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看向他。
“苏念姐的优势在于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她的短板是体力无法支撑长时间的刷题和记忆。”
陈知行冷静地分析,“我们可以放弃题海战术,转向【精准打击】和【思维构建】。”
他看向苏想和周炽:“我们三人,根据高考大纲和历年真题,提炼出最核心的知识点、最高频的考点,以及最具代表性的题型。
我们负责将这些精华嚼碎,整理成最易于理解和记忆的形式。”
他又看向李泽川:
“川子,你负责找一些舒缓的古典音乐或者自然环境的录音,在苏想姐姐休息时播放,帮助她放松和精神恢复。
另外,备考期间营养一定要跟上。”
最后,他看向苏想和苏念:
“苏想,你负责将我们整理好的精华,用最生动、最简洁的方式,每天定时、定量地讲解给苏念姐听,就像……就像你以前在团队里做信息转译一样。
苏念,你只需要保持思维的活跃度,理解和掌握这些核心内容,不必追求做题的数量。
我们追求的是效率,是单位时间内的最大收获。”
这个方案,将团队协作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完全是根据苏念的身体状况量身定做。
苏念听着陈知行的计划,黯淡的眼神重新亮了起来。
这让她看到了希望,一种在不透支生命的前提下,追逐梦想的可能。
苏想也用力点头:“好!就这么办!”
周炽和李泽川也纷纷表示赞同。
新的备考模式启动了。
这不再仅仅是苏想和姐姐两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北斗团队】共同守护一个梦想的战役。
他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方式,与病魔抢时间,为苏念铺就一条通往考场的、相对平稳的路。
863计划的立项成功,如同给【北斗团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首批经费到账,数额在85年看来堪称巨款,但相对于他们宏大的研究目标——
构建【智能决策与复杂系统仿真】框架,依旧是杯水车薪,尤其是在最关键的计算资源上。
他们的“金字塔”架构,无论是底层核心理论的推演验证,中间层通用模型组件的测试,还是顶层应用示范的构建,都离不开海量的计算。
之前依靠刘教授协调和竞赛期间特批的超算中心机时,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这样不行。”
陈知行看着屏幕上因为算力不足而运行缓慢、甚至频频报错的模拟程序,眉头紧锁,
“按照现在的进度,完成底层理论的基础验证就需要至少半年,这还不包括可能出现的反复和调整。”
周炽也抓狂地揉着头发:
“我的多维参数空间搜索算法,每次迭代都需要巨大的计算量,现在这速度,跟老牛拉破车一样!”
陈知行尝试动用他的关系网去协调更多的机时,但国家级超算中心资源紧张,各个重大项目都在排队,短时间内难以大幅增加他们的份额。
苏想负责数据预处理和部分模块的初步测试,对算力瓶颈的感受同样深刻。
她看着团队陷入困境,心中焦急。
她想起之前顾延舟提到的“海外非敏感行业数据”和“额外资助”,但潜意识里,她对接受这种背景复杂的资助心存警惕。
“或许……我们可以优化算法本身?”
苏想提出想法,“减少不必要的计算冗余,或者寻找一些计算量更小的近似算法作为过渡?”
陈知行摇了摇头:
“核心理论的验证必须保证精确性,近似算法会引入不确定性。优化空间有限。”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周炽猛地一拍桌子,眼睛发光:
“等等!我们能不能……自己搭一个小的分布式计算集群?”
“分布式计算集群?”
其他三人都看向他。
“对!”
周炽兴奋地解释,
“就是把多台性能不错的个人电脑或者工作站,用网络连接起来,让它们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一个大任务!
虽然单机性能比不上超算,但如果我们能搞到十几二十台,积少成多,也能解决不少问题!
而且自主可控!”
这个想法极具诱惑力,但也面临着现实问题:钱和设备。
863的经费主要用于研究和人员补贴,购买大量微机是一笔不小的额外开销,审批流程复杂。
而且,85年,一台像样的IBM PC/AT或其兼容机价格不菲,数量也稀缺。
“钱和设备,我来想办法。”
李泽川突然开口,眼神里带着他惯有的那种“没什么大不了”的神气,
“你们先把需要什么样的机器、怎么组网的方案弄出来。”
陈知行看着他,点了点头:“好。技术方案我们尽快落实。”
李泽川说到做到。他没动用家族的背景去走特殊渠道,而是展现出了惊人的“接地气”能力和商业头脑。
他不知通过什么门路,联系上了几家正在尝试设备更新换代的科研院所和大型国企。
这些单位有一些淘汰下来的旧微机,如Apple II、中华学习机,甚至还有一些早期进口的、型号较老的PC机。
这些机器性能落后,即将被当作废品处理。
李泽川带着苏想和周炽,亲自跑去这些单位的仓库“淘货”。
空气中弥漫着灰尘和金属锈蚀的味道,堆积如山的旧设备看起来确实像废品站。
“川子,这……这能行吗?”
周炽看着一台外壳斑驳、连显示器都没有的机器,有点怀疑人生。
苏想也微微蹙眉,这些机器看起来状态很差。
李泽川却毫不在意,他熟练地打开一台机器的外壳,检查着里面的主板、内存条和硬盘,眼神锐利得像是在评估珠宝。
“别瞧不起这些老家伙。”
李泽川一边检查一边说,
“CPU主频是低,内存是小,但架构基本完整。关键是便宜!
论斤称都比卖废铁贵不了多少!
我们买回去,自己清洗、维修、升级部分部件,比如加内存条、换块好点的硬盘,凑合着用绝对没问题!重要的是数量!”
他甚至还搞到了一些单位淘汰下来的网络设备和网线。
在这个以太网都还未普及的年代,这些“废品”在李泽川眼里都是宝贝。
“苏念姐的优势在于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她的短板是体力无法支撑长时间的刷题和记忆。”
陈知行冷静地分析,“我们可以放弃题海战术,转向【精准打击】和【思维构建】。”
他看向苏想和周炽:“我们三人,根据高考大纲和历年真题,提炼出最核心的知识点、最高频的考点,以及最具代表性的题型。
我们负责将这些精华嚼碎,整理成最易于理解和记忆的形式。”
他又看向李泽川:
“川子,你负责找一些舒缓的古典音乐或者自然环境的录音,在苏想姐姐休息时播放,帮助她放松和精神恢复。
另外,备考期间营养一定要跟上。”
最后,他看向苏想和苏念:
“苏想,你负责将我们整理好的精华,用最生动、最简洁的方式,每天定时、定量地讲解给苏念姐听,就像……就像你以前在团队里做信息转译一样。
苏念,你只需要保持思维的活跃度,理解和掌握这些核心内容,不必追求做题的数量。
我们追求的是效率,是单位时间内的最大收获。”
这个方案,将团队协作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完全是根据苏念的身体状况量身定做。
苏念听着陈知行的计划,黯淡的眼神重新亮了起来。
这让她看到了希望,一种在不透支生命的前提下,追逐梦想的可能。
苏想也用力点头:“好!就这么办!”
周炽和李泽川也纷纷表示赞同。
新的备考模式启动了。
这不再仅仅是苏想和姐姐两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北斗团队】共同守护一个梦想的战役。
他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方式,与病魔抢时间,为苏念铺就一条通往考场的、相对平稳的路。
863计划的立项成功,如同给【北斗团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首批经费到账,数额在85年看来堪称巨款,但相对于他们宏大的研究目标——
构建【智能决策与复杂系统仿真】框架,依旧是杯水车薪,尤其是在最关键的计算资源上。
他们的“金字塔”架构,无论是底层核心理论的推演验证,中间层通用模型组件的测试,还是顶层应用示范的构建,都离不开海量的计算。
之前依靠刘教授协调和竞赛期间特批的超算中心机时,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这样不行。”
陈知行看着屏幕上因为算力不足而运行缓慢、甚至频频报错的模拟程序,眉头紧锁,
“按照现在的进度,完成底层理论的基础验证就需要至少半年,这还不包括可能出现的反复和调整。”
周炽也抓狂地揉着头发:
“我的多维参数空间搜索算法,每次迭代都需要巨大的计算量,现在这速度,跟老牛拉破车一样!”
陈知行尝试动用他的关系网去协调更多的机时,但国家级超算中心资源紧张,各个重大项目都在排队,短时间内难以大幅增加他们的份额。
苏想负责数据预处理和部分模块的初步测试,对算力瓶颈的感受同样深刻。
她看着团队陷入困境,心中焦急。
她想起之前顾延舟提到的“海外非敏感行业数据”和“额外资助”,但潜意识里,她对接受这种背景复杂的资助心存警惕。
“或许……我们可以优化算法本身?”
苏想提出想法,“减少不必要的计算冗余,或者寻找一些计算量更小的近似算法作为过渡?”
陈知行摇了摇头:
“核心理论的验证必须保证精确性,近似算法会引入不确定性。优化空间有限。”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周炽猛地一拍桌子,眼睛发光:
“等等!我们能不能……自己搭一个小的分布式计算集群?”
“分布式计算集群?”
其他三人都看向他。
“对!”
周炽兴奋地解释,
“就是把多台性能不错的个人电脑或者工作站,用网络连接起来,让它们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一个大任务!
虽然单机性能比不上超算,但如果我们能搞到十几二十台,积少成多,也能解决不少问题!
而且自主可控!”
这个想法极具诱惑力,但也面临着现实问题:钱和设备。
863的经费主要用于研究和人员补贴,购买大量微机是一笔不小的额外开销,审批流程复杂。
而且,85年,一台像样的IBM PC/AT或其兼容机价格不菲,数量也稀缺。
“钱和设备,我来想办法。”
李泽川突然开口,眼神里带着他惯有的那种“没什么大不了”的神气,
“你们先把需要什么样的机器、怎么组网的方案弄出来。”
陈知行看着他,点了点头:“好。技术方案我们尽快落实。”
李泽川说到做到。他没动用家族的背景去走特殊渠道,而是展现出了惊人的“接地气”能力和商业头脑。
他不知通过什么门路,联系上了几家正在尝试设备更新换代的科研院所和大型国企。
这些单位有一些淘汰下来的旧微机,如Apple II、中华学习机,甚至还有一些早期进口的、型号较老的PC机。
这些机器性能落后,即将被当作废品处理。
李泽川带着苏想和周炽,亲自跑去这些单位的仓库“淘货”。
空气中弥漫着灰尘和金属锈蚀的味道,堆积如山的旧设备看起来确实像废品站。
“川子,这……这能行吗?”
周炽看着一台外壳斑驳、连显示器都没有的机器,有点怀疑人生。
苏想也微微蹙眉,这些机器看起来状态很差。
李泽川却毫不在意,他熟练地打开一台机器的外壳,检查着里面的主板、内存条和硬盘,眼神锐利得像是在评估珠宝。
“别瞧不起这些老家伙。”
李泽川一边检查一边说,
“CPU主频是低,内存是小,但架构基本完整。关键是便宜!
论斤称都比卖废铁贵不了多少!
我们买回去,自己清洗、维修、升级部分部件,比如加内存条、换块好点的硬盘,凑合着用绝对没问题!重要的是数量!”
他甚至还搞到了一些单位淘汰下来的网络设备和网线。
在这个以太网都还未普及的年代,这些“废品”在李泽川眼里都是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