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台上的油还在滋滋作响,锅里青烟直冒。平安面朝下倒在油腻的水泥地上,右手还紧紧攥着炒勺,左手无力地摊开,几片青菜散落在一旁。
“平安!”秀玲的尖叫声撕裂了喧闹的饭店。
刹那间,所有声音都消失了。猜拳行令的客人停下了动作,举杯的手悬在半空,整个饭店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秀玲扑到平安身边,颤抖着手去探他的鼻息。感受到微弱的气流,她这才喘过气来,带着哭音喊道:“快!快叫救护车!”
志远从房间里冲出来,看见倒在地上的父亲,脸色瞬间惨白。他愣在原地,双腿像灌了铅一样动弹不得。
一位常来的老顾客反应最快,扔下筷子就往外跑:“我去打120!”
饭店里乱作一团。客人们纷纷起身,有的帮忙扶起平安,有的赶紧收拾东西让出空间。
秀玲跪在地上,抱着丈夫的头,泪水模糊了视线。
“妈...”志远终于挪动脚步,声音颤抖,“爸爸怎么了?”
秀玲抬起头,看着志远惊恐的脸,强自镇定:“没事,爸爸应该是太累了,休息一下就好。”但她颤抖的声音出卖了她的恐惧。
救护车很快赶到,随车的刘医生也来了。他检查了平安的情况,脸色凝重:“可能是劳累过度引起的晕厥,得赶紧送县医院详细检查。”
救护车的鸣笛声由近及远,打破了小村子的宁静。
救护车内。平安微微睁开了眼睛,虚弱地想要说什么,却发不出声音。
秀玲紧紧握住他的手:“别说话,省着力气,我们去医院。”
志远看着母亲随救护车离去的身影,站在饭店门口,不知所措。夕阳的余晖照在他脸上,这个十五岁的少年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残酷。
饭店里只剩下狼藉的桌椅和冷掉的饭菜。几位老主顾帮忙收拾了残局,关好店门,临走时特意交代志远好好看家。
志远安顿好月亮睡下,自己却偷偷趴在被窝里哭。有担心,也有害怕。
县医院里,秀玲守在急诊室外,来回踱步。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每一秒都像一年那么漫长。
终于,医生走了出来:“病人是过度劳累导致的心肌缺血,需要住院观察。你们家属要注意,不能再让他这么拼命了。”
秀玲连连点头,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她走进病房,看见平安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手上打着点滴。
“饭店...孩子谁看着?”平安虚弱地问。
“别操心饭店了,现在最重要的是你的身体。”秀玲为他掖好被角,“孩子们有邻居在,放心吧。”
平安闭上眼睛,长叹一声:“这些年来,只顾着忙饭店,忽略了你和孩子...”
秀玲握住他的手,没有说话。病房里只剩下点滴声和两人交错的呼吸声。
第二天,平安恢复的好了些,已经可以自行活动了。秀玲担心孩子,给平安打了饭,就匆匆赶回家里。
回到饭店,秀玲发现门口聚集了几个人。见她回来,纷纷围上来。
“秀玲啊,平安怎么样了?”
“听说平安累倒了,严不严重?”
“这是上次欠的饭钱,你先拿着...”
邻居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问候,有的还钱。秀玲心中一暖,连日来的紧张和焦虑稍稍缓解。
然而,温暖是短暂的。下午,赵老太和赵保安闻讯赶来。
“我就说开饭店太累人,看把我儿子累的!”赵老太一进门就抱怨,“赶紧把店关了吧!”
赵保安则东张西望:“哥住院了,这店谁管啊??要不要我来照看几天?”
秀玲冷冷地看着他们:“不用了,我能处理好。平安需要静养,你们要是真关心他,出院后就别来气他。”
赵保安讪讪地摸摸鼻子:“我这不是想帮忙嘛...”
“真要帮忙,就把之前欠的钱还上。”秀玲毫不客气,“平安这次住院,花费不小。”
赵老太顿时变了脸色:“你这是什么话?自家兄弟还计较这个?”
“就是因为是自家兄弟,才更不能趁火打劫。”秀玲语气坚定,“平安倒下了,现在这个家我说了算。”
赵保安母子悻悻离去后,秀玲靠在门上,长舒一口气。这是她第一次如此强硬地面对婆婆和小叔子,感觉既陌生又畅快。
饭店歇业一天,院子里难得的安静。
“妈,”志远突然开口,“我不想上学了,我可以帮你打理饭店。”
“我也要帮忙。”月亮也在一边说道。
秀玲猛地抬头:“胡说!你们必须上学!”
“可是爸病了,你需要帮手...”志远的声音越来越小。
秀玲走到志远和月亮身边:“志远,月亮,爸爸妈妈这么辛苦,就是为了让你们有更好的未来。如果你们现在放弃学业,爸爸的病就白得了。”
志远低下头,肩膀微微颤抖:“我害怕...怕爸爸好不起来...”
“爸爸会好起来的。”秀玲坚定地说,“我们都会好起来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那一夜,秀玲辗转难眠。平安的病倒像一记警钟,敲醒了她。这些年来,他们为了饭店付出太多,忽略了健康,忽略了孩子,甚至忽略了彼此。
第二天清晨,秀玲做出了决定。她找来一块木板,写上“东家有事,歇业三天”,挂在了饭店门口。
然后,她开始整理记账本。一页页翻过去,她惊讶地发现欠账总额竟然高达两千多元。这笔钱对现在的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秀玲深吸一口气,拿起记账本和一支笔,走出了家门。第一站是后街的李伯伯家。
敲开门,李伯伯一看是她,有些尴尬:“秀玲啊,平安怎么样了?我正说今天去医院看看呢...”
秀玲微微一笑:“李伯伯,平安需要住院一段时间,家里用钱紧张,您看上次的饭钱...”
李伯伯连忙点头:“应该的应该的,我这就拿给你。”他转身进屋,很快拿着钱出来,“真是对不住,早就该还了。”
首战告捷,秀玲有了信心。一整天,她挨家挨户地收账。大多数人听说平安病了,都爽快地结了账;少数推脱的,秀玲也不纠缠,只是淡淡地说:“那等平安出院了,让他自己来要。”
这一天下来,秀玲收回了八百多元。握着这沓皱巴巴的钞票,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
晚上,秀玲去医院看望平安,把收账的事告诉了他。平安惊讶地看着妻子:“你...你不怕得罪人了?”
“比起得罪人,我更怕你累垮了。”秀玲握住丈夫的手,“我想好了,饭店以后不能这么开了。你得减少工作量,志远和月亮的学业也不能再耽误。”
平安沉默良久,终于点头:“听你的。”
三天后,平安出院回家。饭店重新开业,但秀玲立下了新规矩:晚上八点准时打烊。
改变总是不易的。老主顾们对新规矩颇有微词,生意也确实差了些。但秀玲不为所动,她深知,有些东西比赚钱更重要。
“平安!”秀玲的尖叫声撕裂了喧闹的饭店。
刹那间,所有声音都消失了。猜拳行令的客人停下了动作,举杯的手悬在半空,整个饭店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秀玲扑到平安身边,颤抖着手去探他的鼻息。感受到微弱的气流,她这才喘过气来,带着哭音喊道:“快!快叫救护车!”
志远从房间里冲出来,看见倒在地上的父亲,脸色瞬间惨白。他愣在原地,双腿像灌了铅一样动弹不得。
一位常来的老顾客反应最快,扔下筷子就往外跑:“我去打120!”
饭店里乱作一团。客人们纷纷起身,有的帮忙扶起平安,有的赶紧收拾东西让出空间。
秀玲跪在地上,抱着丈夫的头,泪水模糊了视线。
“妈...”志远终于挪动脚步,声音颤抖,“爸爸怎么了?”
秀玲抬起头,看着志远惊恐的脸,强自镇定:“没事,爸爸应该是太累了,休息一下就好。”但她颤抖的声音出卖了她的恐惧。
救护车很快赶到,随车的刘医生也来了。他检查了平安的情况,脸色凝重:“可能是劳累过度引起的晕厥,得赶紧送县医院详细检查。”
救护车的鸣笛声由近及远,打破了小村子的宁静。
救护车内。平安微微睁开了眼睛,虚弱地想要说什么,却发不出声音。
秀玲紧紧握住他的手:“别说话,省着力气,我们去医院。”
志远看着母亲随救护车离去的身影,站在饭店门口,不知所措。夕阳的余晖照在他脸上,这个十五岁的少年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残酷。
饭店里只剩下狼藉的桌椅和冷掉的饭菜。几位老主顾帮忙收拾了残局,关好店门,临走时特意交代志远好好看家。
志远安顿好月亮睡下,自己却偷偷趴在被窝里哭。有担心,也有害怕。
县医院里,秀玲守在急诊室外,来回踱步。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每一秒都像一年那么漫长。
终于,医生走了出来:“病人是过度劳累导致的心肌缺血,需要住院观察。你们家属要注意,不能再让他这么拼命了。”
秀玲连连点头,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她走进病房,看见平安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手上打着点滴。
“饭店...孩子谁看着?”平安虚弱地问。
“别操心饭店了,现在最重要的是你的身体。”秀玲为他掖好被角,“孩子们有邻居在,放心吧。”
平安闭上眼睛,长叹一声:“这些年来,只顾着忙饭店,忽略了你和孩子...”
秀玲握住他的手,没有说话。病房里只剩下点滴声和两人交错的呼吸声。
第二天,平安恢复的好了些,已经可以自行活动了。秀玲担心孩子,给平安打了饭,就匆匆赶回家里。
回到饭店,秀玲发现门口聚集了几个人。见她回来,纷纷围上来。
“秀玲啊,平安怎么样了?”
“听说平安累倒了,严不严重?”
“这是上次欠的饭钱,你先拿着...”
邻居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问候,有的还钱。秀玲心中一暖,连日来的紧张和焦虑稍稍缓解。
然而,温暖是短暂的。下午,赵老太和赵保安闻讯赶来。
“我就说开饭店太累人,看把我儿子累的!”赵老太一进门就抱怨,“赶紧把店关了吧!”
赵保安则东张西望:“哥住院了,这店谁管啊??要不要我来照看几天?”
秀玲冷冷地看着他们:“不用了,我能处理好。平安需要静养,你们要是真关心他,出院后就别来气他。”
赵保安讪讪地摸摸鼻子:“我这不是想帮忙嘛...”
“真要帮忙,就把之前欠的钱还上。”秀玲毫不客气,“平安这次住院,花费不小。”
赵老太顿时变了脸色:“你这是什么话?自家兄弟还计较这个?”
“就是因为是自家兄弟,才更不能趁火打劫。”秀玲语气坚定,“平安倒下了,现在这个家我说了算。”
赵保安母子悻悻离去后,秀玲靠在门上,长舒一口气。这是她第一次如此强硬地面对婆婆和小叔子,感觉既陌生又畅快。
饭店歇业一天,院子里难得的安静。
“妈,”志远突然开口,“我不想上学了,我可以帮你打理饭店。”
“我也要帮忙。”月亮也在一边说道。
秀玲猛地抬头:“胡说!你们必须上学!”
“可是爸病了,你需要帮手...”志远的声音越来越小。
秀玲走到志远和月亮身边:“志远,月亮,爸爸妈妈这么辛苦,就是为了让你们有更好的未来。如果你们现在放弃学业,爸爸的病就白得了。”
志远低下头,肩膀微微颤抖:“我害怕...怕爸爸好不起来...”
“爸爸会好起来的。”秀玲坚定地说,“我们都会好起来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那一夜,秀玲辗转难眠。平安的病倒像一记警钟,敲醒了她。这些年来,他们为了饭店付出太多,忽略了健康,忽略了孩子,甚至忽略了彼此。
第二天清晨,秀玲做出了决定。她找来一块木板,写上“东家有事,歇业三天”,挂在了饭店门口。
然后,她开始整理记账本。一页页翻过去,她惊讶地发现欠账总额竟然高达两千多元。这笔钱对现在的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秀玲深吸一口气,拿起记账本和一支笔,走出了家门。第一站是后街的李伯伯家。
敲开门,李伯伯一看是她,有些尴尬:“秀玲啊,平安怎么样了?我正说今天去医院看看呢...”
秀玲微微一笑:“李伯伯,平安需要住院一段时间,家里用钱紧张,您看上次的饭钱...”
李伯伯连忙点头:“应该的应该的,我这就拿给你。”他转身进屋,很快拿着钱出来,“真是对不住,早就该还了。”
首战告捷,秀玲有了信心。一整天,她挨家挨户地收账。大多数人听说平安病了,都爽快地结了账;少数推脱的,秀玲也不纠缠,只是淡淡地说:“那等平安出院了,让他自己来要。”
这一天下来,秀玲收回了八百多元。握着这沓皱巴巴的钞票,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
晚上,秀玲去医院看望平安,把收账的事告诉了他。平安惊讶地看着妻子:“你...你不怕得罪人了?”
“比起得罪人,我更怕你累垮了。”秀玲握住丈夫的手,“我想好了,饭店以后不能这么开了。你得减少工作量,志远和月亮的学业也不能再耽误。”
平安沉默良久,终于点头:“听你的。”
三天后,平安出院回家。饭店重新开业,但秀玲立下了新规矩:晚上八点准时打烊。
改变总是不易的。老主顾们对新规矩颇有微词,生意也确实差了些。但秀玲不为所动,她深知,有些东西比赚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