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秀玲的心愿-《一九八五到二零二五》

  天刚蒙蒙亮,院里的鸡刚叫头遍,秀玲就从硬板床上爬了起来。

  窗户纸透着灰扑扑的光,她摸着黑穿好衣裳,轻手轻脚地推开房门——外屋的水缸是空的,灶台上堆着昨晚没刷完的盘子和碗,地上还沾着宴席残留的菜渣子。

  她先拎起水桶往压水井走去,加了几次引水也不见出水,看来这压水井也好久没用了。

  秀玲提桶往村口井台去,井边上围着一圈人,有端碗喝糊糊的,也有靠在石台抽烟的,偶尔几个小朋友围着井边追逐打闹。第一次来平安家的时候平安带秀玲也来过这里。

  井绳勒得手心发红,两桶水提回来,额角已经渗了汗。

  接着蹲在灶台前引火,柴草有点潮,呛得她直咳嗽,好不容易把火点起来,又赶紧去扫院子。

  扫帚是旧的,竹枝秃了半截,她弓着腰一下下扫,把谷糠和泥土归拢到墙角,等扫到公婆窗根下时,特意放轻了动作。

  早饭是玉米糊糊就咸菜,顺便热了下昨天宴席的剩菜,赵老太坐在桌旁嗑瓜子,交代她多煮两个红薯:“平安今天要去地里追肥,得多吃点。”

  赵老汉蹲在门槛上抽烟,看都没看她递过去的碗筷。小叔子赵保安扒拉着碗里的糊糊,忽然抬头笑:“新嫂子这饭做得,不如俺娘的香。”殊不知秀玲在家都很少做饭。

  秀玲没作声,只把自己碗里的红薯夹了半个给赵平安。他愣了一下,飞快地塞进嘴里,耳根有点红。

  吃完早饭,一家人扛着锄头往责任田去。刚出村口,秀玲说要去解手,让他们先走。

  她绕回家悄悄看向昨晚的那间矮厢房,门是旧木板钉的,轻轻一推,门轴吱呀作响。

  “奶奶?”她轻轻叫了声

  见没人应,秀玲心咯噔一下,顺势往里走去,见床上空无一人,于是便退出房门。

  正纳闷时,她回头看到厨房里一个矮小的身影手扶着一条木凳,靠在地锅旁边正用勺子刮锅里剩下的玉米糊糊吃。

  秀玲这才意识到,早上吃饭没见到奶奶上桌,更没有人给她送饭,自己也是刚进门,疏忽了还有个奶奶的事。这让秀玲有些自责,慢慢走向了厨房。

  这时奶奶也发现了秀玲,转过头露出半张皱纹堆垒的脸,老人穿着件打满补丁的蓝布褂子,眼睛浑浊却亮。

  “是……老大媳妇?”

  秀玲应了声,奶奶有些手忙脚乱,用手抹了抹嘴,又把手在自己衣服上蹭了几下,伸手拉着秀玲说“孙媳妇,外头凉,快进屋”

  秀玲扶着奶奶向屋里走去。屋里比想象中还暗,进来要好一会才能适应。

  一张破木床占了大半空间,墙角堆着几捆干柴,桌上摆着个带豁口的粗瓷碗。

  奶奶把木凳递给秀玲让她坐,接着从抽屉里掏出一个布包,一层一层打开,里面还有个油纸袋,袋子皱皱巴巴的,看不清里面装的什么,只见奶奶伸手拿出一块递给秀玲。

  “孩子,这是昨天隔壁你王大娘给我的喜糖,你尝尝”

  秀玲慌忙接过,用力的攥在手心,此刻,糖也仿佛有了温度。

  秀玲抬头望了一眼墙上的镜框,虽然镜框颜色已经发黑,但是外面的玻璃却被擦的一尘不染,当看到一位穿军装骑白马的男人时,秀玲问:“奶奶这是谁”?

  奶奶叹了口气:“是俺那口子,当年是跟着队伍走的,打南京时没的。”

  她用枯瘦的手抚摸着照片,仿佛陷入了回忆。

  “当年下地干活时摔了一跤,也没钱治,双腿就落下了残疾,她们都嫌俺是累赘,就把俺挪到这厢房了,十几年了。”

  秀玲的心猛地揪了一下。她想起自己过世的姥姥,也是这样孤零零一个人。

  “孩子”。奶奶忽然抓住她的手,那手像老树皮一样粗糙。

  “这院里,人多心眼杂。你年轻,别太实在,该忍的忍,不该让的别让。存点私房钱,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秀玲的眼圈热了。从昨天到现在,这是第一个给她说暖心话的人。

  她看着桌子上掉了好几块釉的搪瓷缸,想起自己兜里还有块娘家带来的红糖,赶紧掏出来塞进奶奶手里:“奶奶,您留着泡水喝。”

  “使不得使不得……”奶奶推让着。

  “奶奶,以后我给您送吃的,你就别去吃剩饭了。”

  秀玲咬着嘴唇,心里暗暗发誓,不管这院里的人怎么待她,总得让奶奶过舒坦点。

  “奶奶,我得去下地干活了,您行动不方便,尽量少活动,等我从地里回来再来跟您拉呱。”秀玲不敢耽误太长时间,告别了奶奶就一路小跑着去了地里。

  “真是懒人屎尿多,在家里不解手,一出门想起来解手了,我看你就是想偷懒。”刚到地里,赵老太对着秀玲就是一顿臭骂。

  秀玲没有说话,因为此刻她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