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特殊的希望!姐姐的新机遇-《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

  陈知行没有立刻安慰她,而是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

  “记得我第一次参加全国数学竞赛吗?”

  苏想抬头看他。

  “那时我也很害怕。”

  陈知行看着远处的月光,声音平静,“不是怕题目难,而是怕辜负期望,怕让父母和老师失望。”

  “后来我父亲告诉我,越是重要的时刻,越要记住自己最初为什么要出发。”

  “恐惧源于对失去的担忧,但如果我们专注于事情本身,专注于解决问题,恐惧就会变小。”

  他转过头,看向苏想:“你的初衷,是为了救你姐姐,是为了让技术真正帮助到人。”

  “这个初衷,比任何奖项、任何认可都更有力量。专注于它,其他的,交给团队。”

  他的话像月光一样,清冷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

  他没有追问她具体害怕什么,而是给了她一个锚点——初衷。

  就在这时,宿舍楼的方向传来一阵轻微的自行车铃声。

  只见周炽骑着那辆二八大杠,车把上挂着一个网兜,里面装着几个热乎乎的烤红薯,风风火火地冲了过来。

  “嘿!我就猜你们可能在这儿!”

  周炽跳下车,脸上带着运动后的红晕,“我饿得睡不着,去校门口买了烤红薯,正好碰上!来来来,趁热吃!”

  他将最大的一个红薯塞到苏想手里,又递给陈知行一个。

  热乎乎、甜丝丝的红薯香气驱散了夜的寒冷。

  周炽咋咋呼呼地讲着卖红薯的老大爷怎么夸他们是学校的骄傲,笨拙地试图活跃气氛。

  李泽川不知何时也晃悠了过来,手里拿着他那宝贝随身听,嘴里叼着根牙签,看着他们三人围在一起吃红薯,嗤笑一声:“大半夜的,在这儿开茶话会?”

  但也没离开,而是靠在不远处的双杠上,默默地听着。

  在这个寒冷的深夜,四个年轻人,因为一场世界大赛而紧密相连,在月光下分享着简单的食物和无声的支持。

  苏想吃着甜糯的红薯,看着身边的队友,心中那股冰冷的恐惧,似乎真的被驱散了不少。

  几天后,苏想收到了姐姐苏念从医院寄来的信。

  信里,姐姐的字迹比以往有力了一些,她说病情最近很稳定,新调整的药物效果不错。

  在信的末尾,姐姐写道:“想想,不要怕。无论发生什么,姐姐永远相信你,支持你。你走的每一步,都让姐姐觉得,活着真有希望。”

  随信寄来的,还有一小包姐姐亲手晒干的、带着阳光气息的桂花。

  看着信和桂花,苏想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但这一次,是温暖的、充满力量的泪水。

  她将桂花小心地夹在笔记本里,也把姐姐的鼓励深深埋进心底。

  然而,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

  就在苏想全力准备高级别汇报会时,她接到了从郊区医院直接打来的电话。

  打电话的不是王医生,而是医院的院长,语气异常客气和激动。

  “苏想同学吗?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

  院长的声音隔着电话线都带着颤抖,“上级部门特批!鉴于你姐姐苏念同志的病例特殊性和你们团队项目展现出的重大潜力,决定将她作为重点关怀对象和新技术验证的特例,转到协和医院心脏中心,接受由国内顶尖专家和梅奥诊所威尔逊博士团队共同参与的联合会诊和治疗!”

  “协和?梅奥专家一起?”

  苏想握着话筒的手都在发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对!这是多部门协调的结果!一方面是对你姐姐的关怀,另一方面,也是将你们的数据模型置于最严格的临床环境下进行验证!这是莫大的信任和机遇啊!”

  院长强调道,“治疗费用由专项科研经费承担,你们不用担心。这边手续已经在加急办理了,很快就能转院!”

  放下电话,苏想久久无法平静。巨大的喜悦和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交织在一起。

  姐姐终于有机会得到最好的治疗!

  而她们的模型,也将真正接受实践的检验!

  她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分享给了队友。

  周炽高兴得直接跳了起来:“太好了!姐有救了!咱们的模型真要派上大用场了!”

  李泽川挑了挑眉,难得地露出了一个算是欣慰的表情:“总算干了件人事。”

  陈知行则显得更为冷静和深思熟虑:

  “这是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

  “模型预测与临床实践必然存在差异,我们需要做好全程跟踪和数据反馈的准备,这对接下来的研究至关重要。”

  很快,苏念被顺利转入了协和医院条件更好的病房。

  苏想请假去医院看望她时,发现姐姐的气色果然好了不少,眼神中也重新有了光彩。

  病房里还多了几台当时非常先进的监护设备。

  “想想,你看,这里的医生护士都特别好。”

  苏念拉着妹妹的手,脸上带着久违的轻松,“还说要用你和同学们弄的那个什么……模型,来帮我会诊呢。我们想想真了不起。”

  看着姐姐充满希望的脸庞,苏想觉得之前所有的压力和付出都值得了。

  梅奥诊所的威尔逊博士及其团队也很快抵达北京,与协和的专家组成了联合团队。

  第一次正式会诊时,苏想和陈知行作为项目核心成员被允许列席旁听。

  会诊室里的气氛严肃而专业。

  中外专家围绕着苏念复杂的病例资料和北大团队提供的模型初步分析报告展开了激烈而深入的讨论。

  威尔逊博士对模型捕捉到的那个“高风险预警”模式表现出极大兴趣,不断提问。

  苏想紧张地听着,手心出汗。

  陈知行则在一旁冷静地记录着专家们的疑问和观点。

  首次会诊结束,专家们初步拟定了一个融合了模型建议和临床经验的保守治疗方案。

  然而,在散会时,协和医院一位资历很老、脾气也颇倔的心脏外科主任医师,却私下里对苏想和陈知行皱紧了眉头,低声说:

  “娃娃们,你们那个模型有点意思,但机器到底是机器。

  人命关天,最后下判断、担风险的,还得是我们这些老家伙。

  有些细微的临床指征,你们的数据里未必有。”

  老专家的话像一根刺,提醒着苏想,理论与现实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新的治疗方案,真的能一帆风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