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战报上二字被梅瓣染得模糊,却在他眼底烙下灼痕——前世史书中,耶律阿保机这一路南下本应在两年后,如今提前了?
是他之前对契丹内部的扰动起了反效果,还是...
陛下!王将军、高将军到了!值殿太监的通报打断思绪。
殿门被寒风撞开,王彦章裹着染雪的黑氅当先跨进来,铁枪上的红缨结着冰碴;高行周紧随其后,玄甲上的雪末簌簌落在青石板,在两人脚边融成两滩水痕。
王铁枪,李昭起身,指尖点向案上摊开的舆图,即日起你兼榆关总指挥,李继勋为副帅。他抽出朱笔在榆关处画个圈,三千神臂弩手今夜拔营,明日辰时必须出现在关城上。
王彦章粗粝的掌心按在舆图上,指腹擦过榆关的刻痕:陛下放心,末将的枪尖,定要戳穿契丹人的狼皮。他声如洪钟,震得案上烛火摇晃,映得眼尾那道刀疤忽明忽暗。
高行周,李昭转向年轻将军,你带玄甲军去山海关至居庸关一线。他从袖中摸出块虎符拍在案上,工部调的民夫已在城外扎营,滚木雷石要码成三层——契丹骑兵冲不破榆关,必寻小路绕,你替朕把这些老鼠洞全堵死。
高行周单手按剑,铠甲上的玄色鱼鳞纹泛着冷光:末将昨夜已让亲卫去探了,居庸关东侧有处峡谷,最窄处仅容两骑并行。他屈指敲了敲舆图,末将打算在那埋三层雷石,再让民夫砍倒百年松,横在谷口当路障。
李昭眼底闪过赞许——这小子果然没让他失望。
前世高行周便是后周名将,如今经几年打磨,已能独当一面。
他正要开口,殿外忽然传来细碎的环佩声。
苏慕烟掀帘进来,鬓边珠钗沾着细雪,手中攥着半卷密信:陛下,林五求见。她话音未落,门帘又被掀起,个裹着羊皮袄的汉子踉跄而入,皮帽檐滴着雪水,露出张布满刀疤的脸。
末将林五,见过陛下!汉子单膝跪地,羊皮袄下露出半截契丹短刀,夫人说要烧契丹粮道,末将在松漠部有个把兄弟,当年一起在草原上偷过马。他从怀里掏出块青铜羊首牌,这是松漠部左贤王给的信物,凭这个能混进他们粮仓。
苏慕烟将密信递给李昭,信笺上墨迹未干,是她惯用的簪花小楷:松漠部三日前派使者来谈归附,说阿保机强征他们的牛羊,族里老人都在骂狼主比雪灾还狠她指尖点着信尾,林五此去,若能烧了上谷的粮仓,契丹大军至少要停十日。
李昭盯着那枚青铜牌,忽然想起前世读到的《辽史》——松漠部本是契丹八部中最善牧的,阿保机为南下,确实强征过他们的粮草。
他将虎符拍在林五掌心:带三百暗卫,扮成松漠部的商队。他目光如刃,若事成,朕封你为松漠州刺史。
林五猛地抬头,刀疤抖了抖:末将这条命早卖给陛下了!他攥紧虎符,羊皮袄下的短刀蹭着地面,今夜子时就走,赶在契丹人封路前混进去!
且慢。苏慕烟从鬓间拔下支银簪,在烛火上烤了烤,在密信背面画了个火焰标记,见到松漠部的乌延老酋,把这个给他看——当年他女儿被马贼劫走,是我派暗卫救的。她将信折成小卷塞进林五领口,他会信你。
林五重重叩首,起身时带起一阵风,掀得案上舆图哗啦作响。
李昭望着他的背影消失在风雪里,转头对苏慕烟说:你总是比朕想得周全。
陛下忘了?苏慕烟眼尾微挑,当年在寿州城,您说要乱敌阵脚,先断其粮草她指尖拂过舆图上的上谷,如今不过是依样画葫芦罢了。
殿外忽有马蹄声由远及近,裴仲堪掀帘进来,青衫下摆沾着泥点,腰间玉牌撞出轻响:陛下,横海节度使刘守文的使者到了。他从袖中摸出封染着酒气的信,臣在沧州和刘使君喝了三坛梨花白,他说契丹人若过了黄河,我横海也得喂狼
李昭展开信笺,刘守文的字迹歪歪扭扭,带着酒气:愿出五千步兵守清河渡口,粮秣管够。他抬头时,裴仲堪正用袖口擦着青衫上的泥——那是他连夜赶路时从马背上摔下来蹭的。
辛苦你了。李昭将信收进龙案抽屉,等打完这仗,朕让御膳房给你做十盘蟹粉狮子头。
裴仲堪眼睛一亮,随即又正色道:臣已让沧州的商队往幽州运粮,说是刘守文的私货——契丹人若劫粮,正好坐实他们劫掠汉地的名声。他搓了搓冻红的手,民心这东西,有时候比刀枪管用。
李昭点头,目光扫过殿外渐浓的夜色。
星象台的铜鹤灯已经亮起,在雪幕中像团暗红的火。
他忽然想起今夜的星象——前世他研究过,乾宁元年冬,荧惑入太微之象,主北方有乱。
慕烟,他转身握住苏慕烟的手,你去看看陈彦威那边准备得如何。待她颔首退下,又对裴仲堪说:你去传旨,让司天监备好星象台的火盆。
星象台的石阶结着薄冰,李昭扶着汉白玉栏杆拾级而上。
夜风卷着雪粒打在脸上,像撒了把盐。
司天监的老监正候在台顶,铜壶滴漏在雪地里泛着冷光。
陛下请看。老监正指向东北方,荧惑星已入太微垣,旁有客星暗弱......
李昭顺着他的手指望去,火星在紫微星旁若隐若现,旁边那颗淡青色的客星,正是前世记忆里耶律德光的命星。
他想起《辽史》记载,阿保机死后,耶律德光与幼弟李胡争位,几乎酿成内乱。
如今阿保机尚在,兄弟俩的矛盾怕是已埋下。
传朕的密旨,他转身对随侍的小黄门说,让辽东的暗桩带着珠宝去见耶律李胡——就说大王子的战马吃了松漠部的草,您的牛羊却要被征去喂南军,这公平么?
小黄门冻得缩着脖子,却仍挺直腰板应了。
李昭望着东北方的星群,嘴角勾起微不可察的弧度——契丹的狼旗,该先乱一乱了。
此时太原城内,陈彦威蹲在破庙的香案下,身上盖着半条发霉的草席。
他闻着香火与霉味混杂的气息,听着庙外巡兵的脚步声由远及近。
等脚步声消失,他掀开草席,摸出怀里的瓷瓶,在香案下的砖缝里敲了敲。
一声,砖缝里露出个铜环。
陈彦威拽动铜环,地下暗门吱呀打开,霉湿的气息扑面而来。
他猫腰钻进去,火把照亮地道墙上的箭头——这是他三个月前让暗桩挖的,直通康福的后院。
康福的书房飘着沉香味,烛台上的蜡烛烧到一半,在青砖地上投下摇晃的影子。
这位原李克用的亲卫指挥使此刻正攥着封信,指节发白。
信是陈彦威写的,上面赫然列着康福在代州的老母、妻子、三个幼子的住处,连他小儿子腿上的胎记都写得清清楚楚。
康将军,陈彦威从阴影里走出,粗布短打沾着地道的土,您当年跟着晋王打天下,图的是保家卫国。
如今李存勖信伶人,杀郭崇韬,您跟着他,是要给昏君陪葬么?
康福猛地抬头,腰间的剑地出鞘半寸。
但当他的目光扫过信末那句代州的雪,比太原的冷,剑又缓缓归鞘。
他盯着陈彦威,喉结动了动:你要我如何?
很简单。陈彦威摸出块金牌,是李昭亲赐的招讨使令牌,契丹南下时,李存勖必定调你去守雁门关。他指节敲了敲案上的舆图,您只需按兵不动三日——三日,足够陛下的玄甲军绕到敌后。
康福盯着金牌上的龙纹,忽然笑了:当年晋王也说要恢复唐室,结果呢?他抓起案上的酒坛灌了口,酒液顺着胡须往下淌,罢了,就当是为我那小儿子......他将金牌塞进袖中,三日后,雁门关的烽火台,我不升狼烟。
陈彦威转身要走,康福突然说:告诉你们陛下,他抹了把脸,李存勖的伶人监军,前日刚把我存的二十车粮烧了——这昏君,早该倒了。
太原的风雪还未停,千里外的汴梁城已传来急报。
李昭刚从星象台下来,就见苏慕烟攥着封血书迎上来,雪光映得她的脸煞白:陛下,青州急讯......
血书上的字迹未干,是青州刺史的亲笔:韩建忠余党联合渤海遗民,陷登州,自称渤海复国军李昭的手指捏得血书发皱,耳边响起前世史书中的只言片语——渤海国灭后,遗民从未真正臣服。
他抬头望向东南方的天空,那里的星群暗得异常。
传旨,他声音沉稳如铁,命曹彬率两万水军从扬州出发,走海路支援青州。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外的风雪,另外,让王彦章分三千弩手给曹彬——朕要南北两线,都给朕守住!
殿外的雪越下越大,将渤海复国军的血书埋进一片素白。
李昭望着舆图上青州的标记,手指无意识地叩着案几——这乱世的火,总烧得比他扑得快。
但没关系,他有的是耐心,有的是前世的记忆。
待这把火烧尽,他要让天下再无烽火,再无流离。
是他之前对契丹内部的扰动起了反效果,还是...
陛下!王将军、高将军到了!值殿太监的通报打断思绪。
殿门被寒风撞开,王彦章裹着染雪的黑氅当先跨进来,铁枪上的红缨结着冰碴;高行周紧随其后,玄甲上的雪末簌簌落在青石板,在两人脚边融成两滩水痕。
王铁枪,李昭起身,指尖点向案上摊开的舆图,即日起你兼榆关总指挥,李继勋为副帅。他抽出朱笔在榆关处画个圈,三千神臂弩手今夜拔营,明日辰时必须出现在关城上。
王彦章粗粝的掌心按在舆图上,指腹擦过榆关的刻痕:陛下放心,末将的枪尖,定要戳穿契丹人的狼皮。他声如洪钟,震得案上烛火摇晃,映得眼尾那道刀疤忽明忽暗。
高行周,李昭转向年轻将军,你带玄甲军去山海关至居庸关一线。他从袖中摸出块虎符拍在案上,工部调的民夫已在城外扎营,滚木雷石要码成三层——契丹骑兵冲不破榆关,必寻小路绕,你替朕把这些老鼠洞全堵死。
高行周单手按剑,铠甲上的玄色鱼鳞纹泛着冷光:末将昨夜已让亲卫去探了,居庸关东侧有处峡谷,最窄处仅容两骑并行。他屈指敲了敲舆图,末将打算在那埋三层雷石,再让民夫砍倒百年松,横在谷口当路障。
李昭眼底闪过赞许——这小子果然没让他失望。
前世高行周便是后周名将,如今经几年打磨,已能独当一面。
他正要开口,殿外忽然传来细碎的环佩声。
苏慕烟掀帘进来,鬓边珠钗沾着细雪,手中攥着半卷密信:陛下,林五求见。她话音未落,门帘又被掀起,个裹着羊皮袄的汉子踉跄而入,皮帽檐滴着雪水,露出张布满刀疤的脸。
末将林五,见过陛下!汉子单膝跪地,羊皮袄下露出半截契丹短刀,夫人说要烧契丹粮道,末将在松漠部有个把兄弟,当年一起在草原上偷过马。他从怀里掏出块青铜羊首牌,这是松漠部左贤王给的信物,凭这个能混进他们粮仓。
苏慕烟将密信递给李昭,信笺上墨迹未干,是她惯用的簪花小楷:松漠部三日前派使者来谈归附,说阿保机强征他们的牛羊,族里老人都在骂狼主比雪灾还狠她指尖点着信尾,林五此去,若能烧了上谷的粮仓,契丹大军至少要停十日。
李昭盯着那枚青铜牌,忽然想起前世读到的《辽史》——松漠部本是契丹八部中最善牧的,阿保机为南下,确实强征过他们的粮草。
他将虎符拍在林五掌心:带三百暗卫,扮成松漠部的商队。他目光如刃,若事成,朕封你为松漠州刺史。
林五猛地抬头,刀疤抖了抖:末将这条命早卖给陛下了!他攥紧虎符,羊皮袄下的短刀蹭着地面,今夜子时就走,赶在契丹人封路前混进去!
且慢。苏慕烟从鬓间拔下支银簪,在烛火上烤了烤,在密信背面画了个火焰标记,见到松漠部的乌延老酋,把这个给他看——当年他女儿被马贼劫走,是我派暗卫救的。她将信折成小卷塞进林五领口,他会信你。
林五重重叩首,起身时带起一阵风,掀得案上舆图哗啦作响。
李昭望着他的背影消失在风雪里,转头对苏慕烟说:你总是比朕想得周全。
陛下忘了?苏慕烟眼尾微挑,当年在寿州城,您说要乱敌阵脚,先断其粮草她指尖拂过舆图上的上谷,如今不过是依样画葫芦罢了。
殿外忽有马蹄声由远及近,裴仲堪掀帘进来,青衫下摆沾着泥点,腰间玉牌撞出轻响:陛下,横海节度使刘守文的使者到了。他从袖中摸出封染着酒气的信,臣在沧州和刘使君喝了三坛梨花白,他说契丹人若过了黄河,我横海也得喂狼
李昭展开信笺,刘守文的字迹歪歪扭扭,带着酒气:愿出五千步兵守清河渡口,粮秣管够。他抬头时,裴仲堪正用袖口擦着青衫上的泥——那是他连夜赶路时从马背上摔下来蹭的。
辛苦你了。李昭将信收进龙案抽屉,等打完这仗,朕让御膳房给你做十盘蟹粉狮子头。
裴仲堪眼睛一亮,随即又正色道:臣已让沧州的商队往幽州运粮,说是刘守文的私货——契丹人若劫粮,正好坐实他们劫掠汉地的名声。他搓了搓冻红的手,民心这东西,有时候比刀枪管用。
李昭点头,目光扫过殿外渐浓的夜色。
星象台的铜鹤灯已经亮起,在雪幕中像团暗红的火。
他忽然想起今夜的星象——前世他研究过,乾宁元年冬,荧惑入太微之象,主北方有乱。
慕烟,他转身握住苏慕烟的手,你去看看陈彦威那边准备得如何。待她颔首退下,又对裴仲堪说:你去传旨,让司天监备好星象台的火盆。
星象台的石阶结着薄冰,李昭扶着汉白玉栏杆拾级而上。
夜风卷着雪粒打在脸上,像撒了把盐。
司天监的老监正候在台顶,铜壶滴漏在雪地里泛着冷光。
陛下请看。老监正指向东北方,荧惑星已入太微垣,旁有客星暗弱......
李昭顺着他的手指望去,火星在紫微星旁若隐若现,旁边那颗淡青色的客星,正是前世记忆里耶律德光的命星。
他想起《辽史》记载,阿保机死后,耶律德光与幼弟李胡争位,几乎酿成内乱。
如今阿保机尚在,兄弟俩的矛盾怕是已埋下。
传朕的密旨,他转身对随侍的小黄门说,让辽东的暗桩带着珠宝去见耶律李胡——就说大王子的战马吃了松漠部的草,您的牛羊却要被征去喂南军,这公平么?
小黄门冻得缩着脖子,却仍挺直腰板应了。
李昭望着东北方的星群,嘴角勾起微不可察的弧度——契丹的狼旗,该先乱一乱了。
此时太原城内,陈彦威蹲在破庙的香案下,身上盖着半条发霉的草席。
他闻着香火与霉味混杂的气息,听着庙外巡兵的脚步声由远及近。
等脚步声消失,他掀开草席,摸出怀里的瓷瓶,在香案下的砖缝里敲了敲。
一声,砖缝里露出个铜环。
陈彦威拽动铜环,地下暗门吱呀打开,霉湿的气息扑面而来。
他猫腰钻进去,火把照亮地道墙上的箭头——这是他三个月前让暗桩挖的,直通康福的后院。
康福的书房飘着沉香味,烛台上的蜡烛烧到一半,在青砖地上投下摇晃的影子。
这位原李克用的亲卫指挥使此刻正攥着封信,指节发白。
信是陈彦威写的,上面赫然列着康福在代州的老母、妻子、三个幼子的住处,连他小儿子腿上的胎记都写得清清楚楚。
康将军,陈彦威从阴影里走出,粗布短打沾着地道的土,您当年跟着晋王打天下,图的是保家卫国。
如今李存勖信伶人,杀郭崇韬,您跟着他,是要给昏君陪葬么?
康福猛地抬头,腰间的剑地出鞘半寸。
但当他的目光扫过信末那句代州的雪,比太原的冷,剑又缓缓归鞘。
他盯着陈彦威,喉结动了动:你要我如何?
很简单。陈彦威摸出块金牌,是李昭亲赐的招讨使令牌,契丹南下时,李存勖必定调你去守雁门关。他指节敲了敲案上的舆图,您只需按兵不动三日——三日,足够陛下的玄甲军绕到敌后。
康福盯着金牌上的龙纹,忽然笑了:当年晋王也说要恢复唐室,结果呢?他抓起案上的酒坛灌了口,酒液顺着胡须往下淌,罢了,就当是为我那小儿子......他将金牌塞进袖中,三日后,雁门关的烽火台,我不升狼烟。
陈彦威转身要走,康福突然说:告诉你们陛下,他抹了把脸,李存勖的伶人监军,前日刚把我存的二十车粮烧了——这昏君,早该倒了。
太原的风雪还未停,千里外的汴梁城已传来急报。
李昭刚从星象台下来,就见苏慕烟攥着封血书迎上来,雪光映得她的脸煞白:陛下,青州急讯......
血书上的字迹未干,是青州刺史的亲笔:韩建忠余党联合渤海遗民,陷登州,自称渤海复国军李昭的手指捏得血书发皱,耳边响起前世史书中的只言片语——渤海国灭后,遗民从未真正臣服。
他抬头望向东南方的天空,那里的星群暗得异常。
传旨,他声音沉稳如铁,命曹彬率两万水军从扬州出发,走海路支援青州。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外的风雪,另外,让王彦章分三千弩手给曹彬——朕要南北两线,都给朕守住!
殿外的雪越下越大,将渤海复国军的血书埋进一片素白。
李昭望着舆图上青州的标记,手指无意识地叩着案几——这乱世的火,总烧得比他扑得快。
但没关系,他有的是耐心,有的是前世的记忆。
待这把火烧尽,他要让天下再无烽火,再无流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