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新基初立-《大明:刚穿越就被锦衣卫抓了》

  “沈氏工坊”的大门在身后缓缓关闭,将扬州城的喧嚣隔绝在外。

  陈启明站在宽敞的院落中央,环顾四周。

  几排青砖灰瓦的工坊整齐排列,高大的水排静静矗立,空气中弥漫着新木和油漆的味道,混合着一丝淡淡的铁锈和煤炭气息。

  一切都显得崭新而充满潜力。

  十余名工匠肃立在前,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他身上,带着敬畏、好奇,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为首的老者赵德海再次躬身:“老朽赵德海,奉总舵主之命,携众工匠,听候陈先生差遣!”

  陈启明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波澜,上前一步,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

  “诸位师傅不必多礼。”他声音沉稳,带着一种久违的从容,“陈某蒙苏公信任,主持此间工坊。日后,还需仰仗诸位师傅的精湛技艺,同心协力,共图大事。”

  他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正题:“工坊初立,百废待兴。首要之事,是厘清章程,各司其职。”

  他转向赵德海:“赵师傅,烦请你将现有工匠按冶炼、锻打、木工、组装等分门别类,登记造册,明确各自所长。”

  “是,陈先生!”赵德海显然是个干练之人,立刻应下。

  “工坊布局,”陈启明继续道,“需重新规划。冶炼炉、锻打间、精加工坊、组装区、物料库、成品库,须分区明确,流程顺畅,防火防潮,务必周全。”

  他一边说,一边在院中踱步,手指虚点,勾勒出大致的区域划分。

  工匠们听着他条理清晰的安排,眼中的疑虑渐渐散去,多了几分信服。

  “此外,”陈启明停下脚步,看向众人,“工坊之内,须立下规矩。一,技艺求精,不得敷衍;二,物料出入,登记详实;三,严禁私斗,和睦为上;四,严守秘密,不得外泄。违者,严惩不贷!”

  他的语气并不严厉,却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谨遵先生吩咐!”众工匠齐声应道。

  初步安排已定,陈启明让赵德海带领众人先去熟悉环境,清点物料。

  他自己则带着翘儿,仔细巡视每一间工坊和库房。

  工坊的基础比预想的要好。

  冶炼炉是现成的,虽然需要修缮,但结构完好;锻打台、风箱、水排等关键设备一应俱全;库房里堆放着不少生铁、煤炭、木炭等基础物料,显然是苏慕贤提前备下的。

  最重要的是,这里足够隐蔽,空间宽敞,而且靠近水路,运输便利。

  “大人,此处比之京城的制造局,虽简陋些,却更自在。”翘儿跟在他身后,轻声说道。

  陈启明点点头。这里没有京营的掣肘,没有兵部的盘查,更没有那些无处不在的阴谋诡计。他可以真正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规划和发展。

  然而,他也清楚,这种“自在”是建立在“逐浪人”组织的庇护之上的。他必须展现出相应的价值,才能维持这种合作关系。

  当务之急,是尽快恢复燧发枪的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

  巡视完毕,陈启明回到临时收拾出来的书房——一间位于工坊角落的僻静小屋。

  他铺开纸张,开始绘制燧发枪的改进图纸和工坊的详细规划图。

  在京城的经验让他深知,标准化、流程化的重要性。他要将“沈氏工坊”打造成一个高效、精密的生产基地。

  接下来的几天,工坊内一片忙碌。

  工匠们在赵德海的指挥下,修缮炉窑,整理工具,划分区域。

  陈启明则埋头于图纸之中,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

  他根据南方潮湿的气候特点,改进了燧石夹的防潮结构;借鉴了林二狗之前的建议,优化了击锤簧片的杠杆设计;他还绘制了用于标准化生产的卡具和量具的草图。

  同时,他也开始着手整理镍钢冶炼的初步思路。虽然镍矿尚未到位,但前期的理论准备必须先行。

  期间,苏慕贤派沈管家送来了一批急需的精密工具和一批上好的精铁,并未过多打扰,显示出了充分的信任。

  这种支持,让陈启明更加安心。

  十日后,工坊初步整顿完毕,具备了小规模试生产的能力。

  陈启明决定,首先试制一批改进型的燧发枪,既是检验工坊的产能和工匠的水平,也是为后续更复杂的产品积累经验。

  他召集所有工匠,亲自讲解了新图纸的要点和工艺流程。

  工匠们虽然对新图纸上的某些结构感到新奇,但在陈启明深入浅出的讲解下,很快便理解了其中的原理,跃跃欲试。

  炉火重新点燃,风箱呼啦作响,清脆的锻打声和锉刀声再次在工坊中回荡。

  陈启明穿梭于各个工位之间,亲自指导,解决遇到的问题。

  看着一个个零件在工匠们手中逐渐成型,他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成就感。

  这种亲手创造、亲眼见证技术落地的过程,远比在京城勾心斗角更让他感到充实。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

  这日午后,陈启明正在组装间检验新装配好的燧发枪机括,沈管家匆匆而来,脸色有些凝重。

  “陈先生,苏公有请,有要事相商。”

  陈启明心中一凛,放下手中的零件,吩咐赵德海继续负责,便随沈管家离开了工坊。

  再入苏府书房,只见苏慕贤和司徒文均在座,神色严肃。

  “启明兄,请坐。”苏慕贤示意他坐下,沉声道,“刚得到北边传来的消息,情况有变。”

  陈启明的心提了起来:“可是孙军门他…?”

  “孙传庭暂时无恙。”司徒文接口道,“是京营…襄城伯李守锜,昨日上疏,以‘年迈体衰,难堪重任’为由,自请辞去京营提督一职!”

  陈启明大吃一惊!

  李守锜辞官?在这个节骨眼上?

  “陛下…准了?”他急忙问。

  “准了。”苏慕贤点点头,面色凝重,“而且,接任者…是兵部左侍郎,高起潜。”

  高起潜!

  陈启明对这个名字有印象,此人是宦官出身,深得皇帝信任,为人阴鸷,与朝中清流素来不睦。

  由他接掌京营,意味着京营的兵权,落入了阉党之手!

  “这…这是怎么回事?”陈启明感到一丝寒意。京营易主,非同小可。

  “具体内情尚不清楚。”司徒文分析道,“但此事极为蹊跷。李守锜虽年迈,但并无大病,突然辞官,背后必有隐情。很可能…是与之前孙传庭案、以及制造局的风波有关,受到了压力或警告。”

  苏慕贤缓缓道:“高起潜上任,东厂和锦衣卫对京营的渗透势必加深。北方的局势,恐怕会更加复杂。这对我们而言,并非好消息。”

  他看向陈启明:“这意味着,朝廷对南方的关注和控制,可能会加强。我们的动作,需更加谨慎。”

  陈启明默然。

  他明白苏慕贤的意思。京营变天,意味着他们在北方的潜在盟友和缓冲地带消失了。未来的风险增加了。

  “此外,”司徒文补充道,“还有一事。我们海上的朋友传来消息,近期东南沿海,荷兰人的战船活动频繁,似乎…在寻找什么。可能与台湾有关,也可能…另有所图。”

  北有阉党掌兵,南有外夷窥伺。

  内忧外患的阴影,仿佛一瞬间变得更加浓重了。

  陈启明感到肩上的担子又沉了几分。

  他研制的火器,在未来可能动荡的时局中,或许将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

  离开苏府时,夜色已深。

  扬州城依旧灯火璀璨,歌舞升平,但陈启明却感受到了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

  回到工坊,他独自一人坐在书房里,对着摇曳的烛光,久久不语。

  乱世将至,他这一身技艺,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逐浪人”这艘船,又将驶向何方?

  他铺开一张新的图纸,拿起炭笔。

  这一次,他画的不是燧发枪,而是一张更加复杂、带有膛线结构的枪管草图。

  或许,是时候尝试更进一步的突破了。

  在这潜龙在渊之地,他需要积蓄更强大的力量,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