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火没烧掉的故事还在讲-《兵王:开局血战边境,奉命武统全》

  晨雾未散时,小雨的录音笔已经在巷尾的早餐铺传开了。

  卖豆浆的张婶用围裙擦了擦手,凑到收音机前。

  秦翊走调的哼唱混着电流杂音飘出来,她的手突然抖了,豆浆洒在煤炉上,腾起的白雾里,她望着墙上褪色的老照片——那是她儿子,两年前在南海护渔时牺牲的海军士兵。

  起来......张婶抹了把脸,抓起保温桶往巷口跑,给地窖里的小秦送碗热豆浆去!

  老排长远望广场方向,龙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他怀里的秦翊还在发抖,军大衣下的身躯轻得像片纸,可那双手仍攥着半张遗书,指缝里渗出的血珠落在瓦楞上,红得像要烧穿晨雾。

  老排长。秦翊的声音比晨风还轻,小雨的本子......

  小雨立刻把磨破边角的笔记本捧过来。

  本子里夹着她用手语记录的:风要正,绳结三匝,碑要亮。

  此刻最后一页新添了几行歪扭的铅笔字——是秦翊在昏睡时,用指甲在她掌心划的摩斯密码译出来的:寻老墙根第三块青石板,取铁盒。

  老排长蹲下身,粗糙的指腹抚过那些字迹,突然笑了:当年你爷爷打县城,也是这样,躺在担架上用摩斯密码指挥攻城。他转头对小石头道,去,把巷口补鞋匠的孙子喊来——那小子会爬墙。

  小石头刚翻出屋檐,许念慈的车已经停在了巷口。

  她摘下红色假发,露出底下利落的短发。

  后视镜里映出她苍白的脸,发间那朵c4牡丹不知何时掉了瓣,只剩花茎扎在发间,像根刺。

  监控屏里循环播放的画面还在闪:秦翊扑向配电箱的瞬间,火光中他的眼睛亮得惊人,像淬了钢的星。

  姑娘,买碗豆浆不?张婶的保温桶递到车窗前,热乎的,加了桂花。

  许念慈下意识摇头,却瞥见张婶围裙上别着的徽章——是枚褪色的五角星,和她童年时见过的、被母亲藏在箱底的那枚一模一样。

  母亲总说,那是她父亲的,牺牲在边境的雷场。

  您......也有亲人当过兵?她鬼使神差开口。

  张婶的手顿了顿,掀起围裙角擦眼睛:我儿子......南海的。她突然笑了,从兜里摸出张皱巴巴的照片塞进来,刚才广场上拍的,您瞧瞧,龙旗升起来多精神!

  照片里,旗杆下的人群举着手机,最前排的白发老人捧着个相框,照片里的年轻战士穿着八十年代的军装。

  许念慈的指尖突然发抖——那相框的纹路,和她母亲箱底那只樟木盒的纹路,一模一样。

  姑娘?张婶敲了敲车窗,豆浆要凉了。

  许念慈猛地踩下油门。

  轮胎碾过满地银杏叶,她摸出怀里的优盘,那里面存着遗忘同盟的所有资料:被销毁的烈士档案、被篡改的历史影像、还有......她母亲的日记。

  母亲在日记里写:小慈周岁了,今天去陵园给孩子他爸烧纸。

  管理员说,老秦的墓碑又被人擦过了,碑座下还压着颗弹壳——应该是当年一起打猫耳洞的战友。

  吱——刹车声惊飞了枝头的麻雀。

  许念慈望着车窗外的老墙根,第三块青石板上有道浅浅的刻痕,像朵未开的花。

  补鞋匠的孙子正蹲在那里,用铁丝钩着什么。

  铁盒被拽出来时,他拍掉上面的土,露出盒盖上的五角星——和张婶的徽章、母亲日记里的弹壳,都是同样的形状。

  姐姐要看吗?男孩举着铁盒跑过来,秦哥哥说这是给讲故事的人

  许念慈接过铁盒,指尖触到盒底的凹痕——是摩斯密码刻的。

  她颤抖着打开,里面整整齐齐放着一叠泛黄的信:有边境猫耳洞里的家书,有香港回归时小学生的作文,有老兵临终前的录音带......最上面是张照片,七个穿军装的年轻人举着弹壳焊的国旗模型,背面的字刺痛了她的眼:等祖国统一那天,我们的名字,要刻在碑上。

  广场上的钟声再次响起。

  许念慈望着手机里疯传的视频:被晨风吹开的照片里,七个年轻的笑脸和龙旗重叠在一起;小雨的录音笔里,秦翊走调的哼唱混着老排长的哽咽:听见没?

  你战友的名字,刻在碑上了。

  她摸出发间的花茎,c4碎片簌簌落在地。

  手机突然震动,是遗忘同盟成员的消息:上头说,文化清洗失败,准备撤离。

  许念慈删掉消息,打开母亲的日记。

  最后一页写着:小慈今天问我,爸爸为什么要当兵。

  我告诉她,因为有人要烧我们的故事,总得有人把故事讲下去。

  巷口的广播突然响起,是中央台的特别节目:听众朋友们,今天我们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记忆礼物——有老兵的勋章,有小学生的画,有边境雷场幸存战士的弹壳......这些故事,我们将永远珍藏。

  小雨的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用手语翻译着秦翊的话:火能烧纸,烧不掉风里的字;水能冲碑,冲不掉心里的名。

  故事还在讲,家,就不远了。

  许念慈抓起铁盒推开车门。

  晨雾散尽,她望着广场方向猎猎作响的龙旗,发间的花茎不知何时被她换成了朵野菊花——是从张婶的豆浆桶边摘的,沾着晨露,黄得明亮。

  老排长背着秦翊下屋顶时,小石头正举着手机喊:看!

  网上都在传记忆礼物

  秦翊盲眼转向广场,嘴角扬起极淡的笑。

  他摸出怀里的竹纸遗书,血渍在晨光里像朵绽放的花。

  遗书上原本写着若我牺牲,请将骨灰撒在海峡,此刻被老排长用红笔添了句:但故事还在讲,我就没死。

  小雨凑过来,在他掌心划动:哥哥,许阿姨来了。

  许念慈站在地窖门口,怀里抱着铁盒。

  她摘下橡胶手套,露出掌心的老茧——那是常年拆弹留下的。我想......她声音发颤,讲讲我爸爸的故事。

  他叫秦建国,1985年牺牲在边境雷场,和照片里的七个战士是战友。

  老排长的茶缸地掉在地上。

  他颤抖着摸出钱包,里面夹着张泛黄的合影——七个穿军装的年轻人,最边上的正是秦建国。

  秦翊突然动了动,伸出烧焦的右手。

  许念慈迟疑着握住,触及他掌心的老茧,和父亲遗物里那封家书上的笔迹,一模一样。

  回家。秦翊气音轻得像叹息,却清晰得穿透晨雾。

  远处传来军号声。

  老排长抹了把脸,抓起收音机调大音量。

  中央台的声音响彻街巷:现在插播重要消息,献礼行动总指挥部宣布,所有参与文化守护的民众,将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今晚的统一庆典。

  小雨的录音笔还在工作,记录着许念慈的抽噎:我爸爸说,要把故事讲给下一代听......记录着老排长的粗哑:走,带小秦去广场,他得亲自看看,碑上的名字。记录着秦翊越来越清晰的哼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风卷着银杏叶掠过街巷,把这些声音带到每扇开着的窗户,每双竖起的耳朵,每颗跳动的心里。

  火没烧掉的故事,正随着晨光照亮的龙旗,在每一寸土地上生长。

  而在城市另一端的机场,几架运-20正拔地而起。

  机舱里,蛟龙特战队的队员们紧攥着武器,战术屏幕上闪烁着终局战场的红色标识。

  他们知道,那个即便被烧穿神经末梢,也要哼完国歌的分队长,那个用意志点燃整座城市记忆的兵王,很快就会回到他们身边。

  因为故事还在讲,家,就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