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安的大学生活,渐渐步入正轨。
清晨的操场,他依旧保持着晨跑的习惯。
李睿偶尔会和他一起跑,边跑边聊些大学生活的琐事——哪个食堂的夜宵最好吃,哪个教授的课最难熬,哪个社团招新最热闹。
王石安听得认真,偶尔插一两句,更多的时候只是点头。
他不像其他新生那样兴奋,也不像李睿那样健谈,但他有自己的节奏。
上午的课通常是理论性较强的科目,比如《社会学概论》《政治学基础》,下午则会有英语、体育之类的课程。
王石安发现,自己虽然比其他同学年长两三岁,但学习上并不吃力,甚至因为当过兵,他的专注力和毅力比大多数新生更强。
课后,他会去图书馆自习。
潭州理科大学的图书馆很大,藏书丰富,尤其是社科类的书籍,比他以前在向阳县一中能接触到的多得多。
他常常坐在靠窗的位置,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书页上,周围是翻书的沙沙声和偶尔的键盘敲击声。
这天下午,他照例去图书馆借书。
他最近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想找几本相关的书籍。
他在检索系统上输入关键词,系统推荐了几本经典着作,其中一本是《社会心理学导论》,作者是国内一位着名的心理学家。
他拿着索书号,走到社科类书架区,在第三排书架的最上层找到了那本书。
就在他伸手去拿的时候,旁边一排书架上的另一本书突然掉了下来,砸在他的脚边。
“抱歉!”一个清脆的女声从旁边传来。
王石安抬头,看见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正弯腰捡书。
她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和牛仔裤,手里抱着一摞书,看起来像是大二或大三的学生。
“没关系。”他蹲下身,帮她一起捡起散落的书。
女生抬头对他笑了笑:“谢谢,我刚才拿书的时候没注意。”
“不客气。”王石安把书递给她,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她怀里的书——其中一本是《中国民俗学研究》,另一本是《民间信仰与符号学》。
女生似乎注意到了他的视线,微微一愣,然后笑道:“你也对这些感兴趣?”
王石安摇摇头:“只是随便看看。”
“那本书挺有意思的。”女生指了指《中国民俗学研究》,“里面提到了一些关于玉坠和信仰的关联,挺有意思的。”
王石安的手指微微一顿。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那枚莲花玉坠,那是养父母再草垛里捡到他时,就带在他身上的的。
养母李秀莲在他去当兵前,跟他说过,这有可能是亲生父母留给他的唯一物件。
他从小一直随身带着,却从未深究过它的来历。
“嗯,我随便看看。”
他含糊地应了一句,然后转身走向借阅台。
女生一脸错愕地望着他的背影,微微歪头,似乎想对他说些什么,但最终只是摇了摇头,抱着书走了。
晚上回到宿舍,王石安坐在书桌前,从脖子上取出那枚玉坠。
它通体莹白,莲瓣雕刻得精致细腻,莲心处有一道浅浅的裂痕,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养父母曾说,当年发现他时,是用一张浅蓝色的毛布包着的,脸冻得通红,这枚玉坠就和他一起包在里面,当时只觉得这物件不简单,不是寻常人家之物,但具体是怎么来的,他们也不清楚。
王石安盯着它看了很久,脑海里回想起白天那个女生提到的“玉坠和信仰的关联”。
他深吸了一口气,思考一阵自言自语道:“到底他们有什么关联呢?”
他忽然想起,养父王老实曾经跟他说过,要想找到这个物件的出处,在这偏僻的向阳县,可不一定能有,最有可能的地方就是省城潭州。
“潭州……”
他低声念出这个地名,想到现在不就在潭州嘛!心里忽然升起一丝莫名的念头。
第二天,王石安去了图书馆的古籍区,想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关于玉坠或民俗信仰的资料。
他在检索系统上输入“玉坠 民俗 信仰”,系统跳出来几本相关的书籍,有《国家古代玉器》、《玉器通史》系列、《故宫玉器图典》等,看了一阵觉得都不太符合他的需求。
他摇了摇头,正当他转身准备离开时,目光忽然被书架最底层的一个旧纸箱吸引,走过去看了看。
那是一个标着“民俗学资料”的箱子,里面堆满了很多泛黄的旧杂志和剪报。
他蹲下身,随手翻了翻,发现里面有一本1985年的《华夏地理·民俗特辑》。
他拿起来随手翻开,忽然,一张夹在书页里的黑白老照片掉了出来。
照片上是一群穿着中山装的学者,站在一座古刹前合影。
最右侧的那个年轻男人,胸前赫然挂着一枚莲花玉坠。
王石安的手指猛地一颤。
仔细一看,那枚玉坠的形状、纹路,甚至莲瓣上的细微磨损,都和他脖子上戴着的那枚一模一样。
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小字:
“1985年潭州大学民俗考察组集体合影。”
然后是照片里的人名,右三为陈明远教授。”
他的心跳骤然加快。
陈明远?
这个名字他从未听过,但照片里他戴的那枚莲花玉坠……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脖子上的莲花玉坠,莲瓣边缘的裂痕简直和照片里的一模一样。
这怎么可能?
他盯着这张老照片看了很久,脑海里闪过无数个念头。
莲花玉坠和这位陈教授……有关系?
还是说,这位陈教授……根本就是……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他的呼吸微微急促,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照片。
那……母亲是谁?……又在哪里?
为什么会将他遗弃在向阳县王家村那个偏远的山村里?
他的亲生父母,何其忍心?
清晨的操场,他依旧保持着晨跑的习惯。
李睿偶尔会和他一起跑,边跑边聊些大学生活的琐事——哪个食堂的夜宵最好吃,哪个教授的课最难熬,哪个社团招新最热闹。
王石安听得认真,偶尔插一两句,更多的时候只是点头。
他不像其他新生那样兴奋,也不像李睿那样健谈,但他有自己的节奏。
上午的课通常是理论性较强的科目,比如《社会学概论》《政治学基础》,下午则会有英语、体育之类的课程。
王石安发现,自己虽然比其他同学年长两三岁,但学习上并不吃力,甚至因为当过兵,他的专注力和毅力比大多数新生更强。
课后,他会去图书馆自习。
潭州理科大学的图书馆很大,藏书丰富,尤其是社科类的书籍,比他以前在向阳县一中能接触到的多得多。
他常常坐在靠窗的位置,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书页上,周围是翻书的沙沙声和偶尔的键盘敲击声。
这天下午,他照例去图书馆借书。
他最近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想找几本相关的书籍。
他在检索系统上输入关键词,系统推荐了几本经典着作,其中一本是《社会心理学导论》,作者是国内一位着名的心理学家。
他拿着索书号,走到社科类书架区,在第三排书架的最上层找到了那本书。
就在他伸手去拿的时候,旁边一排书架上的另一本书突然掉了下来,砸在他的脚边。
“抱歉!”一个清脆的女声从旁边传来。
王石安抬头,看见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正弯腰捡书。
她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和牛仔裤,手里抱着一摞书,看起来像是大二或大三的学生。
“没关系。”他蹲下身,帮她一起捡起散落的书。
女生抬头对他笑了笑:“谢谢,我刚才拿书的时候没注意。”
“不客气。”王石安把书递给她,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她怀里的书——其中一本是《中国民俗学研究》,另一本是《民间信仰与符号学》。
女生似乎注意到了他的视线,微微一愣,然后笑道:“你也对这些感兴趣?”
王石安摇摇头:“只是随便看看。”
“那本书挺有意思的。”女生指了指《中国民俗学研究》,“里面提到了一些关于玉坠和信仰的关联,挺有意思的。”
王石安的手指微微一顿。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那枚莲花玉坠,那是养父母再草垛里捡到他时,就带在他身上的的。
养母李秀莲在他去当兵前,跟他说过,这有可能是亲生父母留给他的唯一物件。
他从小一直随身带着,却从未深究过它的来历。
“嗯,我随便看看。”
他含糊地应了一句,然后转身走向借阅台。
女生一脸错愕地望着他的背影,微微歪头,似乎想对他说些什么,但最终只是摇了摇头,抱着书走了。
晚上回到宿舍,王石安坐在书桌前,从脖子上取出那枚玉坠。
它通体莹白,莲瓣雕刻得精致细腻,莲心处有一道浅浅的裂痕,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养父母曾说,当年发现他时,是用一张浅蓝色的毛布包着的,脸冻得通红,这枚玉坠就和他一起包在里面,当时只觉得这物件不简单,不是寻常人家之物,但具体是怎么来的,他们也不清楚。
王石安盯着它看了很久,脑海里回想起白天那个女生提到的“玉坠和信仰的关联”。
他深吸了一口气,思考一阵自言自语道:“到底他们有什么关联呢?”
他忽然想起,养父王老实曾经跟他说过,要想找到这个物件的出处,在这偏僻的向阳县,可不一定能有,最有可能的地方就是省城潭州。
“潭州……”
他低声念出这个地名,想到现在不就在潭州嘛!心里忽然升起一丝莫名的念头。
第二天,王石安去了图书馆的古籍区,想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关于玉坠或民俗信仰的资料。
他在检索系统上输入“玉坠 民俗 信仰”,系统跳出来几本相关的书籍,有《国家古代玉器》、《玉器通史》系列、《故宫玉器图典》等,看了一阵觉得都不太符合他的需求。
他摇了摇头,正当他转身准备离开时,目光忽然被书架最底层的一个旧纸箱吸引,走过去看了看。
那是一个标着“民俗学资料”的箱子,里面堆满了很多泛黄的旧杂志和剪报。
他蹲下身,随手翻了翻,发现里面有一本1985年的《华夏地理·民俗特辑》。
他拿起来随手翻开,忽然,一张夹在书页里的黑白老照片掉了出来。
照片上是一群穿着中山装的学者,站在一座古刹前合影。
最右侧的那个年轻男人,胸前赫然挂着一枚莲花玉坠。
王石安的手指猛地一颤。
仔细一看,那枚玉坠的形状、纹路,甚至莲瓣上的细微磨损,都和他脖子上戴着的那枚一模一样。
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小字:
“1985年潭州大学民俗考察组集体合影。”
然后是照片里的人名,右三为陈明远教授。”
他的心跳骤然加快。
陈明远?
这个名字他从未听过,但照片里他戴的那枚莲花玉坠……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脖子上的莲花玉坠,莲瓣边缘的裂痕简直和照片里的一模一样。
这怎么可能?
他盯着这张老照片看了很久,脑海里闪过无数个念头。
莲花玉坠和这位陈教授……有关系?
还是说,这位陈教授……根本就是……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他的呼吸微微急促,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照片。
那……母亲是谁?……又在哪里?
为什么会将他遗弃在向阳县王家村那个偏远的山村里?
他的亲生父母,何其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