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忠诚砥柱-《开局砍树,我砍出个五代盛世》

  秋日的阳光,透过门下省值房那扇宽大的支摘窗,在地面上投下明亮而方正的光斑。

  王茹端坐于书案之后,身姿挺拔,一如她此刻手中正在批阅的文书,条理清晰,一丝不苟。

  她如今身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又新加太子少傅,权柄日重,却也愈发谨言慎行。

  值房内很安静,只有她手中朱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以及角落里铜漏规律的水滴声。

  与张诚在户部主导的那场无声的经济渗透战不同,王茹所执掌的领域,关乎人心,关乎风气,关乎这个王朝内在的凝聚与稳固。

  雄州之战,暴露出的不仅是军力的差距,更有内部潜在的隐患。

  若非陛下力挽狂澜,后果不堪设想。

  战后,肃清内部,整饬吏治,强化忠诚,便成了与恢复国力同等重要的任务。

  “侍郎,这是御史台刚送来的几份弹劾奏章,涉及三位州府官员,还有……一位汴京的勋戚子弟。”

  一名身着青袍的年轻属官,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将几份文书恭敬地放在案头。

  王茹放下手中的笔,拿起最上面一份,快速浏览起来。

  弹劾的内容,无非是贪墨受贿、纵容亲属欺行霸市、或是于地方政务上懈怠渎职。

  在乱世初定的背景下,这等事情并不鲜见。

  但王茹看得很仔细。

  她关注的,不仅仅是事情本身,更是其背后的脉络,以及涉事官员在雄州之战前后、乃至陛下病重期间的表现。

  “这位陈州别驾,”王茹指着其中一份弹章,声音平静无波。

  “去岁考评还是中上,为何今春漕粮转运延误了足足半月?战时也曾积极筹措军资,为何战后反而懈怠?”

  她抬起头,看向那属官。

  “去查,是他自身出了变故,还是其身边人出了问题?又或者……与伪宋那边,有无不清不楚的往来?”

  属官心中一凛,连忙躬身:“是,下官即刻去查。”

  “还有这位勋戚子弟,”王茹又拿起另一份。

  “当街纵马,伤人毁物,其家仆还敢口出狂言,说什么‘北边打仗都没动我家根基’?”

  她冷哼一声,将奏章轻轻丢在案上。

  “告诉宗正寺和开封府,依法严办,绝不姑息。”

  “非常之时,正需用重典,以儆效尤。让所有人都明白,这大陈的天下,是陛下一刀一枪打下来的,是万千将士用血换来的,不是让他们用来作威作福的!”

  “明白!”属官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额头微微见汗。

  处理完这几件急务,王茹揉了揉眉心,稍事休息。

  目光落在案头另一份文书上,那是东宫呈送的,关于太子近日读书学习的记录。

  作为太子少傅,教导储君德行操守,是陛下赋予她的重任,也是她对这个王朝未来的投资。

  她起身,整理了一下衣冠,对属官吩咐道:

  “我去东宫一趟。若有紧急事务,可去那里寻我。”

  “是。”

  ……

  东宫,丽正殿书房。

  太子陈弘正端坐在书案后,小身板挺得笔直。

  他面前摊开着一本《论语》,但眼神却不时瞟向窗外,带着几分这个年纪孩童应有的好奇与不易察觉的疲惫。

  自从被立为太子,他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每日的课程排得满满当当,经史子集、治国策论、甚至还要抽时间去工部作坊看那些新奇机器,去听石墩大将军讲边防故事。

  他感觉自己像一只被突然塞满了东西的布袋,沉甸甸的,有些喘不过气。

  “太子殿下。”

  一个温和却不失严肃的声音在门口响起。

  陈弘一个激灵,立刻收回目光,端正坐好,看向走进来的王茹。

  “王师傅。”

  王茹走到书案旁,目光扫过那本《论语》,并未急于考校功课,而是轻轻坐在一旁的绣墩上。

  “殿下似乎有些心不在焉?”

  陈弘小脸一红,低下头,小声道:

  “没……没有。只是……只是觉得,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王茹看着他,目光中带着理解,却并未放松要求。

  “殿下可知,为何陛下与臣等,要为您安排如此繁重的学业?”

  陈弘想了想,回道:

  “因为儿臣是太子,将来要治理国家。”

  “说得对,但不全对。”

  王茹的声音放缓了些。

  “治理国家,需要学识,更需要德行。”

  “陛下创立大陈,历经艰难险阻,靠的不仅是赫赫武功,更是百折不挠的意志,与凝聚人心的德行。”

  “您学习经史,是为了明理;学习治国策论,是为了知势;学习格物兵事,是为了通变。”

  “但这一切的根基,在于您要有一颗仁爱百姓、忠于社稷的心。”

  “德行,是忠诚于江山社稷,是仁爱于黎民百姓,是明辨于是非对错。”

  “若无此根基,学识再多,也不过是空中楼阁,甚至可能成为祸乱之源。”

  她顿了顿,看着陈弘似懂非懂的眼神,换了一种方式问道:

  “殿下可还记得,雄州之战后,那些阵亡将士的家属?”

  陈弘点了点头,神色黯淡下来。

  “记得。张师傅带我去看过抚恤发放,他们……很伤心。”

  “是啊,很伤心。”

  王茹轻声道。

  “他们的儿子、丈夫、父亲,为了保卫大陈,保卫像殿下您这样的孩子能安心读书,献出了生命。”

  “殿下今日所学的每一个字,所知的每一个道理,都凝聚着他们的牺牲。”

  “这便是责任。”

  “对逝者的责任,对生者的责任,对这片土地的责任。”

  “忠诚,便是铭记这份责任,并用您的一生去践行它,让他们的牺牲变得有价值。”

  陈弘怔怔地听着,小手不知不觉握紧了。

  他好像……有点明白了。

  那些书本上枯燥的文字,似乎与城头浴血的将士、与南方旱灾中渴望救助的百姓、与工坊里汗流浃背的匠人……联系了起来。

  “儿臣……明白了。”他抬起头,眼神比刚才清亮了许多。

  “儿臣会好好学。”

  王茹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

  “明白便好。”

  “今日便不讲新内容了。殿下将《论语》中‘为政以德’一章,再细细诵读三遍。”

  “读完之后,想一想,若您是一县之长,当如何运用此言,治理地方,使百姓安乐?”

  “是,王师傅。”

  陈弘恭敬应下,重新捧起书卷,这一次,他的目光变得专注而沉静。

  王茹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心中思绪翻涌。

  教育储君,如同培育一棵幼苗。

  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

  需要耐心,需要方法,更需要以身作则。

  她所能做的,便是尽己所能,将这忠诚于社稷、仁爱于百姓的信念,如同基石一般,一块块地,夯实在这位未来君主的心中。

  这不仅是臣子的本分,更是对陛下知遇之恩的回报,对这个新生王朝未来的承诺。

  唯有朝堂上下,君臣一心,忠诚砥柱,方能抵御内外风浪,让大陈的江山,真正稳如磐石。

  窗外,秋风吹过,带来几片落叶。

  书房内,少年的读书声清脆而坚定,与那沉稳端坐的身影,构成了一幅关乎传承与未来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