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汉东省省会京州市。
省政府大楼,七楼,常务副省长办公室。
窗外的京州,同样是一片灯火璀璨。但与明珠市那种外向的、张扬的国际化繁华不同,京州的夜景更显沉稳、厚重,带着一种内陆枢纽特有的、蓄势待发的力量感。
办公室内,灯光雪亮。袁天刚刚结束一个关于全省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推进情况的视频调度会。
他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靠在宽大的椅背上,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
“省长,喝点参茶,提提神。”秘书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放在他手边。
“谢谢。”袁天端起茶杯,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棱角分明的脸庞。
他目光扫过办公桌一角,那里摆放着一张照片,是去年袁凡获得某个全国性物理竞赛一等奖时,一家三口的合影。
照片上的袁凡,捧着奖杯,笑容还带着些许少年的腼腆,眼神却已初显锐利。
“小凡……应该到明珠了吧。”袁天心中默念。儿子远行求学,他这个做父亲的,表面上波澜不惊,内心又何尝不记挂?
只是他的关心,从不轻易表露,更像是一座沉默的山,将所有的风雷雨雪都扛在自己肩上,只为给家人撑起一片晴空。
他拿起私人手机,点开微信,家族群里,妻子和儿子的对话寥寥数语,但他反复看了两遍。
他能想象出妻子对着手机絮絮叨叨的样子,也能感受到儿子那简短回复背后,试图展现的独立与成熟。
他点开与儿子的私聊窗口,手指在屏幕上停留了片刻,最终没有拨打视频电话,而是选择输入文字。
他知道儿子这个时间可能还在学习,不想打扰他。
“小凡,安顿好即可,专心学业。遇事冷静,三思后行。家中一切安好,勿念。
——父。”
信息发出,他等了几分钟,没有收到回复。想必儿子是睡下了,或者正在专注地攻克某个学术难题。
袁天放下手机,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混合着骄傲与心疼的复杂神色。
儿子比他想象的更加独立,也更加……孤独。那种攀登知识高峰的孤独,他年轻时也曾体会过。
他重新将目光投向桌上那份《关于“数字汉东”战略在清河市落地实施的初步评估报告》。
吕孟庆在清河的动作很快,稳定局面、清理积弊、规划转型,三板斧下去,已经初见成效。
但袁天深知,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绝非易事,触及的深层利益盘根错节,未来的挑战只会更多。
儿子在明珠大学,面临的是学术领域的挑战和复杂的人际环境;而他在汉东,面对的是关乎一省发展、千万民生的宏大棋局。
父子二人,身处不同的战场,却仿佛在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无声的接力。
……
而在东海之滨的明珠市,市委大院深处的一栋小楼里,书房灯火通明。
袁泽并没有如袁凡猜测的那样早已休息。
他坐在宽大的书桌后,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正在审阅一份厚厚的文件——《明珠市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
这份方案,凝聚了他上任以来对明珠市高教体系的深入调研和深刻思考,旨在打破资源垄断、优化学科布局、激发创新活力,其核心思路,与在汉东推动的“刮骨疗毒”和“数字汉东”一脉相承,都指向了“破旧立新”这四个字。
书房里安静得只能听到纸张翻动的细微声响,以及窗外偶尔传来的、被距离过滤得模糊不清的城市夜籁。
袁泽看得极为仔细,不时用红笔在文件上做着批注,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当他看到方案中关于“建立透明、竞争性的学术资源分配平台”以及“破除‘学阀’现象,保障中小团队和基础研究资源”的相关条款时,笔尖微微停顿了一下。
他想起了傍晚时分与孙子袁凡的那通简短通话。
袁凡提到少年班计算服务器被挤占的事情,虽然语气平静,只是客观陈述,但以袁泽的洞察力,如何听不出这其中折射出的,正是他这份改革方案所要着力解决的沉疴痼疾?
“小家伙,嗅觉倒是敏锐。”袁泽嘴角泛起一丝几不可察的笑意,带着长辈对出色晚辈的欣赏。袁凡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并能从管理机制的角度进行初步分析,这份智慧和洞察力,远超同龄人,甚至超过很多浸淫官场多年的干部。
他放下笔,靠在椅背上,摘下老花镜,轻轻揉着眉心。
推动高教改革,其难度和阻力,丝毫不亚于在汉东清理腐败集团。
高校系统关系网络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知识分子聚集,舆论关注度高,处理起来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和策略艺术。
孙子无意中提供的这个“案例”,更像是一个微缩的警示,提醒他改革面临的现实土壤是何等板结。
他拿起放在书桌一角的家庭相框,里面是去年春节的全家福。
照片上,袁天沉稳,姜如烟温婉,袁凡眼神清亮,王小莎气质雍容。一家人的笑容,是他在繁杂政务之余,最重要的慰藉。
“根正,苗才能壮。”他低声自语了一句。对于袁凡,他寄予厚望,但更多的,是希望他能在一个相对公平、健康的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长,而不是过早地依赖家族的荫庇。
这也是他同意袁凡去少年班,并嘱咐王小莎不必过度关照的原因。
他拿起内部保密电话,接通了秘书:“明天上午,请教育局李局长、财政局张局长,还有发改委王主任,到我办公室一趟,专题研究高教改革试点方案的配套保障措施。”
放下电话,袁泽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明珠市的璀璨夜景,眼神锐利而坚定。改革,如同春汛,既然已经看到了冰层下的涌动,就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量,推动它破冰而出,奔流到海。
省政府大楼,七楼,常务副省长办公室。
窗外的京州,同样是一片灯火璀璨。但与明珠市那种外向的、张扬的国际化繁华不同,京州的夜景更显沉稳、厚重,带着一种内陆枢纽特有的、蓄势待发的力量感。
办公室内,灯光雪亮。袁天刚刚结束一个关于全省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推进情况的视频调度会。
他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靠在宽大的椅背上,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
“省长,喝点参茶,提提神。”秘书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放在他手边。
“谢谢。”袁天端起茶杯,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棱角分明的脸庞。
他目光扫过办公桌一角,那里摆放着一张照片,是去年袁凡获得某个全国性物理竞赛一等奖时,一家三口的合影。
照片上的袁凡,捧着奖杯,笑容还带着些许少年的腼腆,眼神却已初显锐利。
“小凡……应该到明珠了吧。”袁天心中默念。儿子远行求学,他这个做父亲的,表面上波澜不惊,内心又何尝不记挂?
只是他的关心,从不轻易表露,更像是一座沉默的山,将所有的风雷雨雪都扛在自己肩上,只为给家人撑起一片晴空。
他拿起私人手机,点开微信,家族群里,妻子和儿子的对话寥寥数语,但他反复看了两遍。
他能想象出妻子对着手机絮絮叨叨的样子,也能感受到儿子那简短回复背后,试图展现的独立与成熟。
他点开与儿子的私聊窗口,手指在屏幕上停留了片刻,最终没有拨打视频电话,而是选择输入文字。
他知道儿子这个时间可能还在学习,不想打扰他。
“小凡,安顿好即可,专心学业。遇事冷静,三思后行。家中一切安好,勿念。
——父。”
信息发出,他等了几分钟,没有收到回复。想必儿子是睡下了,或者正在专注地攻克某个学术难题。
袁天放下手机,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混合着骄傲与心疼的复杂神色。
儿子比他想象的更加独立,也更加……孤独。那种攀登知识高峰的孤独,他年轻时也曾体会过。
他重新将目光投向桌上那份《关于“数字汉东”战略在清河市落地实施的初步评估报告》。
吕孟庆在清河的动作很快,稳定局面、清理积弊、规划转型,三板斧下去,已经初见成效。
但袁天深知,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绝非易事,触及的深层利益盘根错节,未来的挑战只会更多。
儿子在明珠大学,面临的是学术领域的挑战和复杂的人际环境;而他在汉东,面对的是关乎一省发展、千万民生的宏大棋局。
父子二人,身处不同的战场,却仿佛在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无声的接力。
……
而在东海之滨的明珠市,市委大院深处的一栋小楼里,书房灯火通明。
袁泽并没有如袁凡猜测的那样早已休息。
他坐在宽大的书桌后,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正在审阅一份厚厚的文件——《明珠市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
这份方案,凝聚了他上任以来对明珠市高教体系的深入调研和深刻思考,旨在打破资源垄断、优化学科布局、激发创新活力,其核心思路,与在汉东推动的“刮骨疗毒”和“数字汉东”一脉相承,都指向了“破旧立新”这四个字。
书房里安静得只能听到纸张翻动的细微声响,以及窗外偶尔传来的、被距离过滤得模糊不清的城市夜籁。
袁泽看得极为仔细,不时用红笔在文件上做着批注,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当他看到方案中关于“建立透明、竞争性的学术资源分配平台”以及“破除‘学阀’现象,保障中小团队和基础研究资源”的相关条款时,笔尖微微停顿了一下。
他想起了傍晚时分与孙子袁凡的那通简短通话。
袁凡提到少年班计算服务器被挤占的事情,虽然语气平静,只是客观陈述,但以袁泽的洞察力,如何听不出这其中折射出的,正是他这份改革方案所要着力解决的沉疴痼疾?
“小家伙,嗅觉倒是敏锐。”袁泽嘴角泛起一丝几不可察的笑意,带着长辈对出色晚辈的欣赏。袁凡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并能从管理机制的角度进行初步分析,这份智慧和洞察力,远超同龄人,甚至超过很多浸淫官场多年的干部。
他放下笔,靠在椅背上,摘下老花镜,轻轻揉着眉心。
推动高教改革,其难度和阻力,丝毫不亚于在汉东清理腐败集团。
高校系统关系网络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知识分子聚集,舆论关注度高,处理起来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和策略艺术。
孙子无意中提供的这个“案例”,更像是一个微缩的警示,提醒他改革面临的现实土壤是何等板结。
他拿起放在书桌一角的家庭相框,里面是去年春节的全家福。
照片上,袁天沉稳,姜如烟温婉,袁凡眼神清亮,王小莎气质雍容。一家人的笑容,是他在繁杂政务之余,最重要的慰藉。
“根正,苗才能壮。”他低声自语了一句。对于袁凡,他寄予厚望,但更多的,是希望他能在一个相对公平、健康的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长,而不是过早地依赖家族的荫庇。
这也是他同意袁凡去少年班,并嘱咐王小莎不必过度关照的原因。
他拿起内部保密电话,接通了秘书:“明天上午,请教育局李局长、财政局张局长,还有发改委王主任,到我办公室一趟,专题研究高教改革试点方案的配套保障措施。”
放下电话,袁泽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明珠市的璀璨夜景,眼神锐利而坚定。改革,如同春汛,既然已经看到了冰层下的涌动,就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量,推动它破冰而出,奔流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