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慕容田在组织系统内运筹帷幄的同时,省长胡金茂也并未闲着。
他利用进京参加一个经济工作会议的间隙,秘密拜访了位于京都某僻静胡同里的一家高级俱乐部。
俱乐部外表古朴,内部却极尽奢华。
在一个隐秘的包间内,檀香袅袅,胡金茂正与一位身着中式绸衫、气度不凡的老者对坐品茗。
这位老者姓吴,虽已退居二线,但在京都某重要领域依然拥有着深厚的人脉和影响力,是胡金茂在京都最重要的倚仗之一。
“吴老,这次来,主要是向您汇报一下汉东的近况。”胡金茂一改在省里的霸道,姿态放得很低,语气恭敬。
吴老慢悠悠地品着茶,眼皮微抬:“哦?听说你们那里,最近很热闹嘛。那个叫袁天的年轻人,风头很劲啊。”
胡金茂叹了口气,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忧色:“吴老明鉴。这个袁天,能力是有一些,但年轻人,难免气盛。
他搞的那个‘数字科创走廊’,摊子铺得太大,投入惊人,风险很高啊。
我作为省长,不能不为全省的财政大局和长远发展考虑,适当给他降降温,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可这孩子,似乎不太理解组织的良苦用心,工作上……有些独断专行,不太尊重老同志的意见。”
他巧妙地将自己对袁天的打压,包装成“从大局出发”、“爱护年轻干部”,而将袁天的反抗,定义为“气盛”、“独断专行”。
吴老放下茶杯,手指轻轻敲击着紫檀木的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仿佛在权衡着什么。
他缓缓道:“袁泽……是个能干事的人。他这个儿子,看来也不简单。国家级试点,这步棋走得妙啊。”
胡金茂心中一紧,连忙道:“试点是好事,但我们更要注意稳妥。我担心他为了追求政绩,急于求成,可能会留下不少隐患。
而且,他背后那个商业帝国……虽然现在看是合规经营,但瓜田李下,难免让人联想。最近汉东就有些不好的舆论,虽然被压下去了,但影响总归是不好的。”
他将网络谣言的脏水,也隐晦地泼到了袁天身上,暗示其可能存在廉洁风险。
吴老沉吟片刻,道:“发展要讲规律,用人要重品德。
对于有潜力但还需要磨练的年轻干部,适当敲打敲打,也是必要的。你的顾虑,我知道了。
有机会,我会向有关方面,客观地反映一下汉东的情况。”
他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承诺,但“客观反映”四个字,已经让胡金茂心中大定。他知道,只要吴老愿意开口,在京都那个圈子里,自然会有人将“袁天年轻气盛、可能存在问题”的印象传播出去。这种高层圈子的“印象”,有时候比任何确凿的证据都更具杀伤力。
“多谢吴老指点!”胡金茂连忙端起茶杯,以茶代酒敬了一杯。
离开俱乐部时,胡金茂心情舒畅了不少。慕容田在下面剪除袁天的羽翼,他在上面败坏袁天的名声,双管齐下,他就不信袁天能一直硬撑下去。
对于来自组织和京都层面的暗箭,袁天心知肚明,但他目前的策略,依旧是隐忍和积蓄力量。
他分别找吕孟庆、陶永河等人谈了话,肯定了他们这段时间的工作,安抚了他们的情绪,鼓励他们不要受外界干扰,继续聚焦主责主业。
“只要我们行得正、坐得直,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其他的,交给时间和组织。”这是他反复强调的话。
同时,他也在悄然布局。他通过母亲王小莎的渠道,了解到胡金茂京都之行的部分动向,特别是其与吴老会面的情况。
这让他对胡金茂的底线和手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他指示在京州的团队,更加注重工作留痕和程序规范,尤其是在重大决策、资金使用和人事任免上,确保每一步都经得起最严格的审视。
他深知,对手正在千方百计地寻找他的破绽,他绝不能授人以柄。
此外,他也在积极拓展自己在更高层面的人脉。
他利用“数字科创走廊”国家级试点的平台,主动与来自国家部委、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领导建立联系,汇报进展,听取意见,展示京州改革发展的决心和成效。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地方官员,更试图成为一个能够连接各方资源、推动特定领域发展的关键节点。
这种基于事业和能力的“朋友圈”,虽然不如血缘或派系关系牢固,但却更具正当性和可持续性。
他甚至主动给父亲袁泽打了一个电话,没有诉苦,也没有请求帮助,只是简单汇报了京州近期的工作和遇到的困难。
袁泽在电话那头沉默良久,最后只说了一句:“知道了。站稳了,别趴下。”
这句简短的话语,让袁天感受到了如山般的父爱和无声的支持。他知道,父亲虽然不会直接插手,但必然在更高的层面关注着,并在必要时,会为他提供最关键的支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就在胡金茂和慕容田看似配合默契地对袁天进行全方位压制时,一丝微妙的裂痕,似乎开始在他们之间隐现。
问题的根源,在于那个被慕容田寄予厚望的“西南生态创新区”。
尽管慕容田利用分管组织的权力,在干部配备上给予了一定的倾斜,但在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实实在在的项目落地上,“西南生态创新区”却面临着比京州“数字科创走廊”更大的困难。
胡金茂掌控的省财政,对“西南生态创新区”的支持同样是雷声大、雨点小。
而京州获得了国家级试点后,虽然省级配套资金被卡,但其吸引社会资本和国家级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此消彼长之下,“西南生态创新区”的推进速度明显落后于预期。
慕容田私下里对此颇有微词,认为胡金茂是在借刀杀人,利用他打压袁天,却不肯在资源上对他的“西南生态创新区”给予实质性支持。
而胡金茂则觉得慕容田胃口太大,那个“生态创新”概念听起来美好,但短期内难以见到经济效益,不值得投入过多资源。
两人在几次非正式场合的交流中,语气已不似“云栖”山庄密谋时那般融洽。虽然表面上依旧维持着同盟关系,但各自心里都打起了小算盘。
慕容田开始思考,与胡金茂捆绑过紧,是否真的符合自己的长远利益?如果打压袁天不成,反而让自己的“西南生态创新区”陷入停滞,那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而胡金茂则觉得慕容田心思太重,难以掌控,开始考虑是否需要在体制内寻找其他更“听话”的合作伙伴,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给慕容田也制造一点麻烦,让他更加依赖自己?
这些暗流涌动的猜忌与算计,暂时还隐藏在平静的水面之下,但无疑为未来局势的演变,埋下了不确定的种子。
另一条战线的斗争,无声,却惊心。
袁天在承受着压力的同时,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对手阵营中这丝细微的裂痕。
他像一名经验丰富的猎手,在耐心地等待,等待最佳的反击时机。
他利用进京参加一个经济工作会议的间隙,秘密拜访了位于京都某僻静胡同里的一家高级俱乐部。
俱乐部外表古朴,内部却极尽奢华。
在一个隐秘的包间内,檀香袅袅,胡金茂正与一位身着中式绸衫、气度不凡的老者对坐品茗。
这位老者姓吴,虽已退居二线,但在京都某重要领域依然拥有着深厚的人脉和影响力,是胡金茂在京都最重要的倚仗之一。
“吴老,这次来,主要是向您汇报一下汉东的近况。”胡金茂一改在省里的霸道,姿态放得很低,语气恭敬。
吴老慢悠悠地品着茶,眼皮微抬:“哦?听说你们那里,最近很热闹嘛。那个叫袁天的年轻人,风头很劲啊。”
胡金茂叹了口气,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忧色:“吴老明鉴。这个袁天,能力是有一些,但年轻人,难免气盛。
他搞的那个‘数字科创走廊’,摊子铺得太大,投入惊人,风险很高啊。
我作为省长,不能不为全省的财政大局和长远发展考虑,适当给他降降温,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可这孩子,似乎不太理解组织的良苦用心,工作上……有些独断专行,不太尊重老同志的意见。”
他巧妙地将自己对袁天的打压,包装成“从大局出发”、“爱护年轻干部”,而将袁天的反抗,定义为“气盛”、“独断专行”。
吴老放下茶杯,手指轻轻敲击着紫檀木的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仿佛在权衡着什么。
他缓缓道:“袁泽……是个能干事的人。他这个儿子,看来也不简单。国家级试点,这步棋走得妙啊。”
胡金茂心中一紧,连忙道:“试点是好事,但我们更要注意稳妥。我担心他为了追求政绩,急于求成,可能会留下不少隐患。
而且,他背后那个商业帝国……虽然现在看是合规经营,但瓜田李下,难免让人联想。最近汉东就有些不好的舆论,虽然被压下去了,但影响总归是不好的。”
他将网络谣言的脏水,也隐晦地泼到了袁天身上,暗示其可能存在廉洁风险。
吴老沉吟片刻,道:“发展要讲规律,用人要重品德。
对于有潜力但还需要磨练的年轻干部,适当敲打敲打,也是必要的。你的顾虑,我知道了。
有机会,我会向有关方面,客观地反映一下汉东的情况。”
他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承诺,但“客观反映”四个字,已经让胡金茂心中大定。他知道,只要吴老愿意开口,在京都那个圈子里,自然会有人将“袁天年轻气盛、可能存在问题”的印象传播出去。这种高层圈子的“印象”,有时候比任何确凿的证据都更具杀伤力。
“多谢吴老指点!”胡金茂连忙端起茶杯,以茶代酒敬了一杯。
离开俱乐部时,胡金茂心情舒畅了不少。慕容田在下面剪除袁天的羽翼,他在上面败坏袁天的名声,双管齐下,他就不信袁天能一直硬撑下去。
对于来自组织和京都层面的暗箭,袁天心知肚明,但他目前的策略,依旧是隐忍和积蓄力量。
他分别找吕孟庆、陶永河等人谈了话,肯定了他们这段时间的工作,安抚了他们的情绪,鼓励他们不要受外界干扰,继续聚焦主责主业。
“只要我们行得正、坐得直,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其他的,交给时间和组织。”这是他反复强调的话。
同时,他也在悄然布局。他通过母亲王小莎的渠道,了解到胡金茂京都之行的部分动向,特别是其与吴老会面的情况。
这让他对胡金茂的底线和手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他指示在京州的团队,更加注重工作留痕和程序规范,尤其是在重大决策、资金使用和人事任免上,确保每一步都经得起最严格的审视。
他深知,对手正在千方百计地寻找他的破绽,他绝不能授人以柄。
此外,他也在积极拓展自己在更高层面的人脉。
他利用“数字科创走廊”国家级试点的平台,主动与来自国家部委、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领导建立联系,汇报进展,听取意见,展示京州改革发展的决心和成效。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地方官员,更试图成为一个能够连接各方资源、推动特定领域发展的关键节点。
这种基于事业和能力的“朋友圈”,虽然不如血缘或派系关系牢固,但却更具正当性和可持续性。
他甚至主动给父亲袁泽打了一个电话,没有诉苦,也没有请求帮助,只是简单汇报了京州近期的工作和遇到的困难。
袁泽在电话那头沉默良久,最后只说了一句:“知道了。站稳了,别趴下。”
这句简短的话语,让袁天感受到了如山般的父爱和无声的支持。他知道,父亲虽然不会直接插手,但必然在更高的层面关注着,并在必要时,会为他提供最关键的支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就在胡金茂和慕容田看似配合默契地对袁天进行全方位压制时,一丝微妙的裂痕,似乎开始在他们之间隐现。
问题的根源,在于那个被慕容田寄予厚望的“西南生态创新区”。
尽管慕容田利用分管组织的权力,在干部配备上给予了一定的倾斜,但在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实实在在的项目落地上,“西南生态创新区”却面临着比京州“数字科创走廊”更大的困难。
胡金茂掌控的省财政,对“西南生态创新区”的支持同样是雷声大、雨点小。
而京州获得了国家级试点后,虽然省级配套资金被卡,但其吸引社会资本和国家级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此消彼长之下,“西南生态创新区”的推进速度明显落后于预期。
慕容田私下里对此颇有微词,认为胡金茂是在借刀杀人,利用他打压袁天,却不肯在资源上对他的“西南生态创新区”给予实质性支持。
而胡金茂则觉得慕容田胃口太大,那个“生态创新”概念听起来美好,但短期内难以见到经济效益,不值得投入过多资源。
两人在几次非正式场合的交流中,语气已不似“云栖”山庄密谋时那般融洽。虽然表面上依旧维持着同盟关系,但各自心里都打起了小算盘。
慕容田开始思考,与胡金茂捆绑过紧,是否真的符合自己的长远利益?如果打压袁天不成,反而让自己的“西南生态创新区”陷入停滞,那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而胡金茂则觉得慕容田心思太重,难以掌控,开始考虑是否需要在体制内寻找其他更“听话”的合作伙伴,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给慕容田也制造一点麻烦,让他更加依赖自己?
这些暗流涌动的猜忌与算计,暂时还隐藏在平静的水面之下,但无疑为未来局势的演变,埋下了不确定的种子。
另一条战线的斗争,无声,却惊心。
袁天在承受着压力的同时,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对手阵营中这丝细微的裂痕。
他像一名经验丰富的猎手,在耐心地等待,等待最佳的反击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