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隐庄密议-《大明:刚穿越就被锦衣卫抓了》

  乌篷船在弥漫的晨雾中悄然靠岸。

  船底轻吻码头的声响几乎微不可闻。

  陈启明踏上江北湿润的土地,深深吸了一口气。

  混合着泥土与江水气息的凉意沁入肺腑,终于将紧绷了一整夜的神经稍稍放松。

  回首望去,扬州城的方向隐没在雾霭之后,仿佛隔开了一个喧嚣而危险的世界。

  仪真县虽与扬州府仅一江之隔,却显得格外宁静。

  几辆等候多时的骡车悄无声息地驶近。

  众人沉默地登车,车轮碾过沾满晨露的草叶,沿着曲折的乡间土路前行。

  约莫半个时辰后,车辆驶入一片茂密的竹林。

  竹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滤下斑驳的天光。

  穿过竹林,眼前豁然开朗。

  一座依山傍水的庄园呈现眼前,白墙黛瓦,规模不小,却透着一股与世隔绝的静谧。

  门楣之上并无匾额,只悬着两盏素净的气死风灯笼。

  “此间便是‘隐庄’。”沈管家迎上前来,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与宽慰。

  “苏公已在庄内等候多时。”

  庄园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却少见人迹。

  唯有池中锦鲤偶尔跃起的水声打破寂静。

  先期抵达的工匠及其家眷已被妥善安置。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药气味,显然伤者正在接受医治。

  陈启明等人被引至一处临水的精舍。

  苏慕贤与司徒文早已在内等候。

  见到众人衣衫褴褛、多有带伤,二人立刻起身。

  “启明兄,一路辛苦!”苏慕贤上前紧紧握住陈启明的手。

  “此番惊险,实乃老夫思虑不周之过!”语气诚挚而沉重。

  “苏公何出此言。”陈启明声音沙哑。

  “若非苏公深谋远虑,预设这金蝉脱壳之计,我等早已陷于绝境。”

  “只是……连累了几位弟兄,心中实在难安。”提及伤亡,他神色黯然。

  司徒文轻叹一声,劝慰道:“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他们的家小,组织定会善加抚恤。”

  “当务之急,是尽快安顿,商议后续行止。”

  众人落座,侍者奉上热茶。

  苏慕贤不再赘言,直接切入正题。

  “此‘隐庄’乃组织经营多年的根基之地,位置隐秘,外人绝难寻获。”

  “庄内一应设施俱全,已按工坊所需略作调整,库中物料亦已备齐。”

  “启明兄可安心在此重整旗鼓。”

  陈启明感激地点头。

  随即简要叙述了撤离途中遭遇拦截的情况。

  尤其强调了敌军中混杂山东军镇士卒与闽地死士的诡异情况。

  苏慕贤与司徒文听罢,神色愈发凝重。

  司徒文沉吟道:“吴大有动作如此迅猛狠辣,且能驱策边军死士跨境行事。”

  “其背后恐非仅有郑芝龙之力,必有京中更高位者暗中推动。”

  “其势不容小觑。”

  “诚然。”苏慕贤目光深邃地望向窗外池塘。

  “看来对方是铁了心要斩草除根。”

  “扬州之事,恐非终点。”

  “这江北之地,也未必能长久安宁。”精舍内的气氛一时有些压抑。

  “然亦非全然是坏消息。”司徒文话锋一转。

  取出一封密信:“海上传来消息,郑芝龙部与荷兰人在澎湖附近冲突加剧。”

  “其精力被牵制,短期内应无法全力配合吴大有对我等穷追猛打。”

  这总算是一线喘息之机。

  陈启明心下稍定,问道:“苏公,司徒先生,不知接下来有何打算?”

  苏慕贤将目光转向陈启明:“启明兄,经此生死劫难,你有何高见?”

  陈启明略作沉思,缓缓道:“敌强我弱,势若累卵,正面抗衡无异以卵击石。”

  “然,一味隐匿退让,亦非长久之计。”

  “所幸线膛枪之关键技术资料与核心工匠得以保全,此乃不幸中之大幸。”

  “当务之急,是借此僻静之地,争分夺秒,将新技术彻底完善并设法量产。”

  “唯有掌握足以自保乃至反制之利器,方有在这乱局中立足之根本。”

  他顿了顿,继续道:“此外,我方在暗,敌在明。”

  “或可效仿其法,广布眼线,尤重其内部。”

  “若能寻得裂隙,知己知彼,或可于关键时刻觅得一线生机,扭转乾坤。”

  “善哉!”苏慕贤抚掌称赞。

  “启明兄所言,深得韬略之要!”

  “技术为硬骨,情报为明眸,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他站起身,语气决然:“此庄便是我等日后根基。”

  “启明兄可在此潜心钻研,所需一切,老夫必倾力支持。”

  “情报网络,司徒先生会全力配合,务使江北、山东乃至京畿动向,皆在我等掌握之中。”

  “顾先生身负机关绝学,于防卫、预警乃至出奇制胜大有可为。”

  “启明兄可与他深入切磋,或能将火器之利与机关之巧融会贯通,产生奇效。”司徒文补充道。

  大计既定,众人心中稍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接下来的日子,“隐庄”这座沉寂的庄园迅速焕发生机。

  伤者得到精心诊治。

  幸存工匠及家眷也逐渐安顿下来,重拾希望。

  庄内几处宽敞院落被改造为新的工坊。

  布局更为合理,保密措施亦更加周密。

  从扬州抢运出的核心设备被重新安装调试。

  炉火再次燃起。

  陈启明与顾青几乎形影不离,整日埋首于新设的“研造堂”。

  凭借带来的关键资料与样品,线膛枪的研发进度大大加快。

  顾青以其巧思优化了拉床结构,并设计了精妙的夹具。

  显着提升了拉削的精度与一致性。

  陈启明则专注于弹药适配。

  反复试验后,一种略带锥度、底部有凹窝的“米尼弹”雏形被确定下来。

  其在发射时能受火药燃气冲击膨胀,完美嵌入膛线。

  极大提升了气密性与精度。

  在陈启明倡议下,庄内成立了“技械社”。

  由他与顾青主持,定期与核心工匠交流技艺,鼓励创新。

  几名悟性颇高的年轻工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一些微小却实用的改进点子不断涌现。

  工坊的整体技术水平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司徒文每日处理着从各方汇聚而来的情报。

  吴大有在山东整顿军务,动作频频。

  但其侦骑在江北的活动似乎有所收敛。

  京城方面,关于孙传庭的消息依旧模糊。

  但暂无性命之忧的讯息让人略感宽慰。

  表面看来,“隐庄”似乎进入了一段难得的平稳发展期。

  然而,陈启明心中那根弦始终未曾真正放松。

  他深知,这平静只是表象,水下暗流汹涌,危机随时可能再现。

  一日深夜,他独坐灯下。

  研究司徒文送来的一些关于东瀛战国时期“铁炮”战术的零星记载。

  试图从中汲取灵感。

  忽然,系统界面自主亮起微光。

  【检测到宿主技术研发进入关键阶段,外部压力持续存在。】

  【符合隐藏条件:‘技术攻坚’激活…】

  【发放辅助资源:‘精密量具制作指南(进阶)’x1。】

  【提示:更高精度的测量,乃工艺升华之基石。】

  一股信息流涌入脑海。

  是关于比现有规尺更为精密的“螺旋测微器”的原理图与复杂齿轮传动结构的制作要点。

  这对他进一步提升枪管和弹头的加工精度至关重要。

  正是雪中送炭。

  他立刻找来顾青,两人秉烛夜谈。

  翌日便着手尝试制作。

  工具的革新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技术的精进。

  线膛枪关键零件的加工精度再上一个台阶。

  互换性的雏形愈发清晰。

  时光在忙碌中悄然流逝,转眼一月有余。

  就在陈启明逐渐沉浸于技术突破的喜悦时。

  司徒文带来的一个新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

  “启明兄,京师线报,近日有御史上疏。”

  “弹劾漕运总督督办不力,致使漕粮北运屡有延误。”

  司徒文面色凝重地递过一张纸条。

  “疏中隐约提及,扬州段运河‘匪患’未清,或有‘奸人’借漕船隐匿往来之嫌。”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此疏看似泛泛而谈。”

  “但结合吴大有此前亦以‘清剿运河匪患’为名调动兵马,恐非空穴来风。”

  “对方……或许正在编织一张更大的网。”

  “意图从漕运这帝国命脉入手,切断我等与外界的联系。”

  “甚至……借朝廷之力,清查江北,行那犁庭扫穴之事!”

  陈启明放下手中的工具,心头猛地一沉。

  漕运!若对方真能调动力量,以清查漕运为名,行搜捕之实。

  那么“隐庄”这看似坚固的壁垒,其隐蔽性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平静的水面之下,暗流不仅未息,反而愈发汹涌。

  预示着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