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内霎时静得能听见银针落地的声音。
三位大臣面面相觑,纷纷看向彭启丰。彭启丰反应过来,上前半步低声道:“殿下的意思是?”
李华漫不经心地拨弄着案上的折子,目光扫过众人惊疑不定的面容,忽然轻笑一声:“我的意思是——”
他故意拖长了声调,“既然太后与萧首辅请我入嗣,便当以天子之礼进京,我应该从太康门进,而不是东安门。”
“太康门?”彭启丰心里咯噔一声,强作镇定,拱手道,“殿下,太康门乃銮驾出入之正门,非亲王可擅走。您尚未受禅,若径由此门,恐违《会典》。”
李华指尖轻敲桌子,似笑非笑:“《会典》哪一条写明‘嗣皇帝’须走东安门?”
“这……”彭启丰被噎住,干咳一声,换了个角度,“殿下,礼部原议,您需先过继于先帝,序为皇子,再行即位礼。既是皇子,便当由东安门趋谒梓宫,尽人子之仪,此乃‘为人后’之正路,而且您之前不也没反对吗?”
“我记得当时也没同意吧?”李华挑眉,缓缓起身,袖袍带起一阵微风,“彭阁老,让我同意也行,把先帝的遗诏拿来给我看看!太后的懿旨也行!要是都没有,那我还是蜀王之子、仁宗之孙。先帝无嗣,我以兄嗣皇帝的身份进京。”
彭启丰头一回被一个孩子顶的没话说,但也确实是这样。
骆应钦忍不住插话:“可祖制‘为人后者为之子’……”
“祖制亦有‘兄终弟及’四字!”李华倏地抬声,压得住满殿寂静,“我与先帝同出仁宗,血脉未隔,何须过继?”
彭启丰额头见汗,仍试图回旋:“殿下既遵《祖训》,何不暂由东安门入,俟即位后再下诏明谕天下,申明‘本生’之义?如此既全大礼,亦省纷争。”
李华低笑一声,俯身拾起案上那个折子,在彭启丰眼前晃了晃:“彭阁老,你还当我是三岁小孩吗?若是我明天从东华门进了,还有意义吗?”
彭启丰面色瞬间涨红,双膝一屈:“臣无他意,只为朝局安稳——”
李华收住笑,“明日卯时,象辂启行,我就走太康门,当时候若是城门不开,我就一直等,等到它开为止,我年龄小,耗上三年五年的也不怕!”
李华说罢,将那个折子直接扔出去,发出“啪”一声脆响,
殿中静得骇人,四更鼓声恰在此刻沉沉传来,像敲在脊背上。
彭启丰张了张口,终究没再劝,转身疾步而出,夜风里只留下一句仓皇吩咐:
“快马!回城——请太后、萧首辅速定夺!”
传信的儿是一个内侍,他不敢耽搁,赶紧骑着马,去回禀太后。
此时太后正与萧时中、薛灏、吴伯宗正商量拓跋焘进京后的其他事宜。
那个小内侍被老太监领着进来后,将刚才在行宫发生的事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并将蜀世子想走太康门的诉求也说了。
四个人听后,脸上神色各不同,萧时中和太后最镇定,薛灏虽然也很惊讶,但立刻就镇定了,他之前平叛的时候见过他,是个极有主意的,直接带着人去飞虹渡截杀潘兴,如今再看,便也不觉得突兀。
吴伯宗表现出惊诧,但扭头看其他人,发现他们都很镇定,便也安静了。
太后看着三人的脸上的神色,缓缓开口道:“几位大学士,说说吧!薛尚书,你觉得呢?”
薛灏被太后点名,硬着头皮起身说道:“臣……臣以为,并无不妥。”
薛灏一撩袍角,单膝点地,声音却稳得像生铁。
“太后容禀——
蜀世子与先帝同出仁宗,血脉未隔,‘兄终弟及’四字,《祖训》凿凿。
世子未奉明诏‘过继’,则名义仍是蜀王之子,若强令走东安门,是坐实‘为人后’,反与祖训相左。
也是最关键的——”
薛灏抬眼,目光笔直撞向太后,“太康门一开,天下人只见‘新君奉天而来’;东安门一入,史笔便书‘皇子嗣位’。若强令世子殿下走东安门,反显得朝廷刻意强调之名,恐伤天家亲情。”
殿中静得能听见火盆内松柴“哔剥”一声爆响。
萧时中半阖着眼,似睡似醒;吴伯宗屏息攥笏,指节发白。
太后指尖缓缓拨动腕上沉香木佛珠,一粒,两粒……蓦地停住。
“萧首辅?”她侧首,声音不高,却让整个暖阁的气压陡然一沉。
萧时中这才睁开一线,拂袍出班,语调温吞,却句句带钩:
“臣附议薛尚书之断,惟补一句——
太康门可走,但须让蜀世子殿下自己先请‘皇太后懿旨’,再开中门。
如此,则势在他,名在朝廷;史官下笔,也只剩‘奉太后诏入’五字,断无‘擅闯’之嫌。
臣请太后即刻降一道口谕:
‘允世子以嗣君礼进,然必经大明门跪迎梓宫,奉先帝几筵,行大祭一拜,再受百官朝。’
一则全了他‘继统不继嗣’之议,二则全了朝廷‘孝子慈孙’之礼。
太后听完,不置可否,目光越过二人,落在吴伯宗脸上:“吴卿家?”
吴伯宗一个激灵,连忙出班,声音却还有些发颤:“臣……臣以为首辅大人老成之谋,两全其美。”
太后深吸一口气,佛珠在掌心“啪”地合拢。
“好。”
她抬手,老太监立刻捧来黄绫与朱墨。
“拟旨——”
黄绫展开,太后一字一句,声如碎玉:
“皇帝嗣位,天命所归。蜀世子拓跋焘,系仁宗睿皇帝之孙、先皇帝同气之侄,以《祖训》‘兄终弟及’之义,即日允其以天子仪仗由太康门入,跪迎梓宫,祭先帝于几筵前,毕,受百官朝。——钦此。”
写罢,她取玺,重重一按,朱油四溅。
萧时中双手捧旨,俯首领命。
薛灏与吴伯宗对视一眼,同时撩袍跪倒:
“太后圣明!”
待所有人走了,太后才对老太监说道:“焘儿那孩子,无论从哪个门走,怎么论都要叫哀家一声皇祖母,只是他这般性情,总归不好,我这个做祖母的,总要为他铺得平稳些。”
老太监安慰道:“太后放心,蜀世子定不会辜负您的良苦用心!”
太后似乎是得到安慰,又颇为悲凉的感慨道:“哀家为仁宗爷生了两个儿子,没想到最后陪在哀家身边的只剩下焘儿了!”
一日失二子的痛苦依旧让这位太后久久不能释怀。
窗外,五更鼓声隐隐滚过城头;夜色最深处,一缕鱼肚白正悄悄爬上太康门巍峨的飞檐。
三位大臣面面相觑,纷纷看向彭启丰。彭启丰反应过来,上前半步低声道:“殿下的意思是?”
李华漫不经心地拨弄着案上的折子,目光扫过众人惊疑不定的面容,忽然轻笑一声:“我的意思是——”
他故意拖长了声调,“既然太后与萧首辅请我入嗣,便当以天子之礼进京,我应该从太康门进,而不是东安门。”
“太康门?”彭启丰心里咯噔一声,强作镇定,拱手道,“殿下,太康门乃銮驾出入之正门,非亲王可擅走。您尚未受禅,若径由此门,恐违《会典》。”
李华指尖轻敲桌子,似笑非笑:“《会典》哪一条写明‘嗣皇帝’须走东安门?”
“这……”彭启丰被噎住,干咳一声,换了个角度,“殿下,礼部原议,您需先过继于先帝,序为皇子,再行即位礼。既是皇子,便当由东安门趋谒梓宫,尽人子之仪,此乃‘为人后’之正路,而且您之前不也没反对吗?”
“我记得当时也没同意吧?”李华挑眉,缓缓起身,袖袍带起一阵微风,“彭阁老,让我同意也行,把先帝的遗诏拿来给我看看!太后的懿旨也行!要是都没有,那我还是蜀王之子、仁宗之孙。先帝无嗣,我以兄嗣皇帝的身份进京。”
彭启丰头一回被一个孩子顶的没话说,但也确实是这样。
骆应钦忍不住插话:“可祖制‘为人后者为之子’……”
“祖制亦有‘兄终弟及’四字!”李华倏地抬声,压得住满殿寂静,“我与先帝同出仁宗,血脉未隔,何须过继?”
彭启丰额头见汗,仍试图回旋:“殿下既遵《祖训》,何不暂由东安门入,俟即位后再下诏明谕天下,申明‘本生’之义?如此既全大礼,亦省纷争。”
李华低笑一声,俯身拾起案上那个折子,在彭启丰眼前晃了晃:“彭阁老,你还当我是三岁小孩吗?若是我明天从东华门进了,还有意义吗?”
彭启丰面色瞬间涨红,双膝一屈:“臣无他意,只为朝局安稳——”
李华收住笑,“明日卯时,象辂启行,我就走太康门,当时候若是城门不开,我就一直等,等到它开为止,我年龄小,耗上三年五年的也不怕!”
李华说罢,将那个折子直接扔出去,发出“啪”一声脆响,
殿中静得骇人,四更鼓声恰在此刻沉沉传来,像敲在脊背上。
彭启丰张了张口,终究没再劝,转身疾步而出,夜风里只留下一句仓皇吩咐:
“快马!回城——请太后、萧首辅速定夺!”
传信的儿是一个内侍,他不敢耽搁,赶紧骑着马,去回禀太后。
此时太后正与萧时中、薛灏、吴伯宗正商量拓跋焘进京后的其他事宜。
那个小内侍被老太监领着进来后,将刚才在行宫发生的事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并将蜀世子想走太康门的诉求也说了。
四个人听后,脸上神色各不同,萧时中和太后最镇定,薛灏虽然也很惊讶,但立刻就镇定了,他之前平叛的时候见过他,是个极有主意的,直接带着人去飞虹渡截杀潘兴,如今再看,便也不觉得突兀。
吴伯宗表现出惊诧,但扭头看其他人,发现他们都很镇定,便也安静了。
太后看着三人的脸上的神色,缓缓开口道:“几位大学士,说说吧!薛尚书,你觉得呢?”
薛灏被太后点名,硬着头皮起身说道:“臣……臣以为,并无不妥。”
薛灏一撩袍角,单膝点地,声音却稳得像生铁。
“太后容禀——
蜀世子与先帝同出仁宗,血脉未隔,‘兄终弟及’四字,《祖训》凿凿。
世子未奉明诏‘过继’,则名义仍是蜀王之子,若强令走东安门,是坐实‘为人后’,反与祖训相左。
也是最关键的——”
薛灏抬眼,目光笔直撞向太后,“太康门一开,天下人只见‘新君奉天而来’;东安门一入,史笔便书‘皇子嗣位’。若强令世子殿下走东安门,反显得朝廷刻意强调之名,恐伤天家亲情。”
殿中静得能听见火盆内松柴“哔剥”一声爆响。
萧时中半阖着眼,似睡似醒;吴伯宗屏息攥笏,指节发白。
太后指尖缓缓拨动腕上沉香木佛珠,一粒,两粒……蓦地停住。
“萧首辅?”她侧首,声音不高,却让整个暖阁的气压陡然一沉。
萧时中这才睁开一线,拂袍出班,语调温吞,却句句带钩:
“臣附议薛尚书之断,惟补一句——
太康门可走,但须让蜀世子殿下自己先请‘皇太后懿旨’,再开中门。
如此,则势在他,名在朝廷;史官下笔,也只剩‘奉太后诏入’五字,断无‘擅闯’之嫌。
臣请太后即刻降一道口谕:
‘允世子以嗣君礼进,然必经大明门跪迎梓宫,奉先帝几筵,行大祭一拜,再受百官朝。’
一则全了他‘继统不继嗣’之议,二则全了朝廷‘孝子慈孙’之礼。
太后听完,不置可否,目光越过二人,落在吴伯宗脸上:“吴卿家?”
吴伯宗一个激灵,连忙出班,声音却还有些发颤:“臣……臣以为首辅大人老成之谋,两全其美。”
太后深吸一口气,佛珠在掌心“啪”地合拢。
“好。”
她抬手,老太监立刻捧来黄绫与朱墨。
“拟旨——”
黄绫展开,太后一字一句,声如碎玉:
“皇帝嗣位,天命所归。蜀世子拓跋焘,系仁宗睿皇帝之孙、先皇帝同气之侄,以《祖训》‘兄终弟及’之义,即日允其以天子仪仗由太康门入,跪迎梓宫,祭先帝于几筵前,毕,受百官朝。——钦此。”
写罢,她取玺,重重一按,朱油四溅。
萧时中双手捧旨,俯首领命。
薛灏与吴伯宗对视一眼,同时撩袍跪倒:
“太后圣明!”
待所有人走了,太后才对老太监说道:“焘儿那孩子,无论从哪个门走,怎么论都要叫哀家一声皇祖母,只是他这般性情,总归不好,我这个做祖母的,总要为他铺得平稳些。”
老太监安慰道:“太后放心,蜀世子定不会辜负您的良苦用心!”
太后似乎是得到安慰,又颇为悲凉的感慨道:“哀家为仁宗爷生了两个儿子,没想到最后陪在哀家身边的只剩下焘儿了!”
一日失二子的痛苦依旧让这位太后久久不能释怀。
窗外,五更鼓声隐隐滚过城头;夜色最深处,一缕鱼肚白正悄悄爬上太康门巍峨的飞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