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州节度使府邸之内,灯火辉煌,笙歌鼎沸。
这并非一场寻常的宴饮,而是淮南节度使杨行密遣使前来“慰问”的一场鸿门宴。
主位上的寿州之主赵锽强作欢颜,频频举杯,但他眼底一闪而过的忧虑,却逃不过坐在客席下首的李昭的眼睛。
李昭今日的身份,是赵锽新近倚重的“通天道人”,一个能卜算未来的方外高人。
这身份为他赢得了足够近的距离,让他可以清晰地观察那位来自淮南的使者。
使者满面春风,言辞间尽是杨行密对赵刺史的关怀备至,甚至送来了数名国色天香的歌舞伎以示慰问。
然而,他那看似恭敬的眼神在扫过府内精锐卫兵时,总会不经意地流露出一丝贪婪与估量。
李昭心中冷笑。
这哪里是慰问,分明是豺狼在觊觎猎物前的试探。
杨行密与盘踞中原的朱温正处于对峙的关键时期,暂时无暇南顾,但这并不代表他放过了卧榻之侧的寿州。
今日送来美女财帛,不过是为了稳住赵锽,待他腾出手来,这支“慰问”的使节队伍,恐怕就要变成吞并寿州的先锋。
酒过三巡,歌舞渐歇。
使者抚掌笑道:“闻听赵刺史雅好音律,我家节度使特意寻访到一位江南绝顶的琵琶伎,名唤苏慕烟,今日特来为刺史大人献上一曲。”
话音刚落,一名身着素白长裙的女子怀抱琵琶,袅袅走出。
她身姿纤弱,面容清丽,却眉眼低垂,带着一股与周遭喧嚣格格不入的清冷。
她不行礼,亦不言语,只是静静坐下,玉指轻放于弦上。
众人皆以为不过是寻常助兴,唯有李昭,在看清那女子眼神深处压抑的火焰时,心头微微一凛。
“铮——”
一声急促的弦响,如铁骑突出,瞬间撕裂了满堂的靡靡之音。
苏慕烟弹奏的,竟是杀伐之气最重的《十面埋伏》。
初时,是千军万马的奔腾之声,金戈交鸣,杀气腾腾,听得在座武将无不热血贲张。
然而渐渐地,曲调一转,变得凄厉悲怆,仿佛是伏尸百万,哀鸿遍野的惨状。
那琴音不再是单纯的技艺展示,而是化作了一把泣血的刀,剖开乱世的残酷,将在场所有人的心都剜得生疼。
不少人面露不悦,觉得此曲过于不祥。
赵锽的脸色也有些难看。
唯有李昭,他从那悲愤的旋律中,听出了一段家破人亡的血海深仇。
这女子的技艺已臻化境,但驱动她指尖的,早已不是什么风花雪月,而是刻骨的恨意。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满堂死寂。
苏慕烟缓缓起身,抱着琵琶,面无表情地退下,仿佛刚才那个用音符搅动风云的人不是她。
宴会结束后,李昭被赵锽请入内室密谈。
赵锽屏退左右,长叹一声:“道长,今日之事,您如何看?”
李昭并未直接回答,反而问道:“刺史大人,方才那位弹奏琵琶的苏慕烟,是何来历?”
赵锽一怔,随即苦笑道:“此女身世可怜。她原是苏州刺史苏远之女,苏刺史为人刚正,因不肯依附朱温,被寻了个由头抄家灭族,唯有此女侥幸逃出,辗转流落于扬州教坊,后被杨行密所得。”
原来如此。
李昭心中震动,难怪她的琴声中藏着那样的不甘与愤恨。
父亲忠良,却落得如此下场,自己更是从千金小姐沦为任人摆布的歌伎。
在这五代乱世,人命如草芥,多少曾经的钟鸣鼎食之家,转瞬间便化为尘土。
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求生?
“杨行密之心,路人皆知。”李昭收回思绪,沉声道,“今日送来苏慕烟,既是安抚,也是示威。他是在告诉大人,顺他者昌,逆他者,便如那苏家父女。”
赵锽闻言,脸色愈发苍白。
他背着手在屋内踱步,显得焦虑不安:“那……依道长之见,我等该当如何?”
李昭凝视着他,缓缓说道:“杨行密固然可怕,但眼下他正全力应对朱温,无力南下。这便是我们的机会。”
此后数日,赵锽对李昭愈发信赖,特许他出入府内藏书阁与文书房,名为“观星卜运”,实则给了李昭接触寿州核心机密的机会。
李昭不眠不休地翻阅着堆积如山的军情文书和地方志。
他很快确认了自己的判断:杨行密的主力正在淮北集结,与朱温的梁军摩擦不断,一场大战在即。
寿州,暂时是安全的。
但他心中的紧迫感却不减反增。
通过文书,他对寿州的军备、钱粮、人心有了更深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他对赵锽的性格看得更透了——此人有守成之心,却无开疆之志,遇事优柔寡断,总想在各方势力间寻求平衡,殊不知乱世之中,骑墙者往往第一个摔死。
指望他来对抗杨行密或是朱温,无异于痴人说梦。
必须尽快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时机已到。
一日,李昭在赵锽面前看似不经意地提起:“贫道夜观舆图,发现寿州境内铁矿蕴藏颇丰,若能善加开采冶炼,打造精良兵甲,足可编练一支强军。届时,何惧外敌?自保一方,绰绰有余。”
“铁矿?”赵锽果然眼前一亮,随即又皱起眉头,患得患失地叹道:“谈何容易!开矿炼铁,耗费巨大,且如今军心涣散,士卒老弱,即便有了精兵利器,也无人可用啊。”
李昭等的就是他这句话。
他故作神秘地一拂袖袍,正色道:“刺史大人不必忧心。天机已动,寿州气运正当转折。贫道愿为您卜上一卦,问问这整军经武的吉凶祸福,以定行止。”
赵锽本就信奉鬼神之说,又正值六神无主之际,闻言大喜过望,立刻命人备好香案法器。
李昭沐浴更衣,于香案前掐指演算,口中念念有词,一番装神弄鬼之后,他“面露喜色”地对赵锽说:“大吉!卦象显示,紫微星动,正照寿州。大人若想转危为安,需行三事:其一,整顿军务,裁汰老弱,以铁矿之利赏罚分明,可得精兵;其二,加固城池,深挖沟渠,修筑工事,以备不时之需;其三,此乃重中之重,卦象曰‘民心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在城外设立‘流民营’,广纳因战乱流离失所的难民,授以田亩,使其归心。如此,则人力、兵力、城防三者皆备,大事可成!”
这一番话,借占卜之名,将他的全盘计划和盘托出。
赵锽听得连连点头,仿佛拨云见日,对李昭更是深信不疑,当即下令,一切均按“道长”的“天意”办理。
李昭知道,他在寿州的第一步棋,终于稳稳落下。
这日傍晚,处理完流民营的初步规划,李昭一身轻松地走出府衙。
月上柳梢,淮水在月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他信步来到河边,却意外听见一阵断断续续的琵琶声。
循声望去,只见一棵柳树下,苏慕烟正独自一人对着江水练琴。
没有了宴会上的悲愤,此刻的琴声多了一份迷惘与孤寂。
李昭没有打扰她,只是静静地站在远处。
一曲终了,苏慕烟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回头望来,清冷的眸子里闪过一丝警惕。
“道长?”她认出了李昭。
“苏姑娘琴艺超绝,李昭冒昧,在此聆听了。”李昭走上前,坦然一礼。
苏慕烟没有说话,只是抱着琵琶的手紧了紧。
“《十面埋伏》杀气太重,有伤心神。姑娘心中有恨,但若一味沉溺,只会反噬自身。”李昭的声音温和而有力量,“令尊刚正不阿,乃是国之栋梁,他的在天之灵,想必也不愿看到你如此。”
苏慕烟的身体猛地一颤,眼中瞬间蓄满了泪水,她死死咬着嘴唇,不让它掉下来。
这是她家破人亡后,第一次有人这样提起她的父亲。
两人沉默了许久,晚风吹拂,带来一丝凉意。
最终,是苏慕烟先开了口,声音带着一丝沙哑:“道长非池中之物,又为何屈居于这小小的寿州,辅佐一个庸主?”
“乱世之中,人人皆如浮萍,身不由己。”李昭望着江面,缓缓道,“但即便是一叶浮萍,也想汇入江海,而不是被浊浪打翻。我想做的,不过是让这世间的浮萍,能有一个安稳的去处,让如姑娘和令尊这样的人,不再蒙冤受难。”
苏慕烟怔怔地看着他,月光下,这个男人的侧脸显得格外坚毅。
他的眼中没有权贵的贪婪,没有武夫的蛮横,而是一种她从未见过的、悲悯而深邃的光。
这种“救世安民”的志向,在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听起来像个笑话,却又让她沉寂已久的心,生出了一丝微弱的共鸣。
她忽然觉得,或许这个人,真的能改变些什么。
临别时,苏慕烟从发间取下一枚温润的白玉簪,递给李昭:“此物乃家母遗物,是我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了。道长今日之言,慕烟铭记在心。愿先生如星辰,照亮这乱世。”
李昭接过玉簪,入手微凉。
他看着眼前这个聪慧而坚韧的女子,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心中悄然成形。
杨行密送她来,或许是他最大的失策。
将来,若要对付杨行密,这颗被遗弃的棋子,或许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多谢。”李昭郑重地收好玉簪,“乱世如长夜,但天,总会亮的。”
送别苏慕烟,李昭独自返回住处。
他站在窗前,手中摩挲着那枚玉簪,心中思绪万千。
整军、炼铁、收容流民……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寿州就像一台生锈的战争机器,正在他的手中被一点点擦拭、上油,重新焕发生机。
只要再给他一些时间,只要北方的朱温能再拖住杨行密一阵子……
他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谋划与期待。
然而,就在这份难得的静谧之中,一阵急促而杂乱的脚步声由远及近,猛地打破了夜的宁静。
一名负责城防的亲卫甚至来不及敲门,直接撞开了他的房门,脸上满是惊恐与仓皇,声音因急促的呼吸而颤抖不已:
“道长!不好了,城外……城外……”
这并非一场寻常的宴饮,而是淮南节度使杨行密遣使前来“慰问”的一场鸿门宴。
主位上的寿州之主赵锽强作欢颜,频频举杯,但他眼底一闪而过的忧虑,却逃不过坐在客席下首的李昭的眼睛。
李昭今日的身份,是赵锽新近倚重的“通天道人”,一个能卜算未来的方外高人。
这身份为他赢得了足够近的距离,让他可以清晰地观察那位来自淮南的使者。
使者满面春风,言辞间尽是杨行密对赵刺史的关怀备至,甚至送来了数名国色天香的歌舞伎以示慰问。
然而,他那看似恭敬的眼神在扫过府内精锐卫兵时,总会不经意地流露出一丝贪婪与估量。
李昭心中冷笑。
这哪里是慰问,分明是豺狼在觊觎猎物前的试探。
杨行密与盘踞中原的朱温正处于对峙的关键时期,暂时无暇南顾,但这并不代表他放过了卧榻之侧的寿州。
今日送来美女财帛,不过是为了稳住赵锽,待他腾出手来,这支“慰问”的使节队伍,恐怕就要变成吞并寿州的先锋。
酒过三巡,歌舞渐歇。
使者抚掌笑道:“闻听赵刺史雅好音律,我家节度使特意寻访到一位江南绝顶的琵琶伎,名唤苏慕烟,今日特来为刺史大人献上一曲。”
话音刚落,一名身着素白长裙的女子怀抱琵琶,袅袅走出。
她身姿纤弱,面容清丽,却眉眼低垂,带着一股与周遭喧嚣格格不入的清冷。
她不行礼,亦不言语,只是静静坐下,玉指轻放于弦上。
众人皆以为不过是寻常助兴,唯有李昭,在看清那女子眼神深处压抑的火焰时,心头微微一凛。
“铮——”
一声急促的弦响,如铁骑突出,瞬间撕裂了满堂的靡靡之音。
苏慕烟弹奏的,竟是杀伐之气最重的《十面埋伏》。
初时,是千军万马的奔腾之声,金戈交鸣,杀气腾腾,听得在座武将无不热血贲张。
然而渐渐地,曲调一转,变得凄厉悲怆,仿佛是伏尸百万,哀鸿遍野的惨状。
那琴音不再是单纯的技艺展示,而是化作了一把泣血的刀,剖开乱世的残酷,将在场所有人的心都剜得生疼。
不少人面露不悦,觉得此曲过于不祥。
赵锽的脸色也有些难看。
唯有李昭,他从那悲愤的旋律中,听出了一段家破人亡的血海深仇。
这女子的技艺已臻化境,但驱动她指尖的,早已不是什么风花雪月,而是刻骨的恨意。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满堂死寂。
苏慕烟缓缓起身,抱着琵琶,面无表情地退下,仿佛刚才那个用音符搅动风云的人不是她。
宴会结束后,李昭被赵锽请入内室密谈。
赵锽屏退左右,长叹一声:“道长,今日之事,您如何看?”
李昭并未直接回答,反而问道:“刺史大人,方才那位弹奏琵琶的苏慕烟,是何来历?”
赵锽一怔,随即苦笑道:“此女身世可怜。她原是苏州刺史苏远之女,苏刺史为人刚正,因不肯依附朱温,被寻了个由头抄家灭族,唯有此女侥幸逃出,辗转流落于扬州教坊,后被杨行密所得。”
原来如此。
李昭心中震动,难怪她的琴声中藏着那样的不甘与愤恨。
父亲忠良,却落得如此下场,自己更是从千金小姐沦为任人摆布的歌伎。
在这五代乱世,人命如草芥,多少曾经的钟鸣鼎食之家,转瞬间便化为尘土。
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求生?
“杨行密之心,路人皆知。”李昭收回思绪,沉声道,“今日送来苏慕烟,既是安抚,也是示威。他是在告诉大人,顺他者昌,逆他者,便如那苏家父女。”
赵锽闻言,脸色愈发苍白。
他背着手在屋内踱步,显得焦虑不安:“那……依道长之见,我等该当如何?”
李昭凝视着他,缓缓说道:“杨行密固然可怕,但眼下他正全力应对朱温,无力南下。这便是我们的机会。”
此后数日,赵锽对李昭愈发信赖,特许他出入府内藏书阁与文书房,名为“观星卜运”,实则给了李昭接触寿州核心机密的机会。
李昭不眠不休地翻阅着堆积如山的军情文书和地方志。
他很快确认了自己的判断:杨行密的主力正在淮北集结,与朱温的梁军摩擦不断,一场大战在即。
寿州,暂时是安全的。
但他心中的紧迫感却不减反增。
通过文书,他对寿州的军备、钱粮、人心有了更深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他对赵锽的性格看得更透了——此人有守成之心,却无开疆之志,遇事优柔寡断,总想在各方势力间寻求平衡,殊不知乱世之中,骑墙者往往第一个摔死。
指望他来对抗杨行密或是朱温,无异于痴人说梦。
必须尽快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时机已到。
一日,李昭在赵锽面前看似不经意地提起:“贫道夜观舆图,发现寿州境内铁矿蕴藏颇丰,若能善加开采冶炼,打造精良兵甲,足可编练一支强军。届时,何惧外敌?自保一方,绰绰有余。”
“铁矿?”赵锽果然眼前一亮,随即又皱起眉头,患得患失地叹道:“谈何容易!开矿炼铁,耗费巨大,且如今军心涣散,士卒老弱,即便有了精兵利器,也无人可用啊。”
李昭等的就是他这句话。
他故作神秘地一拂袖袍,正色道:“刺史大人不必忧心。天机已动,寿州气运正当转折。贫道愿为您卜上一卦,问问这整军经武的吉凶祸福,以定行止。”
赵锽本就信奉鬼神之说,又正值六神无主之际,闻言大喜过望,立刻命人备好香案法器。
李昭沐浴更衣,于香案前掐指演算,口中念念有词,一番装神弄鬼之后,他“面露喜色”地对赵锽说:“大吉!卦象显示,紫微星动,正照寿州。大人若想转危为安,需行三事:其一,整顿军务,裁汰老弱,以铁矿之利赏罚分明,可得精兵;其二,加固城池,深挖沟渠,修筑工事,以备不时之需;其三,此乃重中之重,卦象曰‘民心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在城外设立‘流民营’,广纳因战乱流离失所的难民,授以田亩,使其归心。如此,则人力、兵力、城防三者皆备,大事可成!”
这一番话,借占卜之名,将他的全盘计划和盘托出。
赵锽听得连连点头,仿佛拨云见日,对李昭更是深信不疑,当即下令,一切均按“道长”的“天意”办理。
李昭知道,他在寿州的第一步棋,终于稳稳落下。
这日傍晚,处理完流民营的初步规划,李昭一身轻松地走出府衙。
月上柳梢,淮水在月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他信步来到河边,却意外听见一阵断断续续的琵琶声。
循声望去,只见一棵柳树下,苏慕烟正独自一人对着江水练琴。
没有了宴会上的悲愤,此刻的琴声多了一份迷惘与孤寂。
李昭没有打扰她,只是静静地站在远处。
一曲终了,苏慕烟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回头望来,清冷的眸子里闪过一丝警惕。
“道长?”她认出了李昭。
“苏姑娘琴艺超绝,李昭冒昧,在此聆听了。”李昭走上前,坦然一礼。
苏慕烟没有说话,只是抱着琵琶的手紧了紧。
“《十面埋伏》杀气太重,有伤心神。姑娘心中有恨,但若一味沉溺,只会反噬自身。”李昭的声音温和而有力量,“令尊刚正不阿,乃是国之栋梁,他的在天之灵,想必也不愿看到你如此。”
苏慕烟的身体猛地一颤,眼中瞬间蓄满了泪水,她死死咬着嘴唇,不让它掉下来。
这是她家破人亡后,第一次有人这样提起她的父亲。
两人沉默了许久,晚风吹拂,带来一丝凉意。
最终,是苏慕烟先开了口,声音带着一丝沙哑:“道长非池中之物,又为何屈居于这小小的寿州,辅佐一个庸主?”
“乱世之中,人人皆如浮萍,身不由己。”李昭望着江面,缓缓道,“但即便是一叶浮萍,也想汇入江海,而不是被浊浪打翻。我想做的,不过是让这世间的浮萍,能有一个安稳的去处,让如姑娘和令尊这样的人,不再蒙冤受难。”
苏慕烟怔怔地看着他,月光下,这个男人的侧脸显得格外坚毅。
他的眼中没有权贵的贪婪,没有武夫的蛮横,而是一种她从未见过的、悲悯而深邃的光。
这种“救世安民”的志向,在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听起来像个笑话,却又让她沉寂已久的心,生出了一丝微弱的共鸣。
她忽然觉得,或许这个人,真的能改变些什么。
临别时,苏慕烟从发间取下一枚温润的白玉簪,递给李昭:“此物乃家母遗物,是我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了。道长今日之言,慕烟铭记在心。愿先生如星辰,照亮这乱世。”
李昭接过玉簪,入手微凉。
他看着眼前这个聪慧而坚韧的女子,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心中悄然成形。
杨行密送她来,或许是他最大的失策。
将来,若要对付杨行密,这颗被遗弃的棋子,或许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多谢。”李昭郑重地收好玉簪,“乱世如长夜,但天,总会亮的。”
送别苏慕烟,李昭独自返回住处。
他站在窗前,手中摩挲着那枚玉簪,心中思绪万千。
整军、炼铁、收容流民……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寿州就像一台生锈的战争机器,正在他的手中被一点点擦拭、上油,重新焕发生机。
只要再给他一些时间,只要北方的朱温能再拖住杨行密一阵子……
他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谋划与期待。
然而,就在这份难得的静谧之中,一阵急促而杂乱的脚步声由远及近,猛地打破了夜的宁静。
一名负责城防的亲卫甚至来不及敲门,直接撞开了他的房门,脸上满是惊恐与仓皇,声音因急促的呼吸而颤抖不已:
“道长!不好了,城外……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