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新的光点-《开局砍树,我砍出个五代盛世》

  陈朝,别苑静室。

  陈稳屏息凝神,心神尽数沉入那玄之又玄的“势运初感”之中。

  远方,那片被光幕隔绝的“镜像之地”,在其感知里,不再是一片混沌。

  取而代之的,是一幅由无数明暗不一、流转不息的光点与气旋构成的、宏大而模糊的画卷。

  代表伪宋朝廷中枢的汴京方向,一团浓郁而凝实的金黄色气运正在缓缓旋转,如同心脏般搏动,向外辐射着无形的力量,试图约束和引导着整个画卷的走向。

  那是新皇登基、天下一统后,正在不断凝聚和加固的王朝势运。

  在这片金黄色的背景之下,陈稳能察觉到数个较为醒目的“光点”。

  河北路方向,那个代表幼年寇准的光点,依旧倔强地闪耀着,虽然亮度似乎比之前微弱了一丝,仿佛蒙上了一层薄纱,但根基未损,显然铁鸦军尚未找到机会实施“替身”替换,或者遇到了某种阻碍。

  南方诸路,原本零星分布、代表抵抗意志或“荆棘”种子的微弱光点,在经历“清扫”后,大多已然熄灭,仅存的几个也变得极其黯淡,深藏匿迹,如同风中残烛。

  工部衙门所在的区域,那个代表周淮安的光点,则比之前明亮了些许,且更加稳定,周围似乎还吸引了一丝丝代表“技术革新”的淡银色流光,正缓慢而坚定地成长。

  这些,都是他前三次潜入,亲手播下或影响的“因”所结出的“果”。

  而此刻,陈稳的绝大部分注意力,却被汴京城内,一个刚刚升起不久的、全新的“光点”所吸引。

  这个光点的位置,并非在皇宫大内,也非在枢密院、三司等权柄要害之地,而是隐隐指向了翰林院、御史台那片清贵文官聚集的区域。

  它的颜色,并非寇准那般锐利逼人、带着某种未加雕琢的刚直之气;也非周淮安那般务实内敛、专注于器物之理。

  而是一种更为温润、更为醇和,却同样坚定的青碧色。

  光晕流转之间,隐隐散发出一种“持重”、“稳健”、“恪守礼法”的意蕴。

  它并非骤然爆发,而是如同春日里悄然破土的笋尖,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生机,缓缓而坚定地向上攀升,逐渐在汴京那片金黄色的势运背景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陈稳的眉头微微蹙起,心神更加集中,试图捕捉更多关于这个新光点的信息。

  “势运初感”带来的反馈依旧模糊,无法得知其具体身份、年龄、事迹。

  但他能清晰地感觉到,这个光点与“文治”紧密相关,其特性更偏向于维护秩序、秉持正统、润物细无声般地施加影响。

  “一个新的‘节点’……”

  陈稳在心中默语。

  “在此伪宋新皇登基,势运凝聚巩固之时出现……是巧合,还是必然?”

  他回想起张诚等人收集到的、关于伪宋朝廷动向的情报。

  赵恒(宋真宗)继位后,虽秉承其父赵光义晚年政策,但新朝伊始,总会有新的气象,也需要培植属于自己的班底。

  这个新光点的升起,或许正与此有关。

  “其势温润而持重,似与寇准之锐利迥异。”

  “若寇准如出鞘之利剑,可于关键时刻劈开迷障;”

  “那么此子,便似殿中之基石,于日常间稳固朝纲,潜移默化。”

  陈稳暗自思忖。

  “铁鸦军维护之‘历史剧本’,需要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时期,扮演不同的戏码。”

  “猛将用于开疆拓土,直臣用于匡正君失,而这等持重守成之臣,或便用于新朝稳定,凝聚士心,奠定所谓‘治世’之基?”

  他无法确定此人在原本的“剧本”中,究竟会扮演何等具体的角色,又会引出何等关键的事件。

  但“势运初感”明确地告诉他,此人是重要的,是伪宋接下来历史走向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变数”或“节点”。

  “若能接触此人,加以引导……”

  一个念头在陈稳心中逐渐清晰。

  “或许,能于伪宋文官体系内部,埋下一颗更深、更隐蔽的棋子。”

  “不直接对抗,不激烈反抗,而是从内部, 微妙地影响其决策风向,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做出更利于我陈朝,或至少减少敌意的选择。”

  他想起了之前对张诚、王茹说过的话。

  战场,不仅在沙场,更在朝堂。

  这个新出现的光点,无疑为他提供了一个实践此战略的绝佳目标。

  就在陈稳潜心感知之际,静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君上。”

  是张诚的声音。

  陈稳缓缓收敛心神,那股玄妙的感知如潮水般退去,远方的势运画卷也随之在脑海中淡去。

  “进来。”

  张诚与王茹一同走入,两人脸上都带着一丝凝重与探询。

  他们显然也通过自己的渠道,得知了伪宋那边的一些新动向。

  “君上,”

  张诚率先开口。

  “伪宋线报,赵恒已正式改元‘咸平’,并下诏求直言,广开言路,似有励精图治之象。”

  “朝中人事亦有一些微妙变动,一些较为持重、熟悉典章制度的文官,开始得到擢升。”

  王茹补充道,语气清冷。

  “据‘南风记’观察,铁鸦军近期活动频率有所降低,但其对汴京,尤其是文官聚集区域的监控,似乎有所加强。”

  “他们像是在……确保某种‘平稳过渡’。”

  陈稳点了点头,对于这些情报并不意外。

  这与他通过“势运初感”感知到的情况,相互印证。

  “我已知晓。”

  他平静地说道,目光扫过两位核心重臣。

  “并且,我感应到了一个新的‘势运光点’,就在伪宋汴京,文官体系之内。”

  张诚与王茹精神一振,立刻集中了注意力。

  “哦?此光点特性如何?”张诚追问。

  “温润持重,恪守礼法,与文治相关,正在稳步上升。”

  陈稳言简意赅地描述。

  “其出现之时机,与伪宋新皇登基、改元求贤若合符节。”

  张诚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迅速理解了陈稳的意图。

  “君上是想……以此人为下一阶段干预之目标?”

  “不错。”

  陈稳肯定道。

  “寇准如剑,需藏于鞘中,以待天时;周淮安如工巧之器,需潜移默化,缓慢渗透;”

  “而此人,或可为‘定盘之星’,若能施加影响,或可于无声处,引导伪宋朝堂之风向,使其决策,少几分对我之敌意,多几分内部制衡。”

  王茹冷静分析。

  “接触文官,风险与接触技术吏员不同。彼等更重出身、名望、学派,警惕性更高,且处于铁鸦军监控之下。”

  “需制定极其周密之计划,人选、方式、时机,皆需慎之又慎。”

  陈稳颔首。

  “此事确需从长计议。钱贵那边,需加强对伪宋文官体系,尤其是新近得到擢升、性格持重之臣的情报收集。”

  “张诚,你负责拟定初步接触策略,思考以何种身份、何种理由接近,最为自然稳妥。”

  “王茹,你统筹安全,评估风险,确保行动不会暴露我们其他潜伏力量。”

  “臣等明白。”张诚与王茹齐声应道。

  新的目标已然锁定。

  守护者的目光,从南方的硝烟与江湖,转向了北方的汴京朝堂。

  一场不同于刀光剑影,却同样关乎未来走向的博弈,即将在伪宋的文官体系中,悄然展开。

  而陈稳能感觉到,随着这个新战略目标的明确,以及针对此目标的一系列谋划的开始,他体内那无形的成长进度,似乎又活跃了一丝。

  天道酬勤,不止酬体力之勤,亦酬心力之勤,酬谋略之勤。

  星火渐明,暗流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