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二雄争锋-《开局砍树,我砍出个五代盛世》

  澶州,节度使府议事堂。

  柴荣病重无法视事,由王朴暂代主持军政会议。

  气氛比以往更加凝重。

  韩通、张永德、陈稳、赵匡胤等核心将领分列左右。

  议题很快便进入了敏感地带——秋防兵力与粮草的重新调配。

  王朴按照事先与几位老将商议的方案,提出鉴于北线压力,需从各军抽调部分兵力,加强滏口陉等要隘的防务,同时粮草需统一调配,优先保障前线。

  这本身是常规操作。

  但具体到执行层面,矛盾立刻爆发。

  负责具体分配方案的度支官呈上文书。

  赵匡胤一方的一位将领看完,立刻眉头紧皱,出列道:

  “王先生,诸位将军。”

  “此方案,似乎有失公允。”

  “为何我步军左厢需抽调两都兵力,而靖安军仅调一都?”

  “粮草方面,我部需上缴三成储粮,洛川方面却只调一成?”

  他目光扫向陈稳,语气带着明显的不满。

  “洛川兵精粮足,人所共知。”

  “在此危难之际,理应为大局分担更多。”

  话音未落,石墩便按捺不住,梗着脖子吼道:

  “放屁!”

  “老子们镇守北面,直面契丹兵锋,压力最大!”

  “上次灰狼口,是老子们打的!”

  “安平被袭,是老子们守的!”

  “你们躲在后面,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现在倒嫌出力多了?”

  “想要老子的人和老子的粮?门都没有!”

  他声音洪亮,震得梁柱嗡嗡作响。

  王彦升立刻站出来,与石墩针锋相对:

  “石将军!注意你的言辞!”

  “此乃军务会议,不是你家校场!”

  “洛川富庶,多出力乃是本分!”

  “难道你靖安军要拥兵自重不成?”

  “拥兵自重”这四个字,如同一点火星,溅入了油锅。

  陈稳身后几名将领立刻怒目而视。

  赵匡胤一系的将领也纷纷起身,场面瞬间剑拔弩张。

  “王彦升!你血口喷人!”

  “分明是你们与那铁鸦军勾勾搭搭,意图不轨!”

  石墩指着王彦升的鼻子骂道。

  王彦升脸色涨红,厉声道:

  “石墩!休要胡言乱语!拿证据来!”

  “证据?老子在安平宰的那些鬼祟家伙,就是证据!”

  “你……”

  “够了!”

  王朴猛地一拍案几,脸色铁青。

  韩通也沉声喝道:

  “都给我住口!”

  “成何体统!”

  张永德连忙打圆场:

  “二位将军息怒,都是为了公事,何至于此。”

  陈稳自始至终,面色平静地坐在那里,仿佛眼前的争吵与他无关。

  直到王朴和韩通发话,他才缓缓抬起眼皮,看了赵匡胤一眼。

  赵匡胤也正看向他。

  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

  没有火花。

  只有冰冷的审视和深不见底的算计。

  陈稳开口了,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过了所有的嘈杂。

  “石将军,退下。”

  石墩犹自不忿,但在陈稳的目光下,还是悻悻地哼了一声,退回座位。

  陈稳这才看向王朴和韩通等人,平静地说道:

  “王先生,韩将军,张将军。”

  “秋防事关重大,陈某深知。”

  “然,洛川防线绵长,直面契丹游骑,压力确实非比寻常。”

  “上次遇袭,虽侥幸挫败,却亦证明敌军亡我之心不死。”

  “若此时再削弱洛川兵力、抽调过多粮草,恐防线有失,届时悔之晚矣。”

  他语气平和,却有理有据。

  “至于粮草,”

  他顿了顿,继续道。

  “洛川确有储备,然多为去岁及今春,为应对朝廷加征及可能之灾荒,辛苦积攒之民粮、义仓粮。”

  “若大量调出,一旦有事,三县百姓何以果腹?流民何以安置?”

  “军无粮则散,民无食则乱。”

  “此中道理,想必诸位比我更清楚。”

  他绝口不提赵匡胤,只陈述洛川的困难与重要性。

  将“拥兵自重”的指控,化解为对防务和民生的合理关切。

  王朴沉吟不语。

  韩通和张永德也露出思索的神色。

  陈稳说的,确实是实情。

  洛川的防线压力,以及其内部治理的成果,都是有目共睹的。

  赵匡胤见状,知道不能再让陈稳占据道理的上风。

  他站起身,向王朴等人拱了拱手,语气沉痛:

  “王先生,诸位将军。”

  “陈防御使之言,不无道理。”

  “然,如今使君病重,国步维艰,正需我等臣工同心协力,共度时艰。”

  “若人人皆固守本位,惜兵惜粮,则大局何存?朝廷体统何在?”

  他偷换概念,将具体的事务之争,提升到了“忠君体国”的层面。

  “匡胤不才,愿从我步军储粮中,再挤出半成,上缴统筹,以应大局!”

  他一副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模样。

  他这一表态,立刻让他身后的将领纷纷附和。

  “赵指挥使高义!”

  “正是!当以大局为重!”

  压力再次回到了陈稳这边。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看他如何应对这“忠义”的逼迫。

  陈稳心中冷笑。

  赵匡胤此举,无非是以退为进,既博取了名声,又将他架在火上烤。

  他若坚持不给,便是罔顾大局。

  若给,便是损己利人,尤其是利了赵匡胤。

  他缓缓起身,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赵匡胤身上。

  “赵指挥使深明大义,陈某佩服。”

  “既然赵指挥使愿额外贡献半成储粮……”

  他话锋一转。

  “我洛川,亦非不识大体之辈。”

  “这样吧,”

  他仿佛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靖安军可再多调一都兵力,协防滏口陉。”

  “至于粮草……”

  他看向王朴。

  “洛川可再出五千石粮食,但需直接运抵滏口陉守军手中,由韩通将军派人接收,专粮专用,以确保真正用于边防。”

  “如何?”

  他既做出了让步,显示了“顾全大局”,又巧妙地避开了将粮草交给赵匡胤或其关联势力支配的可能性。

  直接将粮食送到了与赵匡胤并非一系、且相对中立的韩通麾下边防军手中。

  这一手,既堵住了众人的嘴,又实际维护了自身利益,还隐隐离间了韩通与赵匡胤。

  王朴看了看脸色有些难看的赵匡胤,又看了看面无表情的韩通,心中暗叹一口气。

  “如此……甚好。”

  “便依陈防御使之议。”

  一场风波,暂时平息。

  但所有人都知道,陈稳与赵匡胤之间的争锋,已然彻底公开化,再无转圜余地。

  会议在一种更加诡异和沉闷的气氛中结束。

  陈稳与赵匡胤几乎是同时起身,向门外走去。

  在门口,两人再次相遇。

  赵匡胤脚步微顿,侧头看向陈稳,脸上挤出一丝笑容,压低声音:

  “文仲兄,好手段。”

  陈稳回以平静的注视,淡淡道:

  “彼此彼此。”

  “元朗兄,好算计。”

  两人目光再次碰撞。

  这一次,似乎有冰冷的火星溅出。

  随即,各自转身,走向不同的方向。

  泾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