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泼洒在祭坛之上,将一切喧嚣与哗然尽数吞噬。
火把猎猎作响,映照着无数张惊愕、恐惧、或是狂热的脸。
方才石破天惊的宣告与兵甲交错的脆响,仿佛还在空气中回荡,余音未绝。
李昭手握着那枚尚带着赵锽体温的寿州节度使印绶,冰凉的玉石质感从掌心传来,仿佛握住了一座城池的命运。
他并未沉浸在这胜利的瞬间,目光冷静地扫过全场。
高季昌的甲士已经将祭坛围得水泄不通,刀枪出鞘,寒光凛冽,将所有可能的骚乱与反抗扼杀在萌芽之中。
那些原本忠于赵锽的亲卫,在陈璋与安仁义的双重压制下,早已被缴械看押,一个个面如死灰。
赵锽瘫坐在地,华贵的衣袍沾满尘土,方才的惊怒已化为一片死寂的灰败。
他看着李昭,嘴唇翕动,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不是输给了刀剑,而是输给了一场精心策划、以天意为名的阳谋。
他以为自己是棋手,却不知从李昭踏入寿州那一刻起,自己就已是棋盘上的孤子。
“将赵使君……送回府邸,好生看护,不得有误。”李昭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祭坛,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这不是胜利者的宽恕,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掌控。
一个活着的、被软禁的赵锽,比一具尸体更能安抚城中那些尚未归心的势力。
高季昌一挥手,几名亲兵立刻上前,客气而强硬地“搀扶”起失魂落魄的赵锽,朝着台下走去。
就在此时,一名斥候匆匆奔上祭坛,单膝跪地,沉声道:“禀将军,李承嗣趁乱从西侧突围,我军追之不及,已逃出城去!”
此言一出,刚刚安稳下来的人群中又泛起一丝涟漪。
李承嗣是赵锽的首席心腹,智谋过人,在军中亦有盘根错节的关系。
他若逃脱,无异于纵虎归山,必成心腹大患。
然而,李昭脸上却不见丝毫惊慌。
他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仿佛早已料到此事。
“知道了。一只丧家之犬,掀不起大浪。”他转过身,目光终于落在了祭坛下那群神色各异的特殊宾客身上——庐州、濠州、光州等地的刺史们。
他们是这场政变的见证者,也是最大的变数。
从最初的惊愕,到目睹赵锽被控,再到此刻的死寂,这些手握一方兵权的诸侯们,心思早已转了千百回。
他们是应“共商大计”而来,却看了一出“代天择主”的戏码。
李昭的手段狠辣而周密,让他们心底发寒。
此刻,他们不再是平等的盟友,倒像是被邀请来观刑的囚徒,脖颈上都感到了那份无形的凉意。
空气凝重得仿佛要滴出水来。
终于,庐州刺史,一个向来以骁勇自负的壮汉,排开众人,向前一步。
他并未被眼前的兵戈吓倒,一双虎目死死盯着李昭,声如洪钟:“李昭!你以天象为名,行此篡逆之事,莫非真以为我等皆是三岁孩童,任你蒙骗?”
他的话音刚落,身边几位刺史也纷纷附和,虽然声音不大,但那股质疑与敌意却清晰无比。
他们可以接受与一个强势的寿州合作,但绝不能容忍一个随时可能吞并他们的野心家。
祭坛周围,高季昌的部下们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的兵器,气氛瞬间剑拔弩张。
只要李昭一声令下,一场血腥的屠杀便会立刻上演。
李昭却抬起手,制止了部下的躁动。
他缓步走下祭坛,一步一步,不疾不徐,停在庐州刺史面前不足三尺之地。
他比对方矮了半个头,气势却如山岳般,压得对方几乎喘不过气来。
“刘刺史,”李昭的声音平静无波,“你以为,我若想取你性命,需要等到现在吗?”
一句话,让庐州刺史脸色瞬间涨红,后面的话全都堵在了喉咙里。
是的,从他们踏入寿州那一刻起,就已是瓮中之鳖。
李昭既然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控制住赵锽的亲军,自然也能轻易地解决掉他们这些只带了少量护卫的客人。
“我邀诸位前来,说的是‘合众力以抗外敌’。这八个字,现在依然作数。”李昭环视众人,目光锐利如刀,“你们只看到我拿下了寿州,却没看到为何要拿下寿州!”
他猛地一转身,指向北方漆黑的夜空:“天象不会骗人,北方的威胁,不日即至!届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凭赵使君的优柔寡断,凭诸位各自为战,能挡得住吗?”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如同金石相击,振聋发聩:“寿州,是淮南的门户!门户不固,何谈家宅安宁?我李昭今日所为,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给诸位,也给我自己,挣一条活路!我要的,不是一个貌合神离的盟约,而是一个号令统一、进退如一的坚实壁垒!”
他再次逼视着庐州刺史,一字一顿地说道:“你可以选择不信。明日一早,我便可打开城门,恭送各位返回各自的州府。但请记住,当北方的铁蹄踏碎你们的城池,屠戮你们的子民时,不要后悔今日的选择!”
这番话,如同一柄重锤,狠狠砸在每一位刺史的心上。
他们是枭雄,不是傻子。
李昭的话半是威胁,半是现实。
他们心中都清楚,乱世之中,各自为政确实是死路一条。
赵锽的软弱他们也早有耳闻,只是没想到李昭会用如此激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李昭给了他们一个无法拒绝的阳谋。
要么,跟着他这个强势的疯子赌一把,结成一个真正的联盟,或许能博得一线生机;要么,就此散伙,回到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等着被更强大的敌人逐一蚕食。
沉默,漫长的沉默。
火把的光影在众人脸上跳跃,映出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权衡。
许久,一直默不作声的光州刺史长叹一声,对着李昭拱了拱手:“李将军……不,李使君。你所言之事,我等还需……从长计议。”
这句“李使君”,已然是变相的承认。
李昭知道,火候到了。
他微微颔首,语气缓和下来:“自然。诸位远来是客,今日受惊了。我已在节度使府中备下酒宴,为诸位压惊。具体事宜,我们明日再议。”
他转头对陈璋道:“陈将军,护送各位刺史大人前往府邸歇息,务必确保周全。”
“遵命!”
看着一群心思各异的刺史在甲士的“护送”下离去,祭坛上只剩下李昭和他最核心的部下。
夜风吹过,带着一丝血腥和尘土的味道。
高季昌走上前来,低声道:“主公,那些刺史未必真心归顺。”
“我不需要他们真心。”李昭淡淡道,“我只需要他们此刻的恐惧和理智。这就够了。”
他抬头望向节度使府的方向,那里灯火通明,却像一头蛰伏的巨兽,充满了未知的变数。
今夜,他用雷霆手段夺取了寿州的军政大权,用天命之说震慑了四方诸侯。
他得到了这枚象征着至高权力的印绶,成为了这座城池名义上的主人。
然而,李昭心中却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
政变可以靠奇谋和勇武,但治理一座城池,统领一方势力,却远非如此简单。
赵锽留下的,是一个盘根错节、人心浮动的烂摊子。
那些被暂时压服的将领,那些在暗中观望的士绅,还有城外虎视眈眈的敌人,以及刚刚逃走的李承嗣……每一个都是潜在的危机。
他今夜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推倒了旧的牌楼。
可脚下这片土地,依旧是一片废墟。
想要在这片废墟上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秩序,靠的绝不仅仅是星象和刀剑。
他收回目光,握紧了手中的印绶。
那冰冷的触感仿佛在提醒他,权力是实实在在的,需要用同样实在的规矩和架构去支撑。
一个没有法度、没有章程的权力,不过是空中楼阁,风一吹,就散了。
夜色深沉,李昭站在空旷的祭坛上,心中一个念头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
夺权只是第一步,要让这权力稳如磐石,他需要做的,还有太多太多。
他需要一套全新的规则,来取代赵锽那套早已腐朽的旧制。
一套足以驾驭这群骄兵悍将,安抚这满城人心的规则。
火把猎猎作响,映照着无数张惊愕、恐惧、或是狂热的脸。
方才石破天惊的宣告与兵甲交错的脆响,仿佛还在空气中回荡,余音未绝。
李昭手握着那枚尚带着赵锽体温的寿州节度使印绶,冰凉的玉石质感从掌心传来,仿佛握住了一座城池的命运。
他并未沉浸在这胜利的瞬间,目光冷静地扫过全场。
高季昌的甲士已经将祭坛围得水泄不通,刀枪出鞘,寒光凛冽,将所有可能的骚乱与反抗扼杀在萌芽之中。
那些原本忠于赵锽的亲卫,在陈璋与安仁义的双重压制下,早已被缴械看押,一个个面如死灰。
赵锽瘫坐在地,华贵的衣袍沾满尘土,方才的惊怒已化为一片死寂的灰败。
他看着李昭,嘴唇翕动,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不是输给了刀剑,而是输给了一场精心策划、以天意为名的阳谋。
他以为自己是棋手,却不知从李昭踏入寿州那一刻起,自己就已是棋盘上的孤子。
“将赵使君……送回府邸,好生看护,不得有误。”李昭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祭坛,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这不是胜利者的宽恕,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掌控。
一个活着的、被软禁的赵锽,比一具尸体更能安抚城中那些尚未归心的势力。
高季昌一挥手,几名亲兵立刻上前,客气而强硬地“搀扶”起失魂落魄的赵锽,朝着台下走去。
就在此时,一名斥候匆匆奔上祭坛,单膝跪地,沉声道:“禀将军,李承嗣趁乱从西侧突围,我军追之不及,已逃出城去!”
此言一出,刚刚安稳下来的人群中又泛起一丝涟漪。
李承嗣是赵锽的首席心腹,智谋过人,在军中亦有盘根错节的关系。
他若逃脱,无异于纵虎归山,必成心腹大患。
然而,李昭脸上却不见丝毫惊慌。
他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仿佛早已料到此事。
“知道了。一只丧家之犬,掀不起大浪。”他转过身,目光终于落在了祭坛下那群神色各异的特殊宾客身上——庐州、濠州、光州等地的刺史们。
他们是这场政变的见证者,也是最大的变数。
从最初的惊愕,到目睹赵锽被控,再到此刻的死寂,这些手握一方兵权的诸侯们,心思早已转了千百回。
他们是应“共商大计”而来,却看了一出“代天择主”的戏码。
李昭的手段狠辣而周密,让他们心底发寒。
此刻,他们不再是平等的盟友,倒像是被邀请来观刑的囚徒,脖颈上都感到了那份无形的凉意。
空气凝重得仿佛要滴出水来。
终于,庐州刺史,一个向来以骁勇自负的壮汉,排开众人,向前一步。
他并未被眼前的兵戈吓倒,一双虎目死死盯着李昭,声如洪钟:“李昭!你以天象为名,行此篡逆之事,莫非真以为我等皆是三岁孩童,任你蒙骗?”
他的话音刚落,身边几位刺史也纷纷附和,虽然声音不大,但那股质疑与敌意却清晰无比。
他们可以接受与一个强势的寿州合作,但绝不能容忍一个随时可能吞并他们的野心家。
祭坛周围,高季昌的部下们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的兵器,气氛瞬间剑拔弩张。
只要李昭一声令下,一场血腥的屠杀便会立刻上演。
李昭却抬起手,制止了部下的躁动。
他缓步走下祭坛,一步一步,不疾不徐,停在庐州刺史面前不足三尺之地。
他比对方矮了半个头,气势却如山岳般,压得对方几乎喘不过气来。
“刘刺史,”李昭的声音平静无波,“你以为,我若想取你性命,需要等到现在吗?”
一句话,让庐州刺史脸色瞬间涨红,后面的话全都堵在了喉咙里。
是的,从他们踏入寿州那一刻起,就已是瓮中之鳖。
李昭既然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控制住赵锽的亲军,自然也能轻易地解决掉他们这些只带了少量护卫的客人。
“我邀诸位前来,说的是‘合众力以抗外敌’。这八个字,现在依然作数。”李昭环视众人,目光锐利如刀,“你们只看到我拿下了寿州,却没看到为何要拿下寿州!”
他猛地一转身,指向北方漆黑的夜空:“天象不会骗人,北方的威胁,不日即至!届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凭赵使君的优柔寡断,凭诸位各自为战,能挡得住吗?”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如同金石相击,振聋发聩:“寿州,是淮南的门户!门户不固,何谈家宅安宁?我李昭今日所为,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给诸位,也给我自己,挣一条活路!我要的,不是一个貌合神离的盟约,而是一个号令统一、进退如一的坚实壁垒!”
他再次逼视着庐州刺史,一字一顿地说道:“你可以选择不信。明日一早,我便可打开城门,恭送各位返回各自的州府。但请记住,当北方的铁蹄踏碎你们的城池,屠戮你们的子民时,不要后悔今日的选择!”
这番话,如同一柄重锤,狠狠砸在每一位刺史的心上。
他们是枭雄,不是傻子。
李昭的话半是威胁,半是现实。
他们心中都清楚,乱世之中,各自为政确实是死路一条。
赵锽的软弱他们也早有耳闻,只是没想到李昭会用如此激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李昭给了他们一个无法拒绝的阳谋。
要么,跟着他这个强势的疯子赌一把,结成一个真正的联盟,或许能博得一线生机;要么,就此散伙,回到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等着被更强大的敌人逐一蚕食。
沉默,漫长的沉默。
火把的光影在众人脸上跳跃,映出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权衡。
许久,一直默不作声的光州刺史长叹一声,对着李昭拱了拱手:“李将军……不,李使君。你所言之事,我等还需……从长计议。”
这句“李使君”,已然是变相的承认。
李昭知道,火候到了。
他微微颔首,语气缓和下来:“自然。诸位远来是客,今日受惊了。我已在节度使府中备下酒宴,为诸位压惊。具体事宜,我们明日再议。”
他转头对陈璋道:“陈将军,护送各位刺史大人前往府邸歇息,务必确保周全。”
“遵命!”
看着一群心思各异的刺史在甲士的“护送”下离去,祭坛上只剩下李昭和他最核心的部下。
夜风吹过,带着一丝血腥和尘土的味道。
高季昌走上前来,低声道:“主公,那些刺史未必真心归顺。”
“我不需要他们真心。”李昭淡淡道,“我只需要他们此刻的恐惧和理智。这就够了。”
他抬头望向节度使府的方向,那里灯火通明,却像一头蛰伏的巨兽,充满了未知的变数。
今夜,他用雷霆手段夺取了寿州的军政大权,用天命之说震慑了四方诸侯。
他得到了这枚象征着至高权力的印绶,成为了这座城池名义上的主人。
然而,李昭心中却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
政变可以靠奇谋和勇武,但治理一座城池,统领一方势力,却远非如此简单。
赵锽留下的,是一个盘根错节、人心浮动的烂摊子。
那些被暂时压服的将领,那些在暗中观望的士绅,还有城外虎视眈眈的敌人,以及刚刚逃走的李承嗣……每一个都是潜在的危机。
他今夜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推倒了旧的牌楼。
可脚下这片土地,依旧是一片废墟。
想要在这片废墟上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秩序,靠的绝不仅仅是星象和刀剑。
他收回目光,握紧了手中的印绶。
那冰冷的触感仿佛在提醒他,权力是实实在在的,需要用同样实在的规矩和架构去支撑。
一个没有法度、没有章程的权力,不过是空中楼阁,风一吹,就散了。
夜色深沉,李昭站在空旷的祭坛上,心中一个念头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
夺权只是第一步,要让这权力稳如磐石,他需要做的,还有太多太多。
他需要一套全新的规则,来取代赵锽那套早已腐朽的旧制。
一套足以驾驭这群骄兵悍将,安抚这满城人心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