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暗处的针对-《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

  “那个卡外汇额度的家伙,他小舅子开的公司,正好有点税务上的小问题,我让人提醒了他一下。”

  李泽川轻描淡写地说,“他应该知道该怎么做了。”

  他又看向陈知行和苏想:

  “那个什么先锋评选,没了就没了,虚名而已。

  至于宣传……小爷我自有办法。”

  几天后,一篇署名为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出现在了发行量巨大的《中国青年报》科技版块。

  文章没有直接提及【北斗团队】,却以充满激情的笔调,论述了当代大学生将国家重大需求与自身科研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并隐晦地赞扬了某高校团队在面临资源困境时,自力更生搭建计算平台、攻克技术难关的奋斗精神。

  文章末尾,还巧妙地引用了苏想反驳方启明时那句“数学的严谨是应用的基石”。

  这篇文章的层次和影响力,远非校内评选可比。

  一时间,北大【北斗团队】的名字,以另一种更高级的方式,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被提及。

  秦屿那些上不得台面的小动作,在绝对的实力和更高层面的关注下,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川哥!你太牛了!”

  周炽拿着报纸,兴奋不已。

  陈知行也向李泽川投去一个认可的眼神。

  苏想看着报纸上那段熟悉的、属于自己的话,心中暖流涌动。

  她看向李泽川,他正懒洋洋地接受周炽的吹捧,但眼神与她交汇时,里面分明写着“看,小爷说过,没人能欺负你”。

  在外界纷扰中,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中国国家队的最终六人名单,终于在数学学会公布了。

  没有惊天黑幕,也没有意外反转。

  名单基于长达一个月的联合集训、多次严格测试和综合评议产生,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和专业。

  北京大学三人入选:陈知行,周炽,苏想。

  清华大学两人入选,其中一人,正是秦屿。

  最后一人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这个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北斗团队】三人全部入选,占据了国家队半壁江山,这无疑是实力的最佳证明!

  尤其是苏想的入选,打破了多年来IMO国家队女性队员稀少的局面,意义非凡!

  消息传来,机房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

  “我们都进了!我们都进了!”

  周炽激动地抱住陈知行,又被对方嫌弃地推开,但他自己依旧乐得像个傻子。

  陈知行虽然依旧表情克制,但眼底的笑意和轻松显而易见。

  李泽川用力拍着周炽的后背,大笑:

  “可以啊!没丢人!”

  苏想站在那里,看着欢呼的伙伴,眼圈微微发红。

  她想起了病床上仍在坚持备考的姐姐,想起了那个曾经遥不可及的数学殿堂梦……如今,她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团队的支撑,真的触摸到了它。

  然而,喜悦之余,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

  IMO集训和比赛将在暑假进行,持续近两个月。

  这意味着,他们三人将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全身心投入863计划的研究。

  “项目怎么办?”

  周炽首先冷静下来,问道。

  陈知行沉吟片刻:

  “我们可以提前将下一阶段的任务进行分解。

  核心的理论推进部分,我可以利用集训间隙完成框架设计;

  算法的具体实现和测试,需要暂时交给团队其他成员和助教;

  苏想负责的数据和应用模块,也需要做好交接。”

  他看向苏想和李泽川:

  “这段时间,团队的研究不能停。

  泽川,你需要多费心,协调好资源和进度。

  苏想,把你那边的数据处理流程和关键接口文档整理好。”

  李泽川拍了拍胸脯:

  “放心,有我在,乱不了。你们就安心去给国家拿金牌!”

  苏想也郑重地点了点头:

  “我会尽快处理好交接。”

  就在三人紧张安排后续工作的时候,学生会的一个干事跑来通知,说学校门口有记者想来采访入选国家队的同学。

  几人走出机房楼,果然看到校门口围着一些拿着相机和笔记本的记者。

  秦屿和另一位清华队员已经在那里,接受着采访。

  秦屿脸上重新挂上了完美的笑容,应对得体,仿佛之前的所有龃龉都不曾存在。

  看到北大三人出来,记者们立刻围了过来。一个话筒率先递到了苏想面前:

  “苏想同学,作为本届IMO国家队唯一的女生,你有什么感想?

  你觉得女性在数学竞赛中有什么独特的优势或劣势吗?”

  这个问题,何其熟悉,与之前秦屿的论调如出一辙。

  苏想看着镜头,又瞥了一眼旁边笑容无懈可击的秦屿,她深吸一口气,目光沉静而坚定,清晰地说道:

  “我认为,在数学和真理面前,没有性别,只有对错。

  我能站在这里,只是因为我对数学的热爱和付出的努力,得到了评委老师的认可。

  仅此而已。”

  她没有慷慨激昂,没有刻意反驳,只是平静地陈述了一个事实。

  但这份平静之下,蕴含的力量却远超任何辩解。

  秦屿脸上的笑容,几不可察地僵硬了一瞬。

  陈知行和周炽站在苏想身后,如同最坚实的后盾。

  李泽川则双手插兜,站在稍远的地方,看着在镜头前从容不迫、光芒初绽的苏想,嘴角勾起一抹骄傲的弧度。

  新的挑战与荣耀,即将开启。

  IMO的国家队集训尚未开始,863计划的新一轮年度预算申报工作已悄然启动。

  与往年按部就班的评审不同,今年上面传达了新的精神——鼓励竞争,择优支持,重点向“有望产生重大突破”和“具备明确应用前景”的项目倾斜。

  风声传出,各个课题组都闻风而动。

  这天,刘教授神色凝重地召集了【北斗团队】核心四人。

  “情况有些变化。”

  刘教授开门见山,“方启明教授的实验室,提交了一份极其宏大的预算申请报告!

  主题是【构建中国自主的人类基因组解读平台】。”

  他将一份厚厚的项目简介复印件放在桌上。

  “愿景描绘得非常宏大,对标国际最前沿,声称将在五年内初步破解若干重大疾病的基因密码,引领我国生命科技革命。

  预算要求……是我们原计划的三倍还多。”

  机房内一片寂静。

  三倍的预算!

  如果这份申请通过,意味着其他项目,包括他们的863计划,所能分到的资源将大幅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