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奥林匹克集训的紧张节奏暂告一段落,最终的六人名单尚未公布,但“北斗”团队的核心成员已全身心回归到863计划更为严峻的挑战中。
陈知行重构的异步并行算法虽然解决了架构瓶颈,但随着模拟复杂度的指数级增加,他们那由“废旧零件”搭建起来的分布式计算集群,终于不堪重负。
在一个关键的全系统压力测试中,主控节点率先发出过载警报,随即如同多米诺骨牌般,超过半数的计算节点因内存溢出或处理器过热而相继宕机,屏幕上一片刺目的红色错误代码。
整个集群,彻底瘫痪了。
机房里死一般寂静,只有机器风扇徒劳的嗡鸣和报警器刺耳的长音。
“妈的!”
周炽一拳砸在桌子上,脸色铁青,“还是硬件太老了!根本扛不住大规模并发!”
陈知行面无表情地盯着崩溃的日志,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试图定位最先崩溃的节点和原因,但紧绷的下颌线泄露了他内心的焦灼。
李泽川烦躁地扒了扒头发,眼神阴沉地盯着那堆“破铜烂铁”,第一次对自己“变废为宝”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苏想看着眼前的一片狼藉,心也沉到了谷底。
这是他们目前唯一的算力依靠,集群崩溃,意味着所有研究进度都将停滞。
“不能停。”
陈知行率先打破沉默,声音带着一种冷硬的坚定,“日志显示,问题集中在数据交换频次最高的几个模块。我们需要立刻进行故障恢复,同时优化数据调度策略,减少节点间的通信压力。”
“怎么优化?算法层面已经很难再压缩了!”周炽烦躁地反驳。
“那就从数据本身入手。”
苏想忽然开口,她走到白板前,拿起笔,
“我们可以尝试对输入数据进行预处理,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压缩和分层。
将实时性要求高的核心数据流与可延迟的辅助数据分开传输……”
她一边说,一边勾勒出数据分流和压缩的示意图,思路清晰,直指痛点。
这是她在长期数据处理中积累的独特直觉。
陈知行眼睛微眯,迅速接上她的思路:
“可行。结合缓存机制,将频繁访问的中间结果在本地节点留存,进一步减少网络拥堵。”
周炽也被带动起来:
“对!还可以动态调整任务粒度,把大块任务拆得更碎,让那些老机器也能啃得动!”
思路一旦打开,解决方案便源源不断。
四人立刻分工,陈知行和周炽负责修改核心调度算法和数据压缩模块,李泽川和苏想则带领几个助教同学,全力抢修瘫痪的硬件节点。
这一熬,就是整整一个通宵。
机房里灯火通明,敲击键盘声、机器重启声、低声讨论声交织在一起。
李泽川不知从哪儿弄来一箱压缩饼干和几瓶汽水,大家就着冷水胡乱填饱肚子,继续奋战。
当黎明曙光再次透过窗户,主控屏幕上最后一个红色错误提示消失,代之以系统稳定运行的绿色标识时,所有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李泽川把最后一块饼干塞给脸色有些苍白的苏想,习惯性地弹了一下她的额头,语气带着不易察觉的关切:
“行了,小状元,别硬撑了,回去睡会儿。”
苏想接过饼干,感受着额头那一下轻微的触感。
她抬头,对上李泽川看似随意却专注的目光,轻轻“嗯”了一声。
集群崩溃的教训让陈知行意识到,光靠“捡破烂”和小修小补,无法支撑863计划的长期发展。
他动用了更深层的关系,经过一番周旋,终于为团队争取到了接入国家新成立的“曙光一号”巨型计算机少量测试机时的宝贵机会!
“曙光一号”!
这可是国内自主研发的、性能远超他们那堆“古董”的国之重器!
这意味着,他们一些之前因算力限制而无法进行的超大规模仿真实验,终于可以提上日程了!
团队的研究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然而,就在他们欢欣鼓舞,准备将核心算法移植到“曙光一号”进行首次测试时,一个坏消息紧随而至——方启明的生物信息学实验室,利用其“海外背景”和“前沿学科”的优势,竟然拿到了比他们多出近三倍的“曙光一号”机时配额!
“凭什么?!”
周炽得知后,差点又跳起来,“他们那什么基因数据,比我们的国防仿真还重要?”
陈知行眉头紧锁:“这说明,在高层资源分配的天平上,生物信息学目前的确更受青睐。这是战略导向问题。”
更让人窝火的是,方启明似乎刻意在他们面前炫耀这份“优待”。
在一次跨学科的学术沙龙上,他侃侃而谈如何利用“曙光一号”分析海量基因序列,言语间不时提及“国际领先”、“诺贝尔奖级发现”等字眼,目光偶尔扫过“北斗”团队这边,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优越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沙龙休息间隙,方启明端着茶杯,状似无意地走到苏想附近,对旁边的人感叹:
“哎,还是国家的巨型机给力啊。
有些项目,没有足够的算力支撑,想法再好,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可惜了……”
这话,分明是说给苏想听的。
苏想握紧了手中的笔记本,指甲微微陷入掌心。
她承认方启明的话戳中了他们的痛处,但更多的是一种被轻视的愤怒。
就在这时,李泽川晃悠了过来,恰好听到这句,他嗤笑一声,音量不大不小,刚好能让周围几个人听见:
“方教授,挖不动人,就开始比谁家玩具多了?
可惜啊,再好的玩具,也得看是谁在玩。有些人抱着金饭碗,也只能干点照本宣科的活儿。
对吧,小状元?”
他最后一句,是冲着苏想说的,语气里充满了毫不掩饰的维护和信任。
苏想原本郁结的心,因他这句话瞬间疏解大半。
她抬起头,迎上方启明略显难看的脸色,神色平静,甚至带上了一丝浅浅的、自信的笑容:
“川哥说得对。
工具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用工具的人,和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的意义。”
她的话,不卑不亢,既回应了挑衅,也再次申明了团队的价值取向。
方启明深深看了她和李泽川一眼,没再说什么,转身离开了。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场关于资源和认可的竞争,远未结束。
陈知行重构的异步并行算法虽然解决了架构瓶颈,但随着模拟复杂度的指数级增加,他们那由“废旧零件”搭建起来的分布式计算集群,终于不堪重负。
在一个关键的全系统压力测试中,主控节点率先发出过载警报,随即如同多米诺骨牌般,超过半数的计算节点因内存溢出或处理器过热而相继宕机,屏幕上一片刺目的红色错误代码。
整个集群,彻底瘫痪了。
机房里死一般寂静,只有机器风扇徒劳的嗡鸣和报警器刺耳的长音。
“妈的!”
周炽一拳砸在桌子上,脸色铁青,“还是硬件太老了!根本扛不住大规模并发!”
陈知行面无表情地盯着崩溃的日志,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试图定位最先崩溃的节点和原因,但紧绷的下颌线泄露了他内心的焦灼。
李泽川烦躁地扒了扒头发,眼神阴沉地盯着那堆“破铜烂铁”,第一次对自己“变废为宝”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苏想看着眼前的一片狼藉,心也沉到了谷底。
这是他们目前唯一的算力依靠,集群崩溃,意味着所有研究进度都将停滞。
“不能停。”
陈知行率先打破沉默,声音带着一种冷硬的坚定,“日志显示,问题集中在数据交换频次最高的几个模块。我们需要立刻进行故障恢复,同时优化数据调度策略,减少节点间的通信压力。”
“怎么优化?算法层面已经很难再压缩了!”周炽烦躁地反驳。
“那就从数据本身入手。”
苏想忽然开口,她走到白板前,拿起笔,
“我们可以尝试对输入数据进行预处理,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压缩和分层。
将实时性要求高的核心数据流与可延迟的辅助数据分开传输……”
她一边说,一边勾勒出数据分流和压缩的示意图,思路清晰,直指痛点。
这是她在长期数据处理中积累的独特直觉。
陈知行眼睛微眯,迅速接上她的思路:
“可行。结合缓存机制,将频繁访问的中间结果在本地节点留存,进一步减少网络拥堵。”
周炽也被带动起来:
“对!还可以动态调整任务粒度,把大块任务拆得更碎,让那些老机器也能啃得动!”
思路一旦打开,解决方案便源源不断。
四人立刻分工,陈知行和周炽负责修改核心调度算法和数据压缩模块,李泽川和苏想则带领几个助教同学,全力抢修瘫痪的硬件节点。
这一熬,就是整整一个通宵。
机房里灯火通明,敲击键盘声、机器重启声、低声讨论声交织在一起。
李泽川不知从哪儿弄来一箱压缩饼干和几瓶汽水,大家就着冷水胡乱填饱肚子,继续奋战。
当黎明曙光再次透过窗户,主控屏幕上最后一个红色错误提示消失,代之以系统稳定运行的绿色标识时,所有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李泽川把最后一块饼干塞给脸色有些苍白的苏想,习惯性地弹了一下她的额头,语气带着不易察觉的关切:
“行了,小状元,别硬撑了,回去睡会儿。”
苏想接过饼干,感受着额头那一下轻微的触感。
她抬头,对上李泽川看似随意却专注的目光,轻轻“嗯”了一声。
集群崩溃的教训让陈知行意识到,光靠“捡破烂”和小修小补,无法支撑863计划的长期发展。
他动用了更深层的关系,经过一番周旋,终于为团队争取到了接入国家新成立的“曙光一号”巨型计算机少量测试机时的宝贵机会!
“曙光一号”!
这可是国内自主研发的、性能远超他们那堆“古董”的国之重器!
这意味着,他们一些之前因算力限制而无法进行的超大规模仿真实验,终于可以提上日程了!
团队的研究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然而,就在他们欢欣鼓舞,准备将核心算法移植到“曙光一号”进行首次测试时,一个坏消息紧随而至——方启明的生物信息学实验室,利用其“海外背景”和“前沿学科”的优势,竟然拿到了比他们多出近三倍的“曙光一号”机时配额!
“凭什么?!”
周炽得知后,差点又跳起来,“他们那什么基因数据,比我们的国防仿真还重要?”
陈知行眉头紧锁:“这说明,在高层资源分配的天平上,生物信息学目前的确更受青睐。这是战略导向问题。”
更让人窝火的是,方启明似乎刻意在他们面前炫耀这份“优待”。
在一次跨学科的学术沙龙上,他侃侃而谈如何利用“曙光一号”分析海量基因序列,言语间不时提及“国际领先”、“诺贝尔奖级发现”等字眼,目光偶尔扫过“北斗”团队这边,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优越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沙龙休息间隙,方启明端着茶杯,状似无意地走到苏想附近,对旁边的人感叹:
“哎,还是国家的巨型机给力啊。
有些项目,没有足够的算力支撑,想法再好,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可惜了……”
这话,分明是说给苏想听的。
苏想握紧了手中的笔记本,指甲微微陷入掌心。
她承认方启明的话戳中了他们的痛处,但更多的是一种被轻视的愤怒。
就在这时,李泽川晃悠了过来,恰好听到这句,他嗤笑一声,音量不大不小,刚好能让周围几个人听见:
“方教授,挖不动人,就开始比谁家玩具多了?
可惜啊,再好的玩具,也得看是谁在玩。有些人抱着金饭碗,也只能干点照本宣科的活儿。
对吧,小状元?”
他最后一句,是冲着苏想说的,语气里充满了毫不掩饰的维护和信任。
苏想原本郁结的心,因他这句话瞬间疏解大半。
她抬起头,迎上方启明略显难看的脸色,神色平静,甚至带上了一丝浅浅的、自信的笑容:
“川哥说得对。
工具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用工具的人,和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的意义。”
她的话,不卑不亢,既回应了挑衅,也再次申明了团队的价值取向。
方启明深深看了她和李泽川一眼,没再说什么,转身离开了。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场关于资源和认可的竞争,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