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他真的很不会安慰人-《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

  晚上,是雷打不动的陈知行理论梳理与模拟答辩时间。

  实验室里很安静,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陈知行平稳清晰的讲解声。

  他正在讲解一个关于实时系统优先级调度的经典算法问题,逻辑严密,推导严谨。

  苏想努力跟着他的思路,但到了一个关键的概率模型处,她又卡住了。

  那些符号和公式在她眼前飞舞,却怎么也无法在脑海里形成清晰的概念。

  “这里……我还是不太明白,”

  她有些沮丧地指着笔记,

  “这个期望值为什么是这样转换的?”

  陈知行停下笔,并没有立刻重新推导,而是看向她,目光沉静:

  “是哪里不明白?是转换的过程,还是转换的前提假设?”

  他的问题总是如此精准,直指核心。

  苏想抿了抿唇,努力组织语言:

  “好像……好像是前提。

  为什么这里可以假设它的分布是均匀的?万一不是呢?”

  陈知行闻言,眼底极快地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讶异。

  这个问题角度很刁钻,甚至有些钻牛角尖!

  大多数初学者只会纠结于计算本身,很少会去质疑这个在经典模型中被普遍接受的假设。

  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道:

  “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这个假设会不成立?”

  苏想被问住了,她只是本能地觉得有点不对劲,但具体哪里不对,她也说不上来。

  “我……我不知道,就是感觉……好像没那么绝对。”

  陈知行沉默了几秒,忽然拿起笔,在草稿纸的空白处快速画了几个简略的时序图和一个非标准分布的曲线。

  “你的感觉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他开口,声音依旧平稳,却似乎比平时多了一丝几不可察的……欣赏?

  “在极端情况下,比如遇到硬件中断风暴或特定类型的恶意负载,这个假设确实可能被打破,导致调度器出现预期外的行为。

  虽然概率极低,但在高可靠性要求场合,需要考虑!”

  他接着用更基础的数学工具,重新为她推导了一遍,绕开了那个让她困惑的假设。

  虽然过程繁琐了些,但每一步都更加坚实。

  “这样理解会不会更清晰一些?”

  苏想看着那密密麻麻却条理分明的草稿,终于恍然大悟,用力点头:

  “清楚了!谢谢!”

  她悄悄松了口气,但随即那股自我怀疑又涌了上来。

  别人轻易就能理解的东西,她却需要如此大费周章……

  她忍不住低下头,声音细若蚊蚋,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我是不是……特别笨?

  怎么学都学不好……总要你反复讲……”

  实验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窗外隐约的风声。

  陈知行没有立刻回答。

  他放下笔,看着她低垂的脑袋,发丝间露出的那一小节白皙脖颈,显得脆弱又倔强。

  过了一会儿,他才开口,声音是一贯的冷静,但措辞却让苏想猛地抬起了头。

  “你不笨。”

  苏想愕然地看着他。

  陈知行推了推眼镜,避开她过于直白的目光,看向眼前的草稿纸,像是在分析一个实验现象:

  “你只是基础薄弱,知识体系存在大量空白。”

  这……听起来不像是安慰,更像是客观陈述事实。

  苏想的眼神又黯淡下去。

  “但是,”

  他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淡无波,

  “你提出的问题,角度往往很特别。

  比如刚才那个假设性质疑,虽然源于你的知识盲区,但确实指向了一个被大多数人忽略的边界情况。

  周炽不会这么问!

  李泽川也不会!

  他们太习惯于在现有框架内思考。”

  他顿了顿,似乎在选择合适的词语:

  “你的大脑……像是一片开发程度不高,但土壤特质很特殊的土地。

  常规的作物可能长得慢一些,但或许能长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

  你的直觉思维,有时能跳过冗长的逻辑链,直达某个……有趣的方向。

  比如之前的双通道构想。”

  苏想彻底愣住了。

  她从未想过,会从严谨刻板的陈知行口中,听到这样的评价。

  这算是……夸奖吗?

  “所以,”

  陈知行最后总结道,目光重新落在她脸上,镜片后的眼神认真得让人心头发烫,

  “你不是学不好。

  你只是需要换一种更适合你的方式来填补那些空白。

  你的进步空间,比他们所有人都大。”

  他说得那么理所当然,仿佛在陈述一个“1 1=2”的真理。

  没有温柔的鼓励,没有热情的肯定,只有冷静到近乎残酷的分析,和一句“你不笨”、“进步空间大”。

  可就是这样的话,却像一把精准的钥匙,咔嚓一声,打开了苏想心中那把沉重的锁。

  那些盘旋的自我怀疑,忽然间就失去了分量。

  因为她感觉得到,陈知行说的是真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这样的人,不屑于说谎安慰人。

  一股奇异的暖流混合着酸涩,冲撞着她的心口。

  她鼻子一酸,慌忙低下头,生怕自己会没出息地掉下眼泪,只能小声地、无比郑重地说:

  “我会……我会更努力填补空白的!”

  接下来的两天,苏想像是上了发条一样,拼命学习。

  终于,到了决赛前三天。陈知行宣布,要进行一次全真模拟答辩。

  实验室被特意布置过,桌椅调整成答辩现场的样式。

  陈知行、周炽、李泽川三人坐在桌子后面,表情严肃,扮演评审专家。

  周炽还故意戴上了一副平光眼镜,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更“权威”,可惜他那头乱毛和跃跃欲试的表情完全破坏了效果。

  李泽川则一副懒洋洋看好戏的样子,但眼神里却带着审视。

  陈知行坐在中间,面无表情,气场冷峻,最像那么回事。

  苏想独自站在讲台前,看着对面三人,手心瞬间冒汗。

  明明只是模拟,压迫感却扑面而来。

  “北京大学代表队,请阐述你们算法模型的核心创新点。”

  陈知行率先开口,声音冷沉,问题直指核心。

  苏想深吸一口气,努力回忆准备好的说辞,开始陈述。

  一开始还算流畅,但说到关键的技术细节时,她不可避免地紧张起来,语速加快,有些地方开始磕巴。

  “请解释一下你们是如何保证粗筛模块的误判率稳定在阈值以下的?”

  周炽紧接着提问,问题刁钻,涉及了大量数学推导。

  苏想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

  这个公式她明明昨晚还默写过很多遍!

  她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冷汗顺着额角滑落。

  “嗯?”

  周炽用手指敲了敲桌子,模仿着不耐烦的评委。

  “我……我们采用了……采用了……”

  苏想的脑子像生锈的齿轮,卡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