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补齐短板,勾勒民生幸福圈-《开局国安副司,过目不忘惊中央》

  在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率的同时,袁天将更多的真金白银和行政资源,投向了那些市场不愿涉足、却又关乎民生的基础领域。

  他深知,高楼大厦撑起的只是城市的天际线,而教育、医疗、养老、住房这些“软环境”,才真正决定了城市生活的品质和温度。

  位于京州老城区的“育才小学”,是一所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学校,但校舍陈旧,教学设施落后,操场狭小,与周边拔地而起的新楼盘格格不入。

  校长李梅已经打了无数报告申请改建,但总是因为资金、规划等各种原因被搁置。

  一个周一的下午,李梅突然接到区教育局通知,袁市长下午要来学校调研。

  李梅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又是激动又是紧张。

  袁天的车队很低调,只有两辆车。他没有惊动太多人,在李梅和区教育局领导的陪同下,径直走进了校园。

  他看得非常仔细,斑驳的墙壁、狭窄的楼道、光线不足的教室、坑洼不平的操场……他甚至还去看了学生的厕所和教师的办公室。

  在六年级一班的教室外,他停下脚步。教室里正在上语文课,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传来。

  但教室后排,有几个孩子因为座位离黑板太远,不得不眯着眼睛,努力看清板书。

  袁天的眉头微微蹙起。

  李梅鼓起勇气,将学校面临的困难一一道来,包括校舍安全鉴定等级低、功能教室严重不足、优秀教师流失等问题。

  袁天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听着。调研结束,在学校简陋的会议室里,他只问了几个问题:“如果彻底改建,需要多少资金?过渡期间学生的安置方案有预案吗?周边像‘育才’这样需要改造的学校还有多少?”

  随行的市教育局局长和财政局局长额头开始冒汗。

  第二天,市政府常务会议。袁天将“育才小学”的照片和调研报告投影到大屏幕上。

  “各位,”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之力,“我们在规划千亿级的产业基金,在谈论每秒百亿亿次的算力,但我们首都的孩子们,还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这是我们执政的耻辱!”

  会场鸦雀无声。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不是一句口号!”袁天语气斩钉截铁,“我提议,立即启动‘基础教育设施提质扩容三年行动计划’!

  市财政优先保障,对全市所有存在安全隐患、设施落后的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全面排查和改造升级!‘育才小学’列为第一批示范项目,必须在明年秋季开学前完成改建,建成后增加学位五百个!

  同时,同步提高全市教师待遇,设立专项奖励资金,确保优秀教师留得住、教得好!”

  他的提议,无人敢反对,也无人能反对。会议迅速通过了决议,并成立了以袁天为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消息传到“育才小学”,李梅和老师们抱在一起,喜极而泣。孩子们听说要有新学校了,在操场上欢呼雀跃。

  与此同时,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袁天推动市属三甲医院与各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医疗联合体”,打通双向转诊通道,推动专家号源和检查设备资源共享下沉。

  家住城北的慢性病患者王大爷,以前每个月都要起大早挤公交车去市中心的医院开药、复查,现在在社区医院就能挂到三甲医院专家的号,检查和拿药都能在社区完成,他逢人便夸:“袁市长这是给咱们老百姓办了件大实事啊!”

  面对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袁天力主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政府出资改造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站、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在“杨柳”片区改造中,配套建设了一个集日间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成了附近老人们最爱去的“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