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涛阁”夜宴的灯火渐渐熄灭,海岛的夜晚重归宁静,唯有海浪拍岸的声音,如同沉稳的呼吸,安抚着劫后余生的人们。
陈启明回到临时住所,心中却波澜起伏。
“首席匠师”的身份,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和支持,也意味着更深层次的捆绑和更沉重的责任。
岛主的态度明确而坚决:倾全岛之力,支持他完善并量产线膛枪。
这背后所图,绝非仅仅是“保境安民”那么简单。
但眼下,他没有选择,也没有退路。
唯有尽快站稳脚跟,做出成绩,才能在这海外孤屿真正立足。
次日清晨,雷震便亲自前来,带来了岛主的正式手令和一块乌木腰牌,上书“首席匠师”四字。
“陈先生,岛主有令,岛上所有工坊、匠人、物料,皆听凭先生调遣。东面靠海的那片旧船坞区域,已划为先生专用的‘火器坊’用地,人手和物料今日即可调配过去。”雷震办事干脆利落,没有丝毫拖沓。
陈启明接过腰牌,入手沉甸甸的。
“有劳雷头领。请带我先去看看场地。”
旧船坞区域位于岛屿东侧一处僻静的海湾内,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原本是修理中小型船只的地方,如今船只都已迁走,留下几座宽敞的棚屋和石砌的工坊,还有一个不大的深水码头,便于运输物料。
位置隐蔽,空间充足,条件比之扬州的“沈氏工坊”甚至更为理想。
“此地甚好!”陈启明满意地点点头,“烦请雷头领调拨二十名熟练铁匠、木匠,并各类精铁、煤炭、木料…这是初步所需清单。”
他递上一张昨夜草拟的清单。
雷震接过,略看一眼,并无异议:“一日之内备齐。若有其他需求,随时可来找我。”
效率之高,令陈启明暗自咋舌。这“磐石屿”的运转,俨然如一台精密的机器。
雷震离去后,陈启明将赵德海、顾青以及幸存的核心工匠召集起来。
众人听闻有了新的工坊和充足的支持,灰暗的脸上终于重新焕发出神采。
“诸位,”陈启明目光扫过一张张期盼的脸,“我等历尽千辛万苦,方得此安身立命之所。岛主厚待,予我辈重任。如今,一无所有,百废待兴。能否在此立足,能否为死去的弟兄报仇,能否将来有朝一日堂堂正正重返故土,皆系于我等之手!从今日起,我等需同心协力,将这‘火器坊’,建成我等新的根基!”
“愿听先生吩咐!”众人齐声应道,士气高涨。
接下来的日子,“火器坊”如同上紧发条的钟表,高速运转起来。
工匠们在赵德海的带领下,清理场地,修缮棚屋,搭建炉窑,安装水排。
顾青则负责设计并督造更为精巧的拉床、夹具和一系列专用工具。
陈启明则埋头于图纸,结合海上环境潮湿、盐分高的特点,对线膛枪的结构和材料提出了新的改进要求,尤其注重防锈和耐用性。
岛上的资源支持果然源源不断。
优质的焦煤、上好的闽铁、甚至一些来自南洋的硬木和稀有矿物,都按需送达。
调拨来的岛民工匠,虽然起初对陈启明这些“大陆客”有些疏离,但在赵德海等人的带领和自身精湛技艺的折服下,很快便融入了工坊,工作起来一丝不苟。
只用了短短十天时间,一座初具规模、设施完备的火器工坊,便在这海外孤屿上拔地而起。
炉火熊熊,锤声叮当,水排呼啦作响,久违的生机再次涌现。
这一日,陈启明正在调试新改进的拉床,司徒文悄然来访。
“启明兄,真是雷厉风行啊。”司徒文看着井然有序、热火朝天的工坊,不禁赞叹。
“形势逼人,不敢懈怠。”陈启明请司徒文到临时的书房坐下,“司徒先生此来,可是有事?”
司徒文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卷海图:“确有两事。其一,这是近期海上形势图。郑芝龙与荷兰人在台湾海峡冲突加剧,双方舰船多有损伤,急需修补武备。尤其是…对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火器,需求甚切。”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陈启明一眼:“这可是个绝佳的机会。若能提供他们所需,不仅能换取大量急需物资,更能借此与海上各方势力建立联系,为我等日后行事,铺平道路。”
陈启明心中一动。这确实是个打开局面的好机会,但风险也不小。“岛主之意是…?”
“岛主认为,可行。但需谨慎,初期可提供少量改进型燧发枪试水,待时机成熟,再考虑线膛枪。”司徒文低声道,“此事由我负责接洽,启明兄只需确保东西过硬。”
“我明白了。”陈启明点点头。这是要将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资源和影响力。
“其二,”司徒文神色稍凝,“我们派往大陆的探子传回消息。吴大有因‘清剿运河匪患有功’,已获朝廷嘉奖,权势更盛。而且…他似乎并未放弃搜寻你们的踪迹,其侦骑近日在沿海一带活动频繁,似有所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启明眉头紧锁。吴大有这条毒蛇,果然阴魂不散!
“不过启明兄也不必过于担忧。”司徒文宽慰道,“磐石屿位置隐秘,防卫森严,外人绝难寻获。只是…日后与大陆的往来,需更加小心谨慎。”
送走司徒文,陈启明心情有些沉重。
外有机会,内有隐忧。未来的路,依然步步惊心。
他深吸一口气,将这些杂念压下,重新走回工坊。
眼下,最重要的还是尽快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
又经过十余日的紧张试制,第一支完全在“磐石屿”制造、并针对海上环境优化的改进型燧发枪,终于组装完成。
枪管采用了新的防锈工艺,机括结构更加坚固,木托也换成了更耐潮湿的硬木。
陈启明亲自来到工坊后的试射场。
装药,填弹,压实,举枪,瞄准百步外的木靶。
击发!
砰!
枪声清脆,后坐力平稳。
远处木靶中心,应声出现一个清晰的弹孔!
精度和威力,都比之前在扬州时有显着提升!
“成功了!”工坊内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工匠们相互拥抱,激动不已。
这不仅仅是一支枪的成功,更是他们在绝境中重新站起来的象征!
陈启明抚摸着尚带余温的枪管,心中百感交集。
从京城到扬州,从江北到海外…一路颠沛流离,九死一生。
如今,终于在这海外孤屿,再次点燃了技术的星火。
虽然前路依旧漫长而艰险,但至少,他们有了一个新的起点,一个坚固的“磐石”作为根基。
他将这支枪命名为“磐石一型”。
寓意在此扎根,坚如磐石。
傍晚,他带着“磐石一型”去见岛主。
岛主仔细查验了枪支,亲自试射后,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好!甚好!启明果然未让老夫失望!有此利器,我磐石屿如虎添翼!”
他当即下令,嘉奖工坊所有人员,并要求尽快小批量生产,优先装备岛上的精锐护卫队。
得到认可的工匠们干劲更足。
陈启明却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线膛枪的量产,以及更进一步的技术革新,才是真正的挑战。
夜色中,他独自登上火器坊旁的一处矮崖,望着月光下无边无际的大海。
海风猎猎,吹动他的衣袍。
身后工坊的灯火,如同黑暗中的希望之光。
在这海外孤屿,他的人生,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而命运的波涛,又将把他们推向何方?
陈启明回到临时住所,心中却波澜起伏。
“首席匠师”的身份,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和支持,也意味着更深层次的捆绑和更沉重的责任。
岛主的态度明确而坚决:倾全岛之力,支持他完善并量产线膛枪。
这背后所图,绝非仅仅是“保境安民”那么简单。
但眼下,他没有选择,也没有退路。
唯有尽快站稳脚跟,做出成绩,才能在这海外孤屿真正立足。
次日清晨,雷震便亲自前来,带来了岛主的正式手令和一块乌木腰牌,上书“首席匠师”四字。
“陈先生,岛主有令,岛上所有工坊、匠人、物料,皆听凭先生调遣。东面靠海的那片旧船坞区域,已划为先生专用的‘火器坊’用地,人手和物料今日即可调配过去。”雷震办事干脆利落,没有丝毫拖沓。
陈启明接过腰牌,入手沉甸甸的。
“有劳雷头领。请带我先去看看场地。”
旧船坞区域位于岛屿东侧一处僻静的海湾内,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原本是修理中小型船只的地方,如今船只都已迁走,留下几座宽敞的棚屋和石砌的工坊,还有一个不大的深水码头,便于运输物料。
位置隐蔽,空间充足,条件比之扬州的“沈氏工坊”甚至更为理想。
“此地甚好!”陈启明满意地点点头,“烦请雷头领调拨二十名熟练铁匠、木匠,并各类精铁、煤炭、木料…这是初步所需清单。”
他递上一张昨夜草拟的清单。
雷震接过,略看一眼,并无异议:“一日之内备齐。若有其他需求,随时可来找我。”
效率之高,令陈启明暗自咋舌。这“磐石屿”的运转,俨然如一台精密的机器。
雷震离去后,陈启明将赵德海、顾青以及幸存的核心工匠召集起来。
众人听闻有了新的工坊和充足的支持,灰暗的脸上终于重新焕发出神采。
“诸位,”陈启明目光扫过一张张期盼的脸,“我等历尽千辛万苦,方得此安身立命之所。岛主厚待,予我辈重任。如今,一无所有,百废待兴。能否在此立足,能否为死去的弟兄报仇,能否将来有朝一日堂堂正正重返故土,皆系于我等之手!从今日起,我等需同心协力,将这‘火器坊’,建成我等新的根基!”
“愿听先生吩咐!”众人齐声应道,士气高涨。
接下来的日子,“火器坊”如同上紧发条的钟表,高速运转起来。
工匠们在赵德海的带领下,清理场地,修缮棚屋,搭建炉窑,安装水排。
顾青则负责设计并督造更为精巧的拉床、夹具和一系列专用工具。
陈启明则埋头于图纸,结合海上环境潮湿、盐分高的特点,对线膛枪的结构和材料提出了新的改进要求,尤其注重防锈和耐用性。
岛上的资源支持果然源源不断。
优质的焦煤、上好的闽铁、甚至一些来自南洋的硬木和稀有矿物,都按需送达。
调拨来的岛民工匠,虽然起初对陈启明这些“大陆客”有些疏离,但在赵德海等人的带领和自身精湛技艺的折服下,很快便融入了工坊,工作起来一丝不苟。
只用了短短十天时间,一座初具规模、设施完备的火器工坊,便在这海外孤屿上拔地而起。
炉火熊熊,锤声叮当,水排呼啦作响,久违的生机再次涌现。
这一日,陈启明正在调试新改进的拉床,司徒文悄然来访。
“启明兄,真是雷厉风行啊。”司徒文看着井然有序、热火朝天的工坊,不禁赞叹。
“形势逼人,不敢懈怠。”陈启明请司徒文到临时的书房坐下,“司徒先生此来,可是有事?”
司徒文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卷海图:“确有两事。其一,这是近期海上形势图。郑芝龙与荷兰人在台湾海峡冲突加剧,双方舰船多有损伤,急需修补武备。尤其是…对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火器,需求甚切。”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陈启明一眼:“这可是个绝佳的机会。若能提供他们所需,不仅能换取大量急需物资,更能借此与海上各方势力建立联系,为我等日后行事,铺平道路。”
陈启明心中一动。这确实是个打开局面的好机会,但风险也不小。“岛主之意是…?”
“岛主认为,可行。但需谨慎,初期可提供少量改进型燧发枪试水,待时机成熟,再考虑线膛枪。”司徒文低声道,“此事由我负责接洽,启明兄只需确保东西过硬。”
“我明白了。”陈启明点点头。这是要将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资源和影响力。
“其二,”司徒文神色稍凝,“我们派往大陆的探子传回消息。吴大有因‘清剿运河匪患有功’,已获朝廷嘉奖,权势更盛。而且…他似乎并未放弃搜寻你们的踪迹,其侦骑近日在沿海一带活动频繁,似有所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启明眉头紧锁。吴大有这条毒蛇,果然阴魂不散!
“不过启明兄也不必过于担忧。”司徒文宽慰道,“磐石屿位置隐秘,防卫森严,外人绝难寻获。只是…日后与大陆的往来,需更加小心谨慎。”
送走司徒文,陈启明心情有些沉重。
外有机会,内有隐忧。未来的路,依然步步惊心。
他深吸一口气,将这些杂念压下,重新走回工坊。
眼下,最重要的还是尽快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
又经过十余日的紧张试制,第一支完全在“磐石屿”制造、并针对海上环境优化的改进型燧发枪,终于组装完成。
枪管采用了新的防锈工艺,机括结构更加坚固,木托也换成了更耐潮湿的硬木。
陈启明亲自来到工坊后的试射场。
装药,填弹,压实,举枪,瞄准百步外的木靶。
击发!
砰!
枪声清脆,后坐力平稳。
远处木靶中心,应声出现一个清晰的弹孔!
精度和威力,都比之前在扬州时有显着提升!
“成功了!”工坊内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工匠们相互拥抱,激动不已。
这不仅仅是一支枪的成功,更是他们在绝境中重新站起来的象征!
陈启明抚摸着尚带余温的枪管,心中百感交集。
从京城到扬州,从江北到海外…一路颠沛流离,九死一生。
如今,终于在这海外孤屿,再次点燃了技术的星火。
虽然前路依旧漫长而艰险,但至少,他们有了一个新的起点,一个坚固的“磐石”作为根基。
他将这支枪命名为“磐石一型”。
寓意在此扎根,坚如磐石。
傍晚,他带着“磐石一型”去见岛主。
岛主仔细查验了枪支,亲自试射后,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好!甚好!启明果然未让老夫失望!有此利器,我磐石屿如虎添翼!”
他当即下令,嘉奖工坊所有人员,并要求尽快小批量生产,优先装备岛上的精锐护卫队。
得到认可的工匠们干劲更足。
陈启明却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线膛枪的量产,以及更进一步的技术革新,才是真正的挑战。
夜色中,他独自登上火器坊旁的一处矮崖,望着月光下无边无际的大海。
海风猎猎,吹动他的衣袍。
身后工坊的灯火,如同黑暗中的希望之光。
在这海外孤屿,他的人生,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而命运的波涛,又将把他们推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