
时辰一到,一队队被绳索捆绑串联的“囚犯”,在秦军士兵的押解下,步履蹒跚地走向那些深坑。他们之中,有须发皆白的老者,有正值壮年的男子,有衣着华丽的妇人,还有懵懂无知、只是依偎在母亲怀里哭泣的孩童。
哭喊声、求饶声、咒骂声、绝望的嘶吼声……瞬间充斥了整个广场,直冲云霄!
“秦王饶命啊!小人知错了!”
“当年是小的有眼无珠,冒犯天威,求大王开恩啊!”
“嬴政!你这个暴君!你不得好死!”
“孩子,我的孩子还小,他是无辜的啊!”
……
声音凄厉,闻者心惊。然而,负责行刑的秦军士兵,脸上只有麻木和服从。他们得到的命令清晰无比,不容任何质疑和怜悯。
就在这时,广场一侧临时搭建的高台上,出现了嬴政的身影。他并未穿着隆重的冕服,只是一身玄色常服,但那股君临天下的威压和冰冷的杀意,却比任何华服都更令人窒息。他在侍卫的护卫下,缓缓走到台前,目光平静地、甚至带着一丝审视的意味,俯瞰着下方那如同地狱般的场景。
他没有说话,也没有任何手势。他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判和威慑。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那些在坑边挣扎哭嚎的身影,仿佛在辨认,在回忆。那些模糊的、与童年阴影重叠的面孔,此刻因恐惧而扭曲,因绝望而变形。他看到了当年那个朝他扔石头的贵族少年,如今已是个面色惨白的中年人;看到了那个曾指使家奴推搡他母亲的豪强,如今正瘫软在地,屎尿齐流;看到了那些曾经冷嘲热讽的面孔,如今写满了悔恨与恐惧……
一种混合着复仇快意、冰冷满足、以及某种连他自己都未必察觉的、扭曲释放感的情绪,在他胸中涌动。这不仅仅是一场屠杀,这是他用了二十多年时间,亲手为自己和母亲搭建的、用仇人鲜血和尸骨献祭的祭坛!他要在这里,彻底埋葬那个充满屈辱的过去!
“行刑!”
不知是谁,在高台上发出了命令。
如同接到了信号的魔鬼,坑边的秦军士兵开始行动。他们毫不留情地将那些哭喊挣扎的“囚犯”,无论老幼,无论男女,一一推入、或者踹进那深深的土坑之中!
“啊——!”
“救命!”
“娘——!”
“暴君!你必遭天谴!”
惨叫声、坠地声、泥土落下的沙沙声……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无比残酷的死亡乐章。有些人试图爬出坑沿,立刻被守在坑边的士兵用长戈刺穿,或者用泥土石块砸回去。坑底的人相互挤压、踩踏,哭喊声渐渐被泥土掩埋,变得沉闷,最终归于死寂……
一个坑被填满,士兵们用脚将泥土踩实,然后走向下一个坑。
如此反复。
鲜血,从坑底的缝隙中渗出,染红了新翻的泥土,空气中弥漫开浓重得令人作呕的血腥气。整个广场,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人肉作坊,高效、冷酷、毫无人性。
嬴政始终站在高台上,面无表情地注视着这一切。他的身影在灰暗的天光下,如同来自幽冥的判官。他没有移开目光,仿佛要将这血腥的一幕,牢牢刻印在脑海深处,作为对过往所有苦难的最终了结。
当最后一个土坑被填平,广场上只剩下士兵们沉重的喘息声和铁锹撞击地面的声响时,原本凄厉的哭喊已然彻底消失。上千条性命,就在这个清晨,化为了邯郸城外一堆堆沉默的坟茔。
阳光,终于勉强穿透云层,洒在这片刚刚被鲜血浸透的土地上,却带不来丝毫暖意,只有一种死寂的苍白。
嬴政缓缓转过身,准备离开这片他用仇恨和权力打造的屠场。然而,就在他目光扫过远处那些瑟瑟发抖的围观人群时,一个极其熟悉、却又苍老了许多的身影,不经意间撞入了他的视线。那个身影,正极度恐惧地跪伏在人群中,仿佛想要将自己埋进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