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绿卡与“保护”-《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

  上次收到周炽兴奋地分享项目进展的邮件,还是半个月前。

  姐姐的来信依然充满生活气息,絮絮叨叨说着家长里短,字里行间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最近天气转凉,记得添衣。你一个人在异国他乡,万事小心...”

  苏想把信纸按在胸口,感受到远隔重洋的牵挂。

  她走到窗边,望着波士顿的夜空。

  时差让她和故乡黑白颠倒,此刻的北京应该是阳光明媚的午后,陈知行大概在伏案工作,周炽可能在实验室手舞足蹈地讲解新发现,李泽川...

  “一定要做出成绩来。”

  她轻声对自己说。

  第二天,她顶着更深的黑眼圈出现在实验室,却带来一个惊人消息:

  她要挑战实验室十年未解的一道难题——高温合金叶片的热障涂层寿命预测。

  “你疯了?”

  项目组副组长,一个严谨的德国博士后劝她,“这个课题难倒过三个资深团队!”

  “正因为它难,才值得做。”

  苏想眼神坚定。

  她带着团队开始了新一轮攻关。

  白天实验,晚上分析数据,深夜还要阅读文献。

  黑眼圈越来越重,但她眼中的光芒越来越亮。

  一周后的项目汇报会上,她展示了初步成果:

  通过改进相场模型,他们成功预测出一种新型热障涂层的失效机制。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突然,会议室的门被推开。

  费尔斯通教授拄着手杖走进来——他通常只参加最高级别的会议。

  “继续,”

  教授在最前排坐下,“让我听听你的思路。”

  苏想稳住心神,继续讲解。

  当她展示那个巧妙的数学模型时,费尔斯通教授突然举手打断:

  “这个转换...很特别。你是怎么想到的?”

  整个会议室的人都屏住呼吸。

  大家都知道,费尔斯通教授从不轻易提问,一旦发问,必定直指要害。

  苏想深吸一口气,在白板上写下几行公式:

  “这是我从一个中国古算法中获得的灵感,结合了现代有限元理论...”

  她娓娓道来,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科学完美结合。

  费尔斯通教授听着听着,脸上渐渐露出欣赏的神色

  汇报结束,教授第一个鼓掌:

  “精彩!东方的智慧,果然不同凡响。”

  这一刻,所有人都明白,苏想在实验室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

  苏想在“普罗米修斯”的成就,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涟漪不断扩散。

  她主导的“凤凰”项目,不仅在内部成为标杆,其一系列发表在《科学》、《自然》、《物理评论快报》等顶刊上的成果,更是震动了整个美国材料科学界和相关的工业领域。

  她成为了“普罗米修斯”实验室历史上,最年轻的首席研究员;

  第一个在入职半年内就获得费尔斯通教授“前沿科学探索基金”的人;

  也是第一个让实验室管理层主动为其团队申请“国家科学基金会特别通道”经费的外籍学者。

  她的名字,苏想,与“颠覆性模型”、“跨尺度计算”、“材料基因”等前沿词汇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了许多美国年轻科研人员崇拜的偶像。

  实验室内部甚至悄然出现了她的“学术粉丝团”,那些佩服她才华的年轻博士和博士后们,会自发收集她公开的报告PPT,讨论她的最新论文。

  巨大的成就,带来了巨大的关注,也带来了巨大的“诚意”。

  一天,沃尔特·肖亲自来到了她的办公室,脸上带着罕见的、近乎和煦的笑容。

  他将一个印有美国国徽的官方信封放在苏想的桌上。

  “苏博士,这是移民局特批的杰出人才(EB-1A)绿卡预批准函。”

  肖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

  “鉴于你对美国国家利益和科学技术进步可能做出的卓越贡献,所有流程都已进入最快通道。

  只要你签署这份永久雇佣合同,并提交相关表格,这张绿卡,以及它背后所代表的……自由与机会,就属于你了。”

  绿色的卡片,象征着在这个国度永久居留和工作的权利,是无数漂泊者梦寐以求的终点。

  它此刻就静静地躺在那里,散发着诱人的光芒。

  苏想看着那封信,心中却没有丝毫波澜。

  她知道,这既是认可,也是更高级别的笼络和测试。

  她微笑着,将信封推回给肖,语气一如既往的平静:

  “肖先生,非常感谢实验室和美国政府对我的认可。

  但这实在太突然了,我需要时间考虑我的长远规划。

  目前,【凤凰】项目的进展才是我最关心的。”

  肖的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但很快恢复如常:

  “当然,这是你的权利。

  不过,希望你不要考虑太久,这样的机会,很多人等待一生!”

  肖离开后,办公室恢复了安静。

  苏想走到窗边,望着外面陌生的街道。

  荣誉、地位、绿卡……她在美国获得了一切曾经不敢想象的东西,但内心却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空虚。

  与祖国的联络,除了姐姐那些经过“润色”的家书,几乎完全中断。

  她试图通过李泽川留下的非紧急渠道发送加密邮件,石沉大海;

  尝试拨打记忆中北斗团队可能使用的某个号码,只有忙音。

  她仿佛被困在了一座华丽的孤岛上。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将那些无法直接传递的关键思路、算法雏形、甚至是走过的弯路和教训,

  用最高标准的学术语言,精心包装进一篇篇投向顶刊的论文里。

  她知道,国内一定有人在密切关注着她的每一篇发表。

  那些复杂的公式、巧妙的模型架构、以及对未来方向的展望,

  就是她跨越重洋,所能送出的最珍贵的“导航信号”和“希望之火”。

  就在苏想沉浸于用论文传递信息的孤独战略时,她收到了艾利克斯转发来的一封邮件,发自一个国际学术会议组委会。

  邮件邀请她作为主旨演讲人,参加明年在瑞士举行的“国际材料学未来峰会”。

  而邮件抄送名单里,一个熟悉的中文拼音名字赫然在列——Chen Zhixing!

  陈知行也会去!

  这是巧合,还是……一个期待已久的信号?

  苏想握着打印出来的邮件,指尖微微发烫,沉寂已久的心湖,终于泛起了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