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的晨雾还未散尽,主帅大帐内的烛火却已燃了大半。
姜巍站在沙盘前,指尖悬在边境防线的标记上,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帐外。
那里,姜临月的临时实验室帐篷刚亮起灯,隐约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将军,亲卫营的名单已经拟好,都是跟随您多年的老兵,不仅武艺高强,还懂基础的草药防护,
派去保护大小姐,绝对稳妥。”
亲兵将一份名册递到姜巍面前,低声补充道,
“只是……大小姐之前拒绝了护卫,若是知道您强行派亲卫过去,会不会……”
“她会明白的。”
姜巍接过名册,指尖在熟悉的名字上轻轻划过,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边境不比京城,既有瘟疫,又有北诏骑兵的威胁,她一个女子在外面奔波,我不能让她有任何闪失。
不用告诉她是我的安排,就说是军中惯例,给疫区医者配的护卫。”
他太了解这个女儿了。
看似冷漠坚强,实则心里藏着柔软的顾虑,若是知道这是他特意安排的,怕是又要客气地拒绝。
与其让她为难,不如用“惯例”做借口,默默护她周全。
亲兵应声退下后,姜巍走到帐外,望着实验室帐篷的方向,眼中满是复杂。
他知道女儿对自己有隔阂,也知道这份隔阂源于多年的缺席,
他无法用语言弥补,只能用行动,一点点筑牢保护她的屏障。
与此同时,军需营的仓库前,姜临风正亲自清点物资。
他身着轻便的铠甲,袖口挽起,额角沁出薄汗,却依旧仔细地检查着每一袋草药、每一个琉璃瓶:
“清心草要最新采摘的,不能有半点霉变;
琉璃瓶要双层防烫的,大小姐实验时容易烫手;
还有这些炭火,要无烟的,别熏着她。”
军需官连忙点头,指挥士兵将物资分类打包:
“副将放心,您前几日交代的,属下都记着呢,
所有物资都按最高军需优先级准备,比前线的粮草还要先一步送到实验室。”
“嗯。”
姜临风应了一声,目光落在一袋蓝树果实粉末上。
这是姜临月研制解药的关键,之前因运输困难,险些断供。
“对了,大小姐说需要的恒温培养箱,打造好了吗?”
姜临风突然想起一事,追问军需官。
“已经好了!是按大小姐画的图纸做的,用的是最好的铜材,里面的炭火槽能保持恒温六个时辰,刚才试过了,效果很好。”
军需官连忙让人把培养箱抬过来。
姜临风上前检查,指尖划过光滑的铜壁,确认没有问题后,才松了口气:
“立刻送到实验室,让士兵轻拿轻放,别碰坏了。”
看着士兵们抬着物资离去的背影,他忍不住朝着实验室的方向望了一眼。
昨夜他巡查时,看到她的帐篷亮到后半夜,灯影里的身影单薄得让人心疼。
他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安慰,只能把她需要的一切,都提前准备好,让她不用为物资分心。
接下来的日子,姜临月渐渐发现了不对劲。
每次她去疫区采样,身后总会跟着几个穿着普通士兵服饰的人,不远不近地跟着,遇到流民聚集,会默默上前维持秩序;
遇到可疑人员,会不动声色地排查,却从不上前搭话;
她实验需要的物资,永远会提前送到帐篷里,连最稀缺的玄铁石粉末,都能及时补充,从没有断供的时候;
甚至她随口提过一句“夜间实验冷”,第二天帐篷里就多了一个无烟的暖炉,炭火总是填得满满的。
她隐约猜到这是父兄的安排,却没有点破。
有一次,她故意在傍晚说“缺少一种西域的冰晶草”,没想到第二天清晨,冰晶草就出现在了实验台上,还带着未融化的冰霜。
她拿着冰晶草,走到帐外,正好看到姜临风从军需营的方向走来,看到她,只是温和地笑了笑,
说了句“实验顺利”,便转身去了前线,没有提半个字关于冰晶草的事。
姜临月站在原地,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泛起一丝异样的暖流。
她知道,父兄在用他们的方式,默默弥补着过去的缺席。
没有刻意的亲近,没有尴尬的对话,只有恰到好处的守护,像雁门关的城墙,沉默却坚固。
这天深夜,姜临月结束了最后一组实验,走出实验室时,已是三更天。
寒风卷着砂砾吹来,让她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就在这时,她看到帐篷门口的石台上,放着一个食盒和一件厚实的狐裘披风。
食盒还带着温热,打开一看,里面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撒着切碎的葱花,旁边还有两个刚出锅的肉包子。
正是她前几日和厨娘闲聊时,说过“想念京城的肉包子”。
狐裘披风是新的,毛色柔软,领口绣着细小的姜家图腾,触手生温,显然是刚送来不久。
她四处张望,却没看到任何人影。只有远处巡夜士兵的脚步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姜临月拿起披风,轻轻裹在身上,柔软的狐毛贴着皮肤,带来一阵暖意,披风上还残留着淡淡的、属于军营的烟火气与铠甲的冷铁味。
那是父兄身上常有的气息。
她站在石台前,握着温热的食盒,望着远处主帅大帐和副将营的方向,那里的烛火还亮着,像两颗温暖的星子。
之前心中的隔阂与挣扎,在这一刻似乎被悄悄抚平,只剩下一种难以言喻的酸涩与柔软。
夜风吹过,卷起她的披风下摆,却没有带来丝毫寒意。
姜临月默默拿起汤勺,喝了一口鸡汤,温热的汤汁顺着喉咙滑下,暖了胃,也暖了心。
她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站在原地,任由月光洒在身上,将这份沉默的守护,悄悄记在了心里。
姜巍站在沙盘前,指尖悬在边境防线的标记上,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帐外。
那里,姜临月的临时实验室帐篷刚亮起灯,隐约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将军,亲卫营的名单已经拟好,都是跟随您多年的老兵,不仅武艺高强,还懂基础的草药防护,
派去保护大小姐,绝对稳妥。”
亲兵将一份名册递到姜巍面前,低声补充道,
“只是……大小姐之前拒绝了护卫,若是知道您强行派亲卫过去,会不会……”
“她会明白的。”
姜巍接过名册,指尖在熟悉的名字上轻轻划过,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边境不比京城,既有瘟疫,又有北诏骑兵的威胁,她一个女子在外面奔波,我不能让她有任何闪失。
不用告诉她是我的安排,就说是军中惯例,给疫区医者配的护卫。”
他太了解这个女儿了。
看似冷漠坚强,实则心里藏着柔软的顾虑,若是知道这是他特意安排的,怕是又要客气地拒绝。
与其让她为难,不如用“惯例”做借口,默默护她周全。
亲兵应声退下后,姜巍走到帐外,望着实验室帐篷的方向,眼中满是复杂。
他知道女儿对自己有隔阂,也知道这份隔阂源于多年的缺席,
他无法用语言弥补,只能用行动,一点点筑牢保护她的屏障。
与此同时,军需营的仓库前,姜临风正亲自清点物资。
他身着轻便的铠甲,袖口挽起,额角沁出薄汗,却依旧仔细地检查着每一袋草药、每一个琉璃瓶:
“清心草要最新采摘的,不能有半点霉变;
琉璃瓶要双层防烫的,大小姐实验时容易烫手;
还有这些炭火,要无烟的,别熏着她。”
军需官连忙点头,指挥士兵将物资分类打包:
“副将放心,您前几日交代的,属下都记着呢,
所有物资都按最高军需优先级准备,比前线的粮草还要先一步送到实验室。”
“嗯。”
姜临风应了一声,目光落在一袋蓝树果实粉末上。
这是姜临月研制解药的关键,之前因运输困难,险些断供。
“对了,大小姐说需要的恒温培养箱,打造好了吗?”
姜临风突然想起一事,追问军需官。
“已经好了!是按大小姐画的图纸做的,用的是最好的铜材,里面的炭火槽能保持恒温六个时辰,刚才试过了,效果很好。”
军需官连忙让人把培养箱抬过来。
姜临风上前检查,指尖划过光滑的铜壁,确认没有问题后,才松了口气:
“立刻送到实验室,让士兵轻拿轻放,别碰坏了。”
看着士兵们抬着物资离去的背影,他忍不住朝着实验室的方向望了一眼。
昨夜他巡查时,看到她的帐篷亮到后半夜,灯影里的身影单薄得让人心疼。
他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安慰,只能把她需要的一切,都提前准备好,让她不用为物资分心。
接下来的日子,姜临月渐渐发现了不对劲。
每次她去疫区采样,身后总会跟着几个穿着普通士兵服饰的人,不远不近地跟着,遇到流民聚集,会默默上前维持秩序;
遇到可疑人员,会不动声色地排查,却从不上前搭话;
她实验需要的物资,永远会提前送到帐篷里,连最稀缺的玄铁石粉末,都能及时补充,从没有断供的时候;
甚至她随口提过一句“夜间实验冷”,第二天帐篷里就多了一个无烟的暖炉,炭火总是填得满满的。
她隐约猜到这是父兄的安排,却没有点破。
有一次,她故意在傍晚说“缺少一种西域的冰晶草”,没想到第二天清晨,冰晶草就出现在了实验台上,还带着未融化的冰霜。
她拿着冰晶草,走到帐外,正好看到姜临风从军需营的方向走来,看到她,只是温和地笑了笑,
说了句“实验顺利”,便转身去了前线,没有提半个字关于冰晶草的事。
姜临月站在原地,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泛起一丝异样的暖流。
她知道,父兄在用他们的方式,默默弥补着过去的缺席。
没有刻意的亲近,没有尴尬的对话,只有恰到好处的守护,像雁门关的城墙,沉默却坚固。
这天深夜,姜临月结束了最后一组实验,走出实验室时,已是三更天。
寒风卷着砂砾吹来,让她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就在这时,她看到帐篷门口的石台上,放着一个食盒和一件厚实的狐裘披风。
食盒还带着温热,打开一看,里面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撒着切碎的葱花,旁边还有两个刚出锅的肉包子。
正是她前几日和厨娘闲聊时,说过“想念京城的肉包子”。
狐裘披风是新的,毛色柔软,领口绣着细小的姜家图腾,触手生温,显然是刚送来不久。
她四处张望,却没看到任何人影。只有远处巡夜士兵的脚步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姜临月拿起披风,轻轻裹在身上,柔软的狐毛贴着皮肤,带来一阵暖意,披风上还残留着淡淡的、属于军营的烟火气与铠甲的冷铁味。
那是父兄身上常有的气息。
她站在石台前,握着温热的食盒,望着远处主帅大帐和副将营的方向,那里的烛火还亮着,像两颗温暖的星子。
之前心中的隔阂与挣扎,在这一刻似乎被悄悄抚平,只剩下一种难以言喻的酸涩与柔软。
夜风吹过,卷起她的披风下摆,却没有带来丝毫寒意。
姜临月默默拿起汤勺,喝了一口鸡汤,温热的汤汁顺着喉咙滑下,暖了胃,也暖了心。
她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站在原地,任由月光洒在身上,将这份沉默的守护,悄悄记在了心里。