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风暴后的肃整-《开局国安副司,过目不忘惊中央》

  袁泽那场在省委会议室里掀起的雷霆风暴,其影响远不止于处理了几个违规的地市和官员。

  那记毫不留情的“杀威棒”,带着刺骨的寒意,如同精准投放的冲击波,瞬间传遍了M省体制内每一个最微小的神经末梢。

  它所传递出的信号清晰无比,不容任何误读:这位新来的袁省长,不仅拥有着超乎寻常的信息掌控力和铁一般的意志,更具备一种近乎冷酷的执行效率;他倾力推动的“杨超”联赛,绝非儿戏,更不容玷污;公平公正是绝对不可触碰、也绝无商量余地的高压线,任何试图在这上面打折扣、搞变通、玩猫腻的行为,都将付出难以承受的政治代价和职业生涯的终结。

  效果是立竿见影且摧枯拉朽的。原先弥漫在各地市和相关部门中的观望、敷衍、侥幸甚至企图舞弊的心态,在袁泽毫不留情的铁腕处置下,顷刻间烟消云散,如同烈日下的薄霜。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重视和前所未有的执行力。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力,驱动着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高速、精确地运转。

  省体育局局长郑春来在挨了党内警告处分后,整个人仿佛被彻底重塑。他不再是那个习惯于按部就班、四平八稳的官僚,更像是一个被鞭子抽打后惊醒的陀螺。

  他几乎住在了办公室,行军床就支在文件柜旁边,三餐由食堂送上来,深夜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两三点。

  他事无巨细地亲自过问“杨超”筹备的每一个环节,大到场馆改造验收、赛程编排,小到运动员饮用水品牌的选择、志愿者服装的颜色搭配。他深知,袁泽那双锐利的眼睛,此刻正透过无形的网络,牢牢地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郑春来将全部精力都押在了资格审查这个曾经失守的阵地上。在他的强力推动下,资格审查专班的力量得到了空前加强。

  这不再是一个体育局内部的小组,而是变成了一个横跨多个强力部门的“联合指挥部”。

  从省公安厅户籍、治安部门抽调的精干人员,负责核查球员身份信息的真实性,排查有无违法犯罪记录或失信被执行情况;从省人社厅调来的社保、就业专家,负责比对球员的社保缴纳记录、工作单位证明,确保其身份符合“非职业球员”的硬性规定;从省教育厅调来的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则负责核查那些声称是“在校大学生”或“应届毕业生”球员的学籍状态,严防“枪手”混入。甚至,省纪委也派员入驻专班,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审核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一个更加严密的数据核对和交叉验证机制建立起来。所有报名球员的信息被录入一个专门的加密数据库,公安、人社、教育三方的数据端口与之对接,实现即时比对。

  任何一条信息出现不一致或模糊点,系统会自动报警,标记为“高风险”。对于这些“高风险”球员,专班人员不再是简单地打个电话询问,而是必须进行实地核查,走访其工作单位、居住社区、甚至原籍地,收集旁证材料,形成完整的证据链。郑春来在内部会议上定下了铁律:“宁可错杀一百,绝不放过一个疑点!我们现在的容错率是零!再出任何纰漏,袁省长下一个‘开刀’的绝对就是我,但在我倒下之前,我会先让失职的人付出代价!”

  专班成员审核每一份报名表都如同在雷区排雷,精神高度紧张,生怕漏过任何一丝蛛丝马迹。曾经被忽视的“历史记录模糊”问题,如今成了重点攻坚对象,哪怕需要翻查十几年前的档案,也必须弄个水落石出。

  一时间,不少抱着侥幸心理试图蒙混过关的“伪业余”球员被无情刷下,甚至一些因年代久远资料不全但确属清白的球员也暂时被搁置,引发了部分抱怨,但郑春来顶住了压力,他知道,此刻的“严苛”是唯一的护身符。

  各地市的态度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南州、清州、湖西三市被取消资格并全省通报的惨痛教训,如同悬在所有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寒光闪闪,随时可能落下。

  再也没有哪个市长敢掉以轻心,纷纷亲自挂帅督阵,将“杨超”联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

  市长办公会、专题协调会成为常态,原本需要层层审批的经费、需要多方协调的资源,此刻都开启了“绿色通道”。

  长平市市长陈广厚,在得知南州等三市被严惩的消息后,惊出了一身冷汗,后背瞬间湿透。

  他暗自庆幸自己当时只是心疼财政,采取了消极应付的策略,没有像王宏业那样胆大包天去主动造假,否则自己的下场绝不会比王宏业好多少,甚至可能更惨。他立刻调整策略,连夜召集财政、体育、城建等部门一把手开会。

  虽然依旧心疼财政的钱袋子,但他还是咬着牙批了专项经费,用于修缮几个主要比赛场地破损的看台、更新老化的照明设施、补充必要的医疗急救设备,并确保参赛球队的基本食宿和交通保障到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散会前,他面色凝重地再三叮嘱体育局局长:“规矩!一切按省里的规矩办!绝对不能再出任何问题!成绩不重要,安全、顺利、不出错最重要!谁给我捅娄子,我就先扒了谁的皮!”

  而像清河市这样原本就积极的城市,则如同打了强心针,更加卖力地投入。

  市长冯志军在震惊于袁泽手段之狠辣、决心之坚定的同时,也更加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巨大的机遇。“袁省长是动真格的,而且眼里揉不得沙子!我们只有做得更好、更规范、更出色,才能真正入了他的眼,才能在省里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冯志军亲自抓球队训练,聘请了省青年队退役的专业教练进行指导,虽然时间紧迫,但力求在体能、基础战术配合上有所提升。

  宣传造势更是铺天盖地,城市主干道挂满了“杨超”标语和清河队海报,本地电视台、电台滚动播放宣传片和球员采访。后勤保障更是提档升级,为球队配备了专业的队医、营养师,训练场地也进行了优化。冯志军的目标很明确:不仅要参赛,还要力争上游,成为全省的标杆,将清河市的形象和袁省长的战略紧密捆绑在一起。

  至于其他地市,更是将“杨超”联赛视为当前压倒一切、必须确保万无一失的政治任务来抓。

  官员们下基层调研的频率显着增加,不再只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关心起球队的训练情况、球员的状态、场地的安全细节。各种协调会、推进会开得更加务实,扯皮推诿的现象几乎绝迹。

  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谨慎氛围开始弥漫,但在这种高压下的谨慎中,工作的推进效率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毕竟,“无过”的前提,就是严格按照袁省长的最高指示,不折不扣、一丝不苟地执行。效率,成为了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