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鲶鱼风暴!-《开局国安副司,过目不忘惊中央》

  夜幕低垂,苏江高新区的灯火却愈发璀璨夺目,勾勒出建筑冷硬的线条,倒映在人工湖平静的水面上,宛如一片坠落的星河。

  远离了核心区的喧嚣,袁天按照杨明给的地址,来到位于园区边缘一处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Loft空间——“硅谷灯火”人才沙龙。

  推开厚重的工业风铁门,喧嚣热浪混合着咖啡香、酒香和一种蓬勃的荷尔蒙气息扑面而来。

  高挑的空间保留了原始的钢架结构,粗粝的水泥柱上缠绕着暖黄色的灯串。巨大的落地窗将城市的夜景框成一幅流动的画卷。

  里面人头攒动,穿着休闲T恤牛仔裤的年轻工程师、西装革履但领带早已松开的投资人、背着双肩包眼神充满好奇的学生、还有几位颇具艺术家气质的设计师……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人端着酒杯或咖啡,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热烈地交谈着。

  巨大的投影幕布上,正播放着一家初创公司的产品演示视频,激昂的背景音乐也压不住台下嗡嗡的讨论声。

  这里没有等级森严的座位安排,没有刻板的自我介绍环节,更没有虚与委蛇的客套。交流是自由、直接、甚至充满火药味的。

  袁天要了一杯苏打水,找了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融入这片充满活力的背景噪音中。

  “嘿,哥们儿,新面孔?哪个赛道的?”一个穿着印有卡通火箭图案T恤、头发染成几缕蓝色的年轻人端着啤酒凑了过来,笑容灿烂,带着自来熟的热情。

  袁天笑了笑,举了举手中的苏打水:“袁天,刚来这边挂职,还在熟悉环境。”

  “挂职?哦,管委会的啊!”蓝发青年恍然,但并不拘谨,反而更随意地在他旁边的高脚凳上坐下!

  “我叫阿哲,搞机器视觉的,自己弄个小工作室。这地方不错吧?比那些正儿八经的招商酒会强多了!在这里,甭管你是BAT大佬还是车库创业者,聊得来就干一杯,聊不来就换人,简单粗暴有效率!”

  袁天被他直白的风格逗笑了:“确实氛围很好。信息流动很快。”

  “那必须的!”阿哲灌了一口啤酒,“你看那边,”他指了指不远处一群围着白板激烈争论的人,“那几个,左边穿格子衫的是搞量子计算的,中间那个光头是做脑机接口的,右边那个美女是做合成生物学的。

  八竿子打不着吧?嘿,刚才量子计算那哥们儿提了个算法问题,做脑机的说他们处理神经信号时遇到过类似瓶颈,合成生物那美女一拍大腿,说她们实验室有个生物启发式的优化思路可能能用!这火花,啧啧,在别的地方能碰出来?”

  袁天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白板前,不同领域的人正拿着马克笔飞快地画着示意图,争论得面红耳赤,眼神却亮得惊人。这种跨界的、自发的、基于纯粹兴趣和问题导向的交流,效率惊人。

  “人才,才是这里最核心的‘营商环境’。”一个略带沙哑但充满磁性的声音在旁边响起。一个穿着剪裁得体的深灰色休闲西装、约莫五十岁左右的男人走了过来,手里端着一杯威士忌。

  他面容儒雅,眼神却锐利如鹰,带着久经商场的洞察力。他面容儒雅,眼神却锐利如鹰,带着久经商场的洞察力。他朝阿哲点了点头,阿哲识趣地做了个“你们聊”的手势,端着啤酒融入了另一堆人群。

  “自我介绍一下,沈振华,‘启明创投’的。”男人向袁天伸出手,笑容温和,气场却不容忽视。

  “袁天。幸会,沈总。”袁天与他握手,感受到对方手掌的力度和干燥。

  “刚才看你在那边项目评审会上,”沈振华指了指管委会大楼的方向,眼神带着一丝玩味,“一针见血,直指专利要害。犀利,专业。管委会新来的袁主任?”

  袁天有些意外,没想到下午会议的情况这么快就传到了投资人耳中。他坦然道:“挂职而已。碰巧专业相关。”

  “挂职?”沈振华挑了挑眉,似乎对这个身份有些意外,随即又笑了,“专业就是硬道理,在哪都一样。苏江这片地方,能扎下根的,要么有硬核技术,要么有颠覆性的模式,光靠关系和背景,玩不转的。”

  他抿了一口酒,目光扫过整个沙龙里涌动的人群,“你看这些人,为什么愿意留在这里?高薪?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这里尊重专业,认可价值,信息透明,规则相对清晰。

  失败了,拍拍灰尘,只要技术还在,想法还在,总有机会东山再起。这种生态,才是吸引顶尖人才的磁石。”他的语气带着一种理所当然的自信。

  “不需要特别的‘引进’政策?”袁天想起林城绞尽脑汁出台的各种人才补贴、住房优惠,效果却寥寥。

  沈振华轻笑一声,带着一丝洞悉世事的了然:“真正顶尖的人才,看重的不是那三瓜两枣的补贴和一套房子。

  他们看重的,是能不能施展抱负,是技术能不能落地,是想法能不能得到尊重和实现,是失败后还能不能爬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苏江,或者说整个东海,能提供这种土壤和容错空间。政策只是锦上添花,生态才是根本。”

  他顿了顿,看着袁天,“袁主任,像你这样懂技术、懂产业、还能在体制内做事的人,在东海,机会遍地都是。

  有没有兴趣,换个更大的舞台发展?启明一直在寻找有深厚产业背景的合伙人。”

  这邀请来得直接而突然,带着一种重量。袁天能感受到对方话语里的真诚和分量。

  启明创投,在业界声名赫赫,其合伙人的位置,意味着接触最前沿的科技、最顶尖的头脑、最庞大的资本,影响力远超一个县级挂职干部。

  袁天端起苏打水,轻轻晃了晃,冰块撞击杯壁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迎着沈振华探究的目光,脸上露出一抹平静而坚定的笑容:“沈总抬爱了。东海确实令人震撼。不过,我这次来苏江,是带着任务来学习的。林城那边,还有很多事没做完。”

  他没有说“离不开”,也没有说“舍不得”,只是陈述一个“没做完”的事实。

  沈振华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和不易察觉的欣赏。

  他没有继续劝说,只是举起酒杯:“理解。人各有志。

  不过,袁主任,记住一句话:鲶鱼放进沙丁鱼群里,是为了让所有鱼都活下来,游得更快。

  但前提是,那条鲶鱼自己,得足够强壮,也足够清醒。”

  他意有所指地笑了笑,与袁天碰了一下杯,“祝你挂职顺利,学有所成。在东海,有什么需要了解的,随时找我。”

  他递过一张设计极其简洁、只有名字和电话的黑色名片。

  “谢谢沈总。”袁天郑重地接过名片。沈振华点点头,转身优雅地融入了另一群正在热烈讨论区块链应用的人群中。

  袁天站在原地,手中冰凉的苏打水杯壁凝结着细密的水珠。

  沈振华的话,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久久不散。

  鲶鱼……他脑海里再次浮现出这个词。他这条来自林城的“鲶鱼”,在苏江这片活力四射的海洋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滋养。

  他强壮了吗?他足够清醒吗?

  他拿出随身携带的黑色硬壳笔记本,翻开新的一页。

  笔记本的扉页上,是他来之前写下的几个关键词: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人才、金融。

  此刻,他拿起笔,在“人才”这一项后面,用力地划掉了“引进”两个字。

  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轻响。然后,他在这两个字的旁边,重重地写下了两个新的词语:生态、土壤。

  他抬起头,目光穿透沙龙巨大的玻璃窗,望向苏江璀璨的、象征着高效与活力的不夜灯火。

  那光芒遥远而明亮,映照着他眼中跳动的火焰。

  笔记本摊开在膝上,新写下的“生态”、“土壤”两个词,在流转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窗外的灯火如同流淌的液态黄金,勾勒出这座效率之都永不疲倦的轮廓,冰冷而诱人。

  他端起苏打水,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带来一丝清醒的刺痛。

  沈振华的话在耳边回响:“鲶鱼……得足够强壮,也足够清醒。”

  强壮?在这片信息与资本高速奔涌的海洋里浸泡一日,他触摸到了林城难以企及的高度,也看清了自身与这精密巨兽间的沟壑。

  清醒?是的,他从未如此清醒。苏江的“高效”,并非无源之水。

  那透明的规则、对专业的敬畏、自发生长的生态,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驱动着这架机器。而林城,缺的正是这些冰冷的“齿轮”。

  他合上笔记本,指关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笔记本里,密密麻麻的记录下,是苏江的“手术刀”,是芯跃的难题,是沙龙里的火花,是沈振华递来的橄榄枝与警语。

  这些碎片在他脑中碰撞、组合,渐渐拼凑出一条模糊却坚定的路径。

  他站起身,将空杯放在吧台。沙龙里的喧嚣似乎退远了一些。

  他最后看了一眼窗外那片令人目眩的辉煌,转身,推开厚重的铁门,走入初夏微凉的夜风中。

  风里带着海的气息,也带着一种无形的、催促人前行的力量。他迈开步子,走向管委会大楼的方向,身影融入苏江不眠的夜色里。

  那条鲶鱼,已嗅到了风暴的气息,正摆动着尾鳍,准备游向更深、更暗、也更需要它搅动的水域。

  笔记本沉甸甸地贴在胸口,像一块淬火的铁,烙印着“生态”与“土壤”,也烙印着即将席卷林城死水的那场风暴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