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七年,农历腊月二十九。
IMO国家队集训的硝烟散尽,校园里早已人去楼空。
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子们,如同归巢的候鸟,迫不及待地奔向各自的故乡。
北大校园从未如此安静过,只剩下呼啸的北风卷着未化的残雪,刮过光秃秃的枝头,发出寂寞的声响。
苏想背着洗得发白的帆布书包,独自走在空荡荡的宿舍走廊里。
她的行李很简单,几件换洗衣物,一摞核心笔记和资料。
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她的决定!
回家?
那个在雨中决裂,试图用相亲和“铁饭碗”捆绑她的家,她回不去了。
至少现在,她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那令人窒息的掌控。
去陈知行家?
周炽家?
或者接受李泽川别扭的邀请?
不,她不想在万家团圆的时刻,成为一个需要被怜悯和收留的局外人。
那份热闹与温暖越是真实,就越发衬托出她内心的孤寂与格格不入。
唯有实验室,那个承载了她无数个日夜奋斗、汗水与灵感交织的地方,才是她此刻唯一的避难所和归属。
863计划的项目并没有因为春节而完全停滞。
大型计算机需要有人维护,一些基础的数据整理和模型调试工作依然可以进行。
苏想以“留守跟进项目”为由,向系里和项目组报备,顺利拿到了假期出入实验室的许可。
她把自己的“家”安顿在了实验室角落的一张行军床上。
这里没有家的温馨,却有她最熟悉的味道——机油、电路板、打印纸和淡淡的计算机运行散热的气息。这味道让她感到安心。
腊月三十,除夕。
北京的冬天干冷刺骨。
苏想裹紧了身上那件半旧的棉袄,围巾遮住了大半张脸,只露出一双清澈却带着一丝疲惫的眼睛。
她步行穿过冷清的校园,去了学校附近唯一还在营业的副食店。
店里货物也不如往日齐全,她只买到了几个冻得硬邦邦的馒头,一点咸菜,还有一小包凭副食本买的、限量供应的花生。
这就是她的年夜饭了!
回到冰冷的实验室,她用小电炉小心翼翼地热了一个馒头,就着咸菜,慢慢地吃着。
窗外,零星的鞭炮声开始响起,噼里啪啦,由远及近,越来越密集。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次第点亮,窗户里透出的温暖光晕,与实验室里冰冷的日光灯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她想起了平县的那个家。
此刻,母亲是不是又在絮絮叨叨地抱怨?
父亲是不是依旧沉默地抽着烟?
姐姐苏念的身体怎么样了?
她知道自己不告而别,姐姐一定会担心……想到这里,心里一阵酸涩。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敲响了。
苏想一愣,这个时间,谁会来?她警惕地问:“谁?”
“苏想同学在吗?有你的汇款单和封信!”
是留守保卫科大爷熟悉的声音。
苏想松了口气,打开门。
大爷递给她一个信封和一张汇款单,呵着白气说:
“下午邮局最后一批送来的,瞅着是你老家来的,就给你送过来了。
大过年的,一个人注意安全啊!”
“谢谢大爷!”
苏想连忙道谢。
关上门,她先看向汇款单。
汇款人:苏建国。金额:五十元。
附言栏只有歪歪扭扭的两个字:“买吃的。”
苏想捏着这张薄薄的汇款单,手指微微颤抖。
五十元,对于在农机厂工作的父亲来说,几乎是他小半个月的工资了。
他那样一个沉默寡言、观念陈旧的男人,不懂得如何表达关心,甚至可能无法理解女儿所追求的“广阔世界”,
但他用这种最朴实、最直接的方式,告诉女儿:爸爸知道你一个人在外面,别饿着!
泪水毫无预兆地涌了上来,模糊了视线。
她深吸一口气,拆开那封信。
信是姐姐苏念写的,字迹一如既往的清秀工整,但笔力似乎比以往有力了一些。
“想想:见字如面!
知你安好,吾心稍安。
家中一切勿念,我病情稳定,每日按詹姆斯教授方案调理,精力尚可,已开始自学高三课程,备战明年高考。
爸妈处,我已尽力安抚,然观念非一日可改,勿需强求,亦勿自责。
你之所为,并非背叛,乃是追寻自我之必然。
北京严寒,望自珍重。
专注学业与项目,勿以我为念。
姐,念。
八七年腊月廿六。”
信的末尾,还有一小行显然是母亲王淑芬强行加上去的字:
“想想,钱收好,买点肉吃。
一个人在外……好好的。”
字迹潦草,带着一种别扭的关切。
家人的信息,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投入她本已不平静的心湖。
父亲的汇款,姐姐的理解与鼓励,母亲那笨拙的、试图修复关系的尝试……各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让她泣不成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不是她想象中的团圆,甚至充满了伤痕与隔阂,但这一纸信笺,却让她真切地感受到,她并非无根浮萍。
哭了不知多久,窗外的鞭炮声达到了顶峰,预示着新年的来临。
苏想擦干眼泪,将汇款单和信仔细地收好。
她走到窗边,望着被烟花不时照亮的夜空,心中那份孤寂彷徨,似乎被冲淡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复杂、却也更加坚定的力量。
她做了一个决定。
大年初一,凌晨四点。
北京城还笼罩在浓重的夜色和尚未散尽的硝烟味中,气温是一天中最低的时候。
苏想穿戴整齐,围巾帽子包裹得严严实实,踩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出了北大校门。
她要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
街上几乎没有行人,只有偶尔驶过的早班公共汽车和骑着二八自行车、穿着军大衣赶去上岗的工人。
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但她心中却有一股火在燃烧。
当她抵达天安门广场时,这里已经聚集了一些人。
有和她一样的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有穿着军装的军人,有外地来的游客,还有带着孩子的北京本地人。
大家都在凛冽的寒风中搓着手、跺着脚,但眼神中都充满了期待。
天色渐渐由墨黑转为深蓝,又透出些许鱼肚白。
当第一缕晨曦划破天际,映照在巍峨的天安门城楼上时,庄严的国歌奏响。
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旗护卫队的守护下,伴随着旭日,冉冉升起。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所有人都自觉地肃立,行注目礼。
苏想站在人群中,仰望着那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在雄壮的国歌声里,泪水再次盈眶。
但这一次,不再是委屈和孤独,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自豪与力量。
个人的渺小与国家的宏大,在此刻紧密相连。
她想起了863计划,想起了“科技报国”的理想,想起了姐姐信中的鼓励。
所有的迷茫、委屈和挣扎,在这面旗帜下,似乎都找到了意义和归宿。
IMO国家队集训的硝烟散尽,校园里早已人去楼空。
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子们,如同归巢的候鸟,迫不及待地奔向各自的故乡。
北大校园从未如此安静过,只剩下呼啸的北风卷着未化的残雪,刮过光秃秃的枝头,发出寂寞的声响。
苏想背着洗得发白的帆布书包,独自走在空荡荡的宿舍走廊里。
她的行李很简单,几件换洗衣物,一摞核心笔记和资料。
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她的决定!
回家?
那个在雨中决裂,试图用相亲和“铁饭碗”捆绑她的家,她回不去了。
至少现在,她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那令人窒息的掌控。
去陈知行家?
周炽家?
或者接受李泽川别扭的邀请?
不,她不想在万家团圆的时刻,成为一个需要被怜悯和收留的局外人。
那份热闹与温暖越是真实,就越发衬托出她内心的孤寂与格格不入。
唯有实验室,那个承载了她无数个日夜奋斗、汗水与灵感交织的地方,才是她此刻唯一的避难所和归属。
863计划的项目并没有因为春节而完全停滞。
大型计算机需要有人维护,一些基础的数据整理和模型调试工作依然可以进行。
苏想以“留守跟进项目”为由,向系里和项目组报备,顺利拿到了假期出入实验室的许可。
她把自己的“家”安顿在了实验室角落的一张行军床上。
这里没有家的温馨,却有她最熟悉的味道——机油、电路板、打印纸和淡淡的计算机运行散热的气息。这味道让她感到安心。
腊月三十,除夕。
北京的冬天干冷刺骨。
苏想裹紧了身上那件半旧的棉袄,围巾遮住了大半张脸,只露出一双清澈却带着一丝疲惫的眼睛。
她步行穿过冷清的校园,去了学校附近唯一还在营业的副食店。
店里货物也不如往日齐全,她只买到了几个冻得硬邦邦的馒头,一点咸菜,还有一小包凭副食本买的、限量供应的花生。
这就是她的年夜饭了!
回到冰冷的实验室,她用小电炉小心翼翼地热了一个馒头,就着咸菜,慢慢地吃着。
窗外,零星的鞭炮声开始响起,噼里啪啦,由远及近,越来越密集。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次第点亮,窗户里透出的温暖光晕,与实验室里冰冷的日光灯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她想起了平县的那个家。
此刻,母亲是不是又在絮絮叨叨地抱怨?
父亲是不是依旧沉默地抽着烟?
姐姐苏念的身体怎么样了?
她知道自己不告而别,姐姐一定会担心……想到这里,心里一阵酸涩。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敲响了。
苏想一愣,这个时间,谁会来?她警惕地问:“谁?”
“苏想同学在吗?有你的汇款单和封信!”
是留守保卫科大爷熟悉的声音。
苏想松了口气,打开门。
大爷递给她一个信封和一张汇款单,呵着白气说:
“下午邮局最后一批送来的,瞅着是你老家来的,就给你送过来了。
大过年的,一个人注意安全啊!”
“谢谢大爷!”
苏想连忙道谢。
关上门,她先看向汇款单。
汇款人:苏建国。金额:五十元。
附言栏只有歪歪扭扭的两个字:“买吃的。”
苏想捏着这张薄薄的汇款单,手指微微颤抖。
五十元,对于在农机厂工作的父亲来说,几乎是他小半个月的工资了。
他那样一个沉默寡言、观念陈旧的男人,不懂得如何表达关心,甚至可能无法理解女儿所追求的“广阔世界”,
但他用这种最朴实、最直接的方式,告诉女儿:爸爸知道你一个人在外面,别饿着!
泪水毫无预兆地涌了上来,模糊了视线。
她深吸一口气,拆开那封信。
信是姐姐苏念写的,字迹一如既往的清秀工整,但笔力似乎比以往有力了一些。
“想想:见字如面!
知你安好,吾心稍安。
家中一切勿念,我病情稳定,每日按詹姆斯教授方案调理,精力尚可,已开始自学高三课程,备战明年高考。
爸妈处,我已尽力安抚,然观念非一日可改,勿需强求,亦勿自责。
你之所为,并非背叛,乃是追寻自我之必然。
北京严寒,望自珍重。
专注学业与项目,勿以我为念。
姐,念。
八七年腊月廿六。”
信的末尾,还有一小行显然是母亲王淑芬强行加上去的字:
“想想,钱收好,买点肉吃。
一个人在外……好好的。”
字迹潦草,带着一种别扭的关切。
家人的信息,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投入她本已不平静的心湖。
父亲的汇款,姐姐的理解与鼓励,母亲那笨拙的、试图修复关系的尝试……各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让她泣不成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不是她想象中的团圆,甚至充满了伤痕与隔阂,但这一纸信笺,却让她真切地感受到,她并非无根浮萍。
哭了不知多久,窗外的鞭炮声达到了顶峰,预示着新年的来临。
苏想擦干眼泪,将汇款单和信仔细地收好。
她走到窗边,望着被烟花不时照亮的夜空,心中那份孤寂彷徨,似乎被冲淡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复杂、却也更加坚定的力量。
她做了一个决定。
大年初一,凌晨四点。
北京城还笼罩在浓重的夜色和尚未散尽的硝烟味中,气温是一天中最低的时候。
苏想穿戴整齐,围巾帽子包裹得严严实实,踩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出了北大校门。
她要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
街上几乎没有行人,只有偶尔驶过的早班公共汽车和骑着二八自行车、穿着军大衣赶去上岗的工人。
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但她心中却有一股火在燃烧。
当她抵达天安门广场时,这里已经聚集了一些人。
有和她一样的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有穿着军装的军人,有外地来的游客,还有带着孩子的北京本地人。
大家都在凛冽的寒风中搓着手、跺着脚,但眼神中都充满了期待。
天色渐渐由墨黑转为深蓝,又透出些许鱼肚白。
当第一缕晨曦划破天际,映照在巍峨的天安门城楼上时,庄严的国歌奏响。
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旗护卫队的守护下,伴随着旭日,冉冉升起。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所有人都自觉地肃立,行注目礼。
苏想站在人群中,仰望着那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在雄壮的国歌声里,泪水再次盈眶。
但这一次,不再是委屈和孤独,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自豪与力量。
个人的渺小与国家的宏大,在此刻紧密相连。
她想起了863计划,想起了“科技报国”的理想,想起了姐姐信中的鼓励。
所有的迷茫、委屈和挣扎,在这面旗帜下,似乎都找到了意义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