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老友的筹码-《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

  回到公寓,疲惫感如潮水般涌来。

  孤独感在这一刻被放大。

  她打开台灯,昏黄的光线照亮了书桌上姐姐苏念的照片,也照亮了她深埋的思念。

  她沉思片刻,拿出一张普通的信纸和一盒彩色铅笔。

  她开始写信,用词充满了生活气息,仿佛真的只是一个思念家乡的妹妹在倾诉:

  “亲爱的姐姐:

  见字如面。

  柏林冬天湿冷,总让我想起咱们平县家里那床怎么晒也感觉不够暖和的旧棉被。

  最近研究所的暖气很足,但我还是觉得手脚冰凉,许是馋你偷偷藏在罐子里,被我偷吃掉的麦芽糖了。

  (暗示处境寒冷,渴望归家)

  工作一切顺利,同事们都很照顾我,老板更是给我送了礼物,说是最新款的【永久牌暖炉】,用了就再也不怕冷。

  可我觉得,再好的暖炉,也比不上家里那盏昏黄的灯。

  (表明心迹,思念祖国)

  只是,最近出门买东西,总遇到些怪事。

  不是路标看不懂,就是明明带了钱,店家却说我的钞票花纹不对,不肯收。

  跑来跑去,腿都细了,也没买到想带回家的那种糖果。

  (归国受阻)

  姐姐,你身子不好,记得按时吃药,多穿衣服。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就是……特别想家。想得夜里睡不着。

  随信画了张画,是咱们小时候一起在院子里种的那棵枣树,也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了。

  妹:想想”

  她仔细地将信纸折好,放进信封。

  然后,她又拿出另一张纸,用彩色铅笔看似随意地画了一棵抽象的枣树,

  但在树干的纹理和枝叶的走向中,她用极细的笔触,融入了一些只有她和陈知行、周炽才可能看懂的数学符号变形。

  这封带着“少女愁思”的信和一张幼稚简笔画,混杂在一堆寄往不同地址的明信片和普通信件中,通过公共邮局寄往了李泽川提供的一个国内中转地址。

  她希望,这封看似普通的家书,能穿越重洋,将她被困的讯息,准确送达。

  信寄出去了,但苏想的心并未放下。

  她知道这希望渺茫,且需要时间。

  而在等待中,穆勒先生带来的“诚意”和压力与日俱增……

  苏想那封充满“少女愁思”的家书,在经历了近一个月的漂洋过海后,终于被辗转送到了李泽川手中。

  他几乎是立刻就看懂了字里行间的暗语,心头一沉,马上联系了陈知行和周炽。

  北大的秘密活动室内,气氛凝重。

  “路标看不懂,钞票花纹不对……”

  周炽一拳砸在桌子上,眼圈有点红,

  “他们这是把想想软禁了!妈的,那帮德国佬!”

  陈知行沉默着,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锐利如刀。

  他迅速铺开稿纸,将苏想信中关于“枣树”图画扫描件上的隐藏符号解码,与他们正在攻关的【北斗】项目难点一一对应。

  “她不仅在报平安,她还在给我们提示……”陈知行声音低沉,“这个参数修正思路……。”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把她弄回来!”

  李泽川烦躁地耙了耙头发,“德国人摆明了不肯放人。我们这边……”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嘲讽,

  “那些老古板,天天都说不宜轻举妄动,怕激化矛盾影响国际学术交流大局!

  说什么个人意愿应受尊重!屁话!”

  陈知行抬起头,眼神冷静得近乎冷酷:

  “指望保守派为了苏想一个人,去和德国人进行可能涉及高层对话的交涉,不现实。

  在他们看来,苏想的价值,或许还不足以让国家冒这个风险。”

  “那怎么办?难道就眼睁睁看着想想被扣在那里?”周炽急了。

  陈知行没有直接回答,他走到窗前,望着外面未名湖上结的薄冰,缓缓道:

  “我记得,苏想提过,她认识的那个美国天才艾利克斯,后来加入了……星环旗下的普罗米修斯计划?他们一直有邮件联系。”

  李泽川眼神一闪:“你是说……”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陈知行转过身,镜片闪过一道白光,

  “既然德国人把苏想当【核心资产】捂着,国内某些力量又觉得筹码不够,那我们……就帮苏想,找一个更能出得起价码,也让德国人更忌惮的买家。

  据我所知,美国人正在攻克的高超音速项目,其材料瓶颈与苏想最新的论文方向高度重合,他们比德国人更清楚她那篇论文在军事应用上的颠覆性价值。

  为了这种能打破平衡的人才,他们愿意付出代价。”

  周炽倒吸一口凉气:“你疯了?把想想推到美国人那里?”

  “不是推,是制造一个机会!

  一个让苏想的价值,被更强大的力量发现并争夺的机会。”

  陈知行语气平稳,却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

  “只有水被搅浑,我们才有可能摸鱼。

  也只有当苏想的归属,上升到更高层面的博弈时,国内那些瞻前顾后的人,才会真正意识到她的分量!”

  他坐到电脑前,开始起草一封全英文的邮件,收件人是艾利克斯。

  邮件内容看似是一封纯粹的学术交流信,高度赞扬了艾利克斯团队近期在某预印本网站上发布的一篇【关于超燃冲压发动机新型热障涂层】的理论文章,并“不经意”地提到:

  “……拜读大作,深受启发。

  尤其您在文中提到的关于界面非稳态振荡的处理,和现于德国马普研究所的苏想博士,近期在《自然·材料》上发表的跨尺度模型,在核心思想上有着惊人的互补性。

  若能将苏博士的模型应用于贵方体系,或许能彻底解决那个困扰已久的高温剥离难题。

  附上苏博士论文链接,仅供参考。

  期待未来的交流。

  您忠实的,陈知行。”

  这封邮件,看似是学术分享,实则是一封精准的“推荐信”和“提醒函”。

  它直接将苏想的论文价值,与美国最顶尖、最敏感的“普罗米修斯”计划的核心难题挂钩,提醒对方:

  这个人,值得你们下场争夺。

  点击“发送”的那一刻,陈知行知道,他们按下了一个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的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