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弄堂里飘起炊烟袅袅。
肖家厨房里,肖母正往锅里下面条,蒸汽氤氲中她的眼眶依旧泛红。肖父坐在小凳上剥蒜,动作缓慢而沉重。狭小的空间里弥漫着一种压抑的寂静,只有面条在沸水中翻滚的声音和远处传来的零星人语。
“多下点面吧,”肖父终于开口,声音沙哑,“霄霄今天...心里肯定不好受。”
肖母点点头,又从面袋里抓了一把干面放进锅里,“我加了两个鸡蛋,给他补补。这一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吃上家里的饭了。”说着又抹了把眼角。
肖父沉默片刻,轻声说:“别在孩子面前这样。他已经够难的了。”
“我知道,”肖母吸了吸鼻子,“我就是...就是舍不得。他才十七啊,就要去那么远的地方...”
这时,楼梯传来脚步声,肖霄走下阁楼。他已经调整好情绪,脸上看不出太多波动,只是眼睛略显红肿。
“好香啊,”他故作轻松地说,“妈今天做什么好吃的?”
肖母急忙转身擦干眼泪,强颜欢笑:“下了面条,还给你卧了两个鸡蛋。快洗手吃饭。”
饭桌上摆着一盆青菜面条,一碟酱菜,还有专门给肖霄的一碗面,上面果然卧着两个金黄的荷包蛋。这在当时算是难得的优待了。
肖霄看着碗里的鸡蛋,心里发酸。他知道这是母亲能从牙缝里省出来的最好的东西了。
“鸡蛋你们也吃,”他要把鸡蛋夹给父母,被肖母拦住了。
“你吃你吃,正长身体呢。”肖母连连摆手,“到了那边想吃都吃不上了。”
肖父也点头:“听你妈的。我们在家总好办些。”
饭桌上沉默下来,只有吸溜面条的声音。过了一会儿,肖父放下筷子,郑重地说:“霄霄,既然决定要去了,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北大荒不比上海,条件艰苦得很。”
肖霄点点头:“我知道,爸。我有思想准备。”
“不仅仅是生活上的苦,”肖父语气沉重,“那里的政治环境可能更严格。你说话做事都要格外注意,不要像在家里这样随性。尤其是画画这件事...”
肖母紧张地接话:“对了,那些画具要不要带去?会不会惹麻烦?”
肖霄犹豫了一下。他当然想带上画具,但那确实有风险。
肖父沉吟片刻,说:“带几支铅笔和一个小本子吧,不要太扎眼。大的画夹和油画颜料就别带了,太显眼。”
肖霄心里一阵失落,但还是懂事地点头:“我明白。”
肖母忽然想起什么,起身从五斗柜最底层翻出一个小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一叠全国粮票和一些毛票。
“这些你拿着,”她塞到肖霄手里,“穷家富路,出门在外不能没有钱。”
肖霄推辞:“不用了妈,兵团里管吃管住,用不上钱。你们留着家用吧。”
“让你拿你就拿着!”肖母罕见地强硬起来,“谁知道会不会有什么急用?听说那边冬天冷得很,你得添置点厚实衣物。”
肖父也说:“收下吧。家里再难也比你在外头强。”
肖霄只好收下,感觉那叠票证烫手得很。他知道这是父母省吃俭用攒下来的,说不定是他们好几个月的菜金。
吃完饭,肖霄主动帮忙洗碗。肖母本来不让,但看他坚持,也就由着他了。肖父则点起一支烟,坐在门口的小凳上默默抽着,望着弄堂里渐次亮起的灯火出神。
“老肖,听说霄霄要走了?”隔壁张师傅端着饭碗过来串门,蹲在肖父旁边。
肖父点点头,吐出一口烟圈:“嗯,去黑龙江。”
张师傅咂咂嘴:“哟,那可老远了。不过也好,年轻人出去锻炼锻炼。我家老大去年去的云南,来信说虽然苦点,但比在家里闲着强。”
肖母从厨房探出头:“张师傅,云南那边怎么样?吃得饱吗?”
“凑合吧,”张师傅扒拉口饭,“信里都说好,谁知道实际怎么样呢。不过总比留在城里没事干强。现在工作多难找啊,留在家里也是吃闲饭。”
肖父没接话,只是默默抽烟。他知道张师傅说得在理,但心里还是堵得慌。
另一边,苏家气氛截然不同。
苏家的房间布置得比肖家讲究得多。虽然同样是石库门老房,但苏母很会打理。墙上挂着苏教授生前写的书法作品,内容都是毛主席诗词,既显品味又不犯忌讳。家具虽然老旧,但擦得锃亮,小茶几上还铺着钩花桌布。
晚餐也比肖家丰盛些:一小碟红烧肉,一盆青菜豆腐汤,还有白米饭。这在当时算是相当不错的伙食了。
但饭桌上的气氛却一点也不轻松。
“今天陈主任又来了,”苏母给女儿夹了块肉,“说是国平那孩子对你印象很好,想约你周末去看革命样板戏。”
苏晨低着头,小口扒饭:“我不想去。周末要复习功课。”
“复习什么功课!”苏母声音提高,“现在读书有什么用?能当饭吃?陈主任说了,国平马上就要调到市革委会工作了,前途无量!你要是跟他处好了,将来还愁没好工作?”
苏晨默不作声,只是筷子扒饭的速度更慢了。
苏母看她这副样子,气不打一处来:“我跟你说话呢!听见没有?别整天跟肖家那小子混在一起,他们家能给你什么?听说肖霄都要去黑龙江了,这一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苏晨猛地抬头,眼中含泪:“妈!肖霄是因为...”
“因为什么?”苏母打断她,“因为他家没关系没门路!要是像陈主任这样有能耐的家长,孩子能送去那么远的地方?”
“肖叔叔是老师,是知识分子!”苏晨争辩道。
“知识分子?”苏母冷笑一声,“现在知识分子是最不值钱的!你爸爸倒是知识分子,结果呢?”她突然哽住,眼圈红了,“要不是你爸爸走得早,我们娘俩何至于看人脸色过日子...”
苏晨见母亲伤心,心软下来,递过手帕:“妈,别难过了。我知道你是为我好。”
苏母擦擦眼角,语气缓和了些:“晨晨,妈是为你好。这世道,女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找个好依靠。陈主任家有权有势,国平那孩子我看着也不错,虽然比你大几岁,但知道疼人。你要是跟了他,将来就不用吃苦了。”
苏晨沉默不语。她见过陈国平几次,那人总是梳着油光水滑的分头,穿着当时少有的的确良衬衫,手腕上还戴着明晃晃的手表。但他看人的眼神让苏晨不舒服,总像是在打量一件商品。
“我听说...陈国平之前谈过好几个对象,都吹了。”苏晨小声说。
苏母不以为然:“那怎么了?说明他眼光高!要不是你长得俊,又是高中生,人家还看不上呢!”
这时,门外传来敲门声。苏母赶紧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打开门,脸上立刻堆起笑容:“哟,赵阿姨啊,快请进请进。”
来人是街道居委会的赵主任,五十多岁,梳着齐耳短发,胳膊上戴着红袖章,一脸严肃。
“吃饭呢?”赵主任扫了一眼饭桌,目光在红烧肉上停留了一瞬,“生活不错啊。”
苏母连忙说:“哪里哪里,就偶尔改善改善。赵主任吃过了吗?要不一起吃点?”
赵主任摆摆手:“不用了,我刚从王家出来。听说你们家苏晨和肖家那小子走得很近?”
苏母脸色一变,急忙解释:“没有的事!就是普通邻居,小时候一起玩过,现在都不怎么来往了。”
赵主任意味深长地看了苏晨一眼:“最好是这样。肖家那小子马上就要去黑龙江了,这时候扯上关系不好。你们家情况特殊,更要注意影响。”
苏母连连点头:“是是是,我们一定注意。晨晨最近都在家温习功课,很少出门。”
赵主任又环视了一下房间,目光落在墙上的书法作品上:“这些字画...”
苏母心领神会:“都是苏晨爸爸生前写的毛主席诗词,我们留着时刻学习呢。”
赵主任点点头:“那就好。现在形势紧张,马上就要有一批新运动了,你们家要格外注意。特别是苏晨,年轻女孩子,容易被人带偏。”
送走赵主任,苏母关上门,长舒一口气,转身对女儿说:“听见没有?以后少跟肖家来往!别惹祸上身!”
苏晨咬着嘴唇,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夜深了,两个家庭的灯火相继熄灭,但谁都没有真正入睡。
肖家阁楼上,肖霄借着月光悄悄整理行装。他把几支最珍贵的铅笔和一个小素描本藏在箱子最底层,上面盖上衣服。然后又从枕头下拿出那本西洋画册,摩挲了许久,最终还是决定不带去。太危险了,万一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他轻轻爬下阁楼,想把画册藏到厨房的煤堆里,却看见父母房间还亮着微弱的灯光。门虚掩着,传来低低的交谈声。
“...这些全国粮票都给他带上吧,我再想办法换点。”是肖母的声音。
“把我这件毛衣也拆了,毛线给他织件新的。东北冷,他那点衣服不够。”肖父说。
“可是你就这一件好毛衣...”
“我在家冻不着。孩子要紧。”
肖霄站在门外,鼻子发酸。他悄悄退回阁楼,决定明天一早就告诉父母,他什么都不多带,不能因为自己让家人受苦。
与此同时,苏家卧室里,苏晨也辗转难眠。她听见母亲在隔壁床上叹息,知道母亲也没睡着。
“妈,”她轻声唤道,“你睡了吗?”
苏母翻了个身:“没呢。怎么了?”
“肖霄他...一定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吗?有没有办法...”
苏母打断她:“能有什么办法?这是上面的决定!你别胡思乱想了,赶紧睡吧。”
苏晨沉默了一会儿,又说:“那本代数习题集,我能不能...”
“不能!”苏母斩钉截铁,“明天我就把那些书都处理了!赵主任今天来的意思你还没明白吗?咱们家经不起任何风波了!”
苏晨把脸埋进枕头里,无声地流泪。她想起白天和肖霄在图书馆看的那些画,想起他们共同的梦想,感觉一切都在离她远去。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肖霄就起床了。他轻手轻脚地走出家门,想到外面透透气。
弄堂里静悄悄的,只有几个老人在晨练。他不知不觉走到福佑里口,下意识地望向苏晨家的窗户。
令他惊讶的是,苏晨竟然已经站在楼下角落里,像是在等什么人。看见肖霄,她快步走过来,眼睛红肿,显然一夜没睡好。
“这个给你,”她塞给肖霄一个小布包,声音还带着哭腔,“我昨晚偷偷织的。”
肖霄打开一看,是一副毛线手套,针脚细密,看得出来织得很用心。
“谢谢你,”他感动地说,“可是你哪来的毛线?”
苏晨低下头:“把我的一条旧围巾拆了...妈妈不知道。”
肖霄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他知道苏晨很
肖家厨房里,肖母正往锅里下面条,蒸汽氤氲中她的眼眶依旧泛红。肖父坐在小凳上剥蒜,动作缓慢而沉重。狭小的空间里弥漫着一种压抑的寂静,只有面条在沸水中翻滚的声音和远处传来的零星人语。
“多下点面吧,”肖父终于开口,声音沙哑,“霄霄今天...心里肯定不好受。”
肖母点点头,又从面袋里抓了一把干面放进锅里,“我加了两个鸡蛋,给他补补。这一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吃上家里的饭了。”说着又抹了把眼角。
肖父沉默片刻,轻声说:“别在孩子面前这样。他已经够难的了。”
“我知道,”肖母吸了吸鼻子,“我就是...就是舍不得。他才十七啊,就要去那么远的地方...”
这时,楼梯传来脚步声,肖霄走下阁楼。他已经调整好情绪,脸上看不出太多波动,只是眼睛略显红肿。
“好香啊,”他故作轻松地说,“妈今天做什么好吃的?”
肖母急忙转身擦干眼泪,强颜欢笑:“下了面条,还给你卧了两个鸡蛋。快洗手吃饭。”
饭桌上摆着一盆青菜面条,一碟酱菜,还有专门给肖霄的一碗面,上面果然卧着两个金黄的荷包蛋。这在当时算是难得的优待了。
肖霄看着碗里的鸡蛋,心里发酸。他知道这是母亲能从牙缝里省出来的最好的东西了。
“鸡蛋你们也吃,”他要把鸡蛋夹给父母,被肖母拦住了。
“你吃你吃,正长身体呢。”肖母连连摆手,“到了那边想吃都吃不上了。”
肖父也点头:“听你妈的。我们在家总好办些。”
饭桌上沉默下来,只有吸溜面条的声音。过了一会儿,肖父放下筷子,郑重地说:“霄霄,既然决定要去了,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北大荒不比上海,条件艰苦得很。”
肖霄点点头:“我知道,爸。我有思想准备。”
“不仅仅是生活上的苦,”肖父语气沉重,“那里的政治环境可能更严格。你说话做事都要格外注意,不要像在家里这样随性。尤其是画画这件事...”
肖母紧张地接话:“对了,那些画具要不要带去?会不会惹麻烦?”
肖霄犹豫了一下。他当然想带上画具,但那确实有风险。
肖父沉吟片刻,说:“带几支铅笔和一个小本子吧,不要太扎眼。大的画夹和油画颜料就别带了,太显眼。”
肖霄心里一阵失落,但还是懂事地点头:“我明白。”
肖母忽然想起什么,起身从五斗柜最底层翻出一个小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一叠全国粮票和一些毛票。
“这些你拿着,”她塞到肖霄手里,“穷家富路,出门在外不能没有钱。”
肖霄推辞:“不用了妈,兵团里管吃管住,用不上钱。你们留着家用吧。”
“让你拿你就拿着!”肖母罕见地强硬起来,“谁知道会不会有什么急用?听说那边冬天冷得很,你得添置点厚实衣物。”
肖父也说:“收下吧。家里再难也比你在外头强。”
肖霄只好收下,感觉那叠票证烫手得很。他知道这是父母省吃俭用攒下来的,说不定是他们好几个月的菜金。
吃完饭,肖霄主动帮忙洗碗。肖母本来不让,但看他坚持,也就由着他了。肖父则点起一支烟,坐在门口的小凳上默默抽着,望着弄堂里渐次亮起的灯火出神。
“老肖,听说霄霄要走了?”隔壁张师傅端着饭碗过来串门,蹲在肖父旁边。
肖父点点头,吐出一口烟圈:“嗯,去黑龙江。”
张师傅咂咂嘴:“哟,那可老远了。不过也好,年轻人出去锻炼锻炼。我家老大去年去的云南,来信说虽然苦点,但比在家里闲着强。”
肖母从厨房探出头:“张师傅,云南那边怎么样?吃得饱吗?”
“凑合吧,”张师傅扒拉口饭,“信里都说好,谁知道实际怎么样呢。不过总比留在城里没事干强。现在工作多难找啊,留在家里也是吃闲饭。”
肖父没接话,只是默默抽烟。他知道张师傅说得在理,但心里还是堵得慌。
另一边,苏家气氛截然不同。
苏家的房间布置得比肖家讲究得多。虽然同样是石库门老房,但苏母很会打理。墙上挂着苏教授生前写的书法作品,内容都是毛主席诗词,既显品味又不犯忌讳。家具虽然老旧,但擦得锃亮,小茶几上还铺着钩花桌布。
晚餐也比肖家丰盛些:一小碟红烧肉,一盆青菜豆腐汤,还有白米饭。这在当时算是相当不错的伙食了。
但饭桌上的气氛却一点也不轻松。
“今天陈主任又来了,”苏母给女儿夹了块肉,“说是国平那孩子对你印象很好,想约你周末去看革命样板戏。”
苏晨低着头,小口扒饭:“我不想去。周末要复习功课。”
“复习什么功课!”苏母声音提高,“现在读书有什么用?能当饭吃?陈主任说了,国平马上就要调到市革委会工作了,前途无量!你要是跟他处好了,将来还愁没好工作?”
苏晨默不作声,只是筷子扒饭的速度更慢了。
苏母看她这副样子,气不打一处来:“我跟你说话呢!听见没有?别整天跟肖家那小子混在一起,他们家能给你什么?听说肖霄都要去黑龙江了,这一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苏晨猛地抬头,眼中含泪:“妈!肖霄是因为...”
“因为什么?”苏母打断她,“因为他家没关系没门路!要是像陈主任这样有能耐的家长,孩子能送去那么远的地方?”
“肖叔叔是老师,是知识分子!”苏晨争辩道。
“知识分子?”苏母冷笑一声,“现在知识分子是最不值钱的!你爸爸倒是知识分子,结果呢?”她突然哽住,眼圈红了,“要不是你爸爸走得早,我们娘俩何至于看人脸色过日子...”
苏晨见母亲伤心,心软下来,递过手帕:“妈,别难过了。我知道你是为我好。”
苏母擦擦眼角,语气缓和了些:“晨晨,妈是为你好。这世道,女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找个好依靠。陈主任家有权有势,国平那孩子我看着也不错,虽然比你大几岁,但知道疼人。你要是跟了他,将来就不用吃苦了。”
苏晨沉默不语。她见过陈国平几次,那人总是梳着油光水滑的分头,穿着当时少有的的确良衬衫,手腕上还戴着明晃晃的手表。但他看人的眼神让苏晨不舒服,总像是在打量一件商品。
“我听说...陈国平之前谈过好几个对象,都吹了。”苏晨小声说。
苏母不以为然:“那怎么了?说明他眼光高!要不是你长得俊,又是高中生,人家还看不上呢!”
这时,门外传来敲门声。苏母赶紧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打开门,脸上立刻堆起笑容:“哟,赵阿姨啊,快请进请进。”
来人是街道居委会的赵主任,五十多岁,梳着齐耳短发,胳膊上戴着红袖章,一脸严肃。
“吃饭呢?”赵主任扫了一眼饭桌,目光在红烧肉上停留了一瞬,“生活不错啊。”
苏母连忙说:“哪里哪里,就偶尔改善改善。赵主任吃过了吗?要不一起吃点?”
赵主任摆摆手:“不用了,我刚从王家出来。听说你们家苏晨和肖家那小子走得很近?”
苏母脸色一变,急忙解释:“没有的事!就是普通邻居,小时候一起玩过,现在都不怎么来往了。”
赵主任意味深长地看了苏晨一眼:“最好是这样。肖家那小子马上就要去黑龙江了,这时候扯上关系不好。你们家情况特殊,更要注意影响。”
苏母连连点头:“是是是,我们一定注意。晨晨最近都在家温习功课,很少出门。”
赵主任又环视了一下房间,目光落在墙上的书法作品上:“这些字画...”
苏母心领神会:“都是苏晨爸爸生前写的毛主席诗词,我们留着时刻学习呢。”
赵主任点点头:“那就好。现在形势紧张,马上就要有一批新运动了,你们家要格外注意。特别是苏晨,年轻女孩子,容易被人带偏。”
送走赵主任,苏母关上门,长舒一口气,转身对女儿说:“听见没有?以后少跟肖家来往!别惹祸上身!”
苏晨咬着嘴唇,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夜深了,两个家庭的灯火相继熄灭,但谁都没有真正入睡。
肖家阁楼上,肖霄借着月光悄悄整理行装。他把几支最珍贵的铅笔和一个小素描本藏在箱子最底层,上面盖上衣服。然后又从枕头下拿出那本西洋画册,摩挲了许久,最终还是决定不带去。太危险了,万一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他轻轻爬下阁楼,想把画册藏到厨房的煤堆里,却看见父母房间还亮着微弱的灯光。门虚掩着,传来低低的交谈声。
“...这些全国粮票都给他带上吧,我再想办法换点。”是肖母的声音。
“把我这件毛衣也拆了,毛线给他织件新的。东北冷,他那点衣服不够。”肖父说。
“可是你就这一件好毛衣...”
“我在家冻不着。孩子要紧。”
肖霄站在门外,鼻子发酸。他悄悄退回阁楼,决定明天一早就告诉父母,他什么都不多带,不能因为自己让家人受苦。
与此同时,苏家卧室里,苏晨也辗转难眠。她听见母亲在隔壁床上叹息,知道母亲也没睡着。
“妈,”她轻声唤道,“你睡了吗?”
苏母翻了个身:“没呢。怎么了?”
“肖霄他...一定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吗?有没有办法...”
苏母打断她:“能有什么办法?这是上面的决定!你别胡思乱想了,赶紧睡吧。”
苏晨沉默了一会儿,又说:“那本代数习题集,我能不能...”
“不能!”苏母斩钉截铁,“明天我就把那些书都处理了!赵主任今天来的意思你还没明白吗?咱们家经不起任何风波了!”
苏晨把脸埋进枕头里,无声地流泪。她想起白天和肖霄在图书馆看的那些画,想起他们共同的梦想,感觉一切都在离她远去。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肖霄就起床了。他轻手轻脚地走出家门,想到外面透透气。
弄堂里静悄悄的,只有几个老人在晨练。他不知不觉走到福佑里口,下意识地望向苏晨家的窗户。
令他惊讶的是,苏晨竟然已经站在楼下角落里,像是在等什么人。看见肖霄,她快步走过来,眼睛红肿,显然一夜没睡好。
“这个给你,”她塞给肖霄一个小布包,声音还带着哭腔,“我昨晚偷偷织的。”
肖霄打开一看,是一副毛线手套,针脚细密,看得出来织得很用心。
“谢谢你,”他感动地说,“可是你哪来的毛线?”
苏晨低下头:“把我的一条旧围巾拆了...妈妈不知道。”
肖霄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他知道苏晨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