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魔鬼的“恩情”-《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

  秦屿面色如常,笑着介绍:“对,李主任,这就是我们北大这次全球赛队的苏想学妹,思维非常敏锐。”

  “学妹,这位是李主任,是院里负责对外合作交流的。”

  李主任对着苏想点了点头,笑容官方:“年轻人,不错。好好努力。”

  这番对话,听起来合情合理,像是长辈对晚辈的寻常鼓励。

  但结合刚才“提前提起”的话,以及秦屿此刻出现在这里的事实,在苏想听来,几乎等同于承认了联合会诊的事与他有关!

  他是在不动声色地向她展示他的“能量”和“恩惠”!

  苏想的心沉到了谷底。

  她挤出一个极其勉强的笑容:“谢谢李主任,我会努力的。不打扰你们了,我先走了。”

  “哎,学妹别走啊!”

  秦屿不会这么轻易放过她,看着她骤变的脸色,秦屿脸上的笑容加深了几分,显得更加“真诚”:“看来学妹是猜到了。”

  “没错,家父恰好与刘老先生有些渊源。听说你姐姐的病例如此特殊,我便恳请家父帮忙牵了个线,希望能为医学研究做点贡献,也能……帮到学妹你。”

  “你……”

  苏想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和警惕。

  秦屿笑了笑,语气轻松得像是在谈论天气:

  “学妹别紧张。我只是觉得,人才不应该被琐事拖累。”

  “你姐姐能得到最好的治疗,你也能更安心地备赛,不是吗?”

  “毕竟,全球赛代表的是国家荣誉,个人恩怨……应该先放一放,你说对吧?”

  他话里有话,绵里藏针!

  这是在用姐姐的治疗机会,威胁她?

  还是暗示她退出?

  或者有更深的阴谋?

  苏想的心脏剧烈地跳动着,愤怒和恐惧交织。

  她恨不得立刻撕破他虚伪的面具,大声告诉他她们不需要这种施舍!

  可是……那是协和!是刘老先生!

  是姐姐活下去的希望!

  她死死攥紧拳头,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疼痛让她保持着一丝理智。

  如同恶魔低语般的声音在她耳边再次响起:“这可是多少病人求都求不来的机会!专家组时间宝贵,名额极其有限!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

  是啊,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姐姐等不起另一个奇迹。

  拒绝吗?

  让姐姐错过这可能是唯一的机会?她怎么忍心?怎么对得起姐姐?

  接受吗?

  落入秦屿的圈套,欠下这魔鬼的人情?落入他精心编织的罗网!以后要拿什么去还?

  他会如何利用这件事来拿捏她、羞辱她、甚至对付她的队友?

  苏想的内心在进行着天人交战,脸色苍白如纸。

  秦屿好整以暇地看着她挣扎,仿佛欣赏一出精彩的戏剧。

  “学妹,你也知道的,我这个人一向很心善!”

  秦屿耸耸肩,姿态悠闲,“你也不要有很大的心理负担,有些你拼尽全力也得不到的东西,对我来说,不过是一句话的事。”

  苏想的拳头紧紧攥起,指甲深深嵌入掌心。

  就在这时,她的BP机突然尖锐地响了起来。

  苏想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猛地低头看去——是实验室的号码!

  她立刻对秦屿冷声道:“对不起,我有急事!”

  说完,她几乎是逃跑般地冲向楼下的公共电话亭。

  也顾不得身后秦屿那变得阴沉和带着残忍笑意的目光。

  “跑吧跑吧,”

  秦屿看着她仓惶的背影,轻声自语,仿佛毒蛇吐信,“反正你很快就会回来求我的。我很期待哦,学妹。”

  苏想冲到电话亭,手抖着回拨过去。

  电话几乎是瞬间被接起,那头传来周火急火燎、甚至带着一丝兴奋的声音:

  “苏想!你快回来!脉冲难题有突破了!老陈搞了个牛逼的数学模型!川哥找到了个神奇的硬件滤波芯片!赶紧的!我们需要你!”

  实验室的召唤像一剂强心针,暂时驱散了秦屿带来的阴霾。

  苏想挂掉电话,深吸一口气,毫不犹豫地冲向公交车站。

  然而,在她心里,那个关于“接受还是拒绝”的艰难抉择,并未消失,只是被暂时压了下去。

  它像一颗定时炸弹,滴答作响。

  实验室里弥漫着一种久违的兴奋和紧张气氛。

  苏想推门进去时,周炽正手舞足蹈地指着白板上陈知行新推导出的一堆复杂公式:

  “老陈牛逼!这个状态空间模型真的把切换瞬间的能量流动给量化了!

  看这里,峰值产生的根源抓到了!”

  李泽川则拿着一个比指甲盖还小的芯片 datasheet(数据手册),眼神发亮:

  “哼,算你们运气好。

  我刚托人从国外实验室弄来的最新样品,超低延迟的主动式滤波芯片,专门对付这种瞬态尖峰!

  正好契合老陈模型里算出来的那个抑制窗口!”

  陈知行在一旁快速敲击键盘,将模型数据导入仿真软件,语气虽依旧平静,却带着一丝锐气:

  “如果模型准确,芯片性能达标,理论上可以将切换脉冲压制在安全范围内,且延迟开销控制在3%以内。”

  三人看到苏想回来,立刻七嘴八舌地跟她同步进展。

  原来,在苏想离开的这段时间,陈知行摒弃了追求完美通用解的思路,转而针对这个特定的脉冲问题,构建了一个极其精巧的简化数学模型,精准地定位了能量失控的关键节点。

  而李泽川则凭借他广阔的人脉和搞“稀奇古怪”硬件的能力,竟然真的找到了一个尚未量产的前沿芯片,其特性完美匹配了陈知行模型所提出的抑制需求。

  周炽则兴奋地开始构思如何将芯片控制和状态预测算法无缝集成到他的核心架构里。

  困扰他们许久的难题,竟然在以这样一种方式看到了曙光!

  苏想听着他们的讲述,看着白板上清晰的思路和那枚小小的芯片,心中的阴霾被这股强大的技术突破力量驱散了大半。

  她立刻投入进去,发挥她独特的融合能力,开始协助周炽进行软硬件协同的设计,在陈知行的模型和李泽川的硬件之间架设桥梁。

  四人再次高效运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