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王石安是在一种极度的焦虑和压抑中度过的。
他照常上课、吃饭、回宿舍,扮演着一个普通新生的角色,但李主任镜片后冰冷的眼神和周唯惊恐的表情,无时无刻不灼烧着他的神经。
他清楚,自己必须去那个寨子,但绝不能打草惊蛇。
好不容易熬到十一假期,正是去信中的那个寨子最好的时候。
国庆前夜的潭州理科大学,空气里漂浮着假期的躁动。
王石安靠在宿舍窗边,看着楼下拖着行李箱雀跃离去的人流,神情是一贯的沉静。
只有贴身处那枚莲花玉坠传来的微凉触感,提醒着他此行非同寻常。
“石安,真不回家?”室友张麓山一边塞着背包,一边问。
“嗯,有点私事,要出趟远门。”
王石安答得含糊,目光却扫过书架上那本看似普通的《高等数学》——书皮里,是陈明远笔记和田玉兰信件的复印件。
档案馆与李主任的冲突后,他清楚自己已被盯上,任何蛛丝马迹都必须隐藏。
他拿起手机,界面停留在与楚薇的对话框。
最后一条信息是她发的航班号,时间显示是今晚抵达潭州。
“已请假,选题已批‘湘西民俗文化传承’。明天车站见。一切小心。”——楚薇
言简意赅,却是最坚实的后盾。
想到她,王石安刚硬的嘴角微微牵动了一下。
在深港市共同经历的那些生死时刻,早已将他们的命运紧紧缠绕。
这次寻根之旅,有她在,他心中踏实许多。
九月三十日下午,潭州汽车西站人声鼎沸。
王石安在约定好的进站口一眼就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楚薇穿着一身利落的户外装束,背着专业的摄影包,正低头看手机,昏黄灯光在她侧脸投下柔和的轮廓。
她抬起头,看到他,脸上立刻绽开一个明媚而带着些许疲惫的笑容。
“王石安同学,是不是等很久了?”她笑着快步走过来,很自然地伸手想接过他手里的背包。
“我也刚到。”
王石安侧身避开,反而将她肩上看起来更沉的摄影包拎到自己手里,“路上顺利吗?”
“还好,就是深港飞潭州的晚点率快赶上天气预报不准的概率了。”
楚薇揉了揉肩膀,随即正色道,“说正事,你上次电话里说的李主任,我托同行查了一下。潭州理工校史研究室确实有这么一位副主任,叫李国明,背景很深,据说和北京一些学术世家往来密切。”
王石安心头一凛。北京?陈明远调去的就是北京。这绝非巧合。
去往江城的长途巴士在暮色中启程。
楚薇靠窗坐着,很快就在规律的颠簸中沉沉睡去,头不自觉地靠在了王石安肩上。
王石安没有动,能清晰地闻到她发间淡淡的清香。
他调整了一下坐姿,让她靠得更舒服些,自己则保持着警觉,留意着车内的动静。
装甲兵的经历让他习惯了在移动中捕捉异常。
一夜无话。
十月一日清晨,两人在江城车站匆匆吃了碗米粉,便登上了开往沱江县的班车。
路况明显变差,车身剧烈摇晃。
楚薇脸色有些发白,却还强打着精神拿出相机,捕捉窗外闪过的吊脚楼和云雾缭绕的山峦。
“看那片梯田的布局,和资料上记载的明清时期屯田制很像……”
她试图用工作转移不适感。
王石安递过晕车药和拧开的水瓶:“别硬撑,休息一下。到了寨子有你看的。”
楚薇服下药,靠在椅背上,闭上眼轻声说:“石安,我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感觉我们离答案很近了。”
“嗯。”王石安应了一声,目光投向远处苍翠的山岭。答案或许很近,但危险亦然。
中午时分,班车摇摇晃晃停在了沱江县城一个简陋的车站。
两人没有惊动任何拉客的司机,径直走向通往各乡寨的短途车停靠点。
破旧、漆皮剥落的中巴车前,一块手写牌子歪歪扭扭写着“桂榜溪”。
“是这辆了。”
王石安确认了车牌和方向。
车厢里混杂着烟草、汗水和某种山野植物的气味。
楚薇被呛得轻咳两声,却毫不犹豫地跟着王石安在最后一排坐下。
“这里视野好。”
她低声说,职业本能让她选择了最利于观察的位置。
山路愈发崎岖,几乎是在悬崖边上盘旋。
楚薇紧紧抓着前排座椅的扶手,指节泛白。
王石安的手无声地覆上她的手背,温暖而有力。
楚薇侧头看他,看到他沉静的目光,心中的紧张莫名消散大半。
不知过了多久,当夕阳将群山染成金红色时,司机操着浓重的口音喊了一声:“桂榜溪,到了!”
车门打开的一瞬间,一股极其浓郁、带着甜意的香气扑面而来,几乎将整个车厢包裹。
“桂花!”
楚薇惊喜地低呼,深吸一口气,“就是这个味道!和你母亲信里写的一模一样!”
王石安没有立刻回答。
他的目光如鹰隼般迅速扫过下车点:歪斜的木牌、一条蜿蜒向上的青石板路、路旁层层叠叠的梯田,以及——寨口那棵枝干虬结、冠盖如云的巨大古槐树。
就是这里了。
母亲田玉兰信中提到的“寨口的老槐树”。
他下意识地握紧了胸前的玉坠。
中巴车喷着黑烟,吃力地掉头离去,将两人留在了这片被暮色与桂花香笼罩的寂静里。
“我们现在怎么办?”楚薇低声问,下意识地靠近了王石安。
王石安观察着不远处寨子里升起的几缕炊烟,沉声道:“先找地方住下。天黑后,我去看看那棵槐树。”
他照常上课、吃饭、回宿舍,扮演着一个普通新生的角色,但李主任镜片后冰冷的眼神和周唯惊恐的表情,无时无刻不灼烧着他的神经。
他清楚,自己必须去那个寨子,但绝不能打草惊蛇。
好不容易熬到十一假期,正是去信中的那个寨子最好的时候。
国庆前夜的潭州理科大学,空气里漂浮着假期的躁动。
王石安靠在宿舍窗边,看着楼下拖着行李箱雀跃离去的人流,神情是一贯的沉静。
只有贴身处那枚莲花玉坠传来的微凉触感,提醒着他此行非同寻常。
“石安,真不回家?”室友张麓山一边塞着背包,一边问。
“嗯,有点私事,要出趟远门。”
王石安答得含糊,目光却扫过书架上那本看似普通的《高等数学》——书皮里,是陈明远笔记和田玉兰信件的复印件。
档案馆与李主任的冲突后,他清楚自己已被盯上,任何蛛丝马迹都必须隐藏。
他拿起手机,界面停留在与楚薇的对话框。
最后一条信息是她发的航班号,时间显示是今晚抵达潭州。
“已请假,选题已批‘湘西民俗文化传承’。明天车站见。一切小心。”——楚薇
言简意赅,却是最坚实的后盾。
想到她,王石安刚硬的嘴角微微牵动了一下。
在深港市共同经历的那些生死时刻,早已将他们的命运紧紧缠绕。
这次寻根之旅,有她在,他心中踏实许多。
九月三十日下午,潭州汽车西站人声鼎沸。
王石安在约定好的进站口一眼就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楚薇穿着一身利落的户外装束,背着专业的摄影包,正低头看手机,昏黄灯光在她侧脸投下柔和的轮廓。
她抬起头,看到他,脸上立刻绽开一个明媚而带着些许疲惫的笑容。
“王石安同学,是不是等很久了?”她笑着快步走过来,很自然地伸手想接过他手里的背包。
“我也刚到。”
王石安侧身避开,反而将她肩上看起来更沉的摄影包拎到自己手里,“路上顺利吗?”
“还好,就是深港飞潭州的晚点率快赶上天气预报不准的概率了。”
楚薇揉了揉肩膀,随即正色道,“说正事,你上次电话里说的李主任,我托同行查了一下。潭州理工校史研究室确实有这么一位副主任,叫李国明,背景很深,据说和北京一些学术世家往来密切。”
王石安心头一凛。北京?陈明远调去的就是北京。这绝非巧合。
去往江城的长途巴士在暮色中启程。
楚薇靠窗坐着,很快就在规律的颠簸中沉沉睡去,头不自觉地靠在了王石安肩上。
王石安没有动,能清晰地闻到她发间淡淡的清香。
他调整了一下坐姿,让她靠得更舒服些,自己则保持着警觉,留意着车内的动静。
装甲兵的经历让他习惯了在移动中捕捉异常。
一夜无话。
十月一日清晨,两人在江城车站匆匆吃了碗米粉,便登上了开往沱江县的班车。
路况明显变差,车身剧烈摇晃。
楚薇脸色有些发白,却还强打着精神拿出相机,捕捉窗外闪过的吊脚楼和云雾缭绕的山峦。
“看那片梯田的布局,和资料上记载的明清时期屯田制很像……”
她试图用工作转移不适感。
王石安递过晕车药和拧开的水瓶:“别硬撑,休息一下。到了寨子有你看的。”
楚薇服下药,靠在椅背上,闭上眼轻声说:“石安,我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感觉我们离答案很近了。”
“嗯。”王石安应了一声,目光投向远处苍翠的山岭。答案或许很近,但危险亦然。
中午时分,班车摇摇晃晃停在了沱江县城一个简陋的车站。
两人没有惊动任何拉客的司机,径直走向通往各乡寨的短途车停靠点。
破旧、漆皮剥落的中巴车前,一块手写牌子歪歪扭扭写着“桂榜溪”。
“是这辆了。”
王石安确认了车牌和方向。
车厢里混杂着烟草、汗水和某种山野植物的气味。
楚薇被呛得轻咳两声,却毫不犹豫地跟着王石安在最后一排坐下。
“这里视野好。”
她低声说,职业本能让她选择了最利于观察的位置。
山路愈发崎岖,几乎是在悬崖边上盘旋。
楚薇紧紧抓着前排座椅的扶手,指节泛白。
王石安的手无声地覆上她的手背,温暖而有力。
楚薇侧头看他,看到他沉静的目光,心中的紧张莫名消散大半。
不知过了多久,当夕阳将群山染成金红色时,司机操着浓重的口音喊了一声:“桂榜溪,到了!”
车门打开的一瞬间,一股极其浓郁、带着甜意的香气扑面而来,几乎将整个车厢包裹。
“桂花!”
楚薇惊喜地低呼,深吸一口气,“就是这个味道!和你母亲信里写的一模一样!”
王石安没有立刻回答。
他的目光如鹰隼般迅速扫过下车点:歪斜的木牌、一条蜿蜒向上的青石板路、路旁层层叠叠的梯田,以及——寨口那棵枝干虬结、冠盖如云的巨大古槐树。
就是这里了。
母亲田玉兰信中提到的“寨口的老槐树”。
他下意识地握紧了胸前的玉坠。
中巴车喷着黑烟,吃力地掉头离去,将两人留在了这片被暮色与桂花香笼罩的寂静里。
“我们现在怎么办?”楚薇低声问,下意识地靠近了王石安。
王石安观察着不远处寨子里升起的几缕炊烟,沉声道:“先找地方住下。天黑后,我去看看那棵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