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熔铁证道-《兵王:开局血战边境,奉命武统全》

  幽暗的维修舱内,金属冷却剂与臭氧混合的气味刺鼻而冰冷,像电路板在高温中烧毁前的最后一声喘息。

  高功率显微镜投下一束冷白光,照亮了陈锐指尖的镊子,边缘泛着蓝紫的电离辉光。

  镊子夹着一块指甲盖大小、焦黑扭曲的金属残片——“蜂群”指挥终端焚毁核心中唯一抢救出的物证。

  表面布满龟裂,触感温热粗糙,隔着手套仍能感知到一丝躁动的能量残留。

  “这就是‘蜂群之心’的碎片?”

  陈锐透过防护面罩发问,声音低沉带嗡鸣。

  “啧……这玩意儿还带静电?我靠,刚才差点被它咬一口。”

  他缩了缩手指,眉头一皱,“你确定这不是什么活的东西?”

  秦翊站在身后,双臂环抱,肩章在昏光下反射微芒。

  他没靠近,那残片的模样早已刻进记忆——

  不只是图像,还有那天穿透颅骨的耳鸣、掌心静电刺痛,以及脑中突然浮现的非语言符号洪流。

  “差一点。”

  他语气平静,却让陈锐脊背发凉,“就差那么一下——”

  他抬手比了个极小的间距。

  “所有无人单位都会瘫痪,甚至调转枪口。你信不信,连扫地机器人那时候都想杀人。”

  陈锐摘下护目镜,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叹了口气。

  “唉……我熬了三天两夜,愣是复现不了你的操作。数据回流全是乱码,系统判定为‘逻辑崩溃’。我妹以前在超算中心干过,她说这种级别的AI最怕的不是对抗,而是‘不可计算的意志’……”

  他顿了顿,盯着秦翊,“哥,你到底怎么做到的?别跟我说你是靠直觉。”

  秦翊没答。

  他的视线落在右手虎口——那里烫伤未愈,隐隐作痛,仿佛仍在回应三天前炉火中的低语。

  他闭眼,脑海中再次响起那非声波的“声音”:不是代码,不是指令,而是金属在意识层面的哀鸣与恐惧,如生命临终的喘息。

  他不是破解系统。

  他是听见了它的心跳。

  “帮我个忙。”

  他睁开眼,指了指那枚残片,“拿去重铸。最高温,最大压,把它物理结构彻底打碎重组。”

  “重铸成啥?”

  陈锐挑眉,“刀?钥匙扣?还是你说要给我打个戒指当聘礼?”

  “到时候给你图纸。”

  秦翊移开目光,望向舱外渐亮的天色,声音轻得几乎融化,“别问用途,也别留记录。做完,就当没这回事。”

  回去路上,他经过医疗区,看见护士将一件染血作战服封入密封袋。

  标签写着:“雷振华,代号‘老雷’。”

  他驻足片刻,眼神微动,转身走向军械库,申请了一块标准铭牌模板。

  “我要自己做一个。”

  管理员抬头看了他一眼:“手工活?你确定不用数控?”

  “嗯。”秦翊点头,“这次,得亲手来。”

  三天后,临时营地操场上举行追悼仪式,纪念“拔钉”行动中牺牲的隐蔽战线战友。

  风卷军旗,沙粒擦过脸颊,提醒生者存在。

  司仪念完最后一个名字,全场静默,唯有海浪拍岸,如大地呼吸。

  秦翊走上台,手中托着一枚拳头大小的乌黑铁牌。

  它粗粝不平,边缘毛刺未除——那枚残片仅象征性投入真空感应炉,与其他合金共熔。

  最终成品中,原始材料占比极微,但意义不变:这是“蜂群之心”唯一的归宿。

  虎口的烫伤来自最后一次开炉时溅出的火星。

  金属液滴穿透手套的瞬间,他竟感到共鸣。

  铁牌正面,刻着十个朴拙大字:“昔可覆一城,今熔护安宁”。

  他在众人注视下走到纪念碑前,屈膝蹲下,将铁牌嵌入底座预留槽中。

  “咔哒”一声,沉重而轻微,仿佛大地吞咽了一个时代的秘密。

  背面仅有一串编号与日期,冷峻简洁。

  全场肃立,敬礼。

  楚瑶站在前列,目光落在秦翊抬起的右手上。

  那道暗红疤痕,她此前从未见过。

  她瞬间明白铁牌来历,也明白那粗糙边缘背后的代价。

  他亲自监督七十二小时熔炼,每道工序确认无误。

  他以血肉承受烈焰,将魔鬼残骸化作英雄墓志。

  而这一切,他从未提及。

  悲伤不会停止战争,但它可以点燃决心。

  当晚,战区情报室灯火通明。

  最新简报证实秦翊行动的价值。

  “灰隼”残部因失去蜂群中枢,陷入信息孤岛,多支渗透小组失联或被歼。

  更关键的是,敌方主力误判我军主攻方向为西北海岸,大量防御资源正向该区域集结。

  全息沙盘前,秦翊与参谋组进行最后推演。

  “敌人重心在西北,既是壁垒,也是破绽。”

  他指尖划过东南角,语气冷静如刀。

  “礁石湾地形复杂,常规部队难展开,但他们忘了——潮汐和洋流规律可测。我们派特战小队潜入,就像往心脏里插根针,无声无息。”

  “风险太高。”

  一名参谋皱眉,“万一气象突变,或者敌方雷达捕捉到气垫艇信号?”

  “那就让他们捕捉。”

  秦翊淡淡道,“我们在西北搞出足够大的动静,他们自然会把眼睛死死盯在那里。”

  另一位参谋点头:“声东击西……可行。”

  数小时论证后,计划被指挥部采纳。

  秦翊因战场洞察力与此次功绩,被任命为第一波突击部队引导官。

  出发前夜,月色清冷,碎石路泛着霜白。

  楚瑶在营区角落找到正在擦拭武器的秦翊。

  她递出一个军用加密U盘。

  “‘桥接’过程的所有底层数据流,我都做了离线备份。”

  她声音轻,眼神坚定,“我知道你不希望上报,因为里面有你的‘秘密’。但如果未来再遇更强敌人……我们不能只靠你一个人扛。”

  秦翊停下动作,抬头凝视她良久,久到她以为他会拒绝。

  他想起老雷最后的眼神——不是愤怒,而是震惊,像看到战友举枪对准自己。

  这种力量一旦留下痕迹,就不再是工具,而是种子。

  它会在某个深夜,在某个指挥官脑中生根:“如果我能控制敌人……能不能也控制战友?”

  所以他必须断绝。

  不是为了保密,是为了最后的底线。

  最终,他接过U盘,指尖传来金属的凉意。

  “有些东西,”他低声说,像是自语,又像在交代遗言,“不该留在世上太久。它不属于战场,也不属于人。”

  说完,他走向物资焚烧炉,将U盘封入防水胶囊,拧紧,投入火焰。

  橙红火舌瞬间吞噬胶囊,也焚尽那份足以颠覆战争形态的秘密。

  火光映照他侧脸,眼前浮现出老雷牺牲那天,那片硝烟中飘落的红旗碎片。

  火焰渐熄,灰烬随风散去。

  真正的勇气,不是掌握力量,而是懂得放手。

  半夜,他重回纪念碑前。

  晨露打湿刻字:“昔可覆一城,今熔护安宁”。

  他抚过虎口——新伤结痂,微痒而沉重。

  “该回家了。”

  他说,轻如呢喃,像是对老雷,也像对自己许诺。

  凌晨四点。

  东海某集结点,海天一色,晨雾弥漫。

  数百艘舰船组成的登陆舰队隐没于灰白寂静之中,如蛰伏巨兽。

  秦翊检查完装备,登上“野牛”气垫登陆艇。

  引擎未启,舱内只有仪器低鸣,如心跳监测仪的滴答。

  他从战术背心内袋取出一张泛黄黑白照片:八路军军装的年轻人,站在抗战胜利碑前。

  那是他的太祖父。

  他指腹抚平褶皱,动作轻柔,然后将照片放回胸口——正压住心跳的位置。

  无线电响起电流声,指挥频道传来冷静通报:“‘尖刀’各单位注意,‘献礼行动’总攻倒计时启动,6小时。”

  秦翊闭眼,深吸一口咸腥冷空气,肺叶扩张如帆。

  再睁眼时,所有情绪褪去,只剩如手术刀般锐利的锋芒。

  “该回家了。”他轻声说。

  艇内,数十名特战队员默默握紧钢枪。

  金属的冰冷,是此刻最忠实的伙伴。

  无人言语,只有装备轻响与逐渐急促的呼吸,在密闭空间交织成无声战歌。

  舱外雾气更浓,仿佛要将这支即将划破黑暗的利剑,藏匿至黎明前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