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柏林的囚徒-《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

  1989年,冬。

  柏林难得的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窗,洒在苏想的办公桌上,却丝毫无法驱散她心头的寒意。

  第三次了!

  桌上,摊开着三份文件,内容大同小异,却像三记无声的闷棍,敲在她的心头。

  这是她这个月的第三次收到回国探亲签证延期申请,被正式驳回的通知。

  拒签理由一次比一次更显关切,措辞一次比一次更显严谨。

  这一次,上面清晰地写着:

  “材料不全,建议补充与研究所的长期工作合同证明及更详尽的经济担保。”

  “长期工作合同……”

  苏想低声重复着这几个字,紧紧捏着那份轻飘飘却重若千钧的纸张。

  第一次被驳回时,她以为是程序疏漏,耐心地补充了所有要求的文件。

  第二次,她甚至请动了德高望重的施耐德教授,亲自出具了证明她学术地位、稳定收入以及对研究所重要性的信函。

  结果呢?石沉大海!

  每一次,她都怀着一丝微弱的希望,将更加厚实、更加详尽的材料递交上去,仿佛在填补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无底洞。

  而每一次,等来的都是这礼貌却毫无转圜余地的拒绝。

  她从来没有放弃,每个月都在不断的递交材料!

  这便是这个月的第三次。

  这次,他们甚至不再费心寻找新的借口,直接把“长期工作合同”这个赤裸裸的目的,摆在了台面上。

  柏林的墙刚刚倒下,但另外一道无形的墙,正以“关怀”和“规则”为名,在她与故乡之间悄然筑起,越来越高,越来越厚。

  “苏博士?”

  生活助理玛蒂娜敲门进来,打断了她的思绪,“行政部通知您下午三点去一趟,似乎是关于您……嗯,居留身份优化的事情。”

  “好的,谢谢你,玛蒂娜。”

  苏想抬起头,努力让嘴角弯起一个得体的弧度,将眼底的疲惫与焦灼死死压住。

  玛蒂娜轻轻带上门离开。

  办公室重新陷入寂静,只剩下窗外呼啸的风声,以及苏想自己清晰可闻的心跳。

  她走到办公桌前,没有坐下,只是垂眸看着那封拒信。

  其实在第二次被拒后,施耐德教授就善意的提醒了她。

  “苏,研究所为你投入了超规格的资源,也给予了你不拘一格的信任和平台。

  董事会非常看好你的潜力,认为你是研究所未来十年发展的核心资产之一。

  他们希望……你能更清晰地规划自己的未来,比如,长期留在欧洲发展。”

  德国铁了心要留下她,而老家里的保守派,却因为懦弱与短视,亲手松开了救生索的另外一边。

  “家中长辈意见不一,顾虑颇多。

  时值严冬,与邻人交涉须格外谨慎,恐因一株幼苗而动摇园中大局,非智者所为。

  盼你安心在外,静待春来。”

  一封由国内送来的“家书”,如同最后一块拼图,让苏想彻底看清了自己的处境。

  她成了一座孤岛,前有围堵,后无援军。

  愤怒吗?有的。

  委屈吗?或许。但这些东西于事无补!

  哀求?那不可能!

  她的骄傲和她的理想,都不允许她低下那颗从未向学术难题低过的头。

  既然无人能渡我,我便自造舟楫!

  既然双方都在权衡代价,那我就让留住我的代价,高到德国无法承受!让我的价值,高到祖国无法忽视!

  柏林绝对困不住她!

  苏想将所有的不甘、愤怒、思念,都压抑在心底最深处,转化为最疯狂的工作动力。

  她要榨干这里的一切养分,将所有能学到的、能掌握的、能创造的,统统吸收,让自己变得更强!

  她要让苏想这个名字,响彻国际学术界,成为他们无法轻易抹去或隐藏的存在!

  她要让她的声望成为她最坚固的护盾,让任何她的行为,都变成一桩会引发国际学术界质疑和谴责的丑闻!

  实验室成了她唯一的堡垒,庞大的计算集群是她最忠诚的士兵和最锋利的武器。

  她像一台永动机,以令所有同事瞠目结舌的效率推进着研究,目标直指航空航天尖端材料。

  “苏博士,已经凌晨三点了……”

  助理研究员怯生生地提醒。

  “把第三组数据给我。”

  她头也不回,声音沙哑却坚定,“另外,通知计算中心,我要最高权限,运行龙吟程序。”

  “可是那个程序还没经过安全验证……”

  “现在验证。”

  每一个深夜的演算,每一次实验的突破,都不仅是她对知识的渴求,更是她刺向无形之墙的利刃。

  一篇篇高质量论文,如同雪片般从她手中诞生,接连投向《自然·材料》、《物理评论快报》、《德国应用化学》等顶级期刊。

  她提出的新模型、新算法,挑战和刷新着学界的传统认知。

  她在论文中展现出的,那种将深奥复杂的物理机制与前瞻性、颠覆性的工程需求相结合的非凡能力,

  其价值已远远超越了纯学术范畴,隐隐触及了未来国防与尖端工业发展的核心敏感领域。

  她在研究所内的地位,悄然发生了改变。

  在非正式的技术讨论中,同事们私下议论她时,不再简单地称呼她为“苏博士”,而是带着一种混合着敬畏、惊叹乃至一丝畏惧的语气,称她为——“那个来自东方的无冕之王”。

  她的意见,在关键的技术路径选择上变得举足轻重。

  连德高望重的施耐德教授,在一些重大研究方向的决定上,也开始越来越认真地听取她的分析和判断。

  她开始收到来自美国、英国、瑞士知名学府的学术交流邀请,

  甚至是赢得了下个月在慕尼黑举行的“欧洲未来材料峰会”的核心报告席位。

  这二十分钟的演讲,是她凭借一连串硬核成果争取来的!

  是研究所无法忽视她的学术影响力而必须给予的舞台!

  她要在那个汇聚了欧洲乃至世界顶尖头脑的场合,进一步巩固她的国际声望,让更多双眼睛看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