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排走访的指令已经层层下达,整个青山分局如同一台精密的仪器高速运转起来。
专案组办公室内,烟雾缭绕。
邓磊又摸出一支烟,在桌面上轻轻顿了顿,随着打火机“咔嚓”一声,橘黄色的火苗窜起,映照着他疲惫的双眼。
他深深吸了一口,烟雾从鼻腔缓缓溢出,在他面前,烟灰缸早已堆满烟蒂。
“章恒同志。”邓磊的声音在烟雾中显得有些沙哑,“不管压力多大,难度多大,这个案子我们必须拿下。”
章恒坐在他对面,手中捧着一本《刑事科学技术前沿》,书页已经翻过大半。
他没有抬头,只是轻轻“嗯”了一声,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书页边缘。
与邓磊的焦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章恒周身散发着一种近乎禅定的平静,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这堆白骨背后,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破碎的家庭。”章恒终于抬起头,目光如炬,“我们必须给他一个交代。”
这句话说到了邓磊的心坎里。
多少个不眠之夜,他眼前总会浮现那具白骨的影像,想象着它曾经是一个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生活和牵挂。
两人正说着,走廊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每一步都踏得铿锵有力。
重案中队中队长孙全的身影还未出现在门口,他那洪亮的声音已经先一步传了进来:
“邓队!重大发现!重大发现啊!”
邓磊“刷”地站起身,椅子在地面上刮出刺耳的声响:“快!详细说说!”
孙全大步流星地走进来,额头上还挂着汗珠,脸上却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
他先是向章恒投去一个敬佩的眼神,这才喘着气汇报道:
“两个重大突破!第一,九郎山村的一位大妈确认,十七年前给她丈夫买过一条和死者同款的长裤,连裤脚的走线方式都一模一样!”
他边说边从文件袋里抽出一张照片,上面是一条深灰色的涤纶长裤,裤脚处特有的双线缝制法清晰可见。
“第二,”孙全继续道,声音又提高了几分,“一个小贩认出那个打火机是他十六年前卖过的款式,他说得很肯定,因为那是他刚开始做小贩时进的第二批货,印象特别深刻!”
这两个发现如同黑夜中的两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案件的迷雾。
邓磊感到肩上的重压顿时轻了不少,嘴角不由自主地扬起:“章恒同志,看来我们这次真的找对方向了。”
章恒微微颔首,目光却依然冷静:“方向对了,真相就不会太远。”
接下来的摸排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
按照章恒划定的范围,一百多名警力对案发地附近的五百多户、两千多人进行了地毯式排查。
警车在乡间小道上穿梭,民警们挨家挨户敲门询问,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信息。
然而,到了第二天上午,当所有数据汇总上来时,结果却令人失望——没有发现任何符合条件的失踪人员。
上午十点,案情分析会的气氛格外凝重。
邓磊站在投影幕布前,声音低沉地汇报着摸排结果,会议室里烟雾弥漫,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和困惑。
“是不是范围定得太小了?”刑侦大队的老王率先提出质疑,“有没有可能是远距离抛尸?死者根本就不是本地人。”
这番话引起了一阵窃窃私语。
在刑侦界,“近了埋,远了抛”是经验之谈,还有几句顺口溜在民警间流传:
“行李箱,编织袋,里面装的全是小可爱。”
“宁可自己用车拉,也不找人帮忙抬。”
“桥下行李箱,河里编织袋,里面装的不是人民币就是人民。”
面对质疑,章恒站起身,步伐稳健地走到会议室前方,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声音清晰而坚定:
“我认为我的推断没有错。理由有二:第一,包裹尸体的渔网是本地渔民常用的款式,网眼大小、编织手法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第二,渔网上打的五个结全是活结,这是当地渔民特有的打结手法。”
他边说边在白板上画出了渔网结的示意图,每一个转折、每一个环扣都画得细致入微。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一次邓磊没有丝毫犹豫,立即表态支持:“我完全同意章恒同志的判断,虽然我们已经排查了五百多户,但还有一个情况不容忽视——”
他切换了投影幻灯片,屏幕上显示出三十七个用红框标出的地址:“近二十年来,这个区域内有三十七户人家迁出,对这些迁出户的摸排还没有结束,也许转机就在其中。”
这些迁出户分散在天南海北,最近的也在邻县,最远的甚至到了上千公里之外。
摸排工作需要时间,邓磊下达了死命令:最迟明天中午,必须完成对这三十七户的全面排查。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转眼就到了第二天的正午时分。
然而,反馈回来的消息再次让人失望——三十七户迁出家庭中,没有一户报告有家人失踪或失联。
专案组办公室里的气氛又一次降到了冰点。
邓磊又点起了一支烟,眉头紧锁,面前的烟灰缸里又添了几个烟头。几个年轻民警无精打采地整理着材料,偶尔交换一个无奈的眼神。
章恒没有再看书,而是站在窗前,凝视着窗外。
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他的脑海中飞速回放着案件的每一个细节。
突然,他猛地转身,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
“邓队,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他的声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晰,“我们完全忽略了一类人——那些长期外出、但与家人联系逐渐中断的人!”
邓磊若有所悟,但还没有完全明白:“你是说那些外出十几年,后来就失去联系的人?”
“正是!”章恒快步走到办公桌前,手指在摸排名单上重重一点,“我建议立即对这些人员进行重点排查,范围不变,还是这五百多户!”
“好!马上安排!”邓磊掐灭烟头,抓起桌上的电话。
由于范围明确,这次的摸排进展神速,到了下午两三点钟,结果就反馈回来了——
果然发现了一个可疑对象:刘某,十六年前外出前往上海打工。起初几年还会定期给家里写信,但近十年来音信全无。
磊看着材料,犹豫道:“章恒同志,这个刘某...应该不是我们要找的人吧?他明明在上海生活过,还往家里写过信。”
若是换作其他人,很可能会就此放过这条线索,但章恒的直觉却在告诉他:这个刘某很可能就是死者。
“邓队。”章恒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我建议把刘某的子女请过来进一步详细了解一下情况,必要的话,做个DNA比对。”
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所有人都明白,如果这个刘某能对上,那么这起案子,终于要迎来破晓的曙光。
窗外,一抹夕阳的余晖恰好照在章恒身上,为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
专案组办公室内,烟雾缭绕。
邓磊又摸出一支烟,在桌面上轻轻顿了顿,随着打火机“咔嚓”一声,橘黄色的火苗窜起,映照着他疲惫的双眼。
他深深吸了一口,烟雾从鼻腔缓缓溢出,在他面前,烟灰缸早已堆满烟蒂。
“章恒同志。”邓磊的声音在烟雾中显得有些沙哑,“不管压力多大,难度多大,这个案子我们必须拿下。”
章恒坐在他对面,手中捧着一本《刑事科学技术前沿》,书页已经翻过大半。
他没有抬头,只是轻轻“嗯”了一声,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书页边缘。
与邓磊的焦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章恒周身散发着一种近乎禅定的平静,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这堆白骨背后,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破碎的家庭。”章恒终于抬起头,目光如炬,“我们必须给他一个交代。”
这句话说到了邓磊的心坎里。
多少个不眠之夜,他眼前总会浮现那具白骨的影像,想象着它曾经是一个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生活和牵挂。
两人正说着,走廊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每一步都踏得铿锵有力。
重案中队中队长孙全的身影还未出现在门口,他那洪亮的声音已经先一步传了进来:
“邓队!重大发现!重大发现啊!”
邓磊“刷”地站起身,椅子在地面上刮出刺耳的声响:“快!详细说说!”
孙全大步流星地走进来,额头上还挂着汗珠,脸上却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
他先是向章恒投去一个敬佩的眼神,这才喘着气汇报道:
“两个重大突破!第一,九郎山村的一位大妈确认,十七年前给她丈夫买过一条和死者同款的长裤,连裤脚的走线方式都一模一样!”
他边说边从文件袋里抽出一张照片,上面是一条深灰色的涤纶长裤,裤脚处特有的双线缝制法清晰可见。
“第二,”孙全继续道,声音又提高了几分,“一个小贩认出那个打火机是他十六年前卖过的款式,他说得很肯定,因为那是他刚开始做小贩时进的第二批货,印象特别深刻!”
这两个发现如同黑夜中的两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案件的迷雾。
邓磊感到肩上的重压顿时轻了不少,嘴角不由自主地扬起:“章恒同志,看来我们这次真的找对方向了。”
章恒微微颔首,目光却依然冷静:“方向对了,真相就不会太远。”
接下来的摸排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
按照章恒划定的范围,一百多名警力对案发地附近的五百多户、两千多人进行了地毯式排查。
警车在乡间小道上穿梭,民警们挨家挨户敲门询问,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信息。
然而,到了第二天上午,当所有数据汇总上来时,结果却令人失望——没有发现任何符合条件的失踪人员。
上午十点,案情分析会的气氛格外凝重。
邓磊站在投影幕布前,声音低沉地汇报着摸排结果,会议室里烟雾弥漫,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和困惑。
“是不是范围定得太小了?”刑侦大队的老王率先提出质疑,“有没有可能是远距离抛尸?死者根本就不是本地人。”
这番话引起了一阵窃窃私语。
在刑侦界,“近了埋,远了抛”是经验之谈,还有几句顺口溜在民警间流传:
“行李箱,编织袋,里面装的全是小可爱。”
“宁可自己用车拉,也不找人帮忙抬。”
“桥下行李箱,河里编织袋,里面装的不是人民币就是人民。”
面对质疑,章恒站起身,步伐稳健地走到会议室前方,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声音清晰而坚定:
“我认为我的推断没有错。理由有二:第一,包裹尸体的渔网是本地渔民常用的款式,网眼大小、编织手法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第二,渔网上打的五个结全是活结,这是当地渔民特有的打结手法。”
他边说边在白板上画出了渔网结的示意图,每一个转折、每一个环扣都画得细致入微。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一次邓磊没有丝毫犹豫,立即表态支持:“我完全同意章恒同志的判断,虽然我们已经排查了五百多户,但还有一个情况不容忽视——”
他切换了投影幻灯片,屏幕上显示出三十七个用红框标出的地址:“近二十年来,这个区域内有三十七户人家迁出,对这些迁出户的摸排还没有结束,也许转机就在其中。”
这些迁出户分散在天南海北,最近的也在邻县,最远的甚至到了上千公里之外。
摸排工作需要时间,邓磊下达了死命令:最迟明天中午,必须完成对这三十七户的全面排查。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转眼就到了第二天的正午时分。
然而,反馈回来的消息再次让人失望——三十七户迁出家庭中,没有一户报告有家人失踪或失联。
专案组办公室里的气氛又一次降到了冰点。
邓磊又点起了一支烟,眉头紧锁,面前的烟灰缸里又添了几个烟头。几个年轻民警无精打采地整理着材料,偶尔交换一个无奈的眼神。
章恒没有再看书,而是站在窗前,凝视着窗外。
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他的脑海中飞速回放着案件的每一个细节。
突然,他猛地转身,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
“邓队,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他的声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晰,“我们完全忽略了一类人——那些长期外出、但与家人联系逐渐中断的人!”
邓磊若有所悟,但还没有完全明白:“你是说那些外出十几年,后来就失去联系的人?”
“正是!”章恒快步走到办公桌前,手指在摸排名单上重重一点,“我建议立即对这些人员进行重点排查,范围不变,还是这五百多户!”
“好!马上安排!”邓磊掐灭烟头,抓起桌上的电话。
由于范围明确,这次的摸排进展神速,到了下午两三点钟,结果就反馈回来了——
果然发现了一个可疑对象:刘某,十六年前外出前往上海打工。起初几年还会定期给家里写信,但近十年来音信全无。
磊看着材料,犹豫道:“章恒同志,这个刘某...应该不是我们要找的人吧?他明明在上海生活过,还往家里写过信。”
若是换作其他人,很可能会就此放过这条线索,但章恒的直觉却在告诉他:这个刘某很可能就是死者。
“邓队。”章恒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我建议把刘某的子女请过来进一步详细了解一下情况,必要的话,做个DNA比对。”
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所有人都明白,如果这个刘某能对上,那么这起案子,终于要迎来破晓的曙光。
窗外,一抹夕阳的余晖恰好照在章恒身上,为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