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履新雷鸣-《开局国安副司,过目不忘惊中央》

  时序入秋,汉东省城却感受不到多少天高云淡的爽朗。

  一连数日,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地压在城市上空,既不散去,也不落雨,只是沉闷地笼罩着,仿佛一块巨大的、吸饱了水分的灰色绒布,裹得人透不过气来。

  空气黏稠而湿重,带着一股子土腥气和隐约的硝烟味——那是城市边缘仍在日夜不休的工地与这座庞大官僚体系内部无声摩擦共同酿造的特殊气息。

  省委大院,这片位于城市中心、被高墙电网与森严门禁守护着的区域,此刻更是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凝重。

  往日里,虽说也是秩序井然,但总不乏各部门、各地市车辆进出的些许繁忙,以及干部们相遇时或真或假的寒暄与低语。

  然而今天,从清晨开始,一种近乎肃杀的寂静便主宰了这里。

  荷枪实弹的警卫身姿比平日更加挺拔,眼神锐利地扫视着每一个进入者的证件和车牌。

  院内,苍松翠柏依旧苍翠,只是那绿色在灰蒙蒙的天光下,也显得格外沉郁。

  脚步声在空旷的水泥路上显得格外清晰,偶尔有车辆驶过,也是悄无声息,仿佛生怕惊扰了什么。

  敏感的人们早已从各种渠道捕捉到了山雨欲来的信号。

  就在前天,中央组织部的专项考察组刚刚结束为期数日的“常规”座谈,离去时几位领导脸上那难以捉摸的表情,足以让无数人心头揣上十五只吊桶。

  更早些时候,一些关于高层人事变动的传闻,已在小圈子里悄然流传,版本不一,但核心都指向一个即将空降的、据说背景深厚且作风强悍的新任省委书记。

  大院深处,那栋标志性的省委一号办公楼,小会议室里,临时召开的省委常委会正在沉闷的气氛中进行。

  主持会议的,是即将离任、据说已被安排到全国人大某个专门委员会任职的原省委书记陈立春。

  他坐在主位,脸色是一种复杂的灰黄,既有卸下千斤重担的释然,也有一丝难以言说的落寞与不甘。

  话语间,少了往日的决断,多了几分程序性的敷衍与对“平稳过渡”的反复强调。

  省长吕梁坐在陈立春左手边,面色沉静如水,甚至嘴角还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偶尔端起茶杯轻呷一口,动作从容不迫。

  但若仔细观察,便能发现他眼神深处那一闪而过的阴鸷,以及搁在桌上、指节微微泛白的左手。

  他经营汉东多年,树大根深,门生故旧遍布全省要害部门,本以为此次能顺理成章地更进一步,接过书记的权柄,却没料到中央一纸调令,彻底打碎了他的如意算盘。

  这空降而来的新书记,无异于在他势力范围的心脏地带,插入了一根致命的楔子。

  常务副省长袁天坐在吕梁的下手位,相较于其他人的心思浮动,他显得异常平静。目光低垂,似乎在全神贯注地阅读着面前的一份文件,只有偶尔抬起眼睑扫视会场时,那深邃的眸子里才会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光。

  他比在场大多数人都更早、更清晰地感受到了高层风向的变化,也更深知这位即将到来的新书记所肩负的使命——绝不仅仅是常规的人事轮换。

  父亲袁泽从明珠市打来的那通寥寥数语的保密电话,犹在耳边:“王海山此人,铁面无私,背景硬朗,是带着尚方宝剑下去的。

  汉东积弊已深,非猛药不能去疴。你当顺势而为,谨言慎行,静观其变。”

  “顺势而为”四个字,意味深长。

  会议室里的其他常委,表情更是各异。

  副书记安欣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着新书记到来后可能带来的格局变化!

  政法委书记赵衡,作为吕梁的铁杆盟友,脸色则有些难看,眼神不时与吕梁有瞬间的交汇,又迅速分开!

  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等人,或低头记录,或目光游移,心中各自的算盘拨得噼啪作响。

  “总之,”陈立春做最后总结,声音带着一丝沙哑,“我们要坚决拥护中央的决定,全力支持王海山同志的工作。

  确保省委班子平稳过渡,确保汉东大局稳定,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这些套话,在此刻听来,格外空洞无力。

  会议就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中草草结束。

  众人鱼贯而出,彼此之间很少交流,连眼神接触都尽量避免。

  吕梁第一个起身,面无表情地大步离开,赵衡紧随其后。

  袁天则不疾不徐地收拾着桌上的东西,落在最后。

  当他走出办公楼时,一阵萧瑟的秋风卷着几片枯黄的梧桐叶扑面而来,带着深秋的寒意。

  他下意识地紧了紧风衣的领口,抬头望了望灰蒙蒙的天空。

  这汉东的天,确实要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