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山庄的议事堂内,灯火通明。
陈稳坐于主位,虽面容已恢复青年,但眉宇间那份经年累月沉淀下的沉稳与威仪,却愈发深重。
张诚、王茹、石墩、钱贵、赵老蔫五人分坐两侧,神色肃然。
钱贵刚刚详细汇报完了从边境俘虏口中审讯所得的情报,以及他对伪宋战略意图的分析。
室内一时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伪宋意图在赵光义生命末期或新皇登基之初,一举平定南方,完成统一。
这确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节点。
铁鸦军必然会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紧紧盯住这个过程,清除一切不稳定因素。
“君上,”
张诚率先开口,打破了沉寂,他主管宏观战略与政务协调,考虑问题更为全面。
“伪宋此举,意在毕其功于一役,凝聚人心,巩固新朝。”
“其势正盛,其志正锐。”
“铁鸦军为此节点,必已经营多时,布下天罗地网。”
“我方若此时强行干预,恐正堕其彀中,不仅难以阻其大势,反而可能暴露我方在南方辛苦布下的暗桩,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他顿了顿,提出建议。
“下官以为,或可暂避其锋芒,将力量转入更深层次的潜伏,静待其统一过程中或统一之后,必然产生的新的矛盾与缝隙,再图良机。”
王茹负责监察与内部安全,对风险尤为敏感,闻言点头表示赞同。
“张兄所言在理。”
“铁鸦军‘替身’机制诡谲难防,南方清洗在即,此时贸然行动,风险太大。”
石墩却眉头紧锁,他主管军事,性格更为刚毅进取。
“难道就眼睁睁看着伪宋顺利统一南方,实力大增,气运凝聚?”
“彼时铁鸦军权限恢复,力量增强,于我更为不利!”
“即便不直接出兵,也应设法给予其迎头痛击,让其知道,我陈朝并非无力干预!”
他看向陈稳,语气带着请战的意味。
“君上,末将愿带少量精锐,潜入南方,寻机袭扰其粮道、后勤,或支持当地抵抗势力,让其不得安生!”
钱贵则保持着情报官员的冷静。
“石将军勇气可嘉,但伪宋既已定下此策,南方前线必然戒备森严,铁鸦军暗探密布。”
“小股精锐潜入,成功几率渺茫,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
“况且,直接军事干预,无论规模大小,都极易被铁鸦军抓住把柄,以此为借口,进一步巩固其‘维护历史’的立场,甚至可能引来更凶猛的反扑。”
几人意见不一,目光都投向了始终未发一言的陈稳。
陈稳指尖轻轻敲击着座椅扶手,目光低垂,似乎在权衡着各种利弊。
他并未急于表态,而是再次催动了“势运初感”。
心神越过光幕,投向那片广袤而即将迎来血火的南方土地。
他模糊地感应到,代表伪宋朝廷的、庞大而压抑的“势”,正如潮水般,带着铁血与征伐的意志,向着南方滚滚压去。
而在南方,原本零散、微弱的地方抵抗“光点”,在这股大势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脆弱,如同风中残烛。
强行去增强这些“光点”,与那滚滚洪流正面碰撞,结果可想而知。
但……
陈稳的“感知”继续延伸。
他“看”到,在那庞大的伪宋“势运”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催动这庞大军团和统治机器,需要消耗海量的资源——粮秣、民夫、银钱、官吏的精力……
统一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伪宋国力的一次巨大透支。
尤其是在新老皇帝交替,朝局未必完全稳固的敏感时期。
他的嘴角,微微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五位核心重臣,声音沉稳而清晰,开始阐明自己的策略与动机。
“诸位所言,皆有道理。”
“伪宋欲速成统一,铁鸦必全力保障,此乃阳谋,势大难挡。”
“直接出兵干预,或强力支持抵抗,确如以卵击石,非但难以奏效,反会暴露自身,损耗宝贵力量,正中铁鸦下怀。”
他先肯定了张诚、王茹和钱贵的谨慎观点,也让石墩明白了直接军事干预的不可行。
石墩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但看到陈稳深邃的目光,又忍了下去。
陈稳话锋一转,继续道,语气中带着一种洞悉本质的冷静。
“然,统一非一日之功,更非易事。”
“大军征伐,粮草维系,官吏派驻,民心安抚,桩桩件件,皆需耗费海量资财与心力。”
“伪宋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新皇登基,根基未稳;南方新附之地,必有反复。”
他目光变得锐利。
“彼欲速成,我偏要其好事多磨。”
“直接出兵干预,耗我之力,愚不可及。”
“不若……”
他微微停顿,一字一句道。
“顺势而为。”
“于其南方腹地,播撒荆棘,加深其统治之困,延缓其凝聚之势。”
“使其政令难通,使其征敛困难,使其民心难附,使其看似统一,实则内部千疮百孔,治理成本倍增!”
“此消彼长之下,伪宋虽得南方之地,却需投入远超预期之人力物力维系,其国力必受拖累,其势运凝聚亦将大打折扣。”
“而铁鸦军维护此等‘低效’、‘高成本’之统一,其消耗亦必增加,权限恢复速度,或可因此延缓。”
他这番阐述,如同拨云见日,让在场五臣眼前豁然开朗。
原来,对抗并非只有硬碰硬一种方式。
还可以从内部,从根基上,给对方制造持续的麻烦和消耗。
张诚抚掌赞叹。
“君上高见!此乃釜底抽薪之策!”
“不争一时之长短,而着眼于长远之削弱!”
王茹也面露敬佩。
“如此一来,我方可最大程度保存实力,隐藏自身,却能让伪宋统一的效果大打折扣。”
石墩恍然大悟,用力一拍大腿。
“妙啊!让伪宋自己陷入南方泥潭!此计大善!”
钱贵眼中精光闪动。
“下官立刻调整南方情报网络行动方针,全力搜集可用于制造治理困难的情报,并寻找合适的‘播撒荆棘’之人选。”
赵老蔫也摩拳擦掌。
“工部或可提供一些……能让伪宋官吏头疼的‘小玩意儿’。”
陈稳见众人均已理解并赞同,最后总结道,目光落在地图上南方区域。
“具体如何‘播撒荆棘’,需仔细筹划。”
“散播流言,离间官民,支持地方豪强阳奉阴违,甚至……在其新附之地,暗中助长一些‘官逼民反’的苗头,令其剿抚两难。”
“但切记,所有行动,必须隐藏在‘自然发生’的表象之下,绝不可留下我方直接干预的痕迹。”
“我们要做的,是顺势放大其内部固有的矛盾,而非凭空制造事端。”
“是!谨遵君上之令!”
五臣齐声应诺,心中充满了对后续行动的计划与期待。
一场针对伪宋统一大业的、无声的“成本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陈稳坐于主位,虽面容已恢复青年,但眉宇间那份经年累月沉淀下的沉稳与威仪,却愈发深重。
张诚、王茹、石墩、钱贵、赵老蔫五人分坐两侧,神色肃然。
钱贵刚刚详细汇报完了从边境俘虏口中审讯所得的情报,以及他对伪宋战略意图的分析。
室内一时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伪宋意图在赵光义生命末期或新皇登基之初,一举平定南方,完成统一。
这确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节点。
铁鸦军必然会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紧紧盯住这个过程,清除一切不稳定因素。
“君上,”
张诚率先开口,打破了沉寂,他主管宏观战略与政务协调,考虑问题更为全面。
“伪宋此举,意在毕其功于一役,凝聚人心,巩固新朝。”
“其势正盛,其志正锐。”
“铁鸦军为此节点,必已经营多时,布下天罗地网。”
“我方若此时强行干预,恐正堕其彀中,不仅难以阻其大势,反而可能暴露我方在南方辛苦布下的暗桩,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他顿了顿,提出建议。
“下官以为,或可暂避其锋芒,将力量转入更深层次的潜伏,静待其统一过程中或统一之后,必然产生的新的矛盾与缝隙,再图良机。”
王茹负责监察与内部安全,对风险尤为敏感,闻言点头表示赞同。
“张兄所言在理。”
“铁鸦军‘替身’机制诡谲难防,南方清洗在即,此时贸然行动,风险太大。”
石墩却眉头紧锁,他主管军事,性格更为刚毅进取。
“难道就眼睁睁看着伪宋顺利统一南方,实力大增,气运凝聚?”
“彼时铁鸦军权限恢复,力量增强,于我更为不利!”
“即便不直接出兵,也应设法给予其迎头痛击,让其知道,我陈朝并非无力干预!”
他看向陈稳,语气带着请战的意味。
“君上,末将愿带少量精锐,潜入南方,寻机袭扰其粮道、后勤,或支持当地抵抗势力,让其不得安生!”
钱贵则保持着情报官员的冷静。
“石将军勇气可嘉,但伪宋既已定下此策,南方前线必然戒备森严,铁鸦军暗探密布。”
“小股精锐潜入,成功几率渺茫,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
“况且,直接军事干预,无论规模大小,都极易被铁鸦军抓住把柄,以此为借口,进一步巩固其‘维护历史’的立场,甚至可能引来更凶猛的反扑。”
几人意见不一,目光都投向了始终未发一言的陈稳。
陈稳指尖轻轻敲击着座椅扶手,目光低垂,似乎在权衡着各种利弊。
他并未急于表态,而是再次催动了“势运初感”。
心神越过光幕,投向那片广袤而即将迎来血火的南方土地。
他模糊地感应到,代表伪宋朝廷的、庞大而压抑的“势”,正如潮水般,带着铁血与征伐的意志,向着南方滚滚压去。
而在南方,原本零散、微弱的地方抵抗“光点”,在这股大势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脆弱,如同风中残烛。
强行去增强这些“光点”,与那滚滚洪流正面碰撞,结果可想而知。
但……
陈稳的“感知”继续延伸。
他“看”到,在那庞大的伪宋“势运”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催动这庞大军团和统治机器,需要消耗海量的资源——粮秣、民夫、银钱、官吏的精力……
统一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伪宋国力的一次巨大透支。
尤其是在新老皇帝交替,朝局未必完全稳固的敏感时期。
他的嘴角,微微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五位核心重臣,声音沉稳而清晰,开始阐明自己的策略与动机。
“诸位所言,皆有道理。”
“伪宋欲速成统一,铁鸦必全力保障,此乃阳谋,势大难挡。”
“直接出兵干预,或强力支持抵抗,确如以卵击石,非但难以奏效,反会暴露自身,损耗宝贵力量,正中铁鸦下怀。”
他先肯定了张诚、王茹和钱贵的谨慎观点,也让石墩明白了直接军事干预的不可行。
石墩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但看到陈稳深邃的目光,又忍了下去。
陈稳话锋一转,继续道,语气中带着一种洞悉本质的冷静。
“然,统一非一日之功,更非易事。”
“大军征伐,粮草维系,官吏派驻,民心安抚,桩桩件件,皆需耗费海量资财与心力。”
“伪宋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新皇登基,根基未稳;南方新附之地,必有反复。”
他目光变得锐利。
“彼欲速成,我偏要其好事多磨。”
“直接出兵干预,耗我之力,愚不可及。”
“不若……”
他微微停顿,一字一句道。
“顺势而为。”
“于其南方腹地,播撒荆棘,加深其统治之困,延缓其凝聚之势。”
“使其政令难通,使其征敛困难,使其民心难附,使其看似统一,实则内部千疮百孔,治理成本倍增!”
“此消彼长之下,伪宋虽得南方之地,却需投入远超预期之人力物力维系,其国力必受拖累,其势运凝聚亦将大打折扣。”
“而铁鸦军维护此等‘低效’、‘高成本’之统一,其消耗亦必增加,权限恢复速度,或可因此延缓。”
他这番阐述,如同拨云见日,让在场五臣眼前豁然开朗。
原来,对抗并非只有硬碰硬一种方式。
还可以从内部,从根基上,给对方制造持续的麻烦和消耗。
张诚抚掌赞叹。
“君上高见!此乃釜底抽薪之策!”
“不争一时之长短,而着眼于长远之削弱!”
王茹也面露敬佩。
“如此一来,我方可最大程度保存实力,隐藏自身,却能让伪宋统一的效果大打折扣。”
石墩恍然大悟,用力一拍大腿。
“妙啊!让伪宋自己陷入南方泥潭!此计大善!”
钱贵眼中精光闪动。
“下官立刻调整南方情报网络行动方针,全力搜集可用于制造治理困难的情报,并寻找合适的‘播撒荆棘’之人选。”
赵老蔫也摩拳擦掌。
“工部或可提供一些……能让伪宋官吏头疼的‘小玩意儿’。”
陈稳见众人均已理解并赞同,最后总结道,目光落在地图上南方区域。
“具体如何‘播撒荆棘’,需仔细筹划。”
“散播流言,离间官民,支持地方豪强阳奉阴违,甚至……在其新附之地,暗中助长一些‘官逼民反’的苗头,令其剿抚两难。”
“但切记,所有行动,必须隐藏在‘自然发生’的表象之下,绝不可留下我方直接干预的痕迹。”
“我们要做的,是顺势放大其内部固有的矛盾,而非凭空制造事端。”
“是!谨遵君上之令!”
五臣齐声应诺,心中充满了对后续行动的计划与期待。
一场针对伪宋统一大业的、无声的“成本战争”,就此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