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清晨总是从弄堂里开始苏醒。
五月的风带着黄浦江的湿气,穿过错综复杂的巷弄,拂过斑驳的砖墙,轻轻掀开了一户人家窗台上晾着的碎花窗帘。阳光尚未完全驱散晨雾,空气中已飘荡起煤球炉点燃后的烟火气,夹杂着隔壁张阿姨煎油条的滋滋声和吴侬软语的招呼声。
“肖霄!太阳晒屁股了还不起来?”
十六岁的肖霄在母亲第三声呼唤中终于从床上坐起,揉了揉惺忪睡眼。窄小的阁楼刚好容下一张单人床和一张旧书桌,斜顶的天窗透进晨曦,照亮了贴在墙上的几张素描画——外白渡桥、城隍庙九曲桥、还有一张未完成的少女侧脸。
他利落地套上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裤腿明显短了一截,露出瘦削的脚踝。不过半年光景,他已经蹿高了整整五公分,所有裤子都跟不上他生长的速度。
“来了来了!”肖霄三步并作两步爬下吱呀作响的木梯,险些撞上低矮的门框。
肖母端着稀饭从厨房出来,看见儿子毛毛躁躁的样子,忍不住念叨:“慢点慢点,跟你说了多少次,下楼梯要当心!”
肖父已经坐在八仙桌旁看昨天的《解放日报》,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年轻人动作快是好事,总比拖拖拉拉强。”他虽然这么说,但目光始终没离开报纸上关于“批林批孔”运动的报道。
这是一间不到十五平米的房间,兼具客厅、餐厅和父母卧室的功能。家具简单却整洁,五斗柜上摆着毛主席瓷像和一台老式收音机,墙上挂着毛泽东题写的“为人民服务”横幅和一幅山水画。最显眼的是靠墙的书架,密密麻麻摆满了书,这在当时并不多见。
肖霄狼吞虎咽地喝着稀饭,就着一小碟酱菜和半根油条。
“慢点吃,没人和你抢。”肖母心疼地看着儿子,“今天学校不是没课吗,急着去哪?”
“我去找苏晨复习功课,”肖霄嘴里含着食物,含糊不清地说,“下周有数学测验。”
肖父从报纸上方瞥了儿子一眼,“和苏晨一起学习是好事,但那丫头心思太细,你别老是逗她哭。”
“我哪有!”肖霄抗议道,耳朵却微微红了。
肖母和肖父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他们都知道儿子对隔壁弄堂苏家女儿的那点心思,只是这年头,年轻人那点朦胧好感谁都不会说破。
吃过简单的早餐,肖霄抓起帆布书包就要出门。
“等等,”肖母叫住他,从抽屉里拿出几张粮票和毛票,“回来时顺便去合作社买斤面条,剩下的看看能不能买到鸡蛋。听说今天有货,去晚了就没了。”
肖霄小心收好票证,点点头:“知道了。”
走出家门,弄堂已经热闹起来。女人们在水槽边洗衣洗菜,交流着家长里短和最新消息;几个老人坐在竹椅上喝茶下棋;孩子们在狭窄的通道里追逐嬉戏,差点撞上端着一盆衣服的王阿姨。
“小赤瞳,跑慢点!撞翻了我的衣服要你们好看!”王阿姨笑骂道,孩子们一溜烟跑远了。
肖霄家住的是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建筑,红砖外墙,黑漆大门,进门是天井,然后是客厅,楼上两间卧室,厨房是几家合用的。这条弄堂住了十二户人家,大多是工人家庭,只有肖家和苏家比较特殊——肖父是中学教师,苏父生前是大学教授,这在知识分子被称作“臭老九”的年代,并不总是件好事。
肖霄穿过自家弄堂,拐进相邻的福佑里。这里的布局和他家那边差不多,只是更加狭窄一些。他轻车熟路地走到最里间,仰头朝二楼窗户轻声喊道:“苏晨!”
没有回应。他四下张望,捡起一颗小石子,轻轻扔向窗玻璃。这是他们从小到大的暗号。
不一会儿,窗户吱呀一声推开,探出一张清秀的脸庞。十七岁的苏晨梳着两根整齐的麻花辫,额前散着几缕细软的刘海,眼睛像浸在水里的黑葡萄,明亮又带着些许忧郁。
“吵什么呀,我妈妈还在家呢。”她压低声音说,嘴角却忍不住上扬。
“下来吧,说好一起去复习的。”肖霄朝她招手。
苏晨犹豫了一下,“我妈让我在家练字...”
“就一会儿,老地方。”肖霄坚持道,眼神里带着恳求。
苏晨回头看了眼屋内,终于点点头:“等我五分钟。”
窗户轻轻合上。肖霄心满意足地靠在墙上等待,阳光透过屋檐斜射下来,在他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他的面部轮廓已经显出青年人的硬朗,眉毛浓黑,鼻梁高挺,只有眼睛还保留着少年的清澈,此刻因为期待而闪着光。
不一会儿,苏晨轻手轻脚地推门出来。她穿着淡紫色的确良衬衫和黑色长裤,虽然朴素却整洁得体,甚至领口和袖口都仔细熨烫过。这与弄堂里其他女孩的随意形成对比,显露出她母亲严格的管教。
“走吧。”她小声说,警惕地回头看了眼家门。
两人一前一后走出弄堂,直到拐过街角才并肩而行。五月的梧桐树已经枝繁叶茂,在清晨的阳光中投下斑驳的影子。街上行人不多,偶尔有自行车铃铛清脆地响起。墙壁上随处可见大字报的残迹,新的覆盖旧的,层层叠叠如同这个时代的伤疤。
“你妈又让你练字了?”肖霄问。
苏晨点点头,“她说女孩子字写得好才显得有教养。而且现在学校里也不正经上课,再不自己练练,以后...”她没说完,但肖霄明白她的意思。
自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里的正常教学就时常被打断。有时候是整个下午的学习毛主席语录,有时候是劳动课,还有时候是参加各种各样的“运动”。真正安静坐在教室里听讲的时间越来越少。
“你数学作业做完了吗?”肖霄换了个话题,“最后两道题真难,我算了半天。”
苏晨从布袋里拿出一个旧练习本,“我做了,你看看对不对。”
肖霄接过本子,苏晨的字迹工整清秀,解题步骤清晰明了。他忍不住赞叹:“你怎么这么厉害?我看题目都要想半天,你居然全解出来了。”
苏晨微微脸红,“没什么,就是多看了几遍书而已。”
他们所说的“老地方”是离弄堂两条街远的一个小公园。那里有座荒废的亭子,平时很少有人去,成了他们秘密的学习基地。文革初期,红卫兵们曾在这里集会,后来运动重心转移,这个地方就渐渐被遗忘了。
亭子虽然破旧,但还算干净。肖霄从书包里拿出两张旧报纸铺在石凳上,苏晨则小心翼翼地把学习材料摆在石桌上。
“你先看我的解题过程,有不明白的地方问我。”苏晨说。
肖霄认真研究起来,眉头紧锁。阳光透过亭子的雕花窗棂照在他脸上,苏晨偷偷打量着他。肖霄的侧脸线条分明,睫毛长而密,在眼下投下一小片阴影。她注意到他的工装领口有些磨损,心想下次要不要偷偷帮他缝一下。
“这里,”肖霄突然指向一个步骤,“为什么要把这个公式变形?”
苏晨吓了一跳,像是做坏事被抓住一样,脸一下子红了。幸好肖霄全神贯注在题目上,没有注意到她的失态。她赶紧收敛心神,仔细解释起来。
时间在数学公式和讨论中悄然流逝。当阳光变得灼热时,他们已经复习完了整整一章内容。
“歇会儿吧。”肖霄向后伸展身体,关节发出轻微的响声。
苏晨点点头,从布袋里拿出一个小布包,打开是两块桃酥饼:“我早上偷偷藏的,你饿吗?”
肖霄眼睛一亮,“太好了!我早上就喝了碗稀饭,早饿了。”他接过饼子,大口吃起来。
苏晨小口啃着属于自己的那块,突然说:“我昨晚听到妈妈和周阿姨聊天,说又有一批知青要上山下乡了。”
肖霄咀嚼的速度慢了下来,“嗯,我爸也说了。这次规模很大,我们街道有几个名额。”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进行了几年,时不时就有年轻人被派往农村和边疆。开始是自愿报名,后来逐渐变成强制分配。他们这条弄堂里已经有三个青年去了黑龙江和云南。
“你会报名吗?”苏晨轻声问,眼睛盯着手里的半块饼子。
肖霄摇头,“我爸说我还小,等毕业再说。而且...”他顿了顿,“而且我想考美术学校,听说有些学校还在招生。”
苏晨惊讶地抬头,“你还想着学画呀?现在这种时候...”
“就是因为这种时候,才更需要美的东西。”肖霄突然激动起来,从书包里拿出一个旧素描本,“你看,我昨天画的。”
本子上是外滩的建筑群,铅笔线条流畅而有力,光影处理得相当专业。苏晨知道肖霄从小
五月的风带着黄浦江的湿气,穿过错综复杂的巷弄,拂过斑驳的砖墙,轻轻掀开了一户人家窗台上晾着的碎花窗帘。阳光尚未完全驱散晨雾,空气中已飘荡起煤球炉点燃后的烟火气,夹杂着隔壁张阿姨煎油条的滋滋声和吴侬软语的招呼声。
“肖霄!太阳晒屁股了还不起来?”
十六岁的肖霄在母亲第三声呼唤中终于从床上坐起,揉了揉惺忪睡眼。窄小的阁楼刚好容下一张单人床和一张旧书桌,斜顶的天窗透进晨曦,照亮了贴在墙上的几张素描画——外白渡桥、城隍庙九曲桥、还有一张未完成的少女侧脸。
他利落地套上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裤腿明显短了一截,露出瘦削的脚踝。不过半年光景,他已经蹿高了整整五公分,所有裤子都跟不上他生长的速度。
“来了来了!”肖霄三步并作两步爬下吱呀作响的木梯,险些撞上低矮的门框。
肖母端着稀饭从厨房出来,看见儿子毛毛躁躁的样子,忍不住念叨:“慢点慢点,跟你说了多少次,下楼梯要当心!”
肖父已经坐在八仙桌旁看昨天的《解放日报》,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年轻人动作快是好事,总比拖拖拉拉强。”他虽然这么说,但目光始终没离开报纸上关于“批林批孔”运动的报道。
这是一间不到十五平米的房间,兼具客厅、餐厅和父母卧室的功能。家具简单却整洁,五斗柜上摆着毛主席瓷像和一台老式收音机,墙上挂着毛泽东题写的“为人民服务”横幅和一幅山水画。最显眼的是靠墙的书架,密密麻麻摆满了书,这在当时并不多见。
肖霄狼吞虎咽地喝着稀饭,就着一小碟酱菜和半根油条。
“慢点吃,没人和你抢。”肖母心疼地看着儿子,“今天学校不是没课吗,急着去哪?”
“我去找苏晨复习功课,”肖霄嘴里含着食物,含糊不清地说,“下周有数学测验。”
肖父从报纸上方瞥了儿子一眼,“和苏晨一起学习是好事,但那丫头心思太细,你别老是逗她哭。”
“我哪有!”肖霄抗议道,耳朵却微微红了。
肖母和肖父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他们都知道儿子对隔壁弄堂苏家女儿的那点心思,只是这年头,年轻人那点朦胧好感谁都不会说破。
吃过简单的早餐,肖霄抓起帆布书包就要出门。
“等等,”肖母叫住他,从抽屉里拿出几张粮票和毛票,“回来时顺便去合作社买斤面条,剩下的看看能不能买到鸡蛋。听说今天有货,去晚了就没了。”
肖霄小心收好票证,点点头:“知道了。”
走出家门,弄堂已经热闹起来。女人们在水槽边洗衣洗菜,交流着家长里短和最新消息;几个老人坐在竹椅上喝茶下棋;孩子们在狭窄的通道里追逐嬉戏,差点撞上端着一盆衣服的王阿姨。
“小赤瞳,跑慢点!撞翻了我的衣服要你们好看!”王阿姨笑骂道,孩子们一溜烟跑远了。
肖霄家住的是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建筑,红砖外墙,黑漆大门,进门是天井,然后是客厅,楼上两间卧室,厨房是几家合用的。这条弄堂住了十二户人家,大多是工人家庭,只有肖家和苏家比较特殊——肖父是中学教师,苏父生前是大学教授,这在知识分子被称作“臭老九”的年代,并不总是件好事。
肖霄穿过自家弄堂,拐进相邻的福佑里。这里的布局和他家那边差不多,只是更加狭窄一些。他轻车熟路地走到最里间,仰头朝二楼窗户轻声喊道:“苏晨!”
没有回应。他四下张望,捡起一颗小石子,轻轻扔向窗玻璃。这是他们从小到大的暗号。
不一会儿,窗户吱呀一声推开,探出一张清秀的脸庞。十七岁的苏晨梳着两根整齐的麻花辫,额前散着几缕细软的刘海,眼睛像浸在水里的黑葡萄,明亮又带着些许忧郁。
“吵什么呀,我妈妈还在家呢。”她压低声音说,嘴角却忍不住上扬。
“下来吧,说好一起去复习的。”肖霄朝她招手。
苏晨犹豫了一下,“我妈让我在家练字...”
“就一会儿,老地方。”肖霄坚持道,眼神里带着恳求。
苏晨回头看了眼屋内,终于点点头:“等我五分钟。”
窗户轻轻合上。肖霄心满意足地靠在墙上等待,阳光透过屋檐斜射下来,在他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他的面部轮廓已经显出青年人的硬朗,眉毛浓黑,鼻梁高挺,只有眼睛还保留着少年的清澈,此刻因为期待而闪着光。
不一会儿,苏晨轻手轻脚地推门出来。她穿着淡紫色的确良衬衫和黑色长裤,虽然朴素却整洁得体,甚至领口和袖口都仔细熨烫过。这与弄堂里其他女孩的随意形成对比,显露出她母亲严格的管教。
“走吧。”她小声说,警惕地回头看了眼家门。
两人一前一后走出弄堂,直到拐过街角才并肩而行。五月的梧桐树已经枝繁叶茂,在清晨的阳光中投下斑驳的影子。街上行人不多,偶尔有自行车铃铛清脆地响起。墙壁上随处可见大字报的残迹,新的覆盖旧的,层层叠叠如同这个时代的伤疤。
“你妈又让你练字了?”肖霄问。
苏晨点点头,“她说女孩子字写得好才显得有教养。而且现在学校里也不正经上课,再不自己练练,以后...”她没说完,但肖霄明白她的意思。
自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里的正常教学就时常被打断。有时候是整个下午的学习毛主席语录,有时候是劳动课,还有时候是参加各种各样的“运动”。真正安静坐在教室里听讲的时间越来越少。
“你数学作业做完了吗?”肖霄换了个话题,“最后两道题真难,我算了半天。”
苏晨从布袋里拿出一个旧练习本,“我做了,你看看对不对。”
肖霄接过本子,苏晨的字迹工整清秀,解题步骤清晰明了。他忍不住赞叹:“你怎么这么厉害?我看题目都要想半天,你居然全解出来了。”
苏晨微微脸红,“没什么,就是多看了几遍书而已。”
他们所说的“老地方”是离弄堂两条街远的一个小公园。那里有座荒废的亭子,平时很少有人去,成了他们秘密的学习基地。文革初期,红卫兵们曾在这里集会,后来运动重心转移,这个地方就渐渐被遗忘了。
亭子虽然破旧,但还算干净。肖霄从书包里拿出两张旧报纸铺在石凳上,苏晨则小心翼翼地把学习材料摆在石桌上。
“你先看我的解题过程,有不明白的地方问我。”苏晨说。
肖霄认真研究起来,眉头紧锁。阳光透过亭子的雕花窗棂照在他脸上,苏晨偷偷打量着他。肖霄的侧脸线条分明,睫毛长而密,在眼下投下一小片阴影。她注意到他的工装领口有些磨损,心想下次要不要偷偷帮他缝一下。
“这里,”肖霄突然指向一个步骤,“为什么要把这个公式变形?”
苏晨吓了一跳,像是做坏事被抓住一样,脸一下子红了。幸好肖霄全神贯注在题目上,没有注意到她的失态。她赶紧收敛心神,仔细解释起来。
时间在数学公式和讨论中悄然流逝。当阳光变得灼热时,他们已经复习完了整整一章内容。
“歇会儿吧。”肖霄向后伸展身体,关节发出轻微的响声。
苏晨点点头,从布袋里拿出一个小布包,打开是两块桃酥饼:“我早上偷偷藏的,你饿吗?”
肖霄眼睛一亮,“太好了!我早上就喝了碗稀饭,早饿了。”他接过饼子,大口吃起来。
苏晨小口啃着属于自己的那块,突然说:“我昨晚听到妈妈和周阿姨聊天,说又有一批知青要上山下乡了。”
肖霄咀嚼的速度慢了下来,“嗯,我爸也说了。这次规模很大,我们街道有几个名额。”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进行了几年,时不时就有年轻人被派往农村和边疆。开始是自愿报名,后来逐渐变成强制分配。他们这条弄堂里已经有三个青年去了黑龙江和云南。
“你会报名吗?”苏晨轻声问,眼睛盯着手里的半块饼子。
肖霄摇头,“我爸说我还小,等毕业再说。而且...”他顿了顿,“而且我想考美术学校,听说有些学校还在招生。”
苏晨惊讶地抬头,“你还想着学画呀?现在这种时候...”
“就是因为这种时候,才更需要美的东西。”肖霄突然激动起来,从书包里拿出一个旧素描本,“你看,我昨天画的。”
本子上是外滩的建筑群,铅笔线条流畅而有力,光影处理得相当专业。苏晨知道肖霄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