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送别与办年货-《小石头成长记》

  早饭后的院子里,冬日的阳光变得有些温度,屋檐下的冰凌滴着水,在地上洇开深色的水渍。

  田玉兰行李已经收拾好,放进了车的后备箱。短暂的相聚即将结束,离别的时刻到了。

  养父母一家全送到了院门口。

  李秀莲拉着田玉兰的手,一遍遍叮嘱:“路上一定慢点开,到了潭州记得来个电话。”

  她说着,又将一个布包塞到田玉兰手里,“自家灌的香肠和腊肉,带回去吃。”

  田玉兰接过还带着温热的布包,指尖发烫,心里更是滚烫。

  “大姐,放心吧,一到我就让石安给你们报平安。”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这间充满烟火气却也简朴的屋子,语气温柔却坚定:

  “眼看快过年了,家里要添置的年货、走亲访友的礼物,还有望祖开店需要打点的地方,方方面面都得用钱。

  我留了些钱在石安那儿,你们千万别省着,该用就用,就当是我这个做妹妹的一点心意,也想为这个家出份力。”

  “哎呀……那怎么好意思嘛!”

  李玉莲话音未落,一旁抽着旱烟的王老实忽然磕了磕烟袋锅,声音有些沙哑地开口:

  “玉兰妹子…这情分,我们记下了。等闲下来了…就常回来看看。”

  他话不多,但每个字都像砸在地上一样实在。

  “石安,你娘给你的,你就好好拿着。记着,以后有两个妈疼你,你得加倍有出息。”

  王石安重重点头:“爹,我晓得。”

  最不舍的是王望祖。

  他围着车子转了两圈,最后挠挠头,对田玉兰说:

  “阿姨,等开春我店里的活儿不忙了,就去潭州看您和我哥!”

  年轻人眼里有离别的失落,更有对未来的憧憬。

  田玉兰摸摸他的头,心里软成一片:“好,阿姨在潭州等你。”

  最后,她将目光转向王石安。

  儿子站在养父母身边,身形挺拔,眼神沉静,已经有了男人的担当模样。

  她走上前,替他理了理本就很平整的衣领,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最终只化作一句最简单、也最沉重的嘱咐:

  “在家…好好的。”

  “嗯。”

  王石安重重点头,目光坚定地看着母亲:

  “妈,您路上小心。年后见。”

  没有过多的拥抱和眼泪,所有的牵挂和不舍,都融进了这平静的注视和简短的话语里。

  他们都知道,这次的离别,不是为了走散,而是为了下一次更踏实的团聚。

  田玉兰坐进车里,隔着车窗向院门口那一家人挥手。

  车子缓缓启动,驶出村口,后视镜里,那几道身影一直站着,越来越小,却始终清晰,如同烙印。

  直到拐过弯,再也看不见了,田玉兰才缓缓靠回椅背,闭上眼,任由两行热泪悄无声息地滑落。

  这泪水里,有离愁,但更多的是欣慰和充满希望的期待。

  与此同时,院子里。

  车子消失在视线尽头,刚才热闹的院子瞬间安静下来,只余下鸡鸣和风声。

  王石安站在原地,望着空荡荡的村路,心里也空了一下。

  但很快,养母李秀莲温暖的手掌拍在他的背上:

  “走,儿子,跟娘去镇上割点新鲜肉去,再买几条鱼,眼看要过年了,咱们也把年货置办起来!”

  这声“儿子”,这份如常的烟火气,瞬间将王石安拉回现实,填满了那片刻的空荡。

  他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转身应道:

  “好!娘,咱们今天多买点,把年过热闹!”

  “望祖要一起去不?”王石安回头看着望祖。

  “怎能少得了我哟!肯定去撒……”

  王望祖把摩托车推出来,用袖子抹了把后座:

  “哥,你带我妈坐班车吧,我骑摩托先去看看肉摊开张没!”

  说完便风风火火地蹿了出去。李秀莲望着小儿子扬起的尘土,笑骂了句“冒失鬼”,眼角却堆起欣慰的褶子。

  晨雾未散,通往镇集的路前两年已经硬化成水泥路,可比以前的土路好的多,车轮再也碾不出痕迹。

  路修的好,家里也添置了一辆三蹦子,干农活拉拉工具和肥料啥的。

  王石安扶着养母坐上三轮车,车斗里铺着稻草,李秀莲把旧棉袄垫在身下,絮絮说着往年赶集的趣事。

  王石安开着三蹦子,载着李秀莲往朝阳镇而去。

  寒风掠过枯荷塘,却吹不散李秀莲语气里的暖意:

  “你俩小时候,每回赶集就蹲在卖炮竹的摊子前挪不动腿,非得买两挂‘大地红’才肯回家。唉…这一转眼,你俩都长大了……”

  王石安稳稳地把着三蹦子的方向把,透过后视镜,他看到养母李秀莲裹紧了棉衣连着的帽子,眯着眼看着路边飞速后退的田野,那眼神里,有对时光飞逝的感慨,更有看着儿子能独当一面的欣慰。

  “可不是嘛娘!

  ”王石安接过话头,声音带着笑意,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唏嘘。

  “那时候觉得‘大地红’就是世上最响最好听的声音。现在啊,还是觉得咱这三蹦子的声音最踏实,能载着您去赶集,比啥都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车子驶上平整的水泥路,速度更快了些。

  李秀莲笑着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我儿子就是会说话!”

  镇口的石桥还没过,喧闹声已扑面而来。

  十里八乡的人汇成一股热流,在青石板街上涌动。

  王望祖正蹲在鱼摊前,手已经按住了条扑腾的草鱼:

  “娘!这鱼肚腩厚,熬汤最鲜!”

  卖鱼老汉笑着刮鳞去鳃,刀背“啪”一声拍晕活鱼,红血珠溅在砧板的年画娃娃图案上,那是摊主为讨吉利垫的旧年画。

  李秀莲在肉摊前站定,手指捏捏肋排又掂掂蹄髈,最后要了半扇猪头:

  “卤了给你爹下酒,耳朵切丝凉拌。”

  王石安学着养母的样子挑拣青蒜,忽见旁边摊位摆着成捆的红纸,卖字先生正挥毫写“福”字,墨汁淋漓滴进装糖果的玻璃罐。

  他心头一动,悄悄买下两刀红纸,想着除夕夜也能研墨写副春联。

  干货摊的炒瓜子香混着糖炒栗子的甜腻萦绕不散。

  王望祖挤在人群里称了三斤焦糖瓜子,又抓了把冬瓜糖塞进王石安口袋:

  “哥你尝尝,这可是咱们小时候的稀罕物!”

  “你就买点回去呗!”王石安笑着回应着他。

  最热闹处当属春联摊。

  大红洒金纸印着“八方来财”,烫金浮雕纸刻着“万象更新”,还有手绘锦鲤戏水的挂历。

  李秀莲挑了张“五谷丰登”,打算回去贴在背篓上,王望祖却指着“出入平安”的车贴傻笑,他早给摩托车备好了。

  卖货大娘见王石安看得入神,抽出一对刺绣香囊塞过来:

  “鸳鸯戏水的,留着娶媳妇用!”

  臊得他耳根通红,却小心收进内袋。

  王望祖把一些活鱼鲜肉丢上了三轮车;王石安往车厢里装了些干果蜜饯,最上层躺着李秀莲硬要买的灶糖,说是腊月二十三要祭灶王爷。

  逛了几个小时,准备回程。

  王望祖利落地把摩托车支好,拍了拍后座,对李秀莲咧嘴一笑:

  “妈,您就坐我这儿!我车技稳当得很,保证比三蹦子舒坦!”

  李秀莲看着被年货塞得满满当当、车胎都有些瘪了的三轮车,只好笑着摇摇头,一边小心翼翼地侧坐在摩托车后座上,一边还不忘叮嘱王石安:

  “石头啊,东西装得实在,你开慢点,甭着急。”

  “放心吧娘,我心里有数。”

  王石安应着,仔细地把最上层的灶糖和易碎的年货往里挪了挪,确保不会在颠簸中掉下来。

  王望祖发动了摩托车,故意放慢速度,在前面领着路。

  李秀莲手扶着儿子的腰,晚风吹起她的头发,她看着小儿子宽厚的后背,心里满是踏实。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平整的水泥路上,摩托车的影子灵巧,三轮车的影子厚重。

  王望祖偶尔会回头大声喊一句:“哥,跟上了没?”

  得到肯定的回应后,又安心地转回去。

  暮色开始四合,远处村庄里已经升起了袅袅炊烟,空气中仿佛能闻到各家各户准备晚饭的香气。

  李秀莲望着越来越近的自家院落,忽然对前面的王望祖说:

  “望宝,慢点开,让你哥稳当点。”

  又回头扬声道:“石头,不着急,安全第一!”

  “知道啦,娘!”

  兄弟俩几乎同时应声。

  这一刻,满载而归的不只是车上的年货,更是母子三人之间充盈的亲情和对即将到来的团圆年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