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延迟之策-《开局砍树,我砍出个五代盛世》

  太湖,烟波浩渺,芦苇丛生。

  一艘看似普通的渔船,悄无声息地滑入一处隐蔽的港汊。

  船篷内,烛火摇曳,映照着几张神色各异的脸。

  主位上坐着一名肤色黝黑、眼神锐利的中年汉子,他便是太湖抵抗力量的头领,人称“浪里蛟”的沈刚。

  下首坐着他的几名核心弟兄,而坐在他们对面的,正是经过几次间接接触后,终于同意在此秘密会面的陈稳与石墩。

  沈刚的目光带着七分警惕,三分审视,在陈稳和石墩身上来回扫视。

  “二位便是那‘海外商贾’?”

  他的声音沙哑,带着常年在水上讨生活留下的痕迹。

  “沈头领。”

  陈稳拱手,神色平静。

  “海外谈不上,只是有些门路,能弄到些朝廷不喜见到的物什。”

  石墩则一言不发,只是默默观察着沈刚及其手下人的站姿、眼神以及随身武器的摆放位置,心中快速评估着这群人的战斗素养和可靠性。

  “哼,”

  沈刚冷哼一声。

  “说得轻巧。”

  “你们可知,如今大宋在苏杭驻有重兵,四处搜捕我等?与你们接触,风险不小。”

  “若无足够的好处,我沈刚和这帮兄弟,没必要陪你们玩火。”

  陈稳微微一笑,并不在意对方的态度。

  “好处自然有。”

  “我们可以为沈头领提供一些……情报。”

  “比如,三日后,将有一批从苏州府起运的粮草,经漕河北上,补给前线官军。”

  “押运兵力约为一都(百人),船只五艘,领队的校尉性好饮酒……”

  沈刚及其手下闻言,眼神顿时一亮。

  如此详细的情报,正是他们最急需的!

  但他们并未立刻表态。

  沈刚盯着陈稳。

  “情报来源?”

  “自有渠道,恕难奉告。”

  陈稳淡然道。

  “沈头领只需判断,这情报是真是假,值不值得动手。”

  沈刚沉默片刻,与手下交换了几个眼神。

  他们之前劫掠,多是靠运气和眼线,像这般精准的情报,极少得到。

  “就算情报是真的,如何动手,也得仔细筹划,官军不是泥捏的。”

  沈刚沉声道。

  这时,一直沉默的石墩开口了,声音低沉而富有力量。

  “地形选在七里荡,那里水道狭窄,芦苇密布,利于设伏,不利大船展开。”

  “可分三队。一队于上游放下火船,扰其阵型;二队乘快船,专攻其首尾两船,使其首尾不能相顾;三队为精锐,待其混乱,直扑中军押运船,速战速决,夺粮即走,不可恋战。”

  他语速不快,却条理清晰,将一次完整的伏击战术拆解得明明白白,甚至连撤退路线和接应点都给出了建议。

  沈刚等人听得目瞪口呆。

  他们以往行动,大多是凭着一股血勇,一拥而上,何曾听过如此细致专业的战术布置?

  这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

  沈刚看向石墩的眼神彻底变了,带着震惊与一丝敬畏。

  “阁下……究竟是……”

  石墩面无表情。

  “一个看不惯朝廷苛政,略懂些兵事的路人而已。”

  陈稳接过话头。

  “除了情报,我们还可以提供部分资金,用于抚恤伤亡,购置必要装备。”

  “但我们有两个条件。”

  “第一,行动必须遵循方才所言战术要点,力求高效、低损。”

  “第二,所得粮草,你们可自留部分,但需拿出至少三成,分散接济太湖周边生活困顿的渔民百姓。”

  沈刚愣住了。

  提供情报、指点战术、还给钱,最后还要求他们接济百姓?

  这“海外商贾”图什么?

  他压下心中疑惑,与兄弟们低声商议起来。

  最终,利益的诱惑与石墩展现出的专业能力,让他们下定了决心。

  “好!就依二位所言!”

  三日后,七里荡。

  战斗完全按照石墩预设的剧本上演。

  火船顺流而下,引发伪宋粮船队混乱;

  快船突击,分割包围;

  沈刚亲率精锐,直扑中军,那嗜酒的校尉果然反应迟缓,指挥失措……

  战斗在半个时辰内结束。

  伪宋押运官兵死伤数十,被俘二十余人,五船粮草尽数被夺。

  沈刚部仅轻伤数人,可谓大获全胜。

  更重要的是,他们严格按照石墩的指示,行动迅捷,撤退果断,未给闻讯赶来的伪宋援军任何纠缠的机会。

  随后,他们又按照约定,将部分粮食悄悄分发给了一些贫苦渔民。

  此事迅速在太湖周边传开。

  “浪里蛟”沈刚的名字更加响亮,不仅因其战力,更因其“劫富济贫”的义举,赢得了更多底层民众的暗中支持。

  而伪宋方面,则大为震怒。

  一次寻常的粮草转运竟遭此重创,不仅损失了物资,更严重打击了军心士气,迫使伪宋不得不加强漕运护卫,抽调更多本可用于前线的兵力来维护后方交通线。

  成本,开始增加了。

  类似的场景,在苏杭其他区域也在悄然上演。

  在石墩的暗中指导下,那些被陈稳筛选出来、并得到少量资助的地方抵抗力量,不再进行无谓的正面冲突,而是纷纷转向更有效率、更具破坏性的游击骚扰。

  他们伏击小股巡逻队;

  破坏桥梁和官道;

  焚烧伪宋征用的物资仓库;

  甚至散播谣言,离间伪宋将领与地方官吏的关系……

  每一次行动的规模都不大,但频率高,范围广,手段刁钻,让伪宋地方官府和驻军疲于奔命,焦头烂额。

  平定南方的进程,并未因大局已定而变得顺畅,反而像是陷入了泥沼,每一步都变得格外艰难和昂贵。

  一个月后,太湖秘密据点。

  沈刚向再次前来的陈稳和石墩汇报成果,脸上带着兴奋。

  “依……依石先生之策,这一个月来,我等又成功了三票,缴获不少!”

  “宋军现在漕运船只,没有两百以上的兵马护送,都不敢轻易出港了!”

  “派来围剿的官兵,也被我们牵着鼻子走,在湖里转悠,累得半死,连我们一根毛都没抓到!”

  石墩冷静地听着,偶尔提出几点后续行动的建议和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听完沈刚的汇报,石墩转向陈稳,沉声道。

  “君上,依目前态势,伪宋在南方,虽无法阻其大势,然已使其进军如陷泥沼,损耗倍增,民怨渐起。”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肯定。

  “此,即为‘成本’。”

  陈稳负手而立,望着窗外浩渺的太湖烟波,微微颔首。

  延迟之策,已然生效。

  荆棘的种子,正在伪宋南方的肌体上,悄然扎根,生长出尖锐的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