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数字”浪潮下的暗礁与旧船-《开局国安副司,过目不忘惊中央》

  同一天下午,省政府常务会议室,关于加快推进“数字汉东”建设的专题会议如期举行。

  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满了相关厅局的一把手和分管副职。

  袁天亲自主持,王海山书记虽然没有到场,但他的意志如同无形的气压,笼罩在整个会场。

  袁天没有用花哨的PPT,面前只放着一份提纲和几页关键数据。

  他开门见山,再次阐述了“数字汉东”的战略意义,从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到汉东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再到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紧迫性,逻辑清晰,视野宏阔。

  “……‘数字汉东’,不是建几个数据中心、开发几个APP那么简单!”袁天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它要求我们彻底打破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数据壁垒,推动政务数据、社会数据、企业数据的共享融合,让数据活起来,用起来!

  它要求我们颠覆传统思维,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新工具,重塑我们的政府治理模式、产业形态和生活方式!

  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对我们现有工作体系、权力格局、甚至思维惯性的全面挑战!”

  他的话语,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在与会者心中激起层层波澜。

  科技厅、工信厅、发改委等部门的负责人听得目光炯炯,摩拳擦掌,他们早已期盼着这场变革。

  然而,当袁天的讲话深入到具体层面,要求各部门在限定时间内梳理出数据共享清单和权限、打破信息孤岛;要求财政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数字化转型项目的倾斜;要求某些传统审批权限大的部门,简政放权,将流程搬到线上,实现透明化运作,会场的气氛,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一位头发花白、资历颇深的副省长,轻轻咳嗽了一声,端起茶杯慢条斯理地呷了一口。

  他是分管传统工业、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的副省长邹宇,在汉东官场深耕数十年,门生故旧遍布各地市,是本土实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以往,他的意见在省政府内部举足轻重。

  “袁天同志的思路,很有前瞻性啊。”邹宇放下茶杯,声音平和,带着长者般的语重心长。

  “数字经济,确实是大势所趋,中央也一再强调。我们这些老家伙,也不能落伍,要跟着时代步伐嘛。”

  他先定了调子,表示支持,但话锋随即一转:“不过嘛……我们汉东的省情,袁天同志你也清楚。我们的经济根基,还是在实体经济,在制造业,在能源矿产。

  这些领域,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牵扯的产业链和就业人口广。

  稳住了这些基本盘,社会才能稳定,我们才能有底气去谈更高层次的发展,去搞那些……数字啊,智能啊。”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众人,继续道:“数字经济的投入,动辄数十亿、上百亿,见效周期却存在不确定性。

  我觉得,是不是应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选择一两个条件好的地方先试点,看看效果再说?

  一下子把摊子铺得太大,步子迈得太急,我担心下面的企业和地方政府,消化不了啊。

  到时候,钱投进去了,效果没出来,反而影响了传统产业的稳定,那就……得不偿失了。”

  他这番话,听起来四平八稳,充满了“稳妥”、“务实”的考量,处处站在“全省大局”和“社会稳定”的高度。

  没有一句直接反对,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保守和顾虑,却像一堵无形的墙,试图延缓甚至削弱“数字汉东”推进的力度和速度。

  紧接着,财政厅厅长钱沛也面露难色,委婉地补充道:“袁省长,邹省长考虑得很周全。今年省里的财政预算,确实非常紧张。

  ‘三保’支出是刚性的,压力很大;之前吕……之前一些项目留下的尾巴,也需要资金去处理;再加上各项民生兜底……

  能否一下子挤出大量资金,全力支持新兴的数字经济项目,还需要我们……慎重研究,统筹安排。”

  其他一些与传统产业关联紧密的部门负责人,如自然资源厅厅长卫无忌、交通厅厅长钱沛(兼任)等人,虽然没直接发言,但眼神交流间,也流露出几分赞同或观望。

  袁天面色平静地听着,心中却如明镜一般。

  他深知,这绝不仅仅是邹宇个人观念保守的问题。

  数字经济所倡导的透明、共享、高效,触动的正是传统权力运行模式和既得利益格局的根基!

  那些习惯于在信息不对称和审批权限中寻租的部门,那些与旧有资源型经济捆绑过深的地方势力和利益集团,正在借邹宇这些“老成持重”者之口,以“稳妥”、“量力而行”为借口,进行着无声的抵制。

  吕梁、赵衡虽倒,但他们所代表的那种封闭、粗放、依赖资源、权力寻租的发展模式,其巨大的惯性依然存在,并且渗透在许多干部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式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阻碍改革的暗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不是某个人的问题,而是一种体系性的惰性和抵抗。

  袁天没有动怒,也没有急于反驳。

  他等邹宇和钱沛说完,才沉稳地开口,目光扫过全场:

  “邹省长的意见,财政厅的困难,我都听到了,也理解。”

  他的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稳中求进,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总基调。

  夯实实体经济基础,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他先肯定了对方的出发点,这是策略,也是风度。但紧接着,他的语调微微扬起:

  “但是,同志们,我们不能把‘稳’简单地理解为墨守成规,更不能把‘进’视为畏途险境!

  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绝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深度融合、相互赋能的关系!

  我们要用数字经济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比如用工业互联网改造我们的矿山、工厂,用大数据优化我们的物流和供应链,用智能化手段提升我们的安全生产水平!

  这本身就是稳住基本盘、提升基本盘!”

  他停顿了一下,让话语的力量渗透进去。

  “至于资金问题,我们可以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基金,更大力度地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民间投资!

  数据共享的障碍,部门利益的壁垒,我们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以抓铁有痕的力度,坚决予以破除!

  这件事,省委有明确要求,发展有内在需要,人民群众有热切期待!

  再难,我们也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下去!没有退路!”

  他最后几句话,斩钉截铁,掷地有声,清晰地表明了他推进“数字汉东”的决心,不容置疑,也不容打折。

  会场上一片寂静。

  邹宇端着茶杯的手停在半空,脸上的皱纹似乎更深了些,他深深看了袁天一眼,没有再说话。

  钱沛和其他人也都低下了头,或假装记录,或若有所思。

  袁天知道,这番交锋,他暂时占据了上风。

  但他更清楚,真正的、更艰巨的较量,在会议之后,在每一项具体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在每一个数据接口的开放权限上,在每一笔资金的审批流程里,才刚刚开始。

  邹宇们代表的旧有惯性,绝不会因为一次会议上的哑口无言而轻易退却。

  ……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汉东的冬夜,寒冷而漫长。

  省委大院和各政府部门办公楼,许多窗户依然亮着灯,但那灯光下进行的工作,却各不相同。

  在省审计厅,于圣遗书记带领的团队,或许仍在为“北部经济带”的资金谜团而绞尽脑汁,面对那只“无形的手”感到无力。

  在清河市,那家完成“洗白”的万山矿业,在新的分工方案下,或许正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名义,酝酿着新的动作,试图在新的权力格局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在一些非公开的场合,关于省里高层可能存在“新保护伞”的流言,或许仍在某个小圈子里悄然传播,内容隐晦,指向难明,却足以在本就微妙的人心中,投下更多的猜忌与不安。

  袁天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楼下路灯在寒冷空气中形成的光晕。

  城市的霓虹在远处闪烁,勾勒出繁华的轮廓,却也照不见那些隐藏在光影背后的暗角。

  王海山的“破”,为他扫清了障碍,但也将更复杂的局面推到了他的面前。

  他不仅要面对旧势力的惯性抵抗,还要警惕新的利益结合可能形成的暗流。

  桌上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袁天收回目光,走到桌前,拿起听筒。

  “喂?”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沉稳而熟悉的声音,是省委书记王海山。

  “袁天同志,还没休息?”

  “王书记,还有点文件需要处理。”袁天答道,心中微微一动,王海山很少在这个时间点直接给他打电话。

  “嗯。”王海山在电话那头顿了顿,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沉重的力量,“‘数字汉东’的会,开得怎么样?”

  袁天简要汇报了会议的情况,重点提到了邹宇等人的不同意见。

  王海山安静地听完,没有立刻评价,只是说:“有不同的声音,是正常的。改革,从来不是请客吃饭。”

  他的话语简短,却意味深长。

  “我明白,王书记。”袁天道。

  “明白就好。”王海山的声音依旧平稳,“记住,省委支持你。但是,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

  既要敢于亮剑,也要讲究策略。有些人,有些事,急不得。”

  袁天心中凛然。王海山这话,似乎意有所指。是在提醒他注意邹宇这些本土派?

  还是……在暗示清河那边,或者安欣分工调整背后,可能存在的更复杂的考量?

  “请王书记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袁天沉声应道。

  “好。”王海山没有再多说,挂断了电话。

  听着电话里的忙音,袁天缓缓放下听筒,重新走回窗前。

  窗外的城市,依旧灯火辉煌。但他的心情,却比刚才更加凝重。

  王海山的这个电话,看似是寻常的关心和询问,实则是一种更高层面的提醒和警示。

  汉东的这场“刮骨疗毒”与“涅盘重生”,远比他想象的更为复杂、曲折。

  寒风依旧在窗外呼啸,但春天的气息,似乎还隐匿在遥远的地平线之下。

  这一夜,汉东省城的许多盏灯,都亮得很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